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考前沖刺卷(有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考前沖刺卷(有解析)

資源簡介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考前沖刺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常用番茄、蘋果等作為檢測植物組織內還原糖的實驗材料
B.脂肪的檢測中,花生子葉切片細胞間不能觀察到橘黃色油滴
C.蛋白質的檢測中,加入的0.1g·ml-1NaOH溶液可為反應提供堿性環境
D.脂肪的檢測中,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用于溶解組織中的脂肪
2.反滲透又稱逆滲透,是一種以壓力差為推動力,從溶液中分離出溶劑的膜分離操作。對膜一側的料液施加壓力,當壓力超過它的滲透壓時,溶劑會逆著自然滲透的方向作反向滲透。反滲透技術在生活和工業水處理中已有廣泛應用,如海水和苦咸水淡化、醫用和工業用水的生產、純水和超純水的制備、工業廢水處理、食品加工濃縮、氣體分離等。下列關于反滲透技術的說法,錯誤的是( )
A.自然狀態下的滲透裝置,達到滲透平衡時,若半透膜兩側溶液存在高度差,則一定存在濃度差
B.若用反滲透技術處理海水,在膜的低壓側得到淡水,在高壓側得到鹵水
C.反滲透技術可用于乳品、果汁的濃縮,高壓泵應該安裝在稀溶液側
D.海水淡化時,反滲透膜的成分與結構會影響反滲透膜的脫鹽率和水通量
3.植物體內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將果膠降解為半乳糖醛酸,能促進果實的軟化和成熟脫落。為探究該酶的特性,進行以下4組實驗,條件及結果如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條件及產物 組別 果膠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Ca2+ Mn2+ 55℃ 半乳糖醛酸
① + + - - - +
② + + + - - -
③ + + - + - +++
④ + + - - + ++
注:“+”表示存在和量的多少,“-”表示無。①~③組在常溫下實驗
A.分析①②③組可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不同離子的影響
B.分析①④組可知,其自變量為溫度,因變量為半乳糖醛酸的量
C.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適溫度
D.該實驗可證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具有專一性
4.來自腸道內的大腸桿菌能利用培養基中的葡萄糖進行發酵產生乳酸,同時還能產生甲酸、乙酸、琥珀酸等副產物,整個過程既產氣又產酸,過程如圖所示。下列關于大腸桿菌發酵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物質P最可能是丙酮酸
B.酶1存在于細胞質基質中,酶2存在于線粒體內
C.若采用浪麝香草酚藍溶液檢測CO2,可觀察到溶液顏色從藍變綠再變黃
D.若用重鉻酸鉀溶液檢測大腸桿菌無氧呼吸過程中是否有酒精生我,需要檢測試劑為酸性
5.圖1是某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系譜圖,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8100,科研人員提取了四名女性的DNA,用PCR擴增了與此基因相關的片段,并對產物酶切后進行電泳(正常基因含有一個限制酶切位點,突變基因增加了一個酶切位點)。結果如圖2,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病的遺傳方式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B.Ⅱ-1與Ⅱ-2婚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2
C.該突變基因新增的酶切位點位于310bp中
D.擴增Ⅱ-2與此基因相關的片段,酶切后電泳將產生4種條帶
6.胰液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經導管定向運輸至小腸腸腔中,催化食物中多種大分子物質的消化水解。食物引起胰液的分泌增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食物刺激經①③④引起胰液分泌的過程是神經—體液調節,比①⑤過程速度慢
B.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經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過程是神經調節,不需要信息分子的參與
C.胃酸刺激經⑥⑦引起胰液分泌的過程是體液調節,促胰液素由小腸黏膜分泌,定向運輸至胰腺
D.①⑤使胰腺分泌胰液的過程與②⑤使胰腺分泌胰液的過程均是非條件反射
7.MMP14是一種水解酶,屬于跨膜蛋白。在腫瘤微環境中,MMP14會切割癌細胞周圍的基質;在健康人體內,MMP14會在傷口愈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卵巢癌康復者體內含有較多針對MMP14的抗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MMP14抗體發揮作用的過程,體現了免疫系統的自穩功能
B.MMP14可能與癌細胞侵入周圍的組織并擴散到其他器官有關
C.癌細胞被清除之后,活化的免疫細胞的功能會受到抑制,機體逐漸恢復穩態
D.卵巢癌康復者身體出現傷口時,MMP14抗體會攻擊健康細胞引起自身免疫
8.茶樹在3000萬年前曾發生全基因組重復事件(WGD),WGD后的植株通過保留、丟失和修飾基因等途徑,快速重建二倍體遺傳。如圖為我國科學家對現存茶樹基因組甲基化數據進行檢測的部分結果,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A.據圖1可知,堿基序列的高度甲基化使基因的轉錄水平下調
B.據圖2可知,低溫脅迫可使茶樹植株的抗凍能力增強
C.全基因組重復的最可能原因是茶樹發生了染色體數目變異
D.WGD的發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遺傳材料
