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學年春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學科時間:60分鐘 滿分:70分 原創:16題 改編題:18、19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1、它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還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與互補。材料中的“它”是( )A.都江堰 B.隋朝大運河 C.靈渠 D.長城2、“白蠟明經”、“大魁天下”、“一舉成名”,這些成語都與以下哪種制度有關( )A.中央集權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舉制3、唐太宗曾說“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這體現了他( )A.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B.廣納賢才,知人善任C.以史為鑒,勤于政事 D.以民為本,注重文教4、《唐語林》中寫道“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訛”是指廢除九品中正制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譽為開元之治 D.“河清海晏”指貞觀年間政治清明5、某班級舉辦主題為“唐代經濟”的圖片展覽。下列圖片中可以入選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朝廷,發動了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這場戰爭( )A.導致突厥入侵 B.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C.引發黃巢起義 D.導致唐朝滅亡7、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割據混戰局面。其中五代統治的區域主要是( )A.西北地區 B.東北地區 C.長江流域 D.黃河流域8 、唐朝與許多國家存在交往,唐朝稱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家為( )東羅馬帝國 B.大食 C.南詔 D.新羅9、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C.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10、“趙匡胤穿龍袍——改朝換代”這一歇后語指的歷史事件是( )A.杯酒釋兵權 B.陳橋兵變 C.安史之亂 D.五代更替11、“宋代士階層(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至少他們在政治上所表現的主動性超過了以前的漢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A.社會風氣包容開放 B.科舉制度得到發展 C.實行重文輕武政策 D.中央集權達到頂峰12遼宋夏金元時期,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還創制了自己的文字。這些現象最能說明( )A.制度差異進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C.統一的趨勢更加明朗 D.各族政權消除了隔閡13、“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段詞中的“靖康恥”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B.安史之亂時洛陽被攻占C.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D.元攻占臨安,南宋滅亡14、陸游《書憤》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這里的“大散關”至淮水成為兩個政權的分界線,這是在什么事件后劃分的( )A.宋金議和 B.宋夏議和 C.澶淵之盟 D.宋遼議和15、“戎馬倥惚,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余族。”這是對下列哪一人物的評價( )A.耶律阿保機 B.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辨析改錯題(每題2分,共8分)16.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1)唐朝都城洛陽是以隋朝大興城為基礎擴建而成的。改正:【 】(2)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希望擺脫統治危機。改正:【 】(3)僧一行制定了《授時歷》,對天文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改正:【 】(4)孫思邈所著《唐本草》總結唐以前歷代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改正: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計20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于秦朝,以后歷代王朝為鞏固統治不斷完善。材料一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資治通鑒》材料二 宋太祖問:“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割據)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置劃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稱雄的地理基礎。這一制度成為中國省制的開始,影響歷經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直到今天。——摘編自李俊剛、韓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淵源略論》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該制度開創于哪個朝代 (2分)(2)據材料二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例宋太祖“制其錢谷”采取的具體措施。 (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區劃上有何創新之處?談談政治制度的創新對今天的制度建設有何啟示?(4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組織興修水利工程160多項, 勞動人民還發明了連筒、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貞觀末年,全國戶數約300萬,到開 元末年,全國戶數已超過841 萬。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前期農業發展的原因。(4分)材料二:學完唐朝的歷史,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時,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②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③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④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⑤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二中③、④結論的史實依據。(4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唐朝的時代特征。(2分)四.活動探究題(12分)19、中國地域廣泛,民族眾多,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融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 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遼互有征戰。1004年,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西夏建立后,多次進攻北宋。1044年,宋夏議和,宋每年賜給西夏歲幣。宋和遼、西夏和議以后,恢復了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三 元朝統治者根據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以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改編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1)材料一中“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比較成熟的辦法”體現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列舉唐太宗實行“和親”政策典型事例(2分)(2)材料二反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什么 (2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元朝統治在東南地區“因地制宜”設置了什么管理機構 從國家統一的角度談談這一機構設置說明了什么 (4分)(4)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是什么?請你談談處理好民族關系的重要意義。(4分)七下期中歷史答案選擇題答案:1--5 BDBCD 6--10 BDBBB 11--15 CBCAC判斷題× 將“洛陽”改為“長安”√× 將《授時歷》改為《大衍歷》(4)× 將《唐本草》改為《千金方》材料題(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朝代:隋朝(2)原因:藩鎮割據。具體措施: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之處:打破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啟示:制度創新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制度創新要有利于國家統一;制度創新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1)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興修水利 ;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 ;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2)③史實依據:文成公主入藏、唐蕃會盟;④史實依據: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3)時代特征:繁榮、開放。19、(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文成公主入藏。(2)階段特征:民族政權并立。(3)管理機構:澎湖巡檢司。說明:元朝加強了對東南地區的管轄,臺灣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鞏固了國家統一。(4)主流:民族融合不斷加強。意義: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有利于國家穩定繁榮;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