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泰一中北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學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Ⅰ卷(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生物科學史是生物科學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歷程,是探索生命現象及其本質的史實。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運用了減法原理證明 DNA 是遺傳物質B.制作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和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均屬于物理模型C.噬菌體侵染細菌和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均應用了同位素標記技術D.薩頓推測基因在染色體上和摩爾根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都采用了假說——演繹法2.用 P標記的T 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檢測上清液放射性約占初始標記T 噬菌體放射性的30%。在實驗時間內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攪拌的目的是使噬菌體的蛋白質和 DNA 分離B.大腸桿菌細胞內的子代T 噬菌體均含有放射性C.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溫時間過長D.本結果不能說明T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3.如圖為“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論證模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不能證明DNA 是遺傳物質B.赫爾希和蔡斯用 P標記噬菌體與用 P標記大腸桿菌的方法不同C.只用 P標記噬菌體,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可能跟保溫時間有關D.科學家從煙草花葉病毒中提取出來的RNA能使煙草感染病毒,據此提出病毒的遺傳物質均為RNA,進而說明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4.下圖表示果蠅的一個細胞,其中數字表示染色體,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正常情況下,該生物的成熟生殖細胞中會同時出現D、dB. e基因控制的性狀在雌雄個體中出現的概率相等C.該生物有絲分裂后期,A、a與B、b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極D. 只考慮3、4與7、8兩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時, 該個體能形成DXe、dXe、DY、dY四種配子5.關于同一個體細胞中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I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者前期染色體數目相同,染色體行為和 DNA 分子數目不同B.兩者中期染色體數目不同,染色體行為和 DNA 分子數目相同C.兩者后期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行為不同,DNA分子數目相同D.兩者末期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行為相同,DNA 分子數目不同6.雜交育種是常用的一種育種方法,其優點是操作簡便,缺點為育種時間長,已知有芒對無芒為顯性,抗病對不抗病為顯性,為培育無芒抗病小麥,將純合有芒抗病小麥和無芒不抗病小麥雜交得F ,F 自交得F ,從F 中選無芒抗病植株自交培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雜交的目的是將控制無芒和抗病的優良基因集中到了一代個體中B. F 出現4種表型,比例為9:3:3:1,主要原因是產生四種數量相同的雌雄配子C. F 代中重組類型的個體數占F 代總數的3/8D.在F 中選出無芒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為了篩選出無芒抗病的純合子7.某同學將兩色的圍棋子放到不透明的箱子中,通過抓取圍棋子模擬性狀分離比的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個箱子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兩個箱子內的圍棋子的數量必須相等B.每個箱子中兩色的圍棋子代表兩種類型的配子,數量可以不相等C.從每個箱子抓取圍棋子并統計后,繼續抓取下一個進行組合D.足夠多次抓取后,同色圍棋子組合與不同色圍棋子組合出現的比例大致相等,即雜合子與純合子出現的頻率相等8.某種蝴蝶翅膀的顏色同時受A、a與B、b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為A bb的蝴蝶翅膀為綠色,基因型為aaB 的蝴蝶翅膀為黃色。將一只紅色翅蝴蝶(♀)與一只白色翅蝴蝶(♂)雜交,F 全為紅色翅蝴蝶,取F 紅色翅蝴蝶相互交配得 F ,F 的表型及其比例為紅翅蝶:黃翅蝶:綠翅蝶:白翅蝶=7:3:1: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F 中與親本翅色不同的蝴蝶占1/3B. F 產生的某種雄配子致死C.