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射洪中學高2023級高二下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CACCC BDDAA DACDD DCDBB ABCAC BBBCD二、非選擇題:31.(12分)(1)特點:絲綢之路成為重要通道;以民間商貿為主,也有官方貿易;朝貢貿易是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以奢侈品貿易為主;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相結合;以和平交往為主,也有戰爭攻伐;主要局限在亞歐大陸之間;中國居于主導地位。(每點2分,任答3點,共6分)(2)發展:商路轉移(新航路取代傳統商路);貿易規模、范圍擴大(區域貿易發展為全球貿易或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商品結構變化,數量和種類增多(奢侈品貿易逐漸發展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貿易);西歐在東方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西歐重商主義盛行;早期殖民擴張興起;出現了大規模的國際分工;西歐居于主導地位。(每點2分,任答3點,共6分)32.(16分)(1)特點:人口流動趨勢逐漸增強;由本地流動到異地流動;以城鄉流動為主(體力勞動者流動占比高);城市間流動逐漸活躍;從內陸向沿海地區流遷。(任答三點,6分)原因: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政策的調整;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思想觀念的解放;城鄉差異的擴大。(任答3點,6分)(2)不同:美國人口主要向南部、西部流動;人口流動受教育程度和種族因素影響大;社會下層流動受限。(任答兩點,4分)33.示例一觀點:文化的交流傳播與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共振起伏。(2分)闡述:15世紀之前的世界文化交流與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近代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世界逐步聯系為一個整體,各洲之間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文化交流與商品貿易隨之擴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更加廣泛,在經濟領域內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世界貿易進一步增長。隨著人類文明逐步由分散走向一個整體,隨著商品的流動,各國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同時在互相借鑒中向前發展。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更加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8分)綜上,文化的交流傳播與人類文明的整體化進程共振起伏,兩者相互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2分)示例二觀點:暴力沖突式文化交流給不同文化帶來毀壞也提供發展契機。(2分)闡述: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殖民擴張的序幕。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相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進行瘋狂的暴力式殖民擴張和掠奪。這種暴力掠奪式的殖民地擴張中斷了美洲、非洲、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很多非洲人成為奴隸;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也給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為美洲、亞洲、非洲的發展帶了新的歷史契機。(8分)所以,暴力沖突式文化交流既破壞了被沖擊地區的文化,同時也給當地帶去了新的文明因素為其發展提供了機遇。(2分)射洪中學高2023級高二下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對應題號的位置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統治者認為只有實現“宜民宜人”,才能得到“靡常”天命的長久垂青;春秋戰國時期,天的形象和旨意被淡化,保民、恤民不再是取悅于天的手段。這一變化說明了A.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B.道教崇尚天人合一C.社會變動影響治國理念 D.宗法觀念名存實亡2.在修昔底德看來,“嚴肅的歷史并非關心過去,而是現在;它關心的不能是遙遠的國家,而只應是那些你生活的地方,是那些你可以毫無困難地把他們的思想變成你自己的話的人。”這體現了修昔底德A.追求歷史真實的思想 B.超越功利的科學精神C.人人平等的政治意識 D.城邦至上的家國情懷3.距今6000年的江蘇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的鏤孔高柄杯與山東泰安大汶口器物高度相似;良渚文化早期玉琮上的獸面紋與大汶口文化獠牙神徽近似。