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貴州省石阡縣石阡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貴州省石阡縣石阡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石阡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
高二 歷史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倫敦通訊會作為英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在1792年4月的宣言中明確寫道:“本會目的是改革而不是無政府狀態,在反抗政府的時候,理智、堅定和團結就是本會采取的唯一手段,也是本會希望我國同胞采取的唯一行動方法?!睋丝芍?,倫敦通訊會的主要訴求是( ?。?br/>A. 堅持權利法案,調解勞資矛盾 B. 借助和平方式捍衛工人合法權益
C. 弘揚理性精神,彰顯人民主權 D. 改革議會以鞏固工業資本家地位
2.13世紀,法國國王腓力四世以叛逆的罪名囚禁了一名法國主教。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命令國王立刻釋放那位主教,否則就對他施以絕罰,腓力四世立刻召開三級會議,尋求民眾的支持,宣稱卜尼法斯是一名應該從教廷中開除的異教徒和罪犯。由此可推斷當時法國(  )
A. 世俗王權有所加強 B. 階級結構出現變化
C. 擺脫了教會的影響 D. 城市自治運動興起
3.學者劉迎秋在2012年發表的《我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戰略思路》中寫道:“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國年度國民經濟活動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边@主要得益于( ?。?br/>A. 1978年改革開放的決策 B. 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形勢
C.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 D.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晚清時期,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機構與官員。如兩次鴉片戰爭后設置的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總理衙門、海軍衙門等。清末產生了外務部、商部、巡警部、學部等若干新的中央機構,地方官制也相應出現了一系列變革。上述官制的調整( )
A. 根源于內部矛盾對統治的挑戰 B. 體現了對國家主權的積極捍衛
C. 實現了清朝政治體制的近代化 D. 有利于近代中國經濟社會轉型
5.美國建國后,長期實行“政治恩惠制”,即由競選取勝的總統,把政府職位作為對其競選支持合作者的一種恩賜而分配給他們。1883年,美國通過法律,決定設立文官委員會,建立考試制度,并確立了功績制原則。這一變化( )
A. 體現了三權分立體制的完善 B. 削弱了政黨政治的影響
C. 促進了國家管理水平的提升 D. 確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6.清光緒初年,“天下有事,功名多途”逐漸取代“以試為選”的“主流”文人追求,出現了新的“仕官捷徑”。據王韜《弢園文錄外編》記載:“凡屬洋務人員,例可獲優缺,擢高官,而每為上游所器重,側席諮求……無不自命為治國之能員、救時之良相?!边@一現象(  )
A. 源于洋務運動路線發生轉變 B. 表明地方實力派勢力劇增
C. 說明民族國家建構意識增強 D. 反映出社會轉型期的特點
7.史書記載兩晉時期的士大夫“指禮法為流俗,目縱誕以清高”。但是統治階層有不同的態度,東晉皇太子到太學講經,行釋奠禮;孝武帝曾講《孝經》,又繼續擴大太學規模;在北朝時,北魏辦學以經術為先。這反映出( ?。?br/>A. 儒學服務現實政治 B. 門閥士族重視儒學
C. 教育傳承儒家文化 D. 大一統思想被推崇
8.12世紀的歐洲,隨著羅馬法的復興,法學和政治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新的觀念認為,君主權力的正當性來源于法理,而非宗教儀式或血緣關系。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歐洲( )
資本主義萌芽推動了政治觀念的轉變
封君封臣制度逐漸失去其社會基礎
C. 王權與教權的博弈中,王權開始占據上風
D. 世俗權力的強化成為政治發展的趨勢
9.16世紀,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至尊地位后,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這反映了( )
A. 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 B. 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念
C. 民族國家的政治特征 D. 封建專制統治的瓦解
10.1648年,西班牙與荷蘭簽訂《明斯特和約》,其中第五條規定:一個不屈從于教皇霸權而由獨立國家平等組成的國際社會是國際法存在的根基。該規定,( ?。?br/>A. 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發展 B. 終結歐洲二元政治體制
C. 標志國際關系法的成熟 D. 有效約束霸權主義行經
11.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鄧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間,高度重視構建新型的民族關系。鄧小平還特別強調“要采取非常穩當的態度”“要同少數民族商量”。鄧小平主張構建西南地區新型民族關系旨在(  )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促進中華民族美好大家庭的共同繁榮發展
C. 改變舊中國長期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
D. 消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的巨大差異
12.1928年7月,中美雙方達成《整理中美兩國關稅之條約》,規定廢除關于中國進出口貨物的稅率、子口稅和船鈔等項條款。1930年5月,中日兩國簽訂《關稅協定》,規定:“凡在中、日兩國國境內關于貨物進出口之稅率、存票、通過稅、船鈔等一切事宜,完全由中日兩國彼此國內法令規定之。”年底,國民政府修訂了《海關進口稅則》,稅率由原來的7級增加為12級。這些規定( ?。?br/>A. 為民族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B. 說明列強廢止了協定關稅特權
C. 源于國際經濟形勢嚴重惡化 D. 體現國民政府獨裁統治的實質
13.192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采取單方面宣告關稅自主的政策,并陸續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現行稅率。但是,英、日等國一致反對新稅,甚至表示將不惜武力對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會各國駐華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暫緩實行,唯宣稱自9月1日起實行關稅自主政策仍然維持有效,上述博弈( ?。?br/>A. 引發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 B. 體現國民政府獨裁統治的實質
