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機密★啟用前〔考試時間:2025年5月7日上午9:00一10:15]樂山市高中2025屆第三次調查研究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良渚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構成了玉禮器系統。很多玉器上都有神徽圖案(如圖),甚至許多禮器的造型都與該神徽有直接關系。這種情形在整個環太湖流域的良褚文化玉器上表現得非常統一。上述考古發現說明當時太湖流域一帶蹤王(反山M12:98)》錢王(反山M12:100)瑁王(反山M12:103)良渚神微標準圖式三例A.區域經濟聯系密切B.文化認同意識初現C.中央集權國家形成D.禮樂制度漸趨成熟2.戰國時期發展本國文字成為諸侯異政、思想紛紜的主要表現。秦朝規范了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了一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把所有從事帝國事務及渴望為帝國服務的人都聯結起來。這有利于A.結束列國紛爭分裂局面B.推動中華共同體的形成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D.結束學術與政治的分離3.南朝蕭齊政權統治23年,但僅發行貨幣一萬余貫,需要依靠數量有限的前朝舊幣維持。而西漢武帝后百余年間發行了約2800萬貫錢,就連唐朝末期的年均發行量也在10萬貫左右。南朝蕭齊政權的做法A.引發了通貨膨脹B.踐行了無為而治C.削弱了士族門閥D.制約了經濟發展高三歷史第1頁(共4頁)4.《父母恩重經》是成書于唐朝的偽造佛經。該經流傳十分廣泛,雖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多個版本,但其核心內容均是子女當報父母養育之深恩。該經書的出現和傳播A.有利于調和儒釋矛盾B.表明儒學正統地位喪失C.推動了印刷技術發展D.反映佛教發展受到遏制5.明朝時期,徽州地區的宗族通過族譜、家規督促族人按時繳納國家賦稅。如潭渡黃氏族譜將拖欠錢糧與祖先、家族名聲聯系起來。祁門平陽汪氏《家規》也強調賦稅錢糧“切不可拖欠”,否則“有礙臉面也”。材料反映了A.族譜社會教化功能強大B.國家政治重心下移趨勢C.宗族承擔部分治理職責D.賦稅制度改革成效顯著6.有學者在研究某歷史問題時,引用了如下材料有西人觀察道:“中國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勢。該口(注:指上海)工價,實非美國工人所能自給…蓋該口工價已較內地豐厚。致遠方男女來謀食者日繁有徒,雖離家不計也。”根據材料描述的歷史現象推測,該學者研究的是A.自然經濟的解體B.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C.列強侵略的加劇D.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7.近代科技人才徐建寅為洋務企業山東機器局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山東巡撫丁寶楨贊其“一人足抵洋匠數名”。英國人莫里遜認為該局的西洋機器在“沒有雇用一個外國人”的情況下“完美轉動,沒有絲毫震蕩”應歸功于徐建寅。他們的評價反映了A.清政府人才培養模式成熟B.民企發展環境大為改善C.國人對現代化的早期探索D.洋務新政目的基本實現8.下表所述是清末憲政改革中有關資政院的史實。1906年11月官制改革草案捉出中央設立資政院,司立法之責1906年11月上諭指出增設“資政院”以“博采群言”1907年9月下諭旨先設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1910年9月在北京成立資政院1911年夏清廷秘密起草憲法武昌起義后清廷表示將制憲權交給資政院據此可推知當時A.立憲運動取得成功B.統治危機不斷加深C.民主法治有序推進D.共和觀念深入人心9.為了團結廣大農民,鞏固統一戰線,中共黨組織曾在華北開展和膝家庭建設運動。如山四某縣組織婦女參加生產運動,她們每人一天織出的土布能賺數塊錢,顯著提升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又如北方某地郝姓人家,過去婦女天天吵架,后在干部幫助下通過家庭會議,實行民主與勞動分工,成為當地家庭和睦的榜樣。這些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A.中共誕生初期B.國民革命時期C.土地革命時期D.全面抗戰時期高三歷史第2頁(共4頁)樂山市高 2025 屆三調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A C A C B D D B A C C D D1.材料中“這種情形在整個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表現得非常統一”的表述說明環太湖流域各地之間有聯系,但無法說明經濟往來密切,因此 A 錯誤。良渚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但此時尚不屬于中央集權國家形態,因此 C 錯誤。根據材料無法判斷禮樂已經形成制度,因此無法得出當地具備比較成熟的禮樂制度結論,所以 D 錯誤。材料中良渚有“玉禮器系統”“神徽”“禮器的造型都與該神徽有直接關系”“這種情形在整個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表現得非常統一”等語句都說明當時該地區以較為統一的神靈崇拜與禮器文化,增強了文化認同與凝聚力,因此 B 正確。2.所以 B 正確。3.材料中“南齊政權貨幣發行量少”,導致通貨緊縮,貨幣升值,因此 A 錯誤。“無為而治”體現在國家治理方面,要求政府舉措遵循客觀規律,不做不合時宜的事情,貨幣發行量少反映了政府的經濟政策導向,無法得出政府“踐行無為而治”,故 B 錯誤。貨幣數量雖然較為有限,但士族的財富并不因此減少,其經濟實力并不會因此削弱,故 C錯誤。國家發行的貨幣嚴重不足,阻礙了商品貿易流通,同時還要“依靠數量有限的前朝舊幣維持”,容易導致貨幣混亂,不利于商業貿易,因此 D 正確。4.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儒學仍居正統地位,因此 B 錯誤。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有利于經書的出現和傳播,因此 C 錯誤。佛教傳入后,逐步本土化,因此 D 錯誤。結合時代背景看,魏晉以來儒釋矛盾加劇,這不利于佛教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因此通過融合儒學,偽造佛經的方式來緩和佛教與儒學的矛盾,因此 A 正確。5.材料提到族譜和家規等內容,A 項體現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不選。