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北育才高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年級歷史科期中考試試卷答題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20題,共60分)1.宋代的程朱理學家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本體追求、處世境界、宇宙觀等方面的學問,并堅守以儒學為正道、宣傳儒家倫理價值和責任擔當為主要追求,來訂立理學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規范的。由此可見,程朱理學A.發展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 B.維護了綱常禮教的封建傳統C.鞏固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D.滲透了以民為本的儒化關懷2.鼎本來是古代用以燉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飪器具,從夏朝開始被視為國家和王權的象征,各級貴族將鼎作為祭祀或典禮的最常見禮器,周代進一步規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數量。這體現出,中國古代A.貴族文化的發展 B.華夏文化的先進C.禮制文化的建構 D.民族認同的塑造3.圖1是十六國時期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雙馬鐙實物。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認為:“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歐洲就不會有騎士時代。”這說明圖1A.北燕文化領先歐洲文明 B.西學中源推動歐洲進步C.異域文化豐富華夏文明 D.文化交流促進社會轉型4.公元830年,巴格達創建了集研究院、翻譯中心與圖書館于一體的“智慧宮”,來自各地的學者云集于此,開展針對希臘哲學、天文學、物理學、醫學等經典文獻的翻譯和科學研究工作,還邀請拜占庭數學家前來講學。巴格達“智慧宮”的創建A.促進了拜占庭文化的傳播 B.彰顯了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C.推動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D.影響了各國文化事業的發展5.繼希臘人之后,羅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歷史舞臺,他們征服了希臘,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所說的“俘虜”指的是A.經濟征服 B.政治征服C.文化征服 D.軍事征服6.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下列各項中,屬于美洲文化的有①祭祀金字塔 ②萬神殿 ③瞻星臺 ④20進制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觀察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圖2A.日耳曼人消滅西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 B.五族亂華阻礙了江南經濟的發展C.印歐人遷徙到小亞細亞融合成希臘人 D.亞歐游牧民族推動了印歐人遷徙8.1869年,在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過程中,華工和愛爾蘭工人進行了一場施工比賽。愛爾蘭工人在一天內鋪設了6英里鐵路,華工則在一天內鋪設了7英里鐵路并贏得了比賽。這反映出A.華工是美國開發的主力軍 B.外來移民推動了美國的近代化C.勞工促進了工業革命發展 D.印第安人減少導致勞動力不足9.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移民從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島和非洲流向英國。而法國則吸收了來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別是阿爾及利亞的大批移民。荷蘭成為許多印度尼西亞移民的家園。大量移民涌入歐洲的主要原因是A.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B.交通信息技術的進步C.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D.本國經濟發展的滯后10.圖3是1983年出土于寧夏固原南郊鄉深溝村李賢夫婦合葬墓的鎏金銀胡瓶,這是波斯薩珊王朝的產品,瓶身有三組人物圖像,表現的是希臘神話故事“金蘋果之爭”。這一現象反映出圖3A.希臘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走向融合C.陸上絲綢之路推動文化交流 D.文化傳播得益于手工業發展11.有學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而且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咖啡屋作為一種店鋪形式在歐洲出現后,其章程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咖啡屋的出現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B.適應了文明進步的趨勢C.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 D.瓦解了歐洲的酒館文化12.13世紀,蒙古西征之前,羅馬教皇統治歐洲的一切,社會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學禁錮。蒙古鐵蹄踏碎了城市,摧毀了農田,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由此可知,蒙古西征A.推動了大規模民族遷徙 B.沖擊了天主教教會勢力C.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變革 D.導致了民族意識的覺醒13.1823年,美國聯邦政府規定每年撥款1萬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防止臨近美國邊疆定居區的印第安部落衰落和滅絕”。與此同時,許多宗教團體紛紛到印第安部落傳教,建立學習手工技術的寄宿學校,向印第安人推行文明教化的使命。美國此舉意在A.發展國內經濟 B.推動思想解放C.塑造多元文化 D.淡化族群認同14.1946年,英國宣布結束對約旦的委任統治,承認約旦獨立;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即《印度獨立法案》,8月15日英國殖民當局分別向國民大會黨和穆斯林聯盟移交權力;1948年,錫蘭(斯里蘭卡)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這反映出A.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 B.民族自決原則的效果顯著C.世界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 D.英國的綜合國力開始衰落15.1904年,中國第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建立。1909年,國立京師圖書館開始籌建,其余各省圖書館也加緊籌建。圖書館的建立A.適應了文化大眾化的趨勢 B.推動了選官制度的變革C.維護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D.宣傳了民主進步等思想16.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以下是我國在不同時期頒布的保護長城的相關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旨在時間 法律法規名稱1961年 《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1963年 《革命紀念建筑、歷史紀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繕暫行辦法》1978年 《關于加強對長城保護的通知》2003年 《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綱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長城保護條例》A.獲得經濟效益 B.維護文化多樣C.開闊人們視野 D.守護人類文明17.在距今約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城已經開始修筑,主要目的是軍事防御、防洪、防野獸、防盜等。距今50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大量石城、夯土城,城墻寬厚、城壕寬深,有城門和甕城結構,防御功能顯著加強。說明這些地區A.階級矛盾的激化 B.小農經濟的發展C.組織能力的強大 D.政治權力的集中18.