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皖東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五月歷史臨考適應卷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遺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總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過采集獲取的野生植物資源占比17%。這最能印證()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了農業社會B.原始農業與采集經濟長期并存C.稻作農業已取代采集漁獵活動D.作物多樣性成為農業生產特征2.東漢順帝陽嘉年間,時任尚書令左雄建議改革察舉制,即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公府考畢,再由尚書臺復試。這一變化表明東漢察舉制()A.取士從以德取人變為以能取人B.保證了選拔人才的公平公正C.官吏任免權和考核權收歸中央D.蘊含著向科舉制變化的因子3.孝文帝之前,北魏官員不設俸祿。484年,在馮太后主持下,孝文帝詔令建立了以農業賦稅為基礎的百官俸祿制。遷都洛陽后,他將在職宗室、武人都納入考課機制,實行三年一考,并設置精細的考核標準。這些措施旨在()A.整頓改善吏治B.推進基層治理C.減輕百姓負擔D.改革官員選拔4.下表中唐宋間人口與耕地的數量在官方統計與實際層面差異呈現不同特點主要原因是()人口數量 耕地數量唐天寶十四年 北宋大觀四年 唐天寶年間 北宋元豐六年官方統計數額 52919309 46734784(男?。?8700余萬(總人口) 4.84億畝 4.617億畝估算實際數額 7000-8000萬 約1億 6.2-6.8億畝 7-7.5億畝注:北宋官方人口統計數據僅為男丁數量,歷史學家據此推算當時總人口為8700余萬A.土地政策的調整B.賦稅制度的變革C.社會管控的松弛D.疆域面積的盈縮5.公元1380年,朱元璋撤銷御史臺;1382年,置都察院。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對應明朝的13個行省,總計設立七品監察御史110人。從機構編制規模來看,都察院監察御史人數比御史臺擴大了2倍以上。據此可知,都察院的設立()A.提高了監察機構的效率B.加強了政府監察力度C.擴大了監察御史的權力D.拓寬了行政治理渠道6.同治年間,清政府在給英國公使阿禮國的節略中明確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國體及自主之權。如時勢可行,及無礙國體政權者,中國原有自主變通之法;其窒礙難行者,無論不能勉強”。據此可知,當時的清政府()A.放棄中體西用思想B.民族主權意識增強C.強調改革政治制度D.強調協商解決問題7.如表所示為1894-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與外資的投資種類差異(%)。據表可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中國()1894年 1914年 1920年外資 民資 外資 民資 外資 民資工業資本 25.30 2.28 55.32 11.64 55.65 14.84商業資本 43.44 74.89 36.82 67.30 36.40 58.87金融業資本 31.26 22.83 7.86 21.06 7.95 26.29A.民族工業發展空間萎縮B.民族企業規模擴大C.民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D.民族工業基礎薄弱8.某學習小組在研究性學習中搜集了如圖所示資料,其探究的主題是()A.國民黨統治迅速覆滅原因B.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C.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進程D.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9.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37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北京,會議一致通過了“加緊爭取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運動、擁護召開世界人民和平大會”等多項決議。此次會議的召開體現了當時中國()A.對國際和平事業積極支持B.對睦鄰友好政策的深化C.踐行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D.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局面10.1976年,中國90%的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到1985年,中國實行合作醫療的行政村由1980年的90%銳減到5%;2003年,國家推行由農民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8年中國91.5%的農民參加了新農合。這一演變主要緣于()A.社會保障體制均衡發展B.經濟體制改革不斷發展C.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D.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建立11.古代西亞文明在文字、法律與技術領域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脊艑W家在蘇美爾城邦遺址中發現大量泥板文書,內容涵蓋數學計算、土地契約與神話史詩。古代西亞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是()A.創立了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B.制定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C.編制了基于六十進制的天文歷法系統D.推廣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書寫方式12.19世紀以來,英國政府除了承擔傳統事務外,還增加了社會救濟、工廠監督、扶植教育等新功能,并增設了教育委員會、農業部、衛生部等諸多中央機構,同時許多舊部門也擴大了編制。以上做法()A.推動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B.旨在構建社會保障體系C.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D.推動國家基層治理完善13.“維也納體制的核心結構是一個均勢結構。但從19世紀下半葉起,這一均勢結構首先在歐洲內部開始面臨一系列變數的沖擊。”這一“沖擊”表現為()A.德意志帝國完成統一B.一戰的全面爆發C.歐洲均勢原則遭拋棄D.奧匈帝國的瓦解14.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圍繞日本侵略戰爭,審理了“共同謀議”(即“總體戰爭計劃”)與“實行”兩類反和平罪。在法庭的認定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反和平罪走向“實行”的開端,而在此之前的“共同謀議”之罪,依據明確的國際法之規定,1928年被認定為追溯其侵華罪行的起始時間。對日本法西斯反和平罪行起始時間的確定()A.徹底清算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B.以《國聯盟約》為主要依據C.