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州市2025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三次質量預測歷史試題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忌鷳紫乳喿x答題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請將正確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1.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玉器大多出土于高等級墓葬,其中出土的玉鉞、玉刀等器物,本身沒有開刃,也不存在使用過的痕跡。這說明當時A.北方地區戰爭頻率較低·B.玉器具有了禮器的功能C.奴隸制國家的雛形初現D.玉器規格決定等級差異2.據記載,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區,有人認為“陋”,孔子答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吳國雖被視作夷狄之國,但其公子季札卻因多次辭讓王位、信守仁義,得到了孔子的仰慕。由此推斷,孔子對“夷”的評判基于A.民族差異B.區域分布C.道德水平D.政治制度3.兩漢時期,《上林賦》夸飾皇家苑囿的恢弘,《東京賦》鋪陳宮殿規制的雄偉。到了東晉南朝,《齊都賦》《閩中賦》將視角拓展到地方城市,《湘中賦》則詳述地方物產。這反映了A.民族文化的交融B.多元思想的活躍C.文體形式的革新D.政治局勢的變動4.973年,因徐士廉等落第考生質疑取士不公,宋太祖遂于講武殿命題重試,增加錄取26人。975年,宋太祖于講武殿內出試題復試舉人,確定狀元為王嗣宗,而將省試第一名的王式列為第四名。據此可知,北宋科舉A.凸顯了專制集權B.確保了考試公平C.提高了選官標準D.擴大了取士范圍高三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6頁)5.康熙二年,顧炎武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關中地區在“歲甚登,谷甚多”的年代,竟出現了“民且相卒賣其妻子”的現象。他認為其原因在于“所獲非所輸也”。據此可知,顧炎武A.宣揚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B.質疑了折銀征收的賦稅制度C警示了人多地少的資源危機D.批判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6.1900年7月,威廉二世對即將遠赴中國作戰的德軍發表演說:“你們不僅要為公使的死復仇,而且還要為許許多多的德國人和歐洲人報仇。”然而,等到8月公使被解救的消息傳回德國時,威廉二世競深感失望。這表明A.義和團運動存在盲目排外行為B.清朝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C.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D.帝國主義國家借機擴大殖民利益7.下表是某一時期廣州政治講習班的課程與教員安排。由此可知,這一時期課程教員中國國民黨史汪精衛三民主義高語罕世界政治經濟狀況張太雷職工運動鄧中夏社會主義、國際主義與民族問題蕭楚女農民運動毛澤東A.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B.國民革命運動如火如茶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D,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8.下表列舉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滇緬公路”的專題報道。據此可以推知時間標題作者1940年11月滇緬公路:中國的后門英國記者弗蘭克·歐特南和G.E.費恩1942年9月中國打開野性西部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史迪威公路:通向中國1945年6月美國橋梁工程師納爾遜·泰曼的陸路A.中國戰場的戰局得到關注B.美國推行“門戶開放”的政策C,敵后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D.國民政府為全面內戰做準備高三歷史試題卷第2頁(共6頁)鄭州市 2025 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三次質量預測歷史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A B D B A C D A C D A A C二、非選擇題17.(14 分)(1)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鐵農具和牛耕的逐漸推廣;統治者高度重視;重農政策的推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一點 2分,任三點 6分)(2)不同:自給性與商品性生產相結合的模式得到充分發展。評價: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小農家庭的收入;客觀上適應了商品經濟的需要;滿足了國家賦稅征收的需要;推動了傳統農耕文明的發展;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壓制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不同一點 2分;評價一點 2分,任三點 6分)18.(14 分)(1)排序:②→③→①階段②:由日本侵略者鼓吹“中國社會停滯論”可以看出,②應是抗日時期。階段③:由“抵抗美帝國主義的圍堵”和“自力更生”可以看出,③應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階段①:反思以西方標準套用中國史、提出擺脫“資本主義萌芽情結”反映了國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強,①應是改革開放后。(排序 2分,理由一個階段 2分。排序不對,但理由表述正確,也可給該理由的分。)(2)學術意義:推動了明清經濟史研究,有利于傳統史學的發展。現實意義:應對現實經濟發展的經驗。(也可以分時期闡述如下:)抗日戰爭時期:批駁了殖民侵略的合理性,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新中國探索獨立發展道路提供了歷史參照,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后:對西方理論的討論和反思,有利于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世界意義:沖擊了“西方中心論”的霸權主義敘事模式;為廣大新興國家書寫本國歷史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一點 2分,任三點 6分)19.(12 分) 首發微信公眾號《高三答案》(1)特點:具有務實性;形式多樣;政府主導;服務于政治與外交目標;受冷戰局勢波動影響(具有階段性特征);成就顯著。(一點 2分,任三點 6分)(2)影響:推動醫學技術進步;一定程度上緩和美蘇關系;深化全球衛生治理實踐;有利于人類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衛生問題被打上了冷戰的烙印,成為雙方博弈的手段,不利于合作的深化。(一點 2分,任三點 6分)20.(12 分)答案示例:棉花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英國公眾對棉紡織品的喜愛、市場需求的擴大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紡織業成為技術革新的核心領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英國最終成為“世界工廠”。從 18 世紀后期到 19 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與此同時,印度傳統棉紡織業在殖民政策下被摧毀,印度被迫成為現代棉紡織工業的原料產地和商品消費市場。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歐洲人在美洲廣泛建立棉花種植園,并通過黑奴貿易為種植園經濟補充勞動力。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和掠奪性,以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逐漸形成。綜上,棉花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重塑了生產組織形式,助推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將亞非拉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論題參考:可以任選一種商品進行闡述,如“絲綢貿易促進了文明交流”“棉花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咖啡經濟折射出資本主義發展的兩面性”。也可以從整體上進行闡述,如“商品流動推動了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商品流動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商品交流折射出世界聯系的加強”。立論可以基于近現代史,也可以基于古代史;論證可以運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相關史實。(論題 3分,闡述 6 分,結論 3分)首發微信公眾號《高三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pdf 鄭州2025高三三模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