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5678910答案B0CDBAB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A0CD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16分,18題14分,19題10分,20題12分。17.(16分)(1)特點:歷史悠久;功能多樣;影響階層廣泛;茶文化的發展與中醫藥文化相關聯;儒道佛思想觀念助推其發展;茶飲日益時尚化、大眾化。(任答四點,每點2分,共8分)(2)原因: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茶葉貿易的壟斷權,開展茶葉貿易;茶葉的補養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認可;糖業促進了飲茶推廣;茶葉走私貿易盛行;工業革命推動;上流社會的喜愛。(任答四點,每點2分,共8分)18.(14分)(1)變化:從批判甚至否定中醫學到逐斷認可中醫學的文化價值。(2分)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在民主科學等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文化式微(西醫的傳入和傳播沖擊了中醫地位);中醫界的個別亂象;中醫學缺乏近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撐。(任答兩點得3分)認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一戰后,知識界對西方文明的質疑: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力增強。(任答兩點得3分)(2)時代價值: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醫療價值;中醫產業現代化,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保護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更多的中醫學資源被發掘和創新,體現出獨有的科技價值;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19.(10分)(1)①史書:又可分為實錄,如《太宗實錄》;正史,如《舊唐書》;雜史,如《補國史》。②文集和詩詞,如《柳宗元集》、顧況的詩。③石刻、碑銘(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2)①多種官修史書記載相互沖突時,采擇與歷史事件時間更近、錯誤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與實錄記載有沖突時,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馬銘文。②當官修史書出現明顯史實錯誤時,參照可靠的雜史、詩文等來編寫。如材料二中《玄宗實錄》關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記載有誤,司馬光采用了顧況詩中的描述。③官修史書史事缺載時,酌情根據雜史、小說的記載補入。如材料三中《實錄》《舊唐書》都沒有記載吐蕃彝泰贊普去世,司馬光根據《補國史》補入。(每點2分,答出三點得6分)20.(12分)評分標準: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以下示例僅做閱卷參考,不作為學生作答的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意,亦可同等得分。水平自擬的論題材料運用與論述結論分值等級題目符合要緊扣自已的論題加以論述,運用3個以上有對論證過程的10求,指向明的史實,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總結,有正確的12分確:(2分)表述成文(6-8分)核心價值升華(2分)題目符合要能夠圍繞論題論述,運用2個史實;邏輯有對論證過程的793求,指向明基本清晰,有總結性結論(46分)總結,無核心價分確:(2分)值。(0-1)能擬出論題,有簡單的論證,運用1個史實,或史論結有對論證過程的4-62但題目不夠合不充分(2-4分)總結,無核心價分明確(1分)值。(0-1)沒有擬出論論題、論述與材料無關,或僅僅重復材料沒有對論證過程0—3題(0分)中的史實;史實與論題關系不緊密(0-3的總結,無核心分分)價值(0分)參考示例:論題: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演變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密切相關論證:戰國時期,儒學成為諾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儒家的禮制思想強調人們在穿著上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學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2025.5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2.考生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3.選擇題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須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4.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規定的區城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策無效。聚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都毀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中國古代,姓與氏本是有區別的,至西周時期姓氏制度得以形成。貴族與貧民、男子如與婦女的姓氏稱呼都有所不同。古人有名也有字,字與名一般有意義上的聯系。名字以蜞外還多有別號,用于自稱,也有用官職或籍貫來尊稱他人的。這一現象()長A.說明文明起源具有多樣性B.體現了對身份認同的多維建構C.表明姓氏制度具有隨意性D.反映了貴族政治等級色彩強烈K2.扶余國,是公元前2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以扶余語為母語的古老民族所建立的國家,關數于其稱謂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據此可知()由來文獻或實物都內容“符婁說”《周書王會補注》“符是夫余,婁是抱婁,或符婁即夫余”相都“鳧臾說”《字匯補》“鳧臾,東方國名,即夫余也”“烏裕爾河說”《中國東北史》扶余一名來源于烏裕爾河“扶木樹鹽銳”扶桑木或樽木松嫩平原上有一種樹,和古代神話里的扶桑木相像,樹干附鹽,食用樹鹽的人即扶余。A.扶余稱謂由來歷史久遠已無從考證B.古代學者關于稱謂由來研究更為可靠C.研究扶余稱謂由來需結合多方史料D.現代學者在研究稱謂由來時充滿想象高二歷史第1頁共8頁3.兩漢時期,“漢人”一詞重在強調漢王朝民人的身份,重視的是國家控制的屬性。如《漢書·匈奴傳》記載“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魏晉南北朝以后,“漢人”一詞重在突出種族、民族的屬性。如鮮卑族北魏政權的大臣在朝堂上稱“漢人有識,咸知其不可”。這一變化從側面反映出反映出()A.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B.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加深C.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D.民族交融程度逐漸加深4.唐末楊綰認為因儒道不舉,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禮義道德淪喪,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戰亂的延伸。穆宗時,仍有“兵興以來,人散久矣,始欲導之以德,不欲趨之以刑”的說法。這說明當時()A.功利主義盛行導致社會失序B.禮法結合的治理傳統被廢棄C.重建儒學信仰已成現實所需D.佛道興盛改變儒學正統地位5.明清時期涌現出很多不同題材類型的世情小說,這些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故事情節曲折,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這些小說多出自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這些小說()A.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B.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C.反映出社會風氣的開放D.突顯出離經叛道的傾向6.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紛紛成立在華郵局(客郵)。這些郵局往往直接受本國郵政機構管轄,行使他們本國的郵政章程,發行各自的郵票,不僅收寄他們本國僑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國人的信件,并按他們的“國內郵資”收寄國際郵件。客郵的出現()A.促進了中國傳統郵政的進步B.揭開了中國郵政事業的序幕C.有獺于清朝國家力量的支持特D.阻礙了中國郵政事業的發展7.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強調:“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爭你自已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叔利。因為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出來的。”胡適意在說明()A.民主與平等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B.爭取個人權利是實現民主的前提C,封建正統思想地位遭受巨大沖擊D.自由平等國家的建立是歷史必然高二歷史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期中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pdf 高二歷史期中 高二歷史期中.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