C. 使中國收回了關稅自主權 D. 推動國民政府實施“改訂新約”
14.1879年,薛福成在談到中國稅則問題時提出:“外人而撓我自主之權,不可也。中國整飭厘金之弊,嚴杜中飽,俾商民樂業,可也。……又曰,若于他國之主權、征稅、人民、內治有所防害,則不行。”這反映出晚清有志之士(  )
A. 認識到外貿入超局面的危害 B. 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探索
C. 商業貿易平等自主觀念增強 D. 政治變革心理潛滋暗長
15.蠲免租稅是指對按例應該繳納的租稅實行免征。清初蠲免租稅成為常例,除遇水旱災害租稅照例“全免”外,還一度實行全國各省份“輪蠲”和“業主蠲免七分,佃戶蠲免三分”的政策。清政府試圖通過這一政策( ?。?br/>A. 減輕地方政府財政負擔 B. 穩定社會的生產與秩序
C. 削弱農民人身依附關系 D. 推動土地所有權的變更
16. 1980年,廣西宜山縣等地的村民自選產生村民委員會,制定村規民約。1982年,村民委員會被寫進憲法。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這表明(  )
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已經完備 B. 改革開放導致民主制度完善
C. 村民自治逐漸法制化 D. 我國基層民主治理開始建立
二、非選擇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王安石提出的變法,在他之前不是沒人做過,“慶歷新政”就進行過體制內的改革,不過宋仁宗和范仲淹是從政治改革即冗官入手。政治改革觸及了當時官僚政治的利益,因此在利益集團的攻擊下,“慶歷新政”僅持續了一年零幾個月便草草收場。當然,這次政治制度的修補還是取得了一定效果,如限定了官員的準入人數。此后,王安石也向仁宗上過萬言書,不過仁宗認為他“詭詐陰險”;此后的英宗由于在位時間短,也沒時間理會王安石的變法綱要。再后來,王安石等到了神宗這個被推到歷史拐點上的皇帝,于是也將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
——摘編自陳正婷《王安石變法的啟示》
材料二 據《宋史·食貨志》載,自熙寧二年(1069年)至熙寧九年(1076年),通過變法在全國發展生產而修建成的水田、民田、官田等合計36萬多頃。青苗法的推行,減輕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募役法則增加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青苗法、募易法、市易法都是對財政的改革。這些變法的施行,使國庫收入迅速增加,國庫積蓄后來甚至達到可供朝廷內外20年用度的巨額。而且除錢幣之外,還有大量的谷物。可以說,宋朝到此時才真正扭轉了積貧的局面。
——摘編自晏建懷《司馬光和蘇軾為何反對“王安石變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變法能夠順利展開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并簡要評價王安石變法。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所謂羅馬法,一般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存在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羅馬法本身的發展過程橫跨了數個世紀,由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習慣法到西羅馬帝國《國法大全》的問世,時代的更替對羅馬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飛躍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里程碑。
——摘編自呂偉文《現代法的基石——羅馬法》
材料二 伴隨著西歐大陸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大規模貿易的重開,新的社會關系的出現,城市的繁榮,人口的增長,商業的復蘇,日耳曼法卻無法適應這種社會的要求,尤其是分封割據的君主無法充任“普通法”的立法者。
其次,當時三種形式的羅馬觀念,為合法承認羅馬法提供了保障:一是教皇的羅馬教廷觀念;二是各國擔任皇帝法律顧問及法學家的帝國觀念;三是新興的城市自治觀念。于是沉寂的查士丁尼羅馬法在11、12世紀開始了復興。
——摘編自蘇彥新《羅馬法在中世紀西歐大陸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對羅馬法進行概括介紹。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世紀羅馬法復興的原因。
19.(12分)材料一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現實社會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權力特別是王權得到加強。通過馬丁·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
——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材料二 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也否認王朝國家是自己的祖國,發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呼聲,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成為國家的成員,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宣布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
——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民族主義》
材料三 民族主義最初是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種以反對封建專制、建立獨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為核心的思想。自其產生之日起,就與戰爭有不解之緣分。民族主義作為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幟,具有很大歷史進步性……但是,民族主義本身卻帶有不可克服的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視野”無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圍,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踐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礎之上;同時,民族主義還具有潛在的、強烈的擴張性,一旦國家間有矛盾,民族主義便會膨脹為大民族主義。如泛日爾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等,帝國主義(包括殖民主義)大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當西歐民族國家建成之后,民族主義就轉化成為一種帶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擴張的學說”。民族主義逐漸蛻變為歐美列強對外擴張、爭奪霸權的理論根據和精神動力。
