資源簡介 南開大學附中24—25學年度下學期中期檢測高一生物學科試卷一、單選題(30題,每題2分,共60分)1.下列關于遺傳實驗和遺傳規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會影響生物的表型B.雜合子與純合子基因組成不同,性狀表現也不同C.孟德爾巧妙設計的測交方法可以用于檢測F1的基因型D.選擇合適的生物材料是遺傳學實驗獲得成功的重要前提2.豌豆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將純合高莖與矮莖雜交,F2代中高莖植株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 )A.3∶1 B.5∶1 C.1∶1 D.8∶13.據圖分析,下列選項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是( )A.Aa與Cc B.Cc與Dd C.Aa與Dd D.Bb與Aa4.下面是從7個不同的雙基因雜合體自交后代中觀測到的表型比例。若對雙基因雜合體進行測交,則相應的測交后代中的表型比例為3∶1的是( )①9∶6∶1 ②9∶3∶4 ③9∶7 ④15∶1 ⑤12∶3∶1 ⑥9∶3∶3∶1 ⑦13∶3A.①和② B.③、④和⑦ C.⑤和⑦ D.②、⑥和⑦5.雌性蝗蟲體細胞有兩條性染色體,為XX型,雄性蝗蟲體細胞僅有一條性染色體,為XO型。關于基因型為AaXRO的蝗蟲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處于減數分裂Ⅰ后期的細胞僅有一條性染色體B.減數分裂Ⅰ產生的細胞含有的性染色體數為1條或0條C.處于減數分裂Ⅱ后期的細胞有兩種基因型D.該蝗蟲可產生4種精子,其基因型為AO、aO、AXR、aXR6.蜜蜂群體中蜂王和工蜂為二倍體(2n=32),雄蜂由卵細胞直接發育而來。下圖為雄蜂產生精子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示意圖(染色體未全部呈現),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雄蜂的減數分裂機制能保證1個精原細胞產生4個正常的精子B.雄蜂和蜂王的生殖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C.雄蜂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中都含有32條染色體D.雄蜂產生精子時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提高了精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7.下列關于基因和染色體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平行關系 B.基因一定都位于染色體上C.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D.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為非等位基因8.摩爾根和他的學生們繪出了第一幅基因位置圖譜,示意圖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所示基因在Y染色體上都有對應的基因 B.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狀均表現為伴性遺傳C.所示基因在遺傳時均不遵循孟德爾定律 D.四個與眼色表型相關基因互等位基因9.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中,關于以下幾個重要科學探究,敘述錯誤的是( )①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 ②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③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④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A.①摩爾根首次將一個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條特定染色體上B.②艾弗里證實的“轉化因子”和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化學本質一致C.③與DNA半保留復制方式的驗證實驗一樣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D.④中DNA雙螺旋模型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解釋了DNA分子具有穩定的直徑10.鯉春病毒病是一種由彈狀病毒引起,常在鯉科魚類中流行且在春季暴發的疾病。該彈狀病毒有一層囊膜,內含一條單鏈RNA(由M個核苷酸縮合而成)和依賴于RNA的RNA聚合酶等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A.該彈狀病毒的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B.該彈狀病毒的RNA聚合酶可催化核糖核苷酸鏈的形成C.鯉科魚類的遺傳物質與該彈狀病毒的遺傳物質不同D.配置合適的培養基、設置適宜的環境條件就可以培養彈狀病毒11.赫爾希和蔡斯通過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實驗包括六個步驟:①噬菌體侵染細菌;②用35S或32P分別標記噬菌體;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檢測;④離心分離;⑤子代噬菌體的放射性檢測;⑥噬菌體與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最合理的實驗步驟順序為( )A.②⑥①④③⑤ B.②⑥①③④⑤ C.⑥①②④③⑤ D.②⑥①④⑤③12.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和小鼠的軟骨細胞中富含“miR140”分子,這是一種微型單鏈核糖核酸。與正常小鼠比較,不含“miR140”分子的實驗鼠軟骨的損傷程度要嚴重得多。下列關于“miR140”分子的敘述,錯誤的是( )A.“miR140”分子中一定含有C、H、O、N、P五種元素B.“miR140”分子中磷酸數=脫氧核糖數=堿基數C.“miR140”分子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團D.“miR140”分子不是人和小鼠的遺傳物質13.現有DNA分子的兩條單鏈均只含有15N(表示為15N15N)的大腸桿菌,若將該大腸桿菌在含有14N的培養基中繁殖兩代,再轉到含有15N的培養基中繁殖一代,則理論上DNA分子的組成類型和比例分別是( )A.