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安徽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公元前536年,鄭國子產“鑄刑書”,參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將本來由貴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眾,讓平民按照禮儀行事,從而彰顯美德,抑制邪惡。晉國賢臣叔向來信批評道“棄禮而征于書”。但二十多年后,叔向所在的晉國也鑄了刑鼎。這一現象反映了( )
A.以刑促禮的治國路徑得到擴展 B.律令儒家化趨勢難以阻擋
C.德治與法治之爭已經出現高下 D.官僚政治已取代貴族政治
2.漢代《二年律令·津關令》規定,“禁民毋得私買馬以出抒關、鄖關、函谷、武關及諸河塞津關”;人員出入津關必須有政府頒發的符、傳,并接受守關官吏的盤查;嚴格控制黃金、銅材及鑲嵌黃金的器物出入津關。漢代頒布這些規定意在( )
A.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B.維護國家統一局面
C.嚴格限制人口遷移 D.完善基層行政制度
3.唐代荊襄區域(約略與今湖北省的地域范圍相當)的經濟相當繁榮,足以與財賦重地江南八道相提并論,而到了宋代卻處于“困頓停滯”的狀態。這一變化反映出由唐至宋( )
A.小農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 B.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日益明顯
C.重農抑商的政策效果顯著 D.長期戰亂導致經濟文化衰落
4.下表是宋代詩人對農家生活的描述。這可用來說明宋代( )
詩歌 出處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整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楊萬里《插秧歌》
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毅紋生。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 范成大《插秧》
A.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B.豐衣足食的農民生活
C.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D.貧富分化的社會景象
5.下表為明太祖時期所頒布的部分禁海詔令。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年份 內容(節選)
1370年 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1381年 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1390年 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貿貨物,故禁之
1394年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粥。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1397年 中禁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A.政府繼續沿用前代的對外政策 B.官方廢除了對外貿易的專門機構
C.海禁政策與東南沿海形勢有關 D.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頻繁活動
6.有學者認為,“孫氏(孫中山)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的結合”,孫氏也相信一個獨特和自豪的中國,以儒教文明為基礎,能夠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該學者認為孫中山( )
A.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向 B.夸大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C.重視中西文明間的相互借鑒 D.認識到了近代中國的轉型
7.1943年,邊區把人民的分散生產組織起來,創辦以個體經濟為基礎并以自愿為原則的各類勞動合作社,如農業生產合作社、運輸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牲畜保險合作社等,參加勞動合作社的勞動力占邊區總勞動力的24%。此舉( )
A.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特征 B.旨在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有力地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D.擴大了中共基層組織覆蓋面
8.1952年5—6月,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定正式簽訂,中日民間交往的大門自此打開。同年12月,中國政府宣布了保護守法日僑和協助愿意回國的日僑回國的一貫立場。1953年初,中日雙方達成日僑回國協議。這( )
A.促使中國打破了外交僵局 B.得到了日本社會各界一致認可
C.有利于中日關系健康發展 D.改變了亞太地區冷戰對峙局面
9.1989年以來,我國勞模評選對象從單一領域、單一標準轉變為全口徑、全行業的勞動者,勞模評選和表彰進入常態化階段。2005年的全國勞模評選中,民營企業家和農民工首次受到表彰。這表明該時期的勞模表彰( )
A.呼應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 B.充分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
C.強調了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 D.確立了勞動者主人翁地位
10.中美地區最早的文明是奧爾梅克文明(約公元前1300—前500年),其前期文明中心是圣勞倫佐,該地周圍是面積達500萬平方米的梯田系統;其后期文明中心拉文塔遺址面積達200萬平方米……有一個體積9萬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由此可以推知,奧爾梅克文明( )
A.擁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B.建筑水平高超領先于世界
