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二里頭都城遺址內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如宮殿管理、供水、鑄銅、糧食管理等。家族成員從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場地,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反映夏朝( )A.國家形態初步顯現 B.小農經濟模式形成C.工商食官制度確立 D.職業分工趨勢出現2.史載,東漢魏晉時期,樂則胡笛箜篌,御則胡床,食則貊炙,器則蠻盤,祠則胡天。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加強 B.華夷之間的差別基本消失C.政府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溢生3.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再區分土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據此可知,唐朝兩稅法的實施折射出( )A.政府嚴格控制戶籍 B.人民生活的富庶C.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D.社會矛盾的緩和4.“嬰戲圖”是指將兒童玩耍、嬉戲的瞬間動作納入畫面作為裝飾題材的紋樣,多注重“以象寫意”的趣境表達。黃賓虹把宋朝繪畫的分科歸納為:“一人,二嬰……”。嬰戲圖在宋朝瓷器上也十分多見。嬰戲圖在宋朝迅速發展體現了( )A.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B.宋人繪畫開始關注人類社會C.宋朝瓷器工藝臻至完善 D.宋人對人性的真與美的追求5.明清之際的張岱是私人修史的著名學者,在其《越中三不朽圖贊》中選取的人物多關于理學、忠烈、忠杰、忠諫、孝烈、生孝等,以便“見道學諸公則自知有愧衾影,見忠節諸公則自慚有虧忠孝,見清介諸公則自恨糾纏名利,見文學諸公則自悔枉讀詩書”。據此可知,張岱( )A.主張重新建立儒家的倫理規范 B.提倡修史須有近代的思維方式C.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史學意識 D.注重修史內容以實現經世致用6.1908年6月,江西優級、初級師范畢業生要求官方給予生員貢生,而“原系生員者以貢生自命,童生者以生員自命”,夸耀鄉里,得意一時。這反映了( )A.數亡圖存道路革新 B.地主階級統治沒落腐朽C.傳統觀念影響深遠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7.1930年5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到達江西尋烏,在此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社會調查,針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寫成了《尋烏調查》一文,毛澤東又在《調查工作》一文中指出“不調查沒有發言權”。《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兩篇文章( )A.糾正了黨內的“左”的路線錯誤 B.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慌C.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D.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8.1938年至1942年,邊區婦女捐贈赤金7兩、紋銀660兩、現洋125630元,制作軍用急救包17000個、軍衣15500套、軍鞋4萬雙,慰問抗戰傷病員200多次5萬多人,收容養育難童500多人。這主要得益于( )A.婦女解放進入了新階段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C.婦女經濟地位的顯著改善 D.戰時國民黨政府經濟統制9.1963年至1964年,國家計委黨組提出了“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大力發展農業,其次為發展國防和基礎工業。因此,“三五”計劃也被稱為“吃穿用計劃”。然而在1964年6月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三五”計劃的指導思想轉變為“三線建設”。這一調整( )A.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B.是國內經濟發展的結果C.折射出外交環境的惡化 D.說明民生是國防的保障10.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困難與風險,都會提出新的課題,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上作出新的科學回答。我們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這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A.旨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B.植根于民眾的社會實踐C.需要在實踐中適時創新 D.為改革開放掃除了障礙11.印度河流域的摩享朱一達羅的遺址中發現了浴室及排水系統,寬闊的街道埋設了下水道。古埃及的卡洪城等遺址中,在街道中央鋪設磚石溝渠用以排水,并發現了浴室的殘垣斷壁。這些發現表明( )A.兩地人們交流密切 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C.兩地文明程度相同 D.城市功能日益完善12.從13世紀后期開始,牛津城清楚地認識到大學存在的優勢,并斥巨資保證大學機構的正常運行。同時,牛津大學培養的各類人才也有利于城市發展,如律師對商業矛盾的解決。因此,莊園主、城市商人以及其他各個行業的人士都樂意將孩子送往牛津大學接受教育。這反映出( )A.大學得到了政府支持 B.牛津大學已成為一流大學C.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快 D.經濟發展使人們觀念更新13.