有15N14N和15N15N兩種,其比例為3∶1 B.有15N15N和14N14N兩種,其比例為1∶1C.有15N15N和14N14N兩種,其比例為3∶1 D.有15N14N和14N14N兩種,其比例為3∶114.下列關于DNA分子結構和DNA復制的說法,正確的是( )A.DNA分子的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在外側,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若DNA分子的一條鏈中(A+G)/(T+C)<1,則其互補鏈中該比例大于1C.DNA分子的雙鏈需要由解旋酶完全解開后才能開始進行DNA復制D.復制形成的2個DNA分子由兩條母鏈、兩條子鏈分別結合形成15.酵母菌的DNA中堿基A約占32%,關于酵母菌核酸的敘述錯誤的是( )A.DNA復制后A約占32% B.DNA中C約占18%C.DNA中(A+G)/(T+C)=1 D.RNA中U約占32%16.如圖為DNA、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①過程與DNA復制的共同點都是以DNA單鏈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進行B.②過程中需要多種tRNA,不同tRNA所轉運的氨基酸一定不同C.DNA上某個基因發生了基因突變,一定會導致蛋白質結構的改變D.人的白化病是通過蛋白質間接表現,囊性纖維病是通過蛋白質直接表現17.某生物黑色素的產生需要如圖所示的三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三對基因均表現為完全顯性。由圖可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基因與性狀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基因控制一個性狀B.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來直接控制生物黑色素的形成C.若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BbCc,該生物可以合成黑色素D.若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BbCc,該生物自交產生的子代中含物質乙的占3/1618.噬菌體X174的遺傳物質為單鏈環狀DNA分子,部分序列如下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D基因包含456個堿基,編碼152個氨基酸B.E基因中編碼第2個和第3個氨基酸的堿基序列,其互補DNA序列是5′-GCGTAC-3′C.噬菌體X174的DNA復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種核糖核苷酸D.E基因和D基因的編碼區序列存在部分重疊,且重疊序列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相同19.疊氮脫氧胸苷(AZT)可與逆轉錄酶結合并抑制其功能。下列過程可直接被AZT阻斷的是( )A.復制 B.轉錄 C.翻譯 D.逆轉錄20.圖1所示為某種生物細胞內進行的部分生理活動,圖2表示中心法則,圖中字母代表具體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1所示過程可在原核細胞中進行,其轉錄和翻譯過程可同時進行B.圖2中過程c和d的產物不同,但涉及的堿基配對方式完全相同C.圖1中酶甲和酶乙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鍵,而酶丙則催化磷酸二酯鍵的水解D.圖1體現了圖2中的a、b、c三個生理過程21.黃色小鼠(AA)與黑色小鼠(aa)雜交,產生的F1(Aa)不同個體出現了不同體色。研究表明,不同體色的小鼠A基因的堿基序列相同,但A基因上二核苷酸(CpG)胞嘧啶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如圖)現象出現,甲基化不影響基因DNA復制。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F1個體體色的差異與A基因甲基化程度有關B.堿基甲基化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C.堿基甲基化不影響堿基互補配對過程D.甲基化是引起基因突變的常見方式22.中心法則表示了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向。下圖表示中心法則的部分過程,圖中箭頭表示信息流動方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鏈和b鏈之間通過氫鍵相連 B.a鏈和b鏈相對應區域的堿基互補C.催化該過程的酶不可能是RNA聚合酶 D.b鏈上相鄰的三個堿基組成一個密碼子23.一個基因型為DdTt的精原細胞產生了四個精細胞,其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見下圖。導致該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基因突變 B.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互換C.染色體變異 D.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24.下列關于生物變異及育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A.花藥離體培養過程中,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均有可能發生B.某植物經X射線處理后若未出現新的性狀,則沒有新基因產生C.在多倍體育種中,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體D.在雜交育種中,一般從F1開始選種,因為從F1開始發生性狀分離25.現有基因型為AaBb的二倍體生物,甲、乙是其體內某一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形成的兩個子細胞。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A和a基因的原因是發生了基因突變B.乙細胞完成了該次細胞分裂后,形成的兩個子細胞都發生了染色體數目變異C.甲細胞中有兩對同源染色體和兩個染色體組D.若不考慮基因突變,則與乙細胞來源相同的另一個次級精母細胞完成減數分裂后形成的精細胞基因型是AB26.下圖表示利用二倍體西瓜(2N)培育出三倍體無子西瓜(3N)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①過程中染色體復制兩次細胞分裂一次 B.