明清時期,中央集權政治制度逐步規范化和成熟化,明朝國家政治重心并無下移,因此 B 錯誤。宗族通過族譜家規等督促繳納賦稅,是帶有一定族內族規約束力的要求,并不能說明賦稅制度改革成效,因此 D 錯誤。明朝時期,聚族而居的鄉土社會特征,使得宗族成為溝通族人與國家的橋梁,宗族往往通過教化、管理等進行自治,具有主動參與并承擔某些社會治理職責的政治自覺,由此促進鄉土地方社會治理,因此 C 正確。6.材料敘述的是上海開埠后,外國的企業吸引力大量中國勞動力的現象,B、C、D 選項均為國內經濟政治現象,不符題意,因此錯誤。近代西方列強經濟侵略下,大量農民破產,向工價較高的商埠遷移,成為外國企業雇傭勞動力。這一過程符合近代自然經濟解體的現象,因此 A 正確。7.材料中徐建寅個人的成功,無法說明清政府人才培養模式,A 項錯誤。進入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企業的發展面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故 B 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最后以失敗告終,因此 D 錯誤。材料中對徐建寅的貢獻是高度認可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反映了洋務運動是現代化的早期探索,因此 C 正確。8.清政府并無誠意推進預備立憲,最終不得民心,立憲運動沒有成功,因此 A 錯誤。從材料看,清政府的憲政改革并不是真心想實行民主政治,民主法治有序推進無從談起,因此 C 錯誤。辛亥革命推動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因此 D 錯誤。清末新政包括預備立憲是清王朝面對日益發展的革命形勢所作的“自救”改革,意在挽救清政府統治,故 B 正確。9.黨成立的早期,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且這一時期未建立統一戰線,因此 A 錯誤。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雖然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但當時革命活動大多集中于南方地區,因此 B 錯誤。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中共在南方革命時期為團結工農階級開展民主革命建立,因此 C 錯誤。材料中華北某縣婦女參加生產運動以及北方某地郝姓人家召開家庭會議,實行家庭民主,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抗戰時期實施大生產運動和推行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體現與縮影,且這一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黨的上述政策服務抗戰大局,因此 D 正確。10.國家工業化建設從 1953 年開始,材料提供的時間為“1951 年”,因此 A 錯誤。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是 80 年代提出的,因此 B 錯誤。1951 年,我國處于過渡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尚未確立。結合此畫的主題“警惕美國強盜破壞我們的幸福生活”看,并不是為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因此 C 錯誤。材料給出的時間為 1951 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通過畫作的主題可說明該畫旨在調動廣大群眾投身保家衛國事業的積極性,因此 D 正確。11.巴比倫王國君主權力加強是這一時期的趨勢,因此 A 錯誤。神與神話并不等同于宗教信仰,兩者之間有一些共同之處,但宗教必須要有嚴密的組織、教義等,因此 C 錯誤。材料無法體現神話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 D 錯誤。材料中“古代兩河流域曾出現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他們有著各自的創世神傳說”說明在多政權時期,創世神及神話的多元性,而伴隨著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使原只屬于巴比倫城的主神地位提高,說明創世神話為統治者服務,因此 B 正確。12.尋找香料是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動因之一,但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因此 B 錯誤。由于歐洲香料來自于東方,價格昂貴,因此它已超越了一般商品的意義,可以用于支付,但并不能說明商貿活動形式原始,因此 C 錯誤。香料生產主要受到直升品種和地理環境影響,歐洲香料稀缺與貿易條件、當地物產及自然條件限制,并非莊園制和農奴制所致,同時也不能依據香料稀缺斷定經濟困難,因此 D 錯誤。香料最主要的用途是飲食,這也是香料自然屬性的體現,而材料信息反映了香料可以用于支付與社交饋贈,這說明香料的價值出現變化,這種變化與香料資源的嚴重短缺有直接關系,因此 A 正確。13.題目要求依據材料進行解釋,材料中啟蒙思想家強調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未提及人的本能和情感,因此 A 錯誤。啟蒙運動要構建未來社會的理想藍圖,包括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但材料的重心是強調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對宗教的態度,因此 B 錯誤。“假設”不是“虛假”,從材料看“假設”是科學的方法,而“虛假”則是結果與性質;此外,材料也并沒有啟蒙運動相關學說被證實或被證偽的信息,因此 D 錯誤。理性、假設、推演正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基本原則,說明啟蒙思想家受到了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及其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 C 正確。14.材料表達的主旨是英國自身存在不利于棉紡織業發展的因素,即原料不能自給、國內市場狹小,但其棉紡織業卻得到較好發展。根據這一主旨發現,技術革新與生產組織管理變革、政治體制均不能有針對地解決英國棉紡織業發展面臨的自身問題,因此 A、B、D 錯誤。