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泉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有學者認為,牛耕出現在商代而非春秋時期。依據有:殷墟婦好墓一件玉雕臥牛的兩個鼻孔間有小孔相通,與穿系牛繩有關;動物考古學研究表明,殷墟遺址出土黃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勞役而造成的病變現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應釋為“犁”,為牛耕之會意等。該結論A.表明考古發現最具說服力 B.缺乏可靠的證據不足為信C.違背商代生產力發展水平 D.大膽創新但尚需小心求證2.唐代驛站設專人管理,配有馬匹或舟船,但規定只準官吏居住、使用,同時允許驛站管理者和民間在驛站旁興辦、經營旅店或商店。這些做法( )A.旨在保證驛路的暢通 B.體現了交通管理的系統性C.基于運河貿易的繁盛 D.說明全國水陸貿易網形成3.《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三處中醫診所,其中兩處是小兒科,另一診所門前豎有“專門接骨”的牌子。圖中還繪有一處藥鋪,招牌上“本堂法制應癥煎劑”八字依稀可辨,藥鋪不僅看病賣藥,還為病人代煎中藥。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醫( )A.專業分科開始出現 B.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C.面向市場服務大眾 D.致力總結醫藥學成果4.王禎在《農書》中認為農業生產的關鍵在于時宜、地宜,并詳細地論述了開墾、土壤、耕種、施肥、水利灌溉、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業操作的基本原則和措施。據此可知,我國古代農業生產A.分工日益細化B.結構日趨合理C.注重精耕細作D.技術領先世界5.明朝嘉靖年間,山西武城縣縣令鑒于該縣“集日寡而曠多”,每逢集日,便組織“歌舞劇戲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結果“眾且觀且市,遠近畢至,喧聲沸騰……粟米絲麻布帛,禽而雞鶩,獸而牛羊,食而魚肉果菰,與夫南北水陸之產,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錯然填街溢巷”。從史料可知,當時武城縣A.農村集市貿易從無到有 B.文化與商業結合活躍經濟C.居民日常文化活動豐富 D.鄉村城鎮化發展比較迅速6.清末時期,閩省所籌路款與原定計劃相去甚遠,籌款總額低于川、滇各省,實際認股比例也大大低于粵、浙、湘三省,而且絕大多數是華僑股。如表所示為各省鐵路公司集股情況(截止至1911年)。當時福建這一現象源于( )鐵路公司 預籌股本/萬元 實收股本/萬元 實收股本占比/%閩路 600 170 28.33粵路 2000 1513 75.65川路 6993 1675 23.95浙路 600 1024 170.67湘路 2000 831 41.55滇路 2000 471 23.55A.列強爭奪的阻礙 B.經濟發展的滯后C.政府政策的限制 D.思想觀念的保守7.下圖為1869-1918漢口茶葉各出口方式占總出口額百分比圖,1890年后呈現的總體趨勢是由于( )說明:橫軸代表年份,縱軸代表漢口茶葉出口方式占漢口茶葉出口額的百分比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茅家琦、黃勝強、馬振犢主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京華出版社2001年統一整理而成。A.海關自主權的喪失 B.國內口岸之間競爭C.漢口成為貿易中心 D.近代工業發展有限8.1984年,中國郵政開辦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開創中國快遞業之先河。2010—2020年,中國快遞行業業務收入和業務總量均保持逐年增長趨勢。2014年中國快遞業跨入百億件時代,居世界首位。我國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 )A.經濟特區的創辦與示范 B.信息網絡的普及與運用C.郵政企業的開拓與創新 D.對外開放的深入與擴展9.從公報數據來看,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16.06萬平方千米,比上年減少0.97萬平方千米。各地調整和減少了低質、低效作物的種植,擴大了大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的種植規模。受市場價格和大豆補貼政策影響,東北地區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種植,豆類播種面積達到11.07萬平方千米。這些政策A.推動了農村種植結構調整 B.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健全了市場經濟體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10.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人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豐盛的,包括大麥粥、燉鴿肉、烤鵪鶉、小麥面包、蛋糕、水果等。這些祭品主要是當地的農產品,墓室的壁畫中也常常出現農民種植莊稼的場景。據此可知古埃及A.農業促進烹調水平提高 B.農業影響宗教信仰發展C.財富積累提供物質基礎 D.喪葬習俗反映農業繁盛11.公元前628年,希臘移民建立塞林努斯城,統治者將城市中心由原先的衛城王宮轉移到市場,市場逐步成為集商業貿易、辯論議政、宗教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空間。這反映出希臘( )A.商業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B.城邦政治民主化趨勢的成熟C.城市建設注重滿足公民的經濟需求 D.城市規劃強化城邦集體認同12.下圖所示是美國學者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一書的目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強調( )第一章 發現新世界 第二章 細菌戰役 第三章 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倫布將梅毒帶回歐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為舊世界的農場 第六章 生物多樣性遭破壞A.美洲對全球發展的重大貢獻 B.新舊大陸文明的碰撞與沖突C.疫病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危害 D.生態環境視角下的歷史解讀13.“新交易所于1531年正式啟用,它標志著歐洲商業革命的制度性突破。這座由建筑師多米尼克·范·瓦格赫馬克設計的建筑,不僅是商品和證券交易的物理空間,更成為信息流通的樞紐。”觀察下圖,推斷材料中的交易所應位于今天的( )A.① B.② C.③ D.④1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們發覺自己處于這樣一個世界中:在這世界里,充滿了流線型汽車、有軌電車和飛機…這個世界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種經濟統治一一工業文明的統治的一部分;它小但為西歐諸民族所分享,也為俄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還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人和印度人所分享.”這表明A.世界普遍確立工業文明主導地位B.工業文明推廣實質是各國之間相互借鑒C.變通工具變革成為文明演進關鍵D.世界市場逐步發展推動工業文明的擴展15.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世界上有70個國家提高了關稅,限制使用外匯購買國貨,實行限制進口的制度。英美放棄貨幣的金本位,56個國家貨幣貶值。這種狀況A.延遲了經濟復蘇的進程 B.