C.生活方式以采集狩獵為主 D.邁入高度成熟的階級社會
11.12世紀,大教堂及其廣場是意大利錫耶納的城市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權貴家族的私邸,這些私邸是城市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1344年,市政廳塔樓竣工,高度超過了教堂和權貴家族的私邸,成為當地最高建筑,也成為整個城市的中心。這一變化反映了,在錫耶納( )
A.政治變動影響城市面貌 B.富裕階層掌握了統治權
C.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D.人們擺脫了宗教的控制
12.1774年,以《解體新書》的翻譯和出版為標志的“蘭學”(主要反映宗教改革后的荷蘭科學文化)在日本流傳甚廣;1853年美國叩開日本國門后,“洋學”(以英、美、法的科學文化為主)傳入,19世紀60年代日本使用了改良的蒸汽機。這說明日本( )
A.對舊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B.政府主導工業化取得顯著成效
C.已經形成變革圖強的社會意識 D.選擇英美為其治國理政的楷模
13.針對巴拉圭的公社運動(1721—1735年)和委內瑞拉的叛亂(1749—1752年),新格蘭納達總督報告說,它表現了克列奧人“對捐稅、歐洲人和任何形式的壓制的憎恨”。監督官阿瓦洛斯說,1780—1781年所有起義的根本原因不是捐稅,“而是土著居民對西班牙的敵對情緒和強烈的獨立愿望”。這揭示出拉美地區( )
A.經濟發展水平低下 B.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C.文化沖突日益加劇 D.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14.1830年,學徒出身的凱瑟林頓創辦《人民便士報》,猛烈抨擊政治黑暗與社會不公,深受工人歡迎。1830—1836年,倫敦和各地共出現此類報紙近600種。這些報紙的出版表明( )
A.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登上歷史舞臺 B.工人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C.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日益成熟 D.工人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
15.19世紀中期,法國興起修建鐵路的浪潮,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有數十家。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鐵路公司開始進行合并重組。到1857年,法國原有的42家鐵路公司變為6大鐵路公司。這說明當時法國( )
A.利用國家力量重塑市場競爭機制 B.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走向了終結
C.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實現了結合 D.鐵路公司重組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16.1969年尼克松在關島發表了著名的“關島講話”,公開承認美國已不再是世界頭號經濟和軍事強國,提出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說”。這( )
A.反映出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動 B.取決于西歐、日本的快速發展
C.得益于西歐中心地位的衰落 D.折射出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
17.20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轉型的關鍵時期。下列材料摘編自歷史學者張蔭麟于1937年寫作的有關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斗爭的文章。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北宋初年四川有王小波、李順的斗爭,與南宋初年鐘相、楊幺的斗爭遙相對偶,皆可助階級斗爭說張目者。此二事,《宋史》及《宋會要》皆有記載,惟其特質,即“均貧富”之理論與舉動,二書皆絕不泄露。幸有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南宋陳均《皇朝編年備要》等私史所記,尚足補其缺。
以此二事例之,有裨于階級斗爭說之史實,為正史所隱,而不幸野史無傳,遂以湮沒者,當復何限?
此二事中,前者尤為重要,以其在中國民眾暴動史中,創一新旗幟,辟一新道路,而后者實踵其武。合觀史書記載,小波等之所為有可連意者三事:一者,誅殺貪官污吏。二者,借收資產階級駿榨之所積,而不絕其生路,此真所謂仁至義盡者也。三者,以借收所得,大賑貧窮。在官書觀之,彼等則為殺人放火之盜匪矣。從官報中尋官敵之真相,自來等于緣木求魚,讀史者不可不察也。
——摘編自張蔭麟《張蔭麟文集》
(1)張蔭麟認為官方史書和私史對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斗爭的敘述有何不同。(7分)
(2)簡析張蔭麟的歷史觀和治史方法。(8分)
18.地圖既是人們空間認知的圖像表達,又是人們進行空間認識的工具。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5分)
材料一 1570年,在安特衛普首次出現了名為《地球大觀》的地圖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與地圖資料,采用統一的投影法、比例尺和“一圖配一文”規則,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荷蘭人很快效仿這種制圖和商業模式,阿姆斯特丹成為后起的行業中心,“地圖集”作為一種新型出版物開始流行起來。
1594年,法國人莫里斯·布格羅出版了一部國家地圖集《法蘭西大觀》,收錄了18幅王國地圖,將古代高盧的疆域同當下法蘭西的領土對應起來。波旁王朝也在邊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國王工程師”直接負責地形的勘測,并且配備了專門的地圖繪制人員。他們走遍了王國的疆域,繪制了可以準確定位的地圖,還形成了許多文字報告和圖集。
——摘編自于京東《地圖上的“國家”:西方政治史研究中的地理學敘事及其變遷》