親本均為純合子,F 中的綠翅蝶基因型是雜合子D.取F 的綠翅蝶進行測交,子代可能只有白翅蝶9.果蠅紅眼對白眼為顯性,控制這對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果蠅缺失1條IV號染色體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條則致死。一對都缺失1條IV號染色體的紅眼果蠅雜交(親本雌果蠅為雜合子),F 中( )A.染色體數正常的紅眼果蠅占1/4 B.紅眼雌果蠅占1/4C.雄果蠅中白眼占1/4 D.缺失1 條IV號染色體的白眼果蠅占 1/410.摩爾根通過研究果蠅的實驗證明了薩頓的假說,之后,果蠅作為“模式生物”進入科學家的視野。果蠅的眼色有紅眼和白眼,受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讓兩只紅眼果蠅交配,F 的表型及占比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的遺傳遵循分離定律B.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是C. F 雌果蠅中純合子所占比例為1/2D.摩爾根采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薩頓提出的假說11.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色盲家族系譜圖。Ⅱ代1號女性的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產生了3個極體(分裂過程正常)。下列關于這3個極體和卵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極體可能都不含色盲基因 B.極體可能有 1個含色盲基因C.極體可能都含色盲基因 D.卵細胞中一定不含色盲基因12.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了某種優良性狀的貝類,該貝類卵原細胞在減數分裂I時就可以與精子融合,融入精子后的細胞迅速完成減數分裂形成卵子,卵子的核與精子的核融合后才真正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下圖是該貝類進行減數分裂、受精作用和發育成個體的相關過程,圖中黑圓點代表染色體及變化,黑色三角箭頭指染色體移動方向,①②③代表細胞的變化過程。下列有關該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過程是該動物的精子與卵細胞識別并融合形成受精卵B.①過程正在進行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C.②過程大細胞名稱為初級卵母細胞,正在進行著絲粒分裂D.③過程著絲粒分裂后染色體數目和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相同13.香豌豆的花色由獨立遺傳的兩對基因共同控制。只有當顯性基因(A或B)存在時,花中的色素才能夠合成,兩個顯性基因(A和B)同時存在時,花中的紫色色素才能夠合成。已知含a基因的花粉部分致死,研究人員使用純合親本進行了如下兩個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一中紅色香豌豆的基因型是 aaBBB.實驗一F 出現9: 1分離比是由于含a基因的花粉80%致死C. 實驗二F 產生的雄配子中AB: Ab: aB: ab=4: 4: 1: 1D.實驗二的 F 出現的性狀分離比應為27: 12: 114.小麥的抗條銹病性狀由基因A/a控制,抗白粉病性狀由基因R/r控制。某實驗小組取甲(抗條銹病抗白粉病)、乙(不抗條銹病抗白粉病)、丙(抗條銹病不抗白粉病)植株單獨自交,收獲籽粒后分別播種并進行不同的處理,統計各種處理方式下F 中無病小麥的占比,結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小麥的抗條銹病對不抗條銹病為顯性,抗白粉病對不抗白粉病為顯性B.若讓甲和乙植株雜交,則子代中用條銹菌+白粉菌進行雙感染后的無病小麥占比為25%C.乙和丙植株雜交可以用來探究基因A/a、R/r的遺傳是否遵循自由組合定律D.甲和丙植株雜交得到的抗條銹病抗白粉病小麥可以作為純種留種15.構建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實驗材料中,共有脫氧核糖與磷酸的連接物70個,代表堿基A的材料有12個,堿基G的有20個,其它材料均充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DNA 的兩條鏈中,脫氧核糖與磷酸的連接物數量不等B.模擬氫鍵的材料最多需要84個C.最多可搭建出一個含有18個堿基對的DNA片段D.最多可搭建出一個含 16個脫氧核苷酸對的 DNA片段16.某 N的 DNA 分子共有1000個堿基,其中腺嘌呤占30%。若該DNA 分子以含 N標記的四種游離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復制3次,將全部復制產物進行密度梯度離心,得到結果如圖甲;如果將全部復制產物加入解旋酶處理后再離心,則得到結果如圖乙。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甲試管中X 帶與Y 帶的 DNA 分子數之比為1∶4B. W 帶 N脫氧核苷酸鏈來自6個完整的DNA分子C. X帶中的DNA分子含有氫鍵數目一共是2600個D. Y 帶中含 N標記的鳥嘌呤脫氧核苷酸共 1200個17.亞硝酸鹽可使DNA的某些堿基脫去氨基而發生變化:C轉變為U(U與A配對),A轉變為I(Ⅰ為次黃嘌呤,與C配對)。已知某雙鏈DNA的兩條鏈分別是①鏈和②鏈,①鏈的一段堿基序列為5'-AGTCG-3',此DNA 片段經亞硝酸鹽作用后,其中一條鏈中的A、C發生了脫氨基作用,經過兩輪復制后,子代DNA片段之一是-GGTTG-/-CCAAC-。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DNA片段在未經亞硝酸鹽作用時,核苷酸之間含有8個磷酸二酯鍵、13個氫鍵B.