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張家口市2024一2025學年度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解析及評分細則1.C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千瘡百孔,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加劇物價飛速上漲。為了打擊國內米棉投機活動,穩定物價,人民政府緊急從全國各地將大批糧食、棉紗和煤炭調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當市場物價在投機商人哄抬之下達到頂點的時候,人民政府指導各地集中時間、集中物資統一向市場拋售,同時收緊銀根。暴漲的物價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可見材料所述舉措致力于穩定物價,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清除敵人破壞活動”,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鎮壓反革命,沒收官僚資本等,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項。材料所述舉措主要為了打擊囤積物資,穩定市場物價,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主要致力于恢復國民經濟,著手大規模開展工業化建設是在1952年以后,排除D項。2.B根據題干描述,李可染于1950年創作的年畫《新得的黃牛》反映的事件應與當時的農村經濟變革有關。1950年正值中國土地改革時期,這一時期的政策主要包括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將土地分配給農民,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選B項。新中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沒有改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排除A項。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土地公有制的根本變革,排除C項。“一五”計劃開啟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進程,排除D項.3.D根據“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可知,毛澤東認為,美國入侵朝鮮對我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必須進行抗美援朝,從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營造穩定的國際環境,故選D項。國際形勢影響軍事決策,而非軍事決策決定國際形勢,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抗美授朝的必要性,而不是對外交方針的影響,排除B項。“決定”的說法過于夸張絕對,排除C項。4.B亞非會議期間,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方針,中國代表團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故選B項。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A項。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一步步打破了西方世界的禁運封鎖,排除D項5.B從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全國優秀人才匯聚以及眾多干部群眾義務勞動等情況,充分展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故選B項。不能從建設前期籌備情況得出基礎建設能力顯著提高,排除A項。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出于國防安全等考慮,此時中蘇關系友好,不存在為三線建設作準備的時代背景,排除C項,題干主旨并非突出武漢經濟地位,排除D項。6.A根據材料“現保存的政治報告的各種修改稿達80多份,黨章草案修改本有50多份”“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過來推翻過去,這也說明我們是有民主的”可知,中共八大的文件是經過多次修改的,體現了集體智慧和經驗,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經濟建設成果,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中共八大是一次關于社會主義的成功探索,而且材料沒有體現“左”的傾向,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排除D項。7.C材料呈現的是1956一1959年我國文藝界的部分成就,這得益于1956年“雙百”方針的政策推動,故選C項。社會主義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八項。“一五”計劃開始執行于1953年,完成于1957年,且重點發展的是重工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關系不大,排除B項。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8.A根據材料可知,從1959年到1961年,我國糧食產量和人均占有糧食量均大幅下降,這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嚴重后果,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嚴重降低,為了糾正這一錯誤,中共中央決定實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以恢復和發展生產,故選A項,排除B項。反右派斗爭和整風運動是在195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D兩項。9.D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困難局面,人民群眾發揚了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精神,涌現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全社會形成了無私奉獻、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如“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高一期中·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