——摘編自趙文亮《民族主義與二十世紀的戰爭》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觀念形成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民族國家觀念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主義興起的認識。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有學者根據各種史料估算,整個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不下于4億兩,而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總數至少有6億兩。……美洲及日本白銀的大量流入,引起了物價上漲,生產利潤得到了極大提高,這樣一來就驅使著更多的居民從事手工業生產。在蘇州府、松江府的一些村落中,居民將自己的手工業品拿到市場上去賣,獲得更高的利潤。再者因為手工工場形成了一種規模,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收入。通過這些途徑,鄉村的商品經濟便逐漸發展起來,這些鄉村也逐漸成為地方的貿易中心。
——摘編自徐毛敏《明清江南市鎮與白銀資本關系研究——以蘇州府、松江府為中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白銀流入中國”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一、選擇題
1.【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理智、堅定和團結就是本會采取的唯一手段”等信息可知,倫敦通訊會希望工人通過和平方式達到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B項正確;材料內容是讓無產階級以和平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并沒有對調節勞資矛盾的相關表述,排除A項;理性精神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排除C項;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倫敦通訊會是英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鞏固工業資本家地位,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敢于違抗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命令,并且通過召開三級會議尋求民眾支持來對抗教皇,這表明國王不再完全屈從于教皇的權威,體現出世俗王權有所加強,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國王與教皇之間的沖突,沒有提及法國社會階級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排除B項;雖然腓力四世與教皇發生了沖突,但僅這一事件不能說明法國就擺脫了教會的影響。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國王與教皇之間的沖突,沒有關于城市自治運動的信息,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是我國現代史上的偉大變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從而推動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故選A項;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形勢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在1956年就已經建立,排除C項;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是主要的因素,故排除D項。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新的機構如商部、巡警部、學部等的設立,以及地方官制的相應變革,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商部的設立有利于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巡警部有助于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改善社會秩序;學部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這些調整有利于近代中國經濟社會向近代化轉型,D項正確;晚清時期官制的調整,不僅僅是內部矛盾對統治的挑戰,外部列強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沖擊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排除A項;這些官制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應對外部壓力,但不能說體現了對國家主權的積極捍衛,有些調整是被動的、無奈的,排除B項;這些官制的調整雖然是近代化的嘗試,但并沒有實現清朝政治體制的完全近代化,晚清政府仍是君主專制的政府,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建立考試制度,并確立了功績制原則”可知,美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比較公平公正,有利于選拔有用的人才,促進國家管理水平的提升,C項正確;三權分立指的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彼此制約,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文官與政黨政治無關,排除B項;確保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C項。
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新的‘仕官捷徑’”“凡屬洋務人員,例可獲優缺,擢高官,而每為上游所器重,側席諮求……無不自命為治國之能員、救時之良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政府對興辦洋務日益重視,與洋務相關人員均能得到重用,因此士人不再局限在傳統的科舉入仕的方式,而是試圖學習、掌握洋務來入仕,成為治國之士,這體現出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的趨勢,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洋務運動口號求前期“自強”轉變為后期“求富”,排除A項;洋務大臣在中央以恭親王奕 為代表,不僅僅是地方實力派,且材料未體現出其勢力的劇增,排除B項;材料反映士人對入仕途徑選擇的變化,未反映出對民族國家建構意識的增強,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A