9.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是小鼠大腦中廣泛表達的一種神經營養因子,研究表明,抑郁癥與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變化及外周血中BDNFrnRNA含量降低等有關。如圖為B功VF基因表達及調控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BDNF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會影響其表達產物含量
B.抑制miRNA-195基因表達的藥物有望治療抑郁癥
C.若②過程BDNFmRNA未被降解,則BDNF基因的表達量不受影響
D.①③過程堿基配對方式不完全相同,③過程核糖體從右向左移動
10.科學家研究細胞分裂時發現,細胞內有一種對細胞分裂有調控作用的黏連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體的著絲粒位置,將姐妹染色單體連在一起。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會產生水解酶將黏連蛋白分解。下圖1表示某二倍體動物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圖2中細胞類型是依據該動物不同時期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關系而劃分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黏連蛋白被水解發生的時期是有絲分裂后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B.圖1中甲、乙、丙、丁細胞分別對應圖2中的a、c、b、e細胞類型
C.圖1中乙、丁細胞的名稱分別是卵原細胞、次級卵母細胞或第一極體
D.圖2中c類型細胞也可以表示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某時期的細胞
11.為探究下丘腦對哺乳動物生理活動的影響,某學生以實驗動物為材料設計一系列實驗,并預測了實驗結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腦,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可導致機體脫水
B.若損傷下丘腦的不同區域,可確定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的具體部位
C.若損毀下丘腦,再注射甲狀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
D.若僅切斷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聯系,短期內恒溫動物仍可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12.芽苗菜是用各種谷類、豆類等的種子培育出的大眾化蔬菜。科研人員用不同濃度的天然油菜素內酯(NBR)處理黃豆,得到相關數據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材料 NBR濃度(mg/L) 發芽率(%)胚軸長 胚軸長(cm) 胚根長(cm) 軸根比
黃豆 0 0.05 0.10 0.20 0.30 73.3 98.3 96.7 91.7 83.3 5.57 11.75 9.70 8.13 6.94 5.82 3.97 4.72 5.23 5.68 0.96 2.96 2.06 1.56 1.22
A.實驗使用的NBR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植物激素相比,其作用效果不穩定
B.實驗結果表明實驗所用濃度的NBR對黃豆種子發芽、胚軸伸長均有促進作用
C.初步推測NBR抑制黃豆胚根生長,但不能完全排除它對幼根生長有促進作用
D.實驗結果表明使用NBR能提高黃豆軸根比,可有效提高芽苗的品質和產量
13.駝鹿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以一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為食物.研究者預測了駝鹿種群數量與種群瞬時增長量的變化規律,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駝鹿鹿角可用于制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B.駝鹿在保護區內的生態位相對穩定僅是物種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C.采用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可調查駝鹿的種群密度和保護區內物種豐富度
D.駝鹿種群數量為20~80萬頭時,隨種群數量增加,駝鹿種群增長速率持續升高
14.某生態系統中存在食物鏈“馬尾松→松毛蟲→灰喜鵲”。下圖表示松毛蟲攝入能量的流動過程,圖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食物鏈中的生物在數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由松毛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C.松毛蟲和灰喜鵲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用E/B×100%表示
D.若灰喜鵲數量下降,松毛蟲的種群數量將呈“J”型增長
15.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可以獲得脫毒幼苗,流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馬鈴薯脫毒時通常選用莖尖作為外植體,是因為莖尖處的細胞分裂能力強,分化程度低,成功率高
B.圖中B代表愈傷組織,過程①代表脫分化,細胞在脫分化過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C.過程②③代表再分化,過程②③所用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相同,但與過程①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不同
D.利用上述過程還可以實現優質馬鈴薯苗的快速繁殖,并保留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