這體現出A.夏文化已擴張到了江浙地區 B.南北方區域文明的同步發展C.中華文明具有較強的統一性 D.草原與農耕文明的技術共享4.明清時期從江西到皖西南的移民,將江西的建筑結合當地環境構建了橫縱發展的“排屋”形式,俗稱皖西南大屋;在聚落的形式上,也由較為簡單的排屋單元和演變而成的大屋共存,進而形成了皖西南地區獨特的聚落形態。這說明A.故土情結推動文化傳承 B.民族交融促進華夏認同C.人口遷徙增進文化交融 D.經濟發展改變地域文化5.唐朝時期,首都長安始終處在缺糧的威脅下,供天子六宮之膳的太倉儲糧不及十日。江淮米不至時,“六軍脫巾于道上憂之”。唐德宗時江淮米至,德宗親自走告太子:“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置酒相慶。”由此可知,唐代A.中央與藩鎮矛盾尖銳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大運河地位日益重要 D.北方農業生產衰退6.下表為1894—1911年中國鐵路建設情況表。據此可知年份 中國鐵路總里程(公里) 外國控制里程(公里) 外國貸款控制里程(公里)1894 447 447 01903 4370 2890 14801911 9618 3952 4196A.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呈現出下降趨勢 B.中國鐵路建設逐漸突破列強的控制C.中國尚不具備自行建造鐵路的能力 D.外國控制的鐵路里程占比不斷上升7.北魏時期社會動蕩,自然災害頻繁,賈思勰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并結合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完成了巨著《齊民要術》,將歷代先進技術載入書中,實現了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據此可知A.國家統一促進農業發展 B.民族交往影響學者觀念C.技術創新推動社會進步 D.價值取向助推個人事業8.江蘇無錫、蘇州、常州地區先后發現數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春秋晚期吳國古城遺址(如表1)。這些吳國古城的建筑布局名稱 位置 建筑布局闔閭城遺址 無錫市與常州市之間 最外為近似長方形的大城;大城內分為東、西兩小城;大小城均建有環壕;城內有水道。木瀆古城遺址 蘇州市靈巖山側 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有小城;水道穿城而過。淹城遺址 常州市武進區 由子城、內城和外城及三道護城河組成;內外由水道相通,無陸路相接。表1A.體現了相生相勝的理論 B.突破了禮制和等級規范C.凸顯了水道的商業功能 D.適應了政治和軍事需求9.下表所示為初唐時期部分詩句的摘錄。這些詩句作者 作品名稱 詩句摘錄王勃 《滕王閣序》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盧照鄰 《長安古意》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王績 《過漢故城》 井田唯有草,海水變為桑A.展現了詩人的哲學思考和智慧 B.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現實C.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D.蘊含對社會發展方向的思量10.在雅典城邦遺址出土的公元前4世紀醫學文獻殘卷記載:“高熱不退并非阿波羅降下神罰,而是人體內黃膽汁過量引發。治療宜采用薄荷冷敷、節制飲食,而非向神廟敬獻三牲。”這一記載反映出古希臘A.理性精神推動醫療觀念的革新 B.人文主義倡導尊重生命價值C.經驗醫學依賴于觀察總結療法 D.自然哲學探尋世界本質起源11.12世紀,基輔羅斯東正教會的修士們系統記錄重大事件,形成編年史《往年故事》,這是東斯拉夫人最早的歷史著作,記載了從部落時代到12世紀的完整歷史,編年史將基輔統治者與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類比。這有助于羅斯人A.擺脫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B.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C.集聚反抗蒙古統治的力量 D.形成共同的文化記憶12.蘇美爾時代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與阿伽》提及烏魯克國遭遇外來入侵時,吉爾伽美什先是咨詢長老會,但拒絕了長老會向對手投降的主張。繼而轉向咨詢人民大會,并接受了人民大會決定抵抗的主張。這一現象說明當時烏魯克國A.國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遺風 B.國家大事由人民大會決策C.國家機構建設逐漸走向健全 D.政體受到雅典民主制影響13.閱讀下表“18世紀以來非洲文化在美國的傳播”。該表信息可用于說明領域 概況音樂 黑人帶來了獨特的音樂形式,如鼓樂和靈歌、口頭敘事傳統和宗教儀式,這些逐漸演變為藍調、爵士等美國本土音樂流派宗教 路易斯安那州的伏都教融合了西非約魯巴信仰與天主教元素,成為當地獨特的宗教文化飲食 非洲飲食中的秋葵湯和炸雞等菜肴被納入美國南方飲食體系A.移民社會存在文化認同問題 B.美洲印第安文化在交融中得到新生C.移民推動文化的傳承與融合 D.黑奴貿易推動美國主流文化的轉換14.秦漢時期,對駱駝形象的刻畫稚嫩粗糙,與真實的駱駝差別很大,如四川新都東漢晚期的畫像磚上的駱駝形象身材纖細,似飛奔的馬。唐代駱駝的藝術形象更為生動傳神,成為大唐的經典符號。這一變化可佐證唐代A.藝術風格多樣 B.政治局面穩定 C.豪邁之風盛行 D.對外交往繁榮15.據考古研究分析,東南亞地區出土的漢代陶器多為航海儲存水和食物的容器,而非貿易品。