英國在19世紀40年代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有效率的生產者,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對此,英國史學家表示:“保護,盡管在早些階段是必要的,現在對于工業界來說卻是個煩人的累贅,工業界沒有可以看得見的競爭對手,只希望盡量低成本地生產,盡量廣泛地銷售其產品。”英國這一狀況( )A.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B.凸顯了推行自由貿易的必要性C.使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D.提高了國內各階層的生活水平14.拉美獨立運動的杰出領袖圣馬丁宣稱:“整個美洲就是我們的國家,南美洲國家必須組成緊密的聯盟,以實現其自由獨立的理想。”這一言論( )A.使拉美國家擺脫歐洲的控制 B.為美國推行門羅主義創造條件C.利于拉美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表明拉美一體化思潮由來已久15.二戰后,歐洲被迫流落異國者表示“除了祖國,愿意到地球上任何地方去”。西歐各國缺少勞動力,1946年至1947年,比利時安排2.2萬名被迫流落異國者到礦井工作;法國安排3.8萬人從事各種體力勞動;英國也以這種方式接受8.6萬人。戰后歐洲的人口流動( )A.緩解了多國的國內矛盾 B.有利于人口均勻分布C.導致各國種族的多樣化 D.有利于戰后西歐合作16.斯大林盛贊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認為它表現了社會主義競賽的新高漲,為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準備了條件。聯邦德國人克勞司·梅特納則認為斯達漢諾夫運動出現的主因是蘇聯實行的計件工資制度,這個制度實際上具有資本主義剝削的性質,人們在勞動競賽中努力工作是希望獲得更多的收入。這表明( )A.蘇聯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B.蘇聯借鑒了資本主義的做法C.蘇聯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蘇聯重視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戶部統計全國約有“戶2088萬,口4673萬”。有人據此認為北宋人口數為4673萬。但戶均數約2.24口,遠低于西漢的4.87口和唐極盛時期的5.93口。有學者對此進行了以下研究:序號 內容 材料出處 結論(1) 始令諸州歲所奏賬戶,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核對)。 乾德元年(963年)詔令——《續資治通鑒長編》 戶部統計的“口數4673萬”,應為“丁數4673萬”,北宋每戶應有5口至6口,人口超過1億人。(2) 景祐元年(1034年),天下戶一千二十九萬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一。 葉清臣奏疏——《宋史·食貨下六》(3) 紹定二年(1229年),明州慈溪市戶口:今主客戶二萬余戶,計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余口。(戶均數約7.5口) 胡榘奏狀——《寶慶四明志》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該學者認為“大觀四年(1110年)戶部‘口(人口)4673萬’應為‘丁(需承擔賦役的成年男子)數4673萬’”的理由。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100年來,黨經過一個個歷史時期的頑強奮斗,取得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創造一次次改天換地的偉大奇跡,一步一步地、一個一個臺階地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向新的歷史和時代高度。黨的百年奮斗的四個歷史時期及其偉大飛躍①時期 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②時期 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③時期 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④時期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顏曉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任選材料中的兩個時期,結合具體史實,論述中國共產黨如何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階段性飛躍。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 20世紀初,橡膠需求增長,英國皇家植物園組織團隊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膠種子,經培育后分發到錫蘭、馬來亞等地,西方資本公司轉而在東南亞建立大量橡膠種植園。1905—1924年,東南亞橡膠在世界橡膠產量中所占比重由6.8%上升到了93.2%,僅馬來聯邦地區的橡膠種植園就有300個,西方資本投資額約為5000億美元摘編自王林亞《從東南亞種植園看殖民主義生態影響》材料二 二戰結束時,馬來西亞的經濟已成為以橡膠、錫這兩個農礦初級產品生產與出口為主的典型殖民地經濟。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后,因英國資本撤出致使馬來西亞許多大型種植園被廢棄,政府將其劃分為小塊分配給馬來人,同時鼓勵開發新的小膠園,推廣高產膠樹與新型技術等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政府在不適合種植橡膠的地區推動稻米與油棕等經濟作物的發展。政府還通過調節國內橡膠產量和出口來維持與增加橡膠收入,以應對世界橡膠市場上合成橡膠的競爭。1979年,馬來西亞等“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成員國與消費國簽署《國際天然橡膠協議》,該協議生效后成功干預了橡膠市場價格的幾次變動。