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莆田一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第一學段考試試卷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審核人:高一歷史備課組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大題有32小題,每小題2分,共6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九一八事變后,傅斯年主持編寫了《東北史綱》。該書深入論證了東北自上古以來便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且在敘述風格上力求通俗曉暢,以方便更多民眾閱讀了解。據此可知,該書編寫的主要意圖是()A.創新歷史敘述范式B.深化東北歷史研究C.提供外交談判依據D.凝聚民眾民族共識2.1937年9月,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第一次正面報道了八路軍抗戰勝利的消息:“由晉北靈丘向平型關進攻之板垣第五師團,于25日被八路軍全部消滅。戰果正在清查中.這里的勝利成果()A.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C.是中國軍隊對日本作戰的第一次勝利D.標志著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3.毛澤東到重慶的第二天,《大公報》發表了名為《毛澤東先生來了!》的社論:“現在,毛澤東先生來到重慶,他與蔣主席有十九年的闊別,今于國家大勝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這反映了()A.和平建國是人民共同心聲B.成立聯合政府是各方愿望C,重慶談判取得諸多的共識D.國共合作得到進一步鞏固4.1947年5月,北京大學學生羅榮渠在日記中寫道,當月下發公費生活補貼五萬元,而膳食費即需四萬元,交完飯費已近乎無錢生活:同月、全國各地學生陸續撤起“反饑餓、反內戰”運動。這是因為A.全面內戰引發惡性通貨膨脹B.重慶談判破裂引發民眾不滿C.自然災害導致糧食大幅減產D.日軍掠奪導致物資嚴重短缺5.1948年12月,毛澤東在審閱《新區圖書出版發行暫行辦法》時作出批示:“書籍與報紙不同,暫時除沒收國民黨書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動書籍可個別進行干涉,暫時不必普遍立條例。”這一批示()A,有利于保護解放區的文化設施B.重在揭露國民黨文化專制主義C.合乎團結廣大知識分子的需要D.為發動戰略反攻做好輿論準備試卷第1頁,共8頁6.評劇《劉巧兒》(1949年5月)開篇寫道:“劉巧兒我生來手兒勤,織布紡線都認真。”一次勞模會上,巧兒看中“生產、勞動樣樣積極'的趙振華:“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爭一對模范夫妻立業成家。”該劇()A.體現傳統價值觀的傳承B.以新視角書寫婦女解放C.顯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D.固化女性傳統審美標準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農村掃盲工作陸續展開,如山西省部分農民“春天下種分散學,夏天鋤苗地頭學,秋天放假自己學,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學”。由此可見,掃盲工作的開展()A.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B.發展了農村義務教育C.適應了農村生產特點D.結合了農業技術推廣8.下表為新中國五十年代部分行業的產量情況表,表格反映的情況主要得益于()項目鋼原煤機床棉布1957年產量535萬噸1.31億噸193億度2.8萬臺50.6億尺與1952年相比增長近3倍增長98.60%增長64.4%增長7倍增長32.96%A.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B.人民政府贏得“米棉之戰”C.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D.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9.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接見非洲代表時,明確指出整個非洲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反對資本主義,不是建立社會主義:強調非洲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斗爭更有世界意義。其認識()A.首次突破“一邊倒的理念B.蘊含若求同存異的外交智慧C.消弭了中非外交理念分歧D.打破了美帝國主義孤立封鎖10.1961年8月,中央決定通過法國轉口購買美國糧食。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1961年至1965年每年進口糧食500萬噸左右。還規定進口次序第一是糧食,第二是化肥、農藥、藥品、油脂,最后才是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器材、工業設備。這說明當時()A.中央致力于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B.我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C.經濟建設中實施農業優先的原則D.國民經濟結構的比例越來越均衡11.20世紀80年代初,學界對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發展、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等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考: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商人團體史、市場史、消費史等新興領域被開辟,商會史更在新世紀成為顯學。這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