16.SIPI蛋白是免疫應答的重要調節因子。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利用大腸桿菌表達系統表達的豬源SLPI蛋白,制備可穩定分泌抗SIPI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如圖為實驗流程示意圖,關于此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
A.工程菌生產的SLPI蛋白是單細胞蛋白
B.PEG可介導甲細胞和乙細胞特異性融合
C.所有融合細胞均可在HAT培養基中生長
D.SLPI蛋白可參與圖中過程①和過程④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2分)
17.(11分)葉片光合產物的輸出和轉化是植物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淀粉和蔗糖是綠色葉片光合作用的兩個主要末端產物。蔗糖是光合產物從葉片向各器官移動的主要形式,淀粉是一種暫時貯存形式。卡爾文循環產生的磷酸丙糖(TP)是兩種產物合成的共同原料。磷酸丙糖轉運器(TPT)能將TP不斷運到葉綠體外,同時將細胞質基質的無機磷酸(Pi)運回葉綠體內,相關過程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分析葉綠體內TP的合成場所為____,TP有3個去向,用于合成____。
(2)TPT催化物質交換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即一分子物質運入,另一分子物質以相反的方向運出。將離體的葉綠體懸浮于介質中,并給予正常光照和飽和CO2,若介質中Pi濃度很低,則該懸浮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會顯著____(填“增加”或“減少”)。原因是____。
(3)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末端產物中淀粉合成量____(填“很少”或“較多”),蔗糖合成____(填“很少”或“較多”)時,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產量提高。因此,生產中可以采取適當____(填“增加”或“減少”)施用磷肥達到增產目的。
(4)由圖分析TPT的化學本質最可能是____。科研人員要提取小麥的TPT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應從____(“葉片”或“根”或“葉片和根”)細胞提取。對光合效率不同的小麥品種的TPT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中、低光合效率品種的TPT表達量均較低,而高光合效率小麥品種的TPT表達量較高,這為把____作為篩選高產小麥品種的參考指標之一提供可靠證據。
18.(9分)遼寧某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出以種植采摘、特色養殖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農業一“田園綜合體”:整齊排列的標準化大棚內,蔬菜、菌類、水果一應俱全;人工魚塘內花鰱游弋;置身于半山腰的特色民居,可以欣賞到早春的油菜花海、深秋的層林盡染,夏日品嘗瓜果、享受清涼,冬季靜聽松濤、沐浴暖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分析,“園綜合體”達到了以_______為特征的生態平衡狀態。
(2)“田園綜合體”內,餐余垃圾用作豬、家禽、魚飼料,豬、家禽糞便以及來自民居的人糞、尿則用作大棚種植的肥料,遵循的生態學原理主要是________原理。魚塘的底泥也可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原因是_________。
(3)當光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油菜才能開花,這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作用是_________。
(4)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是不斷循環的,但果農還要往果園中不斷地施加氮肥,原因是__________。果園里物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常常遭遇病蟲害,可以施加農藥殺滅害蟲,該種防治方法屬于_______防治。
(5)人工魚塘內,混合放養了花鰱等多種魚類,它們生活在不同的水層,取食不同的食物,在這一生態系統中它們處于不同的________。這種資源的分配方式,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______的結果。
19.(10分) NO是一種氣體信號分子,由細胞質基質中的L-精氨酸(L-Arg)經NO合酶(NOS)催化生成。神經系統中產生的NO可作為神經遞質,從突觸前膜釋放后通過擴散作用直接進入突觸后神經元或作為逆行信使從突觸后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前神經元,參與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發育及再生等過程。吞噬細胞中產生的NO可作用于腫瘤細胞從而發揮抑癌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乙酰膽堿(ACh)是一種化學神經遞質,NO作為氣體神經遞質,其在運輸過程、作用機理等方面均與ACh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________________(寫出2點)。
(2)谷氨酸是能引起Na+和Ca2+內流的神經遞質,其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使突觸后神經元膜電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激活突觸后神經元中NOS的活性,促進NO的合成與釋放,NO可迅速作用于突觸前神經元進一步促進谷氨酸的釋放,該過程體現了NO對谷氨酸分泌的________(填“正”或“負”)反饋調節。當突觸間隙中谷氨酸積累量過多時,會導致突觸后神經元漲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谷氨酸與受體結合后引發突觸后神經元發生的系列變化體現細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發現,當內毒素和脂多糖(LPS)與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后,可誘導細胞中產生某種可與iNOS基因(iNOS是誘導型NO合酶)啟動子結合的物質,該物質通過調控________________過程激活iNOS的合成,從而促進NO的產生,NO可作用于腫瘤細胞,發揮抑癌作用,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據圖推測NO發揮抑癌作用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0.(11分)現有栗羽、黃羽和白羽三個純系品種的鵪鶉(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已知三種羽色與Z染色體上的基因B/b和Y/y有關,B/b與色素的合成有關,顯性基因B為有色基因,b為白化基因;顯性基因Y決定栗羽,y決定黃羽。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探究羽色遺傳的特點,科研人員進行了如下實驗。