經亞硝酸鹽作用后,②鏈中堿基A和堿基C發生了脫氨基作用C.經亞硝酸鹽作用后,DNA片段經兩輪復制產生的異常DNA片段有2個D.經過兩輪復制共消耗游離的胞嘧啶脫氧核苷酸10個18.染色體外環狀DNA (eccDNA)是一種在細胞核或細胞質中存在的,與染色體DNA分開的小型環形DNA分子。eccDNA 為閉合的環形結構,不包含染色體上的標準端粒結構,但常含有完整或部分基因,能夠被轉錄和翻譯,從而影響細胞功能和個體表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加熱首先會破壞脫氧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使eccDNA 分子變性B. 若某eccDNA 有100個堿基, 其中A有20個, 則其氫鍵有130個C. eccDNA 可通過提供額外的基因,從而增加生物的遺傳多樣性D.若eccDNA 只有一條鏈上的一個C 突變成了T,則復制 n次后,發生差錯的eccDNA 占1/219.在氮源為 N的培養基上生長的大場桿菌,其DNA分子均為 N-DNA(對照);在氮源為 N的培養基上生長的大腸桿菌,其DNA分子均為 N-DNA (親代)。將親代大腸桿菌轉移到含 N的培養基上,在連續繁殖兩代(I和Ⅱ),用某種離心方法分離得到的結果如圖甲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由實驗結果可推測第一代(I)大腸桿菌DNA分子一條鏈含 N,另一條鏈含 NB.將第一代(I)大腸桿菌轉移到含 N的培養基上繁殖一代,將大腸桿菌的DNA用同樣方法分離,則 DNA 分子可能出現在試管中圖乙的位置C.若將 N-DNA(親代)的大腸桿菌在 N培養基上連續復制3次,則所產生的子代DNA中含 N的鏈與全部子代DNA 鏈的比例為1∶8D. 若一個DNA 分子的一條單鏈中 A 占32%, 且(A+G)/(T+C)=1.5, 則在其互補鏈中的該比值是3/220.某家族中患有兩種單基因遺傳病,其中一種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兩種遺傳病致病基因均不位于 X、Y同源區段,相關遺傳圖譜以及相關遺傳基因的電泳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人群中甲病的發病率男女相等,乙病的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B. I 的相關基因電泳圖可能出現兩條帶、三條帶,但不會出現四條帶C.圖中的條帶1、2為常染色體上的基因且條帶1為致病基因D.Ⅲ 一定含有條帶4且遺傳基因的電泳結果最多有3條帶二、不定項選擇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漏選得1分,錯選不得分。)21.雌蝗蟲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雄蝗蟲性染色體組成為XO(即雄蝗蟲只有1條X性染色體)控制蝗蟲復眼正常基因(B)和異常基因(b)位于X染色體上,且基因b會使雄配子致死。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在有絲分裂后期,雌蝗蟲細胞的染色體數比雄蝗蟲多2條B.雄蝗蟲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其體細胞相同C.蝗蟲的群體中,僅考慮B、b基因,共4種基因型D.雜合復眼正常雌體和復眼異常雄體雜交,后代中復眼正常:復眼異常=1:122.某種雌雄異株植物的花色有白色和藍色兩種,花色由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體)和B、b(位于性染色體上)控制,基因與花色的關系如圖所示。基因型為AAXBXB的個體與基因型為aaX Y的個體雜交得F ,F 雌雄個體雜交得F ,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與控制該植物花色有關的基因型共有12種B. F 的基因型有 AaXBX 和AaXBYC. 開藍花個體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D. F 種花色的表型及比例為白色: 藍色=15:123.如圖為某二倍體生物進行細胞分裂時的一對同源染色體示意圖,圖中1~8表示基因。不考慮突變的情況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有4條姐妹染色單體,4條脫氧核苷酸鏈B.基因1與3或4互為等位基因,與5、6、7、8互為非等位基因C.該個體產生的生殖細胞中可同時含有基因2和7D.若觀察到某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基因1~8會移向細胞的同一極24.短串聯重復序列(STR)是DNA序列中核心序列為2~6個堿基的短串聯重復結構。20世紀90年代初,STR 基因座首次作為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在人類親子鑒定中被使用,不同人體內STR中A—T堿基對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但均大于同—DNA分子中C—G堿基對所占的比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DNA分子初步水解,可得到4種核糖核酸B.相對于其他同長度的 DNA,STR 的結構穩定性可能更弱C.不同個體短串聯重復次數可能不同,是人群中STR 多樣性的原因之一D. 若某一STR中(A+T) 為60%,則該STR 的一條鏈中 (A+T) 為30%25.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含 P的培養基上培養,可直接獲得含 P的親代噬菌體B.實驗過程中,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C.含 P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圖中B、C處都可檢測到 PD.