英國國內缺乏原料,國內市場不足,但在當時通過殖民擴張與貿易獲得了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因此 C 正確。15.A 項表述過于絕對,因此錯誤。材料并沒有提到國際社會對非洲民族獨立的援助,因此 C 錯誤。非洲國家的部族多,部族認同感強,這與民族獨立強調全民族認同意識并不完全一致,反而有可能出現為爭取本部族利益而沖擊民族意識的情況。此外,在多部族國家只動員、依靠其中少數或部分部族,不利于形成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分散了反殖民斗爭的力量,因此 B 錯誤,D 正確。16.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國政府掩蓋社會亂象,但不是主要目的,結合這一時期國際格局和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A 錯誤。美國經濟滯脹出現在 20 世紀 70 年代,材料的時間主要是 20 世紀中期,且材料不僅僅涉及經濟話題,還包括其他方面,因此 B錯誤。C 選項只能對應材料前半部分,不能全面覆蓋整個材料,因此 C 錯誤。美國掩蓋自身問題,自我美化,塑造對外形象,都是通過意識形態的輸出,實現與蘇聯冷戰的目的,因此 D 正確。二、非選擇題17.(1)依據:宋朝對外貿易繁榮,海上絲路興盛發達;運載瓷器、鐵器與銅器,且數量眾多;物品碼放整齊;沉船位于廣東附近洋面,處于海上絲路航線;瓷器有異域風格。(四點 8 分)(2)背景:新航路開辟,西歐進行殖民擴張;英國王權逐漸強大;歐洲國家爭奪殖民霸權(三點 6 分)意義:增強了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和自信;加強了英國海軍實力;促進了英國造船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國王權威。(三點 6 分)(3)建議:利用科技手段;頒布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借助社會力量;重視國際合作;發揮文物資源的價值。(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三點 5 分)18.示例一 論題:立足現實,探索穩固政權與經濟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初,面對兩極格局和西方企圖扼殺新生人民政權的復雜國際形勢,國家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一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安全。60 年代,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黨中央毅然作出三線建設的決策部署,調整工業與國防布局,將建設重點放在西南、西北,確保了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安全與發展,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普遍較低,人民生活水平處于低位徘徊,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此后不斷解放生產力,破除不利于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之,國家面臨的現實狀況是道路選擇與決策的基礎與依據,反映了黨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執政智慧。示例二 論題:新中國經濟建設:基于歷史與現實的結合1953 年,國家實施“一五”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該決策部署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考量。從歷史看,近代以來我國重工業發展緩慢、滯后,基礎薄弱;從現實看,國際形勢不容樂觀,必須保障國家安全。改革開放之初,中央將閩粵兩省作為試點,吸引海外華人歸國投資,1980 年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城市確定為經濟特區。一方面,歷史上東南沿海地區人民有下南洋的傳統,祖籍閩粵的華人華僑數量多;另一方面,打開國門,“走出去”“引進來”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國家發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既是對古代絲綢之路對外經濟交流的傳承,也是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真實寫照,又是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回應。縱觀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歷程,兼顧了歷史傳統與現實需求,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其他可供思考的方向:中國共產黨:歷史與人民的選擇;在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養分;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理解黨的政策;等)19.(1)作用: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增進了文化認同與民族交融;加強了蜀地與關中的政治聯系,為秦朝的國家治理提供了經驗;促進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三點 6 分)(2)文化角度:以與蜀道有關的文學作品、游記等為載體,挖掘蜀道的文化價值;通過蜀道的交通紐帶作用,認識古代道路交通對文化認同的漸進性影響。政治角度:以蜀道管理以及蜀地治理為內容,研究古代國家管理體制以及治理能力;以蜀道周邊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為突破,研究古代蜀地民族關系。經濟角度:通過蜀道走向與延伸,探索蜀地內部、蜀地與外界的經濟聯系。軍事角度:從蜀道的自然地理條件、蜀道自身的艱難程度,探究蜀道與古代軍事策略、軍隊布防等的關聯性。(任答三點 9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樂山市2025屆第三次調查研究考試歷史答案.docx 樂山市2025屆第三次調查研究考試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