據歷史學家統計,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國家國君非正常死亡率與所在國世卿貴族勢力強度正相關,世卿貴族勢力越大,國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其中典型代表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A.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沖擊 B.社會大變革推動政治秩序的嬗變C.地主勢力興起導致分封制不斷瓦解 D.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血緣貴族政治19.圖4是某同學繪制的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政治體制示意圖。該政治體制A.體現了家國同構的特點 B.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能C.擴大了帝國疆域的范圍 D.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弊端20.東漢時期,多位皇帝登基時皆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實上主宰了朝政。到了東漢末年,起兵爭奪天下的地方軍閥往往也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這些現象的出現源于A.君主專制的加強 B.皇帝的年幼無力C.外戚宦官的擅權 D.武將的專橫跋扈二、材料解析題(共3小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16分)材料一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發展教育。西周時期就有“學在官府”之說,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均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材,官學與私學的發展為科舉制提供了有力支撐。--摘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接管了教會學校、各級各類學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紀50年代,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摘編自王繪林《中國現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初期發展教育的背景。(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東部就已經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代帝國,它們的建立帶來了東地中海地區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臘文明興起之后,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個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轉移到希臘。亞歷山大東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之間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整個地中海沿岸,將原本獨立的各個文明納入同一個政權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終形成。--摘編自陳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義》材料二 學術界往往將地中海文化圈一分為二,埃及、敘利亞等東地中海地區具有濃厚的東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區則別具一格。希臘文化源自埃及,同時希臘文化也為東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終征服環地中海地區的羅馬,在文化上展現了更多的開放與包容,不僅對希臘文化照單全收,對埃及等東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羅馬的征服又將文明帶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歐地區。--摘編自諶中和《地中海文化圈與西方文明獨特性的根源--兼與陳村富教授商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歷程。(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響。(8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陳衡哲先生早在1927年所撰的《西洋史》中就指出:“中古文化與上古的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洋近代文化的淵源,但這三種文化的精神,卻又各個不同。希臘文化的精神是和諧,羅馬文化的精神是秩序,中古文化的精神是出世觀念。西洋近代文化的精神,則又是趨近希臘羅馬文化的入世觀念了。”陳樂明和周弘在他們合著的《歐洲文明的進程》一書中指出:“歐洲雖有希臘、羅馬、基督教的共同文化源泉,但是最早進入現代的,是西歐。東歐的發展自古不同于西歐,它的文明處于西歐文明的“東緣',兼有斯拉夫和小亞細亞的影響,雖在拜占庭時代強盛一時,但越接近近代,與西歐的差距越明顯拉大。”--摘編自郭靈鳳《歐洲文化建設--文化對話與認同建構》圍繞歐洲文化的發展,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觀點,并運用世界史相關史實,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東北育才高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年級歷史科期中考試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A C D B C B A B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D C A D C B B A21.(1)歷史悠久(產生的早);適應時代發展而不斷進行調整;從官學到官學與私學并存;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材;服務于科舉制。(8分)(2)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改變人民落后文化面貌的現實需要;國家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8分)22.(1)埃及、巴比倫等建立了東地中海文化圈;希臘人建立了以希臘為中心的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圈;亞歷山大密切了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的交流,擴展了地中海文化圈;羅馬則最終形成了地中海文化圈。(4分)(2)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擴大了文明的范圍;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了落后地區的進步;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是伴隨著軍事征服建立的,沖擊了被征服地區的傳統文化。(8分)23.觀點:歐洲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征。闡述:古希臘文化提倡公民精神與人文精神,對歐洲近代政治和哲學產生重要影響;羅馬文化的精神是法治和秩序,影響歐洲近代法律和制度建設;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推崇宗教神學,主導人們的思想觀念,至今仍對歐洲社會產生重要影響;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影響,東正教對俄羅斯政治、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和建筑風格影響深刻;近代以來,隨著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拓展,不斷有亞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遷移到歐洲,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多元化;二戰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歐洲文化的多元化色彩更加濃厚。結論:從古代到現代,歐洲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歐洲文化多元化特征不斷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