其中風格最鮮明的一類是幾何印紋的“嶺南類型”,該器型在華南省份可見尤其以兩廣最為集中,另一類是綠、褐釉和方格狀席紋的“江東類型”,主要發現于環太湖地區的漢墓中。這些發現表明,漢代A.海上絲路進入鼎盛時期 B.遠洋航海滲透非經濟動因C.對外交流注重雙向互動 D.從事海外貿易的區域廣泛16.圖1、圖2為1979年拍攝的動畫片《哪吒鬧海》的劇照,影片參考了敦煌、永樂宮的壁畫和民間年畫、版畫的有用素材,采用裝飾風格,簡練的線條,配以民間畫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該作品A.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B.滿足了民眾精神文化的訴求C.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特點 D.體現了藝術創作民族化取向17.下表是部分學者關于苜蓿引入我國具體時間的觀點。據此可知首蓿引入我國部分學者的觀點川瀨勇(日本) 苜蓿是在漢武帝時期由張騫從西域越過天山帶回。吳青年 苜蓿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大宛,將苜蓿種子引入。桑原騭藏(日本) 苜蓿是被漢朝的外交使節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從大宛帶回。韓兆琦 苜蓿是張騫死后的近十多年間,由漢王朝或西域諸國使者往來于中國而傳入的。A.史家因立場不同導致觀點差異 B.歷史敘事因缺乏標準而眾說紛紜C.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和多元性 D.歷史事實因時代變遷而模糊不清18.3世紀,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交惡,絲綢之路西段貿易明顯回落。4—5世紀,兩大帝國出現戰爭轉向和平的契機,絲綢之路西段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局面。6世紀薩珊波斯阻斷了絲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簽約納貢謀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開辟草原絲路和海上絲路交通以獲得中國絲綢。這些變化表明A.和平與合作是兩大帝國交往與交流的主旋律B.絲綢之路西段貿易的廣度和范圍不斷被拓寬C.薩珊波斯在軍事上一直碾壓羅馬——拜占庭帝國D.沿路大國關系影響絲綢之路貿易的通阻與興衰19.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受到從亞洲歸來的馬其頓士兵描述的啟發,希臘學者迪西亞庫,繪制了基于實測數據的世界地圖,認為亞洲面積大于歐洲,挑戰了荷馬時代的傳統觀念。迪西亞庫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 B.亞歷山大的遠征C.羅馬帝國的擴張 D.希臘城邦的建立20.李時珍發現以往藥書中存在藥物誤注、圖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錯誤,這些錯誤常危及病患生命,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為此,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藥物標本,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這體現了李時珍A.醫術高超,醫德高尚 B.勇于質疑,注重實踐C.博采眾長,精益求精 D.嚴謹治學,著述豐富21.古埃及法老名銜有荷魯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等。亞歷山大曾將荷魯斯名作為自己的名銜。其繼任者托勒密一世則選取了上、下埃及之王名。自托勒密二世起,繼任法老均沿用父輩名銜中的部分內容。這種做法旨在A.彰顯統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權強化王權C.擴大帝國統治疆域 D.繼承埃及政治傳統22.19世紀中葉起,歐洲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家,波蘭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時聽聞華沙起義失敗,創作了《革命練習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則創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調》,挪威的諾爾德拉克創作的《是的,我們愛我們的國家》,后來成為挪威國歌。這些音樂作品A.順應了民主共和主流趨勢 B.反映了民族意識的不斷高漲C.推動了文化的一元化發展 D.體現了古典音樂的世俗轉變23.二戰后,中東國家獲得獨立,但帝國主義殖民勢力猶存。1949年以后,伊朗人民開展石油國有化運動,1951年和1954年,敘利亞工人發動大規模罷工運動,1953年,約旦全國各地爆發群眾性的示威,要求英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滾出去。這些國家人民的斗爭A.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B.表明發展中國家登上國際舞臺C.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D.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4.下面是一份藏于廣東省江門市博物館的借據。