組別 親本(純系) F1
實驗一 白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排性:白羽雌性=1:1
實驗二 黃羽雄性×栗羽雌性 栗羽雄性:黃羽雌性=1:1
實驗三 黃羽雄性×白羽雌性 栗羽排性:黃羽雌性=1:1
實驗四 白羽雄性×黃羽雌性 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
①實驗一和實驗二中,親本中栗羽雌性的基因型為_______,黃羽雄性的基因型為______。
②實驗三和實驗______互為正反交實驗,由實驗結果出現栗羽雄性推測親本中白羽雄性的基因型為______。
(2)科研人員從栗羽純系中得到一種黑羽純系突變體,并對其基因遺傳進行研究。將純系的栗羽和黑羽進行雜交,F1均為不完全黑羽。隨機選取若干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統計F2羽色類型及比例,得到如表所示結果(表中結果均為雛鳥的統計結果)。
F2羽色類型及個體數目
栗羽 不完全黑羽 黑羽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573 547 1090 1104 554 566
①依據________,推測黑羽性狀的遺傳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依據________推測黑羽性狀的遺傳與性別不相關聯。雜交結果說明, F2羽色類型符合________(填“完全顯性”“不完全顯性”或“隱性”)遺傳的特點。
②若控制黑羽性狀的等位基因為H/h,純系的栗羽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Y或HHZBYW,推測黑羽個體的基因型為______。
③根據F2的實驗結果推測,H/h與Z染色體上的B/b和Y/y基因存在相互作用,黑羽與不完全黑羽出現是在_______基因存在的條件下h基因影響________基因功能的結果。
(3)根據上述實驗,以黑羽雌性和白羽雄性雜交,可直接選擇后代羽色為_______的雛鳥進行培養,作為蛋用鵪鶉。
21.(11分)誘導干細胞定向分化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基因Pdx1在胰腺發育階段的胰腺組織中大量表達,對胰腺定向發育和成熟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將Pdxl基因構建到含Tet誘導型啟動子的基因表達載體(GV347)中,轉入小鼠胚胎干細胞(ES),以期實現Pdx1基因在胚胎干細胞中的定時和定量表達。請回答下列問題:
(1)培養ES時,應將ES置于含有95%_________和5%CO2的混合氣體的CO2培養箱中培養。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2)為特異性地擴增Pdx1基因的cDNA,引物設計的依據是______。為使基因表達載體能成功表達Pdx1蛋白和綠色熒光蛋白的融合蛋白, 應將____(填“含”或“不含”)終止子的cDNA插入GV347的限制酶切割位點(如圖),
(3)將重組載體導入ES,然后將細胞置于含有_______的培養基內培養,以篩選出成功導入載體的細胞。當四環素存在時,有利于_____與Tet誘導型啟動子結合,驅動下游序列轉錄出mRNA。可通過顯微鏡檢測_________來確定目的基因是否翻譯。
(4)研究者檢測了不同條件處理下的Pdx1表達量(如表所示),證明轉基因細胞能定時表達Pdx1。表中①②③應分別為
組別 1 2 3 4
細胞類型 ES ① ES PDX1+
四環素 有 ② 無 ③
融合蛋白表達量 - ++++ - -
注:ES為非轉基因的胚胎千細胞;“PDX1”+為轉入表達載體的胚胎干細胞;“+”越多表示表達量越高,“-”表示未表達。
(5)為驗證可通過改變四環素濃度實現對Pdx1表達量的控制,研究者用一系列濃度梯度的四環素溶液處理PDX1+。預期結果是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番茄有顏色,會干擾還原糖鑒定實驗中顏色的觀察,因此不能用番茄鑒定植物組織內的還原糖,A錯誤;花生子葉切片時,被破壞的子葉細胞會釋放出少量脂肪,故脂肪檢測實驗中,細胞間會出現橘黃色小顆粒,B錯誤;蛋白質的檢測中,加入的0.1g·mL-1NaOH溶液可為反應提供堿性環境,使得銅離子在堿性條件下與肽鍵發生顏色反應,C正確;脂肪鑒定中,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的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D錯誤。
2.答案:C
解析:A、滲透平衡時,若半透膜兩側溶液存在高度差,則一定存在濃度差,濃度差來維持高度差,A正確;
B、海水淡化過程中采用反滲透技術,只允許水通過,半透膜阻止其他離子、無機鹽等通過,故在膜的低壓側得到淡水,在高壓側得到鹵水,B正確;
C、乳品、果汁的濃縮過程中,高壓泵應該安裝在乳品或果汁側,才能達到濃縮的目的,C錯誤;
D、反滲透膜脫鹽率與水通量之間存在相互制約關系,所以低壓、低能耗、抗污染、抗氧化的反滲透膜正在積極的研發之中,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D正確。
故選C。
3.答案:D
解析:A、由①②③條件為離子不同,因變量為半乳糖醛酸的量,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離子影響,A正確;
B、由①④組條件只有溫度不同,自變量為溫度,檢測指標為半乳糖醛酸的量,反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B正確;
C、55℃溫度下,半乳糖醛酸的含量低于組③,說明55℃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適溫度,C正確;