【解析】兩晉時期士大夫對禮法持輕視態度,但統治階層卻通過皇太子到太學講經、孝武帝講《孝經》并擴大太學規模、北魏辦學以經術為先等舉措,大力推崇儒家思想。這是因為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倫理道德等,適應了維護統治秩序,服務于現實政治的需要,故選A項;題干中所描述的行為主體是統治階層,像東晉的皇太子、孝武帝以及北朝的北魏政權等,未涉及門閥士族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儒學對于維護現實政治的作用,而非強調通過教育傳承儒家文化,排除C項;材料內容強調儒學服務現實政治,沒有涉及大一統思想相關內容,排除D項。
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2世紀的歐洲,“新的觀念認為,君主權力的正當性來源于法理,而非宗教儀式或血緣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將君主權力解釋為源于法律體系賦予的合法地位,而非天主教會加冕儀式,削弱了天主教會對世俗權力的干預能力,說明中古中后期王權的加強即順應了世俗權力強化的要求,D項正確;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14、15世紀,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教會權力和世俗王權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不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問題,排除B項;題干僅顯示王權加強的趨勢出現,但并不能表明王權已經大于教權,排除C項。
9.【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至尊地位后,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可知,這有利于強化世俗權威,破除人們對于天主教會的迷信,反映了16世紀英國向民族國家轉型時期的政治特征,C項正確;英國宗教改革使英國的天主教擺脫羅馬天主教廷的控制,成為民族教會,排除A項;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是英國宗教改革的結果,并未發展到理性主義時代,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排除B項;16世紀英國封建君主專制處于鼎盛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
10.【答案】A
【解析】條約中提出“不屈從于教皇霸權” “由獨立國家平等組成的國際社會”,說明該規定鼓勵各個國家擺脫教皇等外部勢力的干涉,強調國家的獨立性和平等性,這一觀念契合了當時民族國家興起的趨勢,有利于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雖然削弱了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權威,但并沒有完全終結歐洲二元政治體制,排除B項;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被視為近代國際法產生的標志,但不能說《明斯特和約》的這一規定就標志著國際關系法的成熟,排除C項;在國際關系中,霸權主義行徑的產生根源復雜,這一規定雖然強調國家平等,但在當時以及之后的國際環境中,并沒有有效約束霸權主義行徑,排除D項。
11.【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鄧小平主張構建西南地區新型民族關系旨在構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關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族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于1984年,排除A項;改變舊中國長期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只是其目的之一,根本目的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新型民族關系,而不是民族地區與內地的巨大差異,排除D項。
12.【答案】A
【解析】據題干“1928年……中美……廢除……等項條款”“完全由中日兩國彼此國內法令規定之”“稅率由原來的7級增加為12級”及所學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后,經過長期談判與美國、日本簽訂了關稅條約,中國可以依照本國的法律制定關稅,并增加了關稅等級,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中國市場的作用,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并沒有取得完全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國際經濟形勢嚴重惡化開始于1929年,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C項;題干述及的是南京國民政府對關稅所做的努力,這與其“獨裁”無關,排除D項。
13.【答案】D
【解析】據題干可知,國民政府在1927年單方面宣告關稅自主,未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推動國民政府實施“改訂新約”,即與西方國家簽訂新的條約,促使西方國家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故選D項;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與國民政府爭取關稅自主無關,排除A項;爭取關稅自主體現國民政府的對外政策,不能體現其對內的獨裁統治,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
14.【答案】C
【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薛福成主張中國應該整頓厘金制度,嚴杜中飽,使商民樂業,同時強調外人不應該干涉中國的自主權,這表明晚清有志之士的商業貿易平等自主觀念增強,故選C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外貿,還涉及國內貿易,并且材料信息與外貿入超關系不大,排除A項;“開始”說法錯誤,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排除B項;材料強調是貿易的平等自主觀念,與“政治變革”心理無關,排除D項。
15.【答案】B
【解析】通過蠲免租稅,農民的經濟壓力減輕,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投入生產,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政策中的“輪蠲”和按比例蠲免也體現了對農民和地主的兼顧,有助于維護社會各階層的平衡,進一步穩定社會秩序,故選B項;蠲免租稅實際上是減少了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而非減輕其財政負擔,排除A項;雖然蠲免租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經濟狀況,但政策本身并未直接針對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進行削弱,排除C項;蠲免租稅與土地所有權的變更無直接關聯,它主要關注的是租稅的減免,而非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或變更,排除D項。