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C.重構了國際金融秩序 D.主導了國際格局的變遷16.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法律條款規定,“締約方產品以低于其正常價值的辦法進入另一締約方商業,并且因此對某一締約方領土內工業造成實質損害……這種傾銷應該受到譴責”,還規定各締約方反傾銷法的內容不能與該規定相抵觸。這最能說明世界貿易組織A.順應了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的要求B.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法制化進程C.實現了全球范圍內貿易自由化D.保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公報》作為近代著名報刊之一,是了解晚清社會的重要史料,其所刊發的醫學廣告數量眾多,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大公報》醫學廣告(1902—1912年)新器治病 “美醫士柏樂文……攜有愛克司光電燈一具,凡臟腑內傷、筋骨損折,以此項也燈照之,皆透徹無遺……見者無不詫為神奇云。戒煙醫院 “設戒煙醫院總理醫務事宜,并遵照政務處章程官制方藥……自示之后,無論紳商士庶,均須立志戒煙,到院報名醫治,并照章發給丸。”牛痘疫苗 “批發零賣,格外克己。天津河北大胡同東亞公司大藥房?!?br/>西醫招徒 “電學醫生李察博士近欲招清中國醫士一位……如有上等精通西醫、善操英語之華人……愿就斯席,即請移玉至李察博士處,面訂一切,幸勿遲延?!?br/>華醫學堂 “西醫詆笑華醫也……有鑒于此,特于津門寓第創立華醫學堂一區,一以為造就專門之醫學,二為扶植華醫之道統……”——摘編自翟凌楓《晚清<大公報>醫學廣告視野下的西醫東漸研究》圍繞“中國醫療衛生近代化”這一主題,任選兩則廣告,分別指出其反映的該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其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鈴薯是世界四大主糧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將原產美洲的馬鈴薯帶入歐洲。“馬鈴薯”最早出現在中國何處,學術界存在爭議。觀點一:“東南沿海說”史料1福建《松溪縣志》記載“康熙十八年縣府曾刊布文告曉諭民眾種植馬鈴薯……菜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甘苦。”史料21903年,美國人威廉在《荷據時期的臺灣》一書中提到“1650年到過臺灣的荷蘭船長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記中記載在臺灣見過馬鈴薯。”——摘編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三)》觀點二:“北京說”史料3明萬歷年間,《土豆》詩:“榛實(果實)軟不及,蒸根(植物根莖)旨定雌。吳沙花落子(花生),蜀國葉蹲鴟(大芋)。配茗人尤未……?!?br/>史料4明崇禎年間,《酌中志》記載道:“斯時所尚珍味……素蔬……遼東之松子,薊北之黃花金針,都中(北京)之山藥、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勝計也?!?br/>——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兩個觀點所引史料進行辨析,找出觀點所引史料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改措施。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機器人簡史》節選公元前1400年 巴比倫人發明了一種利用水流計量時間的計時器——漏壺,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機械設備之一。公元前322年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想象過機器人的功用,他寫道:“如果每一件工具被安排好甚或是自然而然地做那些適合于它們的工作……那么就沒必要再有師徒或主奴了?!?br/>1495年 達·芬奇設計了一種發條騎士,試圖讓它能夠坐直身子、揮動手臂以及移動頭部和下巴。1801年以來 法國絲綢織工兼發明家約瑟夫 瑪麗 雅卡爾發明了一種可以通過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機。在十年之內,整個歐洲有數千臺這種織機投入使用。1926年 美國無聲電影《大都會》將場景設置在未來城市中,影片角色中出現女性機器人,這是機器人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1959年 美國科學家喬治 德沃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尤尼梅特”。后來,機器人在通用汽車公司投入使用,標志著第一代機器人的誕生。1990年以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技術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如醫療、服務、軍事等。2015年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該綱領強調了“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關鍵領域的發展。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三、綜合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市區人口3949萬人,城市市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7.3%。在1949—1978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大中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發展的同時,由于城鄉的分隔和商品經濟的萎縮,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發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數量不多,城市結構形成了頭重腳輕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不足,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嚴重障礙。——摘編自中國政府網《新中國60周年報告十: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材料二 1872年,印度城市化率為8.7%,195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達到17.92%。1961年,印度城市化率仍達到17.97%,城市總數達到了2356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進展重點集中于當時的5個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海德拉巴),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為英國殖民者當時掠奪原料和資源的樞紐,在印度城市化進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進展機會。獨立后印度官方與私人的投資都傾向于已具備進展基礎的大城市地區。同時,在工業與服務業蓬勃發展催生大量就業機會的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導致這些城市的人口過度膨脹,而中小城鎮人口的增長卻幾乎停滯,甚至萎縮。——摘編自孫虎《淺析印度城市化發展的基本歷程與特點》(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1949-1978年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特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特點的成因。