體現出國際法實施中的局限性D.以《非戰公約》為明確依據15.下圖為美國學者克里夫頓·摩根等人根據真實數據編制的二戰后美國作為主要發起方的經濟制裁次數及趨勢圖。它表明()A.多極化趨勢削弱實際制裁效果B.世界貿易呈現逆全球化趨勢C.當今世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D.制裁頻率反映美國霸權式微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了橋梁和紐帶。1582~1644年為初步發展階段,1644~1722年為發展和繁榮階段,1723~1795年為日趨衰落階段。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關于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和地理學等書籍傳入中國。順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國耶穌會會士湯若望為欽天監負責人。傳教士主要是以個體或小群體的方式在中國傳播天主教。中國學者如徐光啟、李之藻等和耶穌會會士利瑪竇等來往密切,對于各種學問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學者,對于歷算學都有興味,而且喜讀經世致用之學。同時,使中國知識界認識到并非只有中華文化高明,西方科學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國學習。出于對神學的偏見,一些反映近代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如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科學體系,以及培根、笛卡爾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傳入中國。當時西學的傳播局限于中國社會的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宮廷之內。-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與歷史作用》材料二16~18世紀,代表中國精神文化的儒家經典、文學作品被傳教士譯介到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歷史現象被學界稱之為“東學西漸”。當歐洲的工業革命尚未開啟時,在傳統社會的框架內,西方國家很難戰勝中國。這迫使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采取和平的方式,而不能重復在美洲的武力傳教。與此同時,依附于傳教活動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中國文化才能走進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視。傳教士除了譯介大量代表中國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還按照耶穌會制度要求,定期以書信形式向總部匯報傳教情況,這些書信的內容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當時歐洲強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沖破舊社會藩籬、擺脫教會束縛、批判封建專制并建立開明統治。為達到上述目標,歐洲人將目光轉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歐洲的中國文明”,期待從中汲取發展的力量,在有關中國的文獻中尋找他們所需的材料,并對此加以闡述、積極推廣傳播,為自己社會的改革創立理論,制造輿論。-摘編自鄭朝紅《16~18世紀“東學西漸”重探:動因與啟示》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之際西學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對其進行評價。(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18世紀“東學西漸”的主要原因。(5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歐洲如火如荼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之中,它通過對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揭示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尋求解放的正確道路,從而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摘編自《論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性及其發展》材料二社會經濟領域內實行的最有意義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頒布的關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廠主所拋棄的工業企業轉交工人生產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羅浮爾軍械廠的工人根據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該廠管理章程。它規定:工長以上各級領導由工人民主選舉產生,受工人的監督,不稱職者可以隨時撤換;成立有工人代表參加的工廠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廠內各項工作。-摘編自萬紅《巴黎公社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材料三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總結了經驗并作了艱苦的理論探索。這一時期,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獲得了重大發展,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作了理論上的準備,給無產階級鍛造了銳利的思想武器。-摘編自趙秀玲《論巴黎公社的民主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管理社會經濟的措施,并指出其反映的實質。(5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巴黎公社革命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意義所在。(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33年6月,德國國會通過決議,開始施行高速公路項目計劃。希特勒任命軍需部長弗里茨托德為高速公路項目責任人,并招募12萬失業勞動者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希特勒要求,德國高速公路網必須能讓軍車在一天之內橫貫德國的東西南北,一些路段還必須能夠臨時起降飛機;路面鋪設耐高溫強度高的瀝青,平均厚度要達到70厘米,雨天行車不會打滑;高速公路的標線和護欄都有反光材料;還要求修建緊急??康貛?、高架橋、立交橋,加油站、連鎖餐廳等配套設施。1933-1939年,德國修建了3000多千米的高速公路,這些高速公路將全國重要城鎮連接起來,還通向周邊國家。摘編自葉海晨《希特勒的高速公路及汽車情結與政治及戰爭》材料二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線建成通車。