材料二 清末以降,采用西方印刷技術的新式地圖,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啟蒙與“出版救國”的重要媒介。20世紀初,商務印書館開始涉足地圖出版領域,特別是伴隨“癸卯學制”的頒行,為配合中小學“最新教科書”的編輯與發行,相繼譯印《西洋歷史地圖》《瀛寰全圖》《萬國輿圖》等教學地圖,頗受當時中小學教材市場的歡迎。同時,感于“日俄開戰,于我國關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發行了《最新滿洲朝鮮地圖》,成為清末較有代表性的時務地圖。
——摘編自李鵬《清末民國商務印書館地圖出版述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世紀后期荷蘭、法國“地圖集”出現的背景,并分析兩國“地圖集”反映的不同價值取向。(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新式地圖在近代中國傳播的作用。(8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地圖革新與社會變遷的關系。(5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成立于1984年的廈門航空,是中國首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航空公司。如圖為登載于1985年1月8日《人民日報》第5版的廈門航空開業通告。截至2022年12月,廈航機隊規模達到210架飛機,目前運營國內外航線400余條,年旅客運輸量近4000萬人次。在國際航協270多家成員航空公司中,廈航的收入規模名列前30位,旅客周轉量躋身前13位。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開業通告
我公司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開業,開辟廈門一北京、廈門一上海、廈門一廣州三條航線以及經營包機業務,并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五日由廈門首航北京。我公司以安全第一、旅客至上、優質服務為宗旨,歡迎中外人士乘坐廈航飛機。在我公司新飛機未到前,由中國民航飛機代航班,特此通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企業與時代”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實準確,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選擇A:鄭國子產鑄刑書,將本來由貴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眾,讓平民按照禮儀行事,這是一種以刑促禮的治國路徑。晉國的賢臣叔向原本不贊同這種行為,但后來“晉國也鑄了刑鼎”,由此可知以刑促禮的治國路徑得到擴展。排除B:律令儒家化是漢朝以后的趨勢。排除C:材料中子產“儔刑書”并不能表明德治與法治之爭出現高下,更多的是為了彌補當時社會轉型過程中德治的不足。排除D: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在秦朝。
2.答案:B
解析:
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漢代對農業的重視,其主旨并非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中除嚴格管理人口遷移,還有控制黃金、銅材等出入津關和馬匹流動。排除D:材料中的規定主要是針對國家邊境和重要交通要道的管控,與完善基層行政制度無直接關聯。
3.答案:D
解析:
D項正確 荊襄地區北接中原,水陸交通便利,是連接南北的重要物資轉運中心。安史之亂以后,大量北民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唐末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所帶來的連綿不斷的戰爭阻滯了荊襄地區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
A項史實錯誤 當時小農經濟在耕作方式、灌溉技術等方面仍然不斷發展、創新,并非停滯不前
B項時空錯亂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是從中原地區轉移到長江中下游,而不是從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轉移到長江中下游
C項邏輯有誤 我國封建社會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無法解釋當時荊襄區域經濟的變化
4.答案:A
解析:材料“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種密移疏綠毯平,行間清淺毅紋生”反映了宋代秧田移栽技術的普及,體現了古代中國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故選A項。中國古代農民生活困苦,“豐衣足食”說法欠妥,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織”,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農民的田間生活,未提及地主生活,無法體現貧富分化,排除D項。
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交通外番”等信息可知,明初禁海詔令的實施與東南沿海的倭患和軍民走私有關,故選C項。元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罷太倉、黃渡市舶司”,無法據此判斷明朝廢除了所有對外貿易的專門機構,排除B項;明中后期,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殖民活動,排除D項。
6.答案:C