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只能催化果膠的分解,具有專一性,D錯誤。
故選D。
4.答案:B
解析:物質P作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核心物質,最可能為丙酮酸,A正確;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不含線粒體,故酶2不可能存在于線粒體中,B錯誤;用溴麝香草酚藍溶液檢測CO2時,隨CO2量增加,溶液pH下降,溶液顏色會從藍變綠再變黃,C正確;若要檢測大腸桿菌無氧呼吸過程中是否有酒精生成,需用酸性重鉻酸鉀試劑進行檢測,觀察其是否變成灰綠色,D正確。
5.答案:C
解析:A、Ⅰ-1和Ⅰ-2表現正常,但生下了Ⅱ-2的患病女性,所以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錯誤;B、該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8100,則致病基因頻率為1/90,正常基因頻率為89/90,根據基因平衡定律,Ⅱ-1表現正常,基因型為Aa的概率=Aa/AA+Aa=(2×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2×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2×1/90×89/90)/(1/90×1/90+2×1/90×89/90)=2/91,其與Ⅱ-2Aa婚配生一個患病男孩的概率為2/91×1/4=1/182,B錯誤;C、結合圖2可知,正常基因酶切后可形成長度為310bp和118bp的兩種DNA片段,而基因突變酶切后可形成長度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種DNA片段,這說明突變基因新增的酶切位點位于長度為310bp(217+93)的DNA片段中,C正確;D、基因突變酶切后可形成長度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種DNA片段,Ⅱ-2基因型是aa,只含有突變基因,所以酶切后電泳將產生三種條帶,D錯誤。故選C。
6.答案:A
解析:食物刺激經①③④引起胰液分泌的過程既有激素的參與又有神經中樞的參與,屬于神經—體液調節,比①⑤過程(神經調節)速度慢,A正確;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經②⑤引起胰液分泌的過程是神經調節,需要信息分子(神經遞質)的參與,B錯誤;胃酸刺激經⑥⑦引起胰腺,C錯誤;圖中食物刺激經①⑤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過程是動物先天就有的活動,屬于非條件反射,但②⑤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過程屬于條件反射,D錯誤。
7.答案:A
解析:由題干可知,MMP14會切割癌細胞周圍的基質,推測MMP14可能會增加癌細胞的轉移能力,幫助其侵入周圍的組織并擴散到其他器官,而MMP14抗體可以與MMP14結合,抑制其作用,從而抑制癌細胞的轉移,而機體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發生的功能屬于免疫監視,即MMP14抗體發揮作用的過程體現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功能,A錯誤、B正確;癌細胞被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后,可被抗體結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細胞吞噬、消滅,之后活化的免疫細胞的功能會受到抑制,機體將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C正確;在健康人體內, MMP14會在傷口愈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卵巢癌康復者身體出現傷口時,MMP14抗體會攻擊MMP14引起自身免疫,D正確。
8.答案:A
解析:據圖甲可知,堿基序列的高度甲基化使基因的轉錄水平上升,A錯誤;據圖乙可知,低溫脅迫可使茶樹植株的抗凍基因表達水平上升,抗凍能力增強,B正確;全基因組重復的最可能原因是染色體組重復,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C正確;WGD的發生屬于可遺傳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遺傳材料,D正確。
9.答案:C
解析:
抓情境關鍵信息 對接知識分析 判斷
抑郁癥與外周血中BDNF mRNA含量降低等有關 抑制miRNA-195基因表達的藥物能抑制BDNFmRNA被降解,有望治療抑郁癥 B正確
BDNF mRNA部分堿基與miRNA-195互補配對 兩者的部分堿基可互補配對,會影響翻譯過程,BDNF基因的表達量會受到影響 C錯誤
①過程為轉錄,③過程為翻譯 與①過程相比,③過程不存在T與A的堿基配對方式:③過程中核糖體從右向左移動 D正確
10.答案:D
解析:A、黏連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體的著絲粒位置,將姐妹染色單體連在一起,隨著黏連蛋白被水解染色單體彼此分離成為染色體,顯然該過程發生的時期是有絲分裂后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A錯誤;
B、圖1中甲、乙、丙、丁細胞依次為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和DNA數目正常的體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細胞,且它們的染色體和DNA數量比分別對應圖2中的a、c、b、d,B錯誤;
C、結合分析可知,圖1中乙、丁細胞的名稱分別是卵原細胞、次級卵母細胞,C錯誤;
D、圖2中c類型細胞可表示正常的體細胞,也可以表示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D正確。
故選D。
11.答案:C
解析:A、下丘腦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腦,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可導致機體脫水,A正確;