該借據可以用于研究立領銀數人黃官奕為因往(舊)金山獲利,盤費不敷,懇求西龍社鄉老黃玉涵……等,情愿發船位本銀壹拾捌兩正,言定以限一年為期,本息清還……或系別圖生意支銷無銀歸款,系伊父子家人填還抵足,毋得異言。今欲有憑立明領銀數一紙,交西龍社值理收執為據。 一 實發到本銀壹拾捌兩正 合家擔保 父黃元盛 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十二日立領銀數人黃官奕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②華工參與美洲開發③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④洋務新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1932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中央圖書館陳列《共產黨宣言》《才溪鄉調查》等書籍,向黨政機關干部、紅軍官兵、群眾開放,協助瑞金周邊縣區、鄉村的干部群眾在本地建立“俱樂部”“列寧室”,并培訓管理員,擔任讀報員、政策咨詢員等角色。由此可知,該圖書館①有利于保存文化典籍和珍貴史料 ②促進了近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形成③推動了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④通過文化普及強化基層動員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6.表2所示為1954年新修訂的新學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的相關內容。據表可知,1954年新課本的修訂旨在表2課數 課文名稱 內容原文(或簡介) 課程指導的思想要求1 同學 學校里同學很多 體驗集體生活,遵守紀律2 老師 老師教我們,我們聽老師的話 敬愛老師,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3 工人 工人工廠忙做工 熱愛工人,長大當工人4 農民 農民種菜 培養敬愛農民的思想5 中國人民解放軍 認識解放軍 解放軍保護國家和幸福生活,熱愛解放軍6 手 通過手來勞動 培養兒童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A.開展工業化的建設 B.培養社會主義新人C.突出勞動人民地位 D.塑造革命價值觀念27.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是朝廷收藏和校勘圖書的地方;民間也稱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為書院。唐末五代戰亂之際,官學衰敗,書院作為私學興盛起來。這表明A.官方藏書之風歷史悠久 B.社會環境影響教育形式C.孔子興私學主張受推崇 D.教育普及成為發展趨勢28.出土于河北景縣北齊封子繪墓的青瓷蓮花尊,其產地在學界爭論較多。劉毅先生認為青瓷蓮花尊屬于北方青瓷系統,胎、釉中的氧化鋁含量均遠遠高于南方青瓷,但它們釉中的氧化鐵含量卻明顯低于南方青瓷,產地應在冀南豫北一帶。胡朝輝先生則認為北方青瓷到北齊晚期才出現,青瓷蓮花尊為北方窯品的可能性非常小。這說明A.歷史研究需仔細甄別和詮釋史料 B.多元研究的路徑可豐富歷史認知C.綜合多種觀點可以洞悉歷史真相 D.后期學者的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29.明朝中后期的文壇,郎署官為主的中層士人興起濟世情懷,擎復古大旗,力促雄渾古奧文風隆興;受心學傳播影響的部分士人由關注自我走向放縱自我,性靈說醞釀形成并影響文風;同時,受到市民歡迎的通俗小說更是蓬勃發展。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A.文化下移趨勢加強 B.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C.社會價值的多元化 D.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30.清末,一份民政部(1906年設立,1911年裁撤)出具的報告指出:中國所遺之跡,應亦倍花于他邦,乃至今而求數千年之遺跡,反不如泰西之多者,則以調查不勤,保存不力之故也。該報告最能反映,清末A.天朝意識影響新政推行 B.古跡保護頗受朝廷重視C.民政部的職能較為廣泛 D.轉型困境制約文化保護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 本題共3小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絲綢之路自開通以來,長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這條道路上奔走的,有各國的使團,他們攜帶大批財貨。中國的使團帶往西方的多為絲綢、黃金、銅幣,而西方各國使臣帶來的則是良馬、珠璣、各類珍寶和各種珍禽異獸。這些使團不但進行政治磋商、外交活動,而且更是商業流通的主要擔當者。中國的絲綢、繒彩,以賞賜之名,源源流向西方。除了這種官方的商業使團外,在絲綢之路上奔走的,當然更多的是私家商人。他們亦組成團隊,販運奇珍異寶以牟利。而隨著使臣、商人的往來,不僅只是東西方的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也廣泛進行,中國的先進農業、水利、冶金技術,傳向西方,而域外的樂舞、服飾、飲食、家具等,紛紛傳進中原。絲綢之路在古代也不是完全的和平之路,不同國家的軍隊時常沿此路行進,相互殺伐攻略。——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此前東西方之間數量有限的奢侈品貿易逐漸發展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貿易。