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陋室銘》教案【教學目標】1.朗讀并背誦短文,了解“銘”這種文體。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句。3.理解全篇內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高潔志趣。【教學重點】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句。【教學難點】理解全篇內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高潔志趣。【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論語》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住陋巷,也不改變他的快樂,品德高尚。那劉禹錫住陋室,心情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陋室銘》。設計意圖:舊知導入,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新課學習。二、夯實基礎1.作者簡介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觀寫詩諷刺保守派,外遷,任連州(今屬廣東)刺史。以后還當過夔州(今屬四川)、和州(今屬安徽)刺史。直到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回到長安,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2.文體簡介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主要用于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煉,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與格言頗為相似。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劉禹錫的基本信息,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文學素養,了解銘這一文體。三、初讀感知欣賞情境課文誦讀版,注意讀音和斷句。1.檢測一:正音①惟吾德馨(xīn)②談笑有鴻儒(rú) ③無案牘之勞形(dú)2.檢測二:斷句先展示斷句,再根據情境課文跟讀版進行跟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檢測三:押韻教師點撥: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你的閱讀感受。這篇文章一韻到底,讀來朗朗上口,多用對偶,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設計意圖:進行常規字詞教學及古詩文朗讀教學,培養文言語感,掃清學習障礙。四、問題探究(一)自主探究一過渡:《陋室銘》文字較為淺顯,韻感很強,讀來朗朗上口。1.探究任務你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這篇文章變成白話文嗎?2.探究方法(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2)查看注釋或工具書,在圈畫的字詞旁寫上其意思。(3)結合課下注釋和前后文,逐句梳理文意。3.成果展示預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靈驗。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長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說說笑笑的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好比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草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講解后老師可讓同學們再次朗讀課文,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讀出情感。設計意圖:通過疏通文意,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二)自主探究二1.探究任務找一找,全文哪一句話最能表現文章的主旨?又是如何引出主旨的?2.探究方法(1)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你認為最能表現主旨的句子。(2)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是如何引出主旨的。3.成果展示(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運用類比手法,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陋室”;用“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類比“德馨”,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加深對文章重點、難點的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三)合作探究1.探究任務這真的是“陋室”嗎?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理由。2.過程安排(1)自由朗讀全文,圈畫文章中描寫居室情況的句子。(2)根據圈畫的內容,小組內討論“陋室”是否“陋”。(3)結合全文內容,整理形成小組結論,選擇一名同學作為代表在班級內分享。3.成果展示“陋室”不陋(1)從環境和日常生活來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以自然環境的清幽表現“陋室”不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以往來人物的博學表現“陋室不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現“陋室不陋”。(2)從文末類比來看:“南陽諸葛廬”到“何陋之有”:運用類比手法,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屋舍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說明自己也有他們一樣的德操與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更具有雄辯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著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開頭所說的“惟吾德馨”。教師點撥:作者就真的是在寫“陋室不陋”么?不只是寫陋室,而是借寫“陋室”來寫“德馨”,表現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種手法叫托物言志。教師點撥: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客觀物品的描寫和敘述,間接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意愿等。設計意圖:朗讀課文,理解文章中心,體會作者高尚的品質,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五、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反復朗讀了課文,疏通了文意,明確了本文的中心主旨,體會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品質,也了解了一種新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鞏固知識。六、拓展延伸過渡: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劉禹錫雖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身居陋室,但仍然潔身自好,高潔傲岸,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君子,下面我們閱讀《論語》里的一則材料,對比課文,看看君子有哪些美好的品質。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君子美好的品質:清雅脫俗,安貧樂道,高潔傲岸,淡泊寧靜。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度了解。七、布置作業1.課堂作業反復誦讀本文,嘗試背誦,兩兩一組,互相誦讀并點評。2.課后作業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惟吾德馨”?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寫成文字。設計意圖:借助多樣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板書設計】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人物博學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亂而,無案牘勞形——情趣高雅 諸葛廬、子云亭,何陋之有————先賢自比,反問點睛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