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莆田一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第一學段考試試卷高二歷史選必二、三審核人:高二歷史備課組一、選擇題:共16小題,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張騫回到中原后,漢武帝展現出“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強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地經商。據此可知()A.國家戰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B.西漢朝廷壟斷了東西中轉貿易C.張騫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脅D.東西方交往開始于漢武帝時期2.道家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兵家強調:“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西漢賈誼提出“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A.以人為本B,民主觀念C.民本思想D.家國情懷3.美國學者梅天穆提出“成吉思汗大交換”的概念,認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世界帶來空前的流動,包括物產、人口、文化和疾病的傳播,是“全球化”的源頭。這一觀點()A.揭示了全球聯系真正的歷史起源B.肯定了蒙古西征促進了世界交流C.否定了西歐開辟全球航路的功績D.全面肯定了蒙古帝國的歷史貢獻4.明弘治年間(1488一1505),進士鄺蹯編撰《便民圖纂》,內容強調“以衣食生人為本”,涉及生產、生活、醫療等,同時將所引圖幅中一些艱澀的詩歌改寫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這反映出當時()A.朝廷強化社會控制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識受眾范圍擴大D.四民社會結構打破5.明代何倫在《何氏家規》中提出:“男子要以治生為急,于農商工賈之間務執一業,精其器具,薄其利心,為長久之計。”清代安徽潛陽李氏族規告誡子弟,要“以詩書為上,次則農工商賈,醫小技藝之屬,皆可以治生”。上述材料體現了()A.國家治理的漸趨完善B,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C.重農抑商政策的調整D.儒學世俗化趨勢加強6.有學者指出天津近代的城市發展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這說明()A,城市建設服務于經濟發展B.交通發展影響城市布局C.城市發展取決于交通進步D.天津城市建設理念先進第1頁7.早期海外華人華僑常通過欣賞中國傳統戲曲和音樂來娛樂身心、排解思鄉之情。中國傳統藝術逐漸在華僑社會以及當地得到傳揚。圖1為19世紀在美國由中外人士組成的中國民樂團。這體現出文化傳播()圖1A.經歷從自賞到共享的過程B.僅限于同一族群的社會中C.應該秉持以和為貴的精神D.往往具有雙向互動的特點8.1915年創刊的《婦女雜志》在最初數年里,以提倡賢母良妻為主,旁及婦女醫藥衛生和撫育兒童的常識。1919年后,該雜志廣泛地討論國內外婦女解放運動的諸種問題,還出版了婦女職業問題、離婚問題、產兒限制問題等專號。這一變化折射出()A,婦女成為五四運動主力軍B.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C.新文化運動方向發生改變D.社會啟蒙向縱深發展9.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全國各地農村涌出了大批赤腳醫生。他們來自醫學世家者或是高中畢業生且略懂醫術病理者。經縣一級的衛生學校進行短期培訓,結業后回到鄉村,即成為赤腳醫生。由此可見赤腳醫生的出現()A.促進深入村鎮的醫療網的形成B,標志著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C.得益于全國性政治運動的開展D,解決了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局面10.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計劃在城市建立身份證制度,因客觀條件及種種原因而沒有實施。1983年5月,公安部黨組在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得到批準。1985年9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開始施行。該條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國成為基本國策B.體制改革助推基層自治C.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D.人口流動推進政策調整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