16.【答案】C
【解析】據材料“制定村規民約”“村民委員會被寫進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可知,從1980 年村民自選產生村民委員會,這是村民自治的實踐開端。1982 年村民委員會被寫進憲法,使得村民自治有了憲法依據,這是從根本大法層面的確認。1998 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這就為村民自治提供了專門的法律規范。這一系列過程體現了村民自治逐漸法制化,故選C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反映了我國在基層民主治理方面的進步和法治建設的逐步完善,“已經完備”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村民自選產生村民委員會”強調的是村民自治在法制方面的發展歷程,沒有突出改革開放與民主制度完善之間的因果關系,“改革開放導致民主制度完善”不合題意,排除B項;中國基層民主治理的建立時間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并在改革開放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答案】(1)原因:慶歷新政并未解決宋朝的統治危機;王安石對推行變法的態度堅定;宋神宗的支持。
(2)成效:推動了農業設施的建設,增加了農田面積;減輕了對民眾的剝削,打擊了權貴階層的利益;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積貧局面。
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宋朝的統治危機。
【解析】
18.【答案】(1)羅馬法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法律體系,涵蓋了從羅馬共和國早期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及東羅馬帝國6世紀中葉以前的法律。其發展歷程跨越數個世紀,從習慣法逐步演變為成文法,最終形成《國法大全》,對后世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2)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商業的繁榮;日耳曼法的局限性,無法適應這種社會的要;羅馬觀念的影響;城市自治的興起。
【解析】根據材料,“羅馬法,一般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存在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可得出羅馬法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法律體系,涵蓋了從羅馬共和國早期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及東羅馬帝國6世紀中葉以前的法律?!坝闪_馬共和國早期的習慣法到西羅馬帝國《國法大全》的問世,時代的更替對羅馬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飛躍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里程碑”可得出其發展歷程跨越數個世紀,從習慣法逐步演變為成文法,最終形成《國法大全》,對后世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2)根據材料,“伴隨著西歐大陸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可得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商業的繁榮;“日耳曼法卻無法適應這種社會的要求,尤其是分封割據的君主無法充任‘普通法’的立法者”,可得出日耳曼法的局限性,無法適應這種社會的要;“
當時三種形式的羅馬觀念,為合法承認羅馬法提供了保障”,“是新興的城市自治觀念”,可得出羅馬觀念的影響;城市自治的興起。
19.【答案】(1)表現:①民族語言得到普及,民族凝聚力增強;②民族認同代替宗教認同,民族共同體地位上升;③效忠國家代替了效忠國王(君主)民族利益至上逐漸成為共識。
原因:①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②王權強化的推動。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④不同民族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不斷。
(2)進步性:①作為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幟。②是建立獨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理論依據。③是廣大亞非拉地區被侵略民族開展反殖民主義斗爭,爭取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消極性:④民族主義本身卻帶有不可克服的狹隘性和排他性,可能會膨脹為大民族主義。⑤民族主義還具有潛在的、強烈的擴張性,逐漸蛻變為歐美列強對外擴張、爭奪霸權的理論根據和精神動力。
20.【答案】示例:
論題: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與白銀流入中國相互促進。
闡述: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的絲織業、棉紡織業等手工業逐漸走向成熟,這些手工業在促進明清市鎮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吸引了海外各國與中國進行貿易。為了獲取中國的手工業品,外國向中國支付白銀,促使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的流入,不僅是因為外國對中國絲綢等大宗產品的需要,同時,也是基于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世界白銀的流入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白銀的流入,推動了江南的市鎮在原有的基礎上規模逐漸擴大,數量也逐漸增加。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與當時的商品經濟發展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柳江县| 高平市| 新源县| 含山县| 营口市| 根河市| 崇左市| 古蔺县| 卢龙县| 鹿邑县| 九寨沟县| 镇巴县| 江孜县| 兴义市| 黔西县| 息烽县| 海口市| 吉首市| 浦江县| 中超| 古蔺县| 樟树市| 门源| 衡阳市| 五家渠市| 眉山市| 察哈| 桦甸市| 张家界市| 承德县| 福建省| 鹤山市| 灌阳县| 岗巴县| 天柱县| 政和县| 阳城县| 自治县| 郸城县|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