B、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因此損傷下丘腦的不同區域,可確定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的具體部位,B正確;
C、甲狀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腦,抑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若損毀下丘腦,則甲狀腺激素無法作用于下丘腦,C錯誤;
D、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若僅切斷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聯系,短期內恒溫動物仍可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D正確。
故選C。
12.答案:A
解析:A.油菜素內酯已經被正式認定為第六類植物激素,能促進莖、葉細胞的擴展和分裂,促進花粉管生長、種子萌發等,因此天然的油菜素內酯不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故A錯誤; B分析表格數據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所用濃度的NBR對黃豆種子發芽和胚軸伸長均有促進作用,故B正確; C.分析表格數據可知,實驗所用濃度的NBR對胚根的生長起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排除它對幼根生長有促進作用,因為當NBR大于0.3mg/L時,對幼根的影響是未知的,故C正確; D.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使用NBR能提高黃豆軸根比,從而能有效提高芽苗的品質和產量,故D正確。
13.答案:A
解析:直接價值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作為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駝鹿鹿角可用于制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A正確;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B錯誤;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適用于調查生活在隱蔽、復雜環境中的動物,特別是猛禽和猛獸,而物種豐富度指的是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包括群落中的植物、動物等,因此采用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可以調查駝鹿的種群密度,但不可用于調查保護區內的物種豐富度,C錯誤;種群瞬時增長量可表示種群增長速率,該種群瞬時增長量大于0時,種群數量將上升,由題圖可知,駝鹿種群數量為20~80萬頭時,隨種群數量增加,駝鹿種群增長速率先升高后降低,D帶誤。
14.答案:B
解析:該食物鏈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形,而數量上松毛蟲的數量多于馬尾松,不呈現正金字塔形;松毛蟲的同化量是A,杜鵑的同化量是E,能量傳遞效率可用E/A×100%表示;由松毛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表示松毛蟲糞便量,屬于馬尾松的能量;若遷走全部杜鵑,但由于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松毛蟲的種群數量增長將呈現“S”型曲線。
15.答案:D
解析:A、馬鈴薯脫毒時通常選用莖尖作為外植體,是因為莖尖處分生區的細胞病毒極少甚至沒有病毒,可以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獲得無毒的植株,A錯誤;BC、圖中B代表愈傷組織,過程①代表脫分化,過程②③代表再分化,過程①②③所用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不都相同,主要是植物激素的含量比例不同,細胞在脫分化過程中也存在基因的選擇性表達,BC錯誤;D、植物組織培養可以實現優質馬鈴薯苗的快速繁殖,并保留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D正確。故選D。
16.答案:D
解析:單細胞蛋白是以淀粉或纖維素的水解液、制糖工業的廢液等為原料,通過發酵獲得的大量的微生物菌體,而不是蛋白質,A錯誤;PEG可介導甲細胞和乙細胞融合,而不是特異性融合,B錯誤;在HAT培養基上,未融合的親本細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都會死亡,只有融合的雜交瘤細胞才能生長,C錯誤;豬源SLPI蛋白可用于制備可穩定分泌抗SLPI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在過程①中SLPI蛋白可以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B細胞,過程④中可以用于抗體檢測,D正確。
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葉綠體基質;C5、蔗糖、淀粉
(2)增加;TPT催化的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若介質蟲Pi濃度很低,TP從葉綠體輸出受阻,TP在葉綠體基質中合成淀粉(2分)
(3)很少;較多;增加
(4)蛋白質;葉片;TPT表達量(高)
解析:(1)分析題意可知,TP是卡爾文循環產生的,卡爾文循環屬于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故該過程的場所為葉綠體基質;據圖可知,TP有3個去向,用于合成C5、淀粉和蔗糖。
(2)據圖可知,TPT催化的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當介質中Pi濃度很低時,TP從葉綠體輸出受阻,TP在葉綠體基質中合成淀粉,因此懸浮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會顯著增加。
(3)由題可知,淀粉和蔗糖是綠色葉片光合作用的兩個主要末端產物,蔗糖是光合產物從葉片向各器官移動的主要形式,淀粉是一種暫時貯存形式,所以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葉片淀粉含量很少,蔗糖積累較多,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產量提高;生產中可適當增加施用磷肥,通過磷酸丙糖轉運器的作用,將更多的磷酸運入葉綠體,同時將磷酸丙糖運出葉綠體,合成蔗糖,從葉片轉移各器官,達到增產的目的。