跨大西洋貿易的情況尤其如此,美洲種植園生產了大量煙草、蔗糖及其他在歐洲銷售的商品,同時必須進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并輸入勞動力,從而導致了繁榮的三角貿易。這個時期新興的大宗全球貿易的另一個分支便是西歐與東歐之間的貿易,西歐進口的是原材料,特別是糧食,東歐則進口紡織品、武器、金屬產品及殖民地商品。西歐與亞洲的貿易比不上其與美洲或與東歐的貿易,其原因有二:第一,西歐的紡織行業反對從亞洲各國進口棉織品,擔心因此而造成的金銀流失會危及國家安全;第二,難以找到能在亞洲市場上出售的產品,因為亞洲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而歐洲則勉強用金銀支付它想要的亞洲產品。直到18世紀末歐洲發展起動力機器時才解決這一問題。——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西方交流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東西方貿易相比,16—18世紀中期國際貿易有哪些發展。(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78年到1983年新中國人口遷移主要承接過去的發展趨勢,相對比較平穩。到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快速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創造并提供了農村勞動力入遷、就業的競爭機會和“空間”容量,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就業成為可能。于是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由原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向“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走出農村的模式轉變。由于此間政府先后出臺了一些政策規定,對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遷移流動實行了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遷移流動的過快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的流動遷移約占中國遷移人口60%以上,1995—2000年間比例直逼90%。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的遷移活動也日漸活躍起來。到90年代后期,中西部地帶人口向東部沿海地區遷移流動也進入高度活躍期。——摘編自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展的幾個特征》材料二從戰后美國人口流動情況看,南部、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超過東北部和中西部。根據美國人口統計署的數據,1990年至2000年,東北部和中西部總遷入人口數為943.7萬人,而總遷出為1223.1萬人;南部和西部總遷入為1715.1萬人,而總遷出1435.4萬人。受美國教育和種族影響,以及南部、西部的發展以高科技、新興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的影響,這一時期向南部、西部流動的主要人群是白人而不是黑人。戰后,聯邦住宅管理局將全國城市的社區分為四個等級,對于衰敗社區不愿進行保險,私人貸款機構為確保投資安全,也不愿對中心城投資。同時,隨著白人向優越的郊區聚居,一些大型企業、外資企業也向郊區聚集。圍繞住宅市場和新的就業場所政府在信貸、保險、社區評估和就業制度等方面實施傾向性的政策,給處于下層的流動人口制造了強有力的隔離的社會環境。由于西部和南部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西部和南部財團勢力也迅速崛起,并進而導致了美國政治格局的變化。——摘編自張利萍《戰后美國人口流動的新變化及對我國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的特點及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流動相比,二戰后美國人口流動的不同(4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與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進程共振起伏、互動互進、休戚相關的。從方式與途徑的視角而言,文化交流與傳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遷徙、商業往來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沖突,如刀光劍影的戰爭往往使人類文化面臨斷裂、毀壞等危機,同時這種暴力沖實在客觀上也為不同文化碰撞和調適提供了歷史契機。——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根據以上材料提取有關人類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一個觀點,并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具體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docx 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