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下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 總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 共48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計量化研究對抗日戰爭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較項 1937年軍隊人數 1945年軍隊人數 消滅日(偽)軍人數 自身傷亡人數 作戰次數 大規模戰爭共產黨 5.6萬人 120多萬人 日軍52.7萬人 偽軍171萬人 60萬人 5萬次 1次國民黨 200萬人 450萬人 80萬人 321萬人 2萬次 22次——袁成毅《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問題》據上表可知( )A.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是抗日主戰場 B.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國民黨的戰斗力遠超共產黨 D.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2. 1958年,美國一份評估中國“二五”計劃的文件認為,中國雖然面臨著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與人口增長的壓力,但由于中蘇關系良好而可以獲得蘇聯援助,同時減少糧食出口,中國可以解決農業問題,工業也將保持高速發展。這一文件的判斷( )A.對中美關系的急劇變化估計不足 B.低估了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蘇兩國關系的基本走向 D.與中國工農業發展狀況不符3. 1986年,新聞報紙上“聯營”“星期日工程師”等詞頻現。不少“泥腿子”低價買走了國營工廠轉成閑置的機器設備,搬進匆匆建成的廠房里,這些機器日以繼夜地隆隆作響,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接受農民廠長們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著圖紙到鄉下工廠上班。這體現了( )A.現代企業制度正逐步建立 B.體制改革激發經營活力C.公私合營已成為時代潮流 D.知識經濟得到企業重視4.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外交領域呈現出“介”字型布局。“撇”指“絲綢之路經濟帶”,“捺”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豎”分別指“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和“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經濟走廊”。這反映出當代我國外交( )A.致力于謀求地區性和平 B.側重與西方國家的溝通C.對不結盟政策有所調整 D.凸顯經濟合作的重要性5. 古代埃及、印度、希臘、中國等文明呈現出獨立發展的多元特征,這主要是因為( )A.大河與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不同C.生產力發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政治動蕩導致文明交流受阻6. 某旅行社為配合某高中學生研學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廣告,其中符合歷史事實的一句廣告詞是( )A.沿尼羅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領略胡夫金字塔的壯美B.在兩河流域駐足,了解種姓制度,欣賞古巴比倫城遺址C.在恒河南岸觀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風采D.參觀羅馬歷史博物館,看漢謨拉比石柱,感嘆海洋文明的魅力7. 中古時期英國的莊園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訴訟涉及領主的經濟利益和司法權利;莊園法庭罰款的收入約有一半歸領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錢”的俗語。這都說明了莊園法庭( )A.成為國家立法的基礎 B.作為統治工具的本質C.穩定了封建等級秩序 D.促進了君主制的發展8. 下列是某學生所做的讀書摘錄,據此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實行租庸調制。 ◆ 10世紀,高麗王朝在中央設三省六部。 ◆ 11世紀,越南引進科舉制度。A.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 B.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C.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 D.亞洲各國經濟聯系加強9. 中世紀后期,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一些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的現實原因是( )A.西歐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B.歐洲對東方商品的渴求C.壟斷貿易引發激烈的商業競爭 D.奧斯曼帝國隔斷東西方主要商路10.下列表格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大航海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對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此解讀更為全面的是( )國家 船隊性質 經費來源 航海目的 船隊成員 扮演角色中國 皇朝特遣船隊 國庫支付 宣揚國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歐洲 私人航海探險隊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資為主,王室贊助 探險、尋找新土地、黃金 冒險家、投機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盜A.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遠大于同時期歐洲 B.歐洲的地理知識比當時的中國要更為豐富C.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原則 D.追求經濟利益使歐洲航海活動更具持久性11.1500年到1650年間從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銀多得令人咋舌,其中大部分又流向了中國,用來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這一現象( )A.加速了西班牙資本主義發展 B.使美洲傳統社會遭滅頂之災C.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D.有利于中國農耕經濟的發展12.18世紀的歐洲,法國人在反對教會和國家、爭取言論自由和人道的斗爭中獲取快樂;英國的文人則對本國的社會政治體制比較滿意;德國的啟蒙學者則幾乎完全回避政治。這表明( )A.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的傳播 B.政治環境影響啟蒙思想發展C.經濟發展程度決定文化差異 D.制度構想與政治實踐相背離13.下表是1787年5月美國制憲會議的參會者情況,經過幾個月的激烈爭論,通過了被美國人民奉為“《圣經》”的1787年憲法。由此可知,這部憲法( )代表 土地投機者 高利貸者 工商航運者 持大量公債者 奴隸主人數 14 24 12 40 15A.協調了美國各個階層間的矛盾 B.宣揚了人人平等觀念C.是各利益集團相互妥協的產物 D.體現了天賦人權學說14.“在美國的復合共和國里,人民交出的權力首先分給兩種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權力再分給幾個分立的部門,因此,人民的權利就有了雙重保障。兩種政府將互相控制,同時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這體現了美國的政治特點是( )A.邦聯制、州權至上 B.聯邦制、分權制衡C.代議制、中央集權 D.共和制、天賦人權15.下圖為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演示文本。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建立B.“蒸汽時代”的到來C.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D.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6.19世紀上半葉,英國曼徹斯特某工廠規定:每天早晨機器開動十分鐘后,工廠大門即行關閉,自該時起到早餐前,任何織工均不得入廠。在此時期內職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織機數目每臺罰款3便士。這表明( )A.壟斷組織通過經濟手段干預國家政治 B.制度管理推動了機器的普及C.工廠制度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嚴格分離 D.生產組織促進了城市化發展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個小題,共52分。17.文明共享·命運與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第36條 每一個真誠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罰罪。——“九十五條論綱”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伏爾泰材料二 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引發了一場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大交換。