(4)分析題意,磷酸丙糖轉運器位于細胞膜上,有運輸物質的作用,化學本質最可能是蛋白質;磷酸丙糖轉運器(TPT)能將TP不斷運到葉綠體外,同時將細胞質基質的無機磷酸(Pi)運回葉綠體內,該物質應存在于葉肉細胞中,故要提取小麥的TPT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應從葉片細胞提取,還可把TPT表達量(高)作為篩選高產小麥品種的參考指標之一提供可靠證據。
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9分)答案:(1)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2)循環;魚塘的底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產生無機鹽和CO2,供給農作物利用
(3)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行
(4)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果園產出果子運到外界,果子中所含物質無法再返回果園土壤(2分);化學
(5)生態位;協同進化
解析:(1)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結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分保持相對穩定;第二,功能平衡:生產一消費一分解的生態過程正常進行,保證了物質總在循環,能量不斷流動,生物個體持續發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態系統中,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機物的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故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分析,“田園綜合體”達到了以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為特征的生態平衡狀態。
(2) “田園綜合體”內,餐余垃圾用作豬、家禽、魚飼料,豬、家禽糞便以及來自民居的人糞、尿則用作大棚種植的肥料,其通過系統設計實現不斷循環,使某一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被其他環節利用,遵循的生態學原理主要是循環原理。魚塘的底泥也可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原因是魚塘的底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產生無機鹽和CO2,供給農作物利用。
(3)當光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油菜才能開花,這體現了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
(4)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是不斷循環的,但果農還要往果園中不斷地施加氨肥,原因是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果園產出果子運到外界,果子中所含物質無法再返回果園土壤。果園里物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常常遭遇病蟲害,可以施加農藥殺滅害蟲該種防治方法屬于化學防治。
(5)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因此,人工魚塘內,混合放養了花鰱等多種魚類,它們生活在不同的水層,取食不同的食物,在這一生態系統中它們處于不同的生態位。這種資源的分配方式,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
19.(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答案: (1)NO作為氣體,可以自由擴散進入細胞,不需通過囊泡運輸,不需要消耗能量;NO可以雙向傳遞;NO不需要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就能發揮作用
(2)外負內正;正;大量谷氨酸能引起Na+和Ca2+持續內流,突觸后神經元內滲透壓過高,細胞過度吸水導致漲破;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和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3)iNOS基因轉錄;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細胞核內D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有氧呼吸,減少能量供應,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解析:(1)根據題干信息,神經系統中產生的NO可作為神經遞質,從突觸前膜釋放后通過擴散作用直接進入突觸后神經元或作為逆行信使從突觸后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前神經元。與ACh相比,NO作為氣體,可以自由擴散進入細胞,不需通過囊泡運輸,不需要消耗能量;NO可以雙向傳遞;NO不需要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就能發揮作用。
(2)當突觸后膜興奮時,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谷氨酸激活突觸后神經元中NOS的活性,促進NO的合成與釋放,NO可迅速作用于突觸前神經元進一步促進谷氨酸的釋放,該過程體現了NO對谷氨酸分泌的正反饋調節。當突觸間隙中谷氨酸積累量過多時,大量谷氨酸能引起Na+和Ca2+持續內流,突觸后神經元內滲透壓過高,細胞內滲透壓高于胞外,細胞過度吸水導致漲破。突觸前膜釋放的谷氨酸與受體結合后引發突觸后神經元膜電位改變,并且能引起Na+和Ca2+內流,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和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的功能。