(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1949-1978年中國相比,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發展的不同之處,并簡析其對印度的影響。(3)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1949-1978年中國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發展中得到的啟示。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C B D D B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A D A B17.新器治病廣告:表現: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西方醫療器械得到推廣使用。影響:有利于推動中國醫療技術的進步;提高疾病治愈率。戒煙醫院廣告:表現:清政府注重民眾健康保障;新式醫療就診方式逐漸普及。影響:有利于改良社會風氣,提高公共健康水平;民眾諱疾忌醫的傳統思想逐漸解放。牛痘疫苗廣告:表現:公共防疫得到初步發展。影響:提升民眾對疫病的預防意識,有利于推動國人的防疫衛生觀念的強化;有助于保障民眾健康。西醫招徒廣告:表現:近代醫學(西醫學)教育在我國初步開啟。影響:有利于現代醫學的傳播與發展;推動了新式人才的培養;為中國現代醫學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華醫學堂廣告:表現:傳統中醫學受到較大沖擊。影響:有利于振興傳統醫學;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18.不足之處:史料1、4描述不清,存在爭疑;史料2為轉引史料真實性有待考證;史料3為文學作品,具有主觀性。修改措施:棄用不實史料;引用原始史料;甄別、查找、補充佐證史料。19.選擇信息:1801年以來、1959年、1990年以來三則信息。論題:社會需求助推機械行業的發展論述:19世紀早期的法國里昂是世界聞名的絲織之都,里昂的絲織工人們織出的絲綢錦緞圖案絢麗,精美絕倫,被人們視為珍品,然而他們使用的工具卻是質量低劣、效率低下的老式手工提花機,所以提高提花機效率成為當時紡織行業的迫切需求,1801年,法國絲綢織工兼發明家約瑟夫 瑪麗 雅卡爾發明了一種可以通過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機,這些發明極大促進了紡織效率的提高,成為了法國歷史重要發明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雖然伴隨美蘇冷戰和兩極格局的產生,但世界整體呈現相對和平的狀態,為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樣的狀態下應運而生,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1959年,美國科學家喬治 德沃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尤尼梅特”。后來,機器人在通用汽車公司投入使用,標志著第一代機器人的誕生。1990年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技術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如醫療、服務、軍事等。綜上所述,社會的進步帶動了機械行業的發展,尤其是機器人的制造和應用,帶給了我們更便捷的生活環境。原卷答案:示例1:論題:工業化發展為機器人的發明及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闡述: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掀起了工業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生產機械化的推進,為新技術、新發明創造了有利條件。雅卡爾發明了自動織機并迅速投入使用,帶動紡織業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產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以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影等新傳媒出現,擴展了人們的認知范圍和想象空間,機器人角色出現在無聲電影所構建的未來城市中。二十世紀九十代以來,伴隨著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機器人技術在工業、醫療、服務、軍事等多個領域得到更加廣泛地使用與推廣,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綜上所述,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是機器人從構想到實踐再到產業化應用的重要推動力。示例2:論題:人類的文化想象與科學探索共同促進了機器人的發展。闡述:人類的文化想象為機器人的產生與發展成為可能,亞里士多德對機器人的哲學構想,展現了人類對自然探索的美好愿景;近代電影《大都會》中女性機器人的形象,是人們對機器人探索的進步,更預示著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進步將科技想象變成現實的可能。人類的科技探索為機器人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從公元前1400年巴比倫漏壺的機械原理探索到1801年雅卡爾自動織機再到1959年德沃爾可編程機器人的誕生,科學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為機器人的誕生提供了技術支撐。人類的文化想象和科學探索雙重驅動作用讓機器人從概念變為現實,推動著人類社會科技的持續發展,豐富著人類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示例3:論題:國家政策助推信息時代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闡述: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相對論、量子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信息時代的高新技術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任何個人和企業是無法滿足信息技術變革的資金投入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國家力量成為高科技發展的支柱。國家政策力量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推手。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中國的863計劃等,《中國制造2025》更是直接將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了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轉型。國家政策助力信息時代高新技術高速發展,機器人技術從機械臂發展成為智能科技。20.(1)特點: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發展不均衡(大中城市發展快,小城市發展不足)。成因:經濟基礎薄弱;城鄉分隔體制;商品經濟不發達;輕工業發展不足。(2)不同之處:城市化率相對較高;大城市發展優勢明顯;存在城市病問題。影響:積極方面,推動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消極方面,加劇城市病,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拉大城鄉差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