含 S的親代噬菌體侵染細菌后,保溫培養時間長短會影響圖中B處放射性強度第II卷(非選擇題)三、綜合題(共45分)26.(12分)下圖為一對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其中Ⅱ、Ⅲ、Ⅳ、X、Y表示染色體,基因A、a分別控制灰身、黑身,基因R、r分別控制紅眼、白眼。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雄果蠅的基因型為 。(2)圖中雌雄果蠅雜交,產生了一只白眼雌果蠅(XrXrY),從減數分裂過程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細胞形成過程發生異常。已知XXY三體果蠅為雌性,能正常繁殖后代,則該白眼雌果蠅(XrXrY)產生的卵細胞基因型有XrY、Xr、 。(3)圖中這一對雌雄果蠅交配,F 的雌果蠅中雜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4)用黑身白眼雌果蠅(aaXrXr)與灰身紅眼雄果蠅 雜交, 自由交配得 中灰身紅眼與黑身白眼果蠅的比例為 ,從 灰身紅眼雌果蠅和灰身白眼雄果蠅中各隨機選取一只雜交,子代中出現黑身白眼果蠅的概率是 。27.(22分)關于DNA分子的復制方式主要有兩種假說,如圖1所示。科學家運用同位素標記、密度梯度離心等方法研究DNA 復制的機制。請回答問題:(1)研究者將大腸桿菌在含有 NH Cl的培養液中培養一段時間,使大腸桿菌繁殖多代(大腸桿菌約20分鐘繁殖一代)。培養液中的N可被大腸桿菌用于合成 ,進一步作為DNA 復制的原料。(2)從上述培養液中取部分菌液,提取大腸桿菌DNA(圖2A)。經密度梯度離心后,測定溶液的紫外光吸收光譜(注:紫外光吸收光譜的峰值位置即為離心管中DNA 的主要分布位置,峰值越大,表明該位置的DNA數量越多),結果如圖3a所示,峰值出現在離心管的P處。此時大腸桿菌內 DNA分子兩條鏈被 N標記的情況是 。該步驟的目的是 。(3)將圖2A中的大腸桿菌轉移到含有 NH Cl的培養液中繼續培養(圖2B)。在培養到6、13、20分鐘時,分別取樣,提取大腸桿菌DNA,經密度梯度離心后,測定紫外光吸收光譜,結果如圖3中b、c、d所示。①若全保留復制這一假說成立,則20分鐘時紫外光吸收光譜的峰值個數及峰值的位置與點P的關系為 。A.峰值個數為1,峰值出現在 P 點的位置B.峰值個數為2,一個峰值出現在P點的位置,另一個峰值出現在Q點上方C.峰值個數為1,峰值出現在 Q 點的位置D.峰值個數為2,一個峰值出現在P點的位置,另一個峰值出現在Q點的位置②現有實驗結果 (選填“是”或“否”)支持半保留復制假說。③根據半保留復制,40分鐘時測定的DNA紫外吸收光譜預期有 個峰值,峰值的位置 。(4)圖5為真核細胞DNA復制過程及結束階段示意圖,每條鏈5'→3'的方向由箭頭指示,粗線代表母鏈(鏈和b鏈),細線代表新生鏈(注:一條子鏈的合成是連續的,稱為前導鏈;另一條子鏈的合成是不連續的稱為后隨鏈)。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質復合體,后來科學研究發現端粒隨著細胞分裂的進行逐漸縮短可能與DNA的復制方式密切相關。①圖2中,滯后鏈延伸的方向和解旋酶的移動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其合成需要 (填“一個”或“多個”)RNA 引物。②DNA復制結束后,需去除所有RNA引物,并由DNA片段繼續延伸填補相應缺口。去除引物 (填編號)核苷酸鏈無法延伸,造成端粒縮短,理由可能是 。28.(11分)科研人員在研究果蠅(2n=8)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現,除存在常規減數分裂外,部分卵原細胞會發生不同于常規減數分裂的“逆反”減數分裂,“逆反”減數分裂在 MI(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發生著絲粒的分裂和染色體的平均分配,而在MII(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完成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過程如圖1所示。經過大量樣本的統計和比對,科學家發現染色體被分配到卵細胞中的概率不同,如圖2所示。(1)果蠅在進行常規減數分裂時,與體細胞數目相比,染色體數減半發生的時間是 ,“逆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減半發生的時間是 。(2)“逆反”減數分裂Ⅰ與有絲分裂相比,染色體行為變化的主要區別是 。(3)“逆反”減數分裂可以使后代產生更多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據圖2推測原因為 。(4)在觀察果蠅卵巢細胞分裂過程時,發現了一染色體數目變異細胞,模式圖如圖3所示,該細胞名稱為 ,屬于 (填“常規”或“逆反”)減數分裂過程染色體分離異常所致。《新泰一中北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D D C B D B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B C C D B A D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ACD ACD CD BC BC26. (1) AaXrY (2) 精細胞或卵 XrXr、 Y (3)3/4(4) 3: 1 1/1827. (1)脫氧(核糖) 核苷酸(2) 兩條鏈均被 N標記 提取親代 DNA 分子,作為對照組(3) B 是 2個 一個峰值出現在 Q 點,一個峰值在 Q 點的上方(4) 相反 多個 ③ 由于子鏈的延伸方向為5'端→3'端,去除引物后,核苷酸鏈無法延伸,缺口無法填補,造成端粒縮短28. (1) 減數分裂I末期 減數分裂Ⅱ末期(2)同源染色體發生了聯會和四分體的互換(3)帶有交換片段的染色體有更高的概率被分配到卵細胞中(4) 次級卵母細胞或極體 常規(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