1997年之前,我國高速公路主要布局在華北、東北和華東及西南地區,西部的新、青、云、藏及湘等省區尚未建設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主要采取分省、分段的方式進行建設,其中多數以省會城市為起點,向本省其他重要城市進行延伸。然而到2004年,除西藏外,所有省區均已建較大規模的高速公路,并集中在華北、華東和東南地區;高速公路布局在各地呈不同模式,包括線性、輻射式和網絡式等;區際網絡開始形成,包括華北、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前三者已成網并向周邊地區拓展延伸。摘編自王成金《中國高速公路網的發展演化及區域效應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德國高速公路建設的基本情況。結合所學,說明德國高速公路建設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特點。(3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中國高速公路發展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 資本邏輯宰制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交往的惡性發展,給世界文明交往帶來巨大阻礙。當代中國,在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同時,對世界文明交往范式進行歷史性重構。層面 重構 主要內涵世界文明交往主體 以“以人民為中心”超越“以資本為中心” 確立文明交往主體,即“人”在文明交往中的主體樣態世界文明交往方式 以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世界文明交往目標 以“真正的共同體”超越“虛假的共同體” 文明交往應該是和平的交往、自愿的交往,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摘編自李包庚等《世界文明交往的時代邏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文明交往范式”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安徽省皖東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五月歷史臨考適應卷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D B C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A D 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答案:(1)特點:傳播主體以傳教士為主;具有明顯階段性;以自然科學為重要內容;取得統治者支持;中西方交流具有平等性;影響范圍有限。(4分,任答2點即可)評價:積極性:有利于促進中國傳統科學向近代科學的轉變;推動了中國學術界從空談心性向注重實用轉變;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2分,任答1點即可)局限性:傳教士對科技的傳播較為保守對中國科學發展有限;交流范圍狹窄社會影響有限。(2分,任答2點即可)(2)主要原因:新航路開辟促使中西聯系加強;中國仍具有較強大的實力;傳教士的文化素質較高;儒家思想適應了歐洲反專制、反神權的需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啟蒙運動的推動。(5分,任答3點即可)17.答案:(1)主要內容: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經驗;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正確道路。(6分,任答3點即可)(2)措施:把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由工人制定工廠管理制度;工人選舉工廠領導并監督其在廠內的工作。(3分,任答3點即可)實質:巴黎公社代表著工人階級的利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2分,任答2點即可)(3)意義: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的原則和首創精神永存;巴黎公社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分,任答2點即可)18.答案:(1)歷史背景:采煤業(采礦業)的發展;圈地運動的開展;新貴族(富裕鄉紳)資本雄厚,且樂于投資非農產業;工程師的智慧;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命的興起;馬車運行經驗的積累。(4分,答出兩點即可)(2)特點:起步晚,發展緩慢;政府投資并主導;缺乏有利的社會環境;相對集中于沿海地區;帶有半封建性特征。(4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共同態度:不予支持,嚴格限制,逐步國有化。(3分)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存在依賴性);鐵路建設投資周期長、數額巨大,對民族資本缺乏吸引力;鐵路建設和布局對國防和國土資源開發具有戰略意義,不宜由民間資本獨立投資經營;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對清末“保路運動”的反思。(2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論題:中國倡導的世界文明交往新范式比西方主導的更有利于人類文明發展。(2分)闡述:近代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逐漸將世界各地聯系在一起,但也帶來了諸多弊端。西方國家通過構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不僅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導致瑪雅文明等古代文明滅亡,也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同時,立足“西方中心主義”,大力宣揚西式政治、文化的優越性,妄圖將西方模式推諸全球,構建“虛假的文明共同體”。當代中國則不然。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通過吸收借鑒蘇聯與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積極因素并進行本土化改造,打破了資本的裹挾,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也為構建世界文明和平交往新范式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中國還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措施,強化世界各國在文化、教育、旅游、衛生、減貧等領域的合作,在保障世界文明多樣性免遭破壞的同時,助力世界各國共同發展。(8分)總之,當代中國倡導的“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世界文明交往新范式,破除了資本主義文明交往的侵略性、虛假性和破壞性,有助于人類文明多元、和諧發展。(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