②過程可能產生突變和基因重組C.圖中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是同一物種 D.三倍體無子西瓜可能產生極少量可育的配子27.如圖是用某種植物培育新品種的過程,A、a和B、b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培育品種④的途徑中,I→Ⅲ→V途徑比I→II途徑所用時間短B.Ⅱ過程通過多代自交和不斷篩選實現C.Ⅴ過程與Ⅵ過程的原理相同D.Ⅳ、Ⅵ過程中變異發生的細胞分裂時期相同28.圖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變異類型,其中③中的基因片段2由基因片段1變異而來。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圖①②都表示交叉互換,發生在減數分裂的四分體時期B.圖③④中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C.圖中的4種變異遺傳物質都發生了改變D.圖中的4種變異都一定會遺傳給后代29.下列有關人類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且生下來就有的疾病B.在調查某種遺傳病發病率時需要在患病家族中進行隨機統計C.人們常常采取遺傳咨詢、產前診斷和禁止近親結婚等措施達到優生目的D.人類基因組計劃是要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46條DNA中堿基對的序列30.多倍體魚類較正常魚個體大、生長快速、抗逆性強。下面是采用低溫和秋水仙素處理,利用二倍體魚培育多倍體魚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由a、b分別受精后發育成的①和②所含染色體組數目相同B.育種過程中可發生三種可遺傳變異C.秋水仙素阻止染色單體分離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D.在育種過程中,低溫處理和秋水仙素處理的作用原理不同二、非選擇題(共4題,每空2分,共40分)31.下列是有關生物的細胞分裂圖示,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5所示細胞所處分裂時期對應圖2中的______段,D2E2段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與圖1中的______段變化相同。(2)圖______(填“3”“4”或“5”)所示細胞是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產生的細胞學基礎。(3)圖3所示細胞中有______對同源染色體,有______個四分體。(4)若圖1中縱坐標表示核DNA數,則圖________(填“3”“4”或“5”)所示細胞的核DNA含量對應圖1中的D1E1段。32.如圖為某家族中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甲病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乙病受等位基因B和b控制,已知其中一種遺傳病為伴性遺傳病。不考慮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的情況。回答下列問題:(1)甲病的遺傳方式為____________,下列遺傳病與乙病的遺傳方式一樣的是______(填序號),下列遺傳病屬于染色體變異引起的遺傳病是______(填序號)。A.白化病 B.外耳道多毛癥 C.紅綠色盲 D.抗維生素D佝僂病 E.青少年型糖尿病 F.鐮狀細胞貧血病 G.貓叫綜合征(2)Ⅱ-4和Ⅲ-2的基因型分別為________。(3)Ⅱ-5和Ⅱ-6再生育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為________。33.鐵蛋白是細胞內儲存多余Fe3+的蛋白,鐵蛋白合成的調節與游離的Fe3+、鐵調節蛋白、鐵應答元件等有關。鐵應答元件是位于鐵蛋白mRNA起始密碼子上游的特異性序列,能與鐵調節蛋白發生特異性結合,阻遏鐵蛋白的合成。具體過程見下圖。(1)圖中丙氨酸的密碼子是________,鐵蛋白基因中決定“-甘-天-色-”的模板鏈堿基序列為5′—________—3′。(2)下列關于鐵蛋白基因表達過程中的事件,按發生先后順序進行排序( )①氨基酸之間形成肽鍵; ②tRNA進入核糖體,與密碼子配對;③核糖體與mRNA結合; ④RNA聚合酶結合啟動子,以DNA為模板合成mRNA;⑤mRNA穿過核孔進入細胞質A.④⑤③①② B.④⑤②③① C.④⑤③②① D.⑤④③②①(3)據圖分析,游離Fe3+濃度低時,鐵調節蛋白與鐵應答元件結合干擾了__________,從而抑制了翻譯的過程,阻遏鐵蛋白合成;游離Fe3+濃度高時,鐵調節蛋白由于結合Fe3+而喪失與鐵應答元件的結合能力,鐵蛋白的表達量__________,儲存細胞內多余的Fe3+。34.子葉黃色(Y,野生型)和綠色(y,突變型)是孟德爾研究的豌豆相對性狀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葉由綠色變為黃色。(1)在黑暗條件下,野生型和突變型豌豆的葉片總葉綠素含量的變化見圖1。其中,反映突變型豌豆葉片總葉綠素含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譯產物分別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見圖2。據圖2推測,Y基因突變為y基因的原因是發生了堿基對的________和________。進一步研究發現,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進入葉綠體。可推測,位點________的突變導致了該蛋白的功能異常,從而使該蛋白調控葉綠素降解的能力減弱,最終使突變型豌豆子葉和葉片維持“常綠”。南開大學附中24—25學年度下學期第二次階段檢測高一生物學科答案一、單選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B C B C C B B C D A B A B D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D D B D C D D B C C A D C C B二、非選擇題31.(1)E2F2 C1D1 (2)4 (3)4 0 (4)532.(1)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②C ③.G(2)AaXBY、AaXbY (3)3/1633.(1)GCA CCAGTCACC (2)C(3)核糖體在mRNA上的結合與移動 升高34.(1)A (2)替換 增加 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