解析:題干所示為學者對于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相關論述,“孫氏(孫中山)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的結合”等信息,表明該學者認為孫中山重視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鑒,故選C項。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指導了辛亥革命,但沒有實現中國的獨立富強,不能說明其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向,A項說法欠妥,排除;該學者肯定了孫中山的思想,并未夸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述及近代中國的轉型,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把人民的分散生產組織起來”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戰時期根據地創辦的各種合作社,有效組織了邊區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鞏固了抗日根據地,故C項正確。當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辦勞動合作社的目的不是進行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根據地經濟建設,與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關系不大,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勞動合作社,不是黨的基層組織,排除D項。
8.答案:C
解析:題干所示中日民間貿易的開展、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中日達成日僑回國協議,有利于推動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故選C項。材料所述中日之間的交往沒有打破當時的外交僵局,排除A項;B項“日本社會各界一致認可”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所述史實不足以改變亞太地區的冷戰對峙局面,排除D項。
9.答案:A
解析:據材料“勞模評選對象從單一領域、單一標準轉變為全口徑、全行業的勞動者”“民營企業家和農民工首次受到表彰”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勞動者的定義不斷豐富,在此背景下勞模評選擴大了對象范圍,A項正確;從材料可知2005年的表彰包含了私營企業家和農民工,并不都是工人,所以充分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表述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勞模評選對象的范圍擴大,沒有強調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排除C項;確立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是在1989年以后,排除D項。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500萬平方米的梯田系統”“9萬立方米的土筑金字塔”等可以推知,奧爾梅克文明時期已經可以役使大量勞動力參與大型工程,故該時期應該擁有較強大的組織動員機制,故選A項。材料不涉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排除B項;由“500萬平方米的梯田系統”可知,奧爾梅克文明已經過渡到以耕種作物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階段,排除C項;“高度成熟”由材料無法得出,D項排除。
11.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中世紀晚期西歐城市逐漸擺脫封建領主控制走向自治。材料信息中市政廳成為城市中心,是城市自治在城市建設面貌上的體現,故A項符合題意。僅由材料信息無法判斷掌權者是否為富裕階層,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中世紀晚期的西歐,民眾不可能擺脫宗教的精神控制,排除D項。
1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西方的科技文化在日本傳播并得到應用,可見當時日本已經形成了變革圖強的意識,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日本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學習,未涉及對舊制度的改革,A項錯誤。“政府主導工業化”“選擇英美為其治國理政的楷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D項。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巴拉圭的公社運動和委內瑞拉的叛亂以及1780—1781年的起義,都表現出對西班牙的敵對情緒和強烈的獨立愿望,這充分揭示出拉美地區民族獨立意識在不斷增強。拉美地區的人們對捐稅、歐洲人的壓制表示憎恨,以及強烈的獨立愿望,反映出他們不愿意再忍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民族獨立意識覺醒并不斷增強,故選D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拉美地區的起義所體現出的對西班牙的敵對情緒和獨立愿望,而非經濟發展水平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拉美地區的社會秩序情況,無法得出社會秩序混亂不堪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文化沖突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
14.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猛烈抨擊政治黑暗與社會不公,深受工人歡迎”及所學知識可知,《人民便士報》等報刊猛烈抨擊政治黑暗與社會不公,深受工人歡迎,反映了工人階級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這說明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表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日益成熟,故選C項。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的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工人階級對待社會現實黑暗的批判和對報紙熱烈歡迎的態度,沒有涉及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排除B、D兩項。