有學者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歐洲移民漂洋過海來到新的土地生活,他們帶來的小麥、葡萄、馬匹、牛、豬等使得美洲食物和營養的供給快速增加;他們攜帶的傳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數量銳減。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等作物在他們的傳播下也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生根發芽。——摘編自《新全球史》和《哥倫布大交換》材料三材料四 資本主義在全球商貿活動與世界市場的開拓過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發展和擴張的國際交往規則,影響持續至今。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雖然帶來了“歷史性轉變”,但是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共同發展的實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但在發展戰略層面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的外交思想,而且也為當代動蕩的世界走向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摘編自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歐洲哪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8分)(2)依據材料二,概述“哥倫布大交換”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5分)(3)材料三中的圖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任選其中一個法律文件,說明其核心內容及對該國政治制度的影響。(6分)(4)請概括材料四中關于現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秉持的原則和追求的目標。(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文明在交往學習中提升的規律是指人們通過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學習、促進。交往有兩種形式,一是正態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這種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體現,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負態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極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這種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蠻的。與上述兩種交往方式相聯系的學習也有兩種,一是主動學習,即在正態交往中,交往雙方被對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動,從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動學習。所謂被動學習,即在負態交往中,吃虧的一方為求得自我保存,被動吸收對手之長,以求擊敗對手的一種學習。——摘編自陶富源《文明沖突,還是文明互鑒?》從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緣制度、親兵制度和羅馬的軍事體制中逐漸產生出來的,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握世俗的倫理和信仰。——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 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是契入古羅馬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巨大錯誤。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材料三 在一個龐大的封建農村社會旁邊,就站立起了一個弱小的市民社會,這個社會雖然弱小,卻充滿了生機。它是在封建社會主流體制外不斷發展的,形成了價值標準,創造了新的文化,正是從這個體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錢乘旦《現代文明的起源和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6分)(2)材料二作者對歐洲中世紀持何觀點?依據材料三對該觀點加以解釋。(9分)高一歷史期中考試測試試題評分參考題號234610答案BDBDBBCD題號11121314答案D8CBBC1,【答案】B【解析】報據表中數據可知,中共的軍隊發展迅速,不斷妝大,消滅日(偽)軍數量更多,自身傷亡更少,說明中共逐漸成為抗戰的主力,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故選B項:國民黨消滅敵軍人數少,自身傷亡多,無法休現國民黨的正而戰場是抗日主戰場,排除A項:據表格消滅日(偽)軍教據可推知共產黨的戰斗力超過國民黨,排除C項:材料主要是對國共兩黨抗戰的數據量化,沒有涉及到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章的地位,排除D項。2,【答案】D【解析】美國政府的評估數據基本上是遞立在中國一五”發展速度的基礎之上,而“二五”與“一五”之何的狀況卻是有巨大差別。題千中給出了明確的時間點,并且明確指出了“評估中國‘一五’計劃的文件”,這就提供了一個時問段,即“二五”期間,考生可以由此想到這期問的相關史實,并根據這些史實作答。進項中,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前中美關系并未發生重大變化,故A項鋯誤。材料中的報告木能頻見到從蘇共二十大以后中蘇關系急速降溫,蘇聯對華經濟接助銳誠,故B、C所述與史實不將,可排除?!岸濉庇媱澠陂g由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遏到了嚴重挫折,故正確進項為D。3,【答案】B【解析】據材料“低價買走了國營工廠里閑置的機器設備"“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接受農民廠長們的私下聘用”可知當時城市經濟體制玫蘋使一部分國有資產出現了私有化的趨勢,提高了社會民間資本組織社會生產的積極性,故選B項: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A項:公私合營是1953一1956年三大孜進時期的措施,排除C項:知識經濟是伴隨著90年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逐漸形成的,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據材料“絲圳之路經濟帶”“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等可知,當代我國外交凸顯經濟合作,故選D項:樹料沒有涉及地區性和平的相關估息,排除A項:據材料“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中國、印度、緬句、孟加拉國經濟走廊”可知,材補主首是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沒有涉及西方國家,排除B項:材料所述外交主要是經濟合作,與不結盟政策無關,排除C項。5.【答案】B【解析】古代文明里現出多元發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環境的影響,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形態;另一方面各地區的歷史發展狀況存在不同,從而出現文明發展的差異,故進B項:大河與高山阻隔只是地理原因,說法不全面,排除A項: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說法將合史實,但不桿合題意,排除C項:政治動蕩不是文明多元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6.【答案】A【解析】尼羅河流域位于非洲東北部,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出現千古代埃及,并且其金宇塔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方面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故選A項:兩河流城位于亞州西部地區,孕有了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城就是其文明的象征,但是種姓制度出現于古印度,不是古巴比倫,排除B項:恒河流戰位于亞洲南部的古印度地區,孕育了古印度文明,種姓制度、佛教以及按位計值的方面就是其文明的典型體現,但是楔形文字屬于西亞文明,不屬于古印度文明,排除C項:古羅馬帝國位于歐洲南部地區,三面環海,屬于典型的海洋文明,但是漢漠拉比石柱屬于古巴比倫文明,不屬于古羅馬文明,排除D項。7.【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看頓主從司法活動中櫻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莊因法庭是維護領主的統治工具,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中世紀除了莊園法以外,放會法也是當時法律重要的姐成部分,而且材料中僅反映了領主從莊園法庭中獲利的情沉,沒有體現莊園法庭成為國家立法基礎,排除A項:第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合江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答案(圖片版).pdf 四川省合江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