(3)啟動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用于驅動DNA轉錄。該物質可與iNOS基因啟動子結合,說明其通過調控iNOS基因轉錄過程激活iNOS的合成。據圖推測NO發揮抑癌作用的機理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細胞核內D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還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有氧呼吸,減少能量供應,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①ZBYW;ZByZBy
②四;ZbYW
(2)①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每一種類型均有雌雄且比例均約為1:1;不完全顯性
②hhZBYZBY、hhZBYW;B;Y
(3)白羽
解析:(1)①根據題意可知,基因B/b、Y/y位于Z染色體上,只有B基因存在時,Y/y控制的羽色才能顯現,且Y基因控制栗羽,y基因控制黃羽,親本都為純系,則實驗和實驗二中的栗羽雌性基因型為ZBYW,實驗上中的父本基因型應為ZByZBy。②正反交實驗是同一相對性狀, 性別不同的雜交,實驗三的親本為黃羽雄性×白羽雌性實驗四的親本為黃羽雌性×白羽雄性,二者互為正反交實驗。實驗三親本中黃羽雄性基因型應為ZByZBy,F1栗羽雄性(含有B基因和Y基因)個體會得到父本的一條ZBy染色體,故栗羽雄性的Y基因只能由母本提供,而其母本為白色,含b基因,因此可以推測實驗三親本中白羽雌性的基因型為ZbYW。
(2)①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純系黑羽和栗羽雜交,得到F1全為不完全黑羽,為雜合子,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獲得F2,F2中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1:2:1,可推知黑羽性狀的遺傳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又因為F2中每一種類型的雌雄比例均約為1:1,可知黑羽性狀的遺傳與性別不相關聯。不完全顯性是指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后,F1顯現中間類型的現象,雜交結果說明,F2羽色類型符合不完全顯性遺傳的特點。
②根據題意,黑羽與栗羽為不完全顯性遺傳,且雜合子表現為不完全黑羽,若純系的栗羽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Y剛或HHZBYW,則黑羽個體的基因型應為hhZBYZBY或hhZBYW。
③由題意可知,栗羽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Y或HHZBYW,不完全黑羽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Y或HhZBYW,完全黑羽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Y或hhZBYW。
基因B為有色基因,基因Y決定栗羽,且黑羽突變體是從栗羽純系個體中得到的,當H基因純合時個體表現為Y基因控制的栗色,當h基因純合時個體表現為黑羽,故黑羽與不完全黑羽出現是在B基因存在的條件下,且h基因影響Y基因功能的結果。
(3)根據上述實驗,以黑羽雌性(hhZBYW)和白羽雄性(HHZb-Z b-)雜交,后代雄性個體基因型為HhZBYZb-,表現為不完全黑羽,雌性個體基因型為HZ b-W,表現為白羽,因此可直接選擇后代羽色為白羽的雛鳥進行培養,作為蛋用鵪鶉。
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空氣;維持培養液的pH
(2)Pdx1基因cDNA兩端的堿基序列;不含
(3)嘌呤霉素;RNA聚合酶;是否發出綠色熒光
(4)PDX1+;有;無
(5)一定濃度范圍內,Pd1表達量隨著Tet濃度增加而升高
解析:(1)在進行細胞培養時,通常采用培養皿或松蓋培養瓶,并將它們置于含有95%空氣和5% CO2的混合氣體的CO2培養箱中進行培養,CO2可以維持培養液的pH。
(2)引物是一小段能與DNA母鏈的一段堿基序列互補配對的短單鏈核酸,因此,為特異性地擴增Pdx1基因的cDNA,引物設計的依據是Pdxl基因的cDNA兩端的堿基序列。由圖可知,Pdx1蛋白和綠色熒光蛋白共用一個啟動子和終止子,要使基因表達載體能成功表達Pdx1蛋白和綠色熒光蛋白的融合蛋白,Pdx1基因的cDNA應不含終止子,否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無法表達。
(3)由圖可知,載體上含有嘌呤霉素抗性基因,應將細胞置于含有嘌呤霉素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和篩選。啟動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結構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Tet誘導型啟動子在四環素存在條件下,可以激活基因表達,因此,當四環素存在時,有利于RNA聚合酶與Tet誘導型啟動子結合,驅動下游序列轉錄出mRNA。由于目的基因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形成融合基因,因此可通過顯微鏡檢測是否發出綠色熒光來確定目的基因是否翻譯。
(4)“PDX1+”為轉入表達載體的胚胎干細胞,組別2能夠表達融合蛋白,因此①為PDX1+,②為四環素,有利于基因的表達;③為無,即無四環素,因此組別4的結果是無相應蛋白的表達。
(5)實驗目的是驗證改變四環素濃度可實現對Pdx1表達量的控制,且四環素可以誘導Tet啟動基因表達,因此預期結果是一定濃度范圍內, Pdx1表達量隨著四環素濃度增加而升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泽州县| 称多县| 东丰县| 天柱县| 汶川县| 满洲里市| 紫金县| 汶川县| 土默特右旗| 黄平县| 偃师市| 华宁县| 诏安县| 德保县| 鲜城| 濮阳市| 南澳县| 泽库县| 甘孜| 长治市| 保定市| 房山区| 定兴县| 武威市| 内江市| 阜南县| 西藏| 信阳市| 晋城| 稻城县| 桐城市| 西贡区| 将乐县| 曲松县| 沙湾县| 莫力| 永昌县| 万山特区| 丹凤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