1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政府的推動下,法國由42家鐵路公司變為6大鐵路公司,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惡性競爭,促進良性競爭,重塑市場競爭機制,推動了法國鐵路交通的發展,故A項正確。這一時期法國主流經濟政策仍是自由放任,故B項錯誤;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的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19世紀末)的產物,故C項錯誤;材料僅提及鐵路公司重組,并未說明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情況,故D項錯誤。
16.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尼克松意識到美國的世界地位受到其他力量中心的沖擊,這實際上是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動,多極化趨勢發展,因此A項正確。材料提及“五大力量中心說”,西歐、日本只是其中一部分,B項錯誤。西歐中心地位的衰落與兩次世界大戰有關,二戰后西歐實力得到一定恢復,C項錯誤。材料提及“五大力量中心說”,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只是其中一部分,D項錯誤。
17.答案:(1)官方史書設有從階級壓迫的角度敘述起義的原因,并視王小波、李順為盜匪。私人記錄的歷史則敘述了他們反抗階級壓迫的事實,并對其斗爭的意義有正面的評價。
(2)張蔭麟受唯物史觀影響,使用了階級分析法,認為運用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社會歷史現象有重要意義;主張要認識歷史敘述的主觀性;要對歷史材料進行互證;要小心鑒別古代官方史書中有關人民斗爭的敘述;要關注私人記載的歷史價值。
解析:北宋農民起義和史學研究。
(1)結合材料中的“《宋史》及《宋會要》……即‘均貧富’之理論與舉動,二書皆絕不泄露”“幸有……私史所記,尚足補其缺。以此二事例之,有裨于階級斗爭說之史實,為正史所隱”“創一新旗幟,辟一新道路……誅殺貪官污吏”“在官書觀之,彼等則為殺人放火之盜匪矣”等信息以及所學知識,概括為:官方史書沒有從階級壓迫的角度敘述起義的原因,并視王小波、李順為盜匪;私人記錄的歷史則敘述了他們反抗階級壓迫的事實,并對其斗爭的意義有正面的評價。
(2)第一小問,可結合材料中的“皆可助階級斗爭說張目者”,從歷史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史觀的角度進行概括。第二小問,可結合材料中張蔭麟對官方史書和私史的分析和評價,從注意史書的主觀性、史料互證、尊重私人記載的歷史價值等方面分析概括。
18.答案:(1)背景:地理大發現;貿易、殖民與海外探險的興起;新型印刷技術的使用;商業模式的革新;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
價值取向:前者追求商業利潤,后者具有國家主義的取向。
(2)作用:推動國民教育的發展;拓展民眾世界視野;激發國民愛國精神(承擔著知識傳播與文化啟蒙功能);推動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
(3)關系:地圖革新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同時參與并推動了社會變遷。
解析:中外地圖革新與社會變遷。
(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157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地理大發現;根據材料“大量航海日志與地圖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貿易、殖民與海外探險興起;根據材料“很快效仿這種制圖和商業模式”可得出,商業模式的革新;根據材料“采用統一的投影法、比例尺和‘一圖配一文’規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新型印刷技術的使用;根據材料“地圖集”出現在荷蘭、法國可得出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荷蘭人很快效仿這種制圖和商業模式”可得出追求商業利潤;根據材料“任命了多位‘國王工程師’,直接負責地形的勘測”“走遍了王國的疆域”可得出具有國家主義取向。
(2)根據材料“相繼譯印心教學地圖頗受當時中小學教材市場的歡迎”可得出承擔知識傳播與文化啟蒙功能、推動國民教育的發展;根據材料“采用西方印刷技術的新式地圖,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啟蒙與‘出版救國’的重要媒介”“于1904年出版發行了《最新滿洲朝鮮地圖》”可得出利于拓展民眾視野和激發愛國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推動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等內容。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地圖革新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闡述,即地圖革新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同時參與并推動了社會變遷,要求表述合情合理。
19.答案:略。
解析:企業與時代第一步,審設問: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企業與時代”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
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
第三步,擬定論題,進行闡述。
如,論題:時代變革影響企業發展。
闡述:結合所學改革開放、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發展、經濟全球化等知識來闡述廈門航空公司發展的情況,要求符合史實,表述清楚,語言準確。
第四步,歸納總結,升華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留坝县| 玉林市| 马龙县| 通辽市| 伊通| 漠河县| 子洲县| 石柱| 南康市| 莲花县| 太原市| 富裕县| 裕民县| 普安县| 天祝| 新邵县| 鹤岗市| 孟连| 西峡县| 柏乡县| 宁远县| 桃园市| 磐安县| 绵阳市| 苏尼特右旗| 江川县| 霸州市| 三门县| 旺苍县| 顺义区| 阳城县| 赣榆县| 呼伦贝尔市| 南丰县| 涞源县| 阿勒泰市| 重庆市| 芦溪县| 南部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