到1988年,馬來西亞的橡膠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摘編自姚昱《從殖民地經濟到現代經濟戰后馬來西亞的橡膠政策及其影響》材料三 1952年,中國政府與錫蘭簽訂貿易協定,用大米換取錫蘭橡膠。50年代中國在海南等地嘗試種植天然橡膠,后來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緯18°到24°范圍內大面積成功種植天然橡膠的國家。21世紀初,中國橡膠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馬來西亞等國投資建立橡膠加工廠或控股、參股當地橡膠企業。2006年,云南農墾集團在老撾成立了云墾云橡公司,與政府合作積極帶動當地村民發展橡膠產業,實施罌粟替代種植。——摘編自楊云勻、馬俊《中國與東南亞天然橡膠產業合作研究》等(1)結合材料一,概述20世紀初西方資本公司在東南亞建立橡膠種植園的背景。(8分)(2)結合材料二,概括馬來西亞政府在從殖民地經濟到現代經濟轉變中所做的努力。(8分)(3)簡析中國與東南亞天然橡膠產業合作的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自15世紀末開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須攜帶果阿總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長官領發的通行證,并就船只所載商品繳納稅款。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該公司有權以荷蘭聯省議會的名義,在東印度建設要塞、任命總督、招募士兵以及和當地統治者簽署條約。1603年2月,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在馬六甲海峽“捕獲”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將船上貨物進行拍賣,獲得巨額利潤,這在當時引起了法律上的爭論。格勞秀斯受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托,撰寫了《論捕獲法》,論證這一捕獲行為是“正義戰爭”。《論捕獲法》分為三編:第一編,討論的是自然法與萬民法上戰爭的意義、交戰權及捕獲權;第二編,敘述了荷蘭自1596年以來受到的葡萄牙的橫暴無理的損害以及兩國開啟戰端的理由等;第三編,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匯編中宣布的海洋是人類共有的自然權利原則……葡萄牙禁止這種和平的交通沒有正當理由。后來,公海自由的原則得到了世界的認可。1625年,格勞秀斯又撰寫了《戰爭與和平法》。該著作對《論捕獲法》中的一些概念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提供了處理國際關系的法律依據,很快贏得當時歐洲各國普遍歡迎。——摘編自章永樂《格勞秀斯、荷蘭殖民帝國與國際法史書寫的主體性問題》等有學者認為《論捕獲法》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也有學者認為《論捕獲法》激化了殖民國家間的矛盾。談談你對《論捕獲法》的認識。(要求:可以闡述學者的觀點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認識,并說明理由)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夏朝的職業分工。根據材料“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如宮殿管理、供水、鑄銅、糧食管理等”“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場地,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可知,夏朝這種“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反映當時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職業分工,故D項正確;材料未強調國家初始形態的顯現,故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個體小農經濟模式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B項;工商食官是商周時期的制度,與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項。2.答案:A解析:民族交融。A項 東漢魏晉時期,聽少數民族的音樂,用少數民族的家具,吃少數民族的食物,用少數民族的器皿,少數民族的宗教也有所傳播,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出魏晉時期大量少數民族內遷,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加強 √B項 華夷之間的差別一直存在,這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基本消失”說法錯誤 ×C項 材料體現的是當時的社會現象,未涉及政府態度 ×D項 材料只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體現不出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溢生 ×3.答案:C解析:兩稅法。兩稅法不再區分土戶和客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這說明當時出現跨地區的土地買賣,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C項正確;兩稅法下,不再區分土戶和客戶,體現的是政府對戶籍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且在中國古代小農經濟下,大多數人民勉強自給自足,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兩稅法緩和了社會矛盾,排除D項。4.答案:D解析:宋朝嬰戲圖。材料信息“兒童玩耍、嬉戲……趣境表達”以及圖中兒童垂釣等充滿童真和美好的生活場景的刻畫,體現了宋人對人性的真與美的追求,D項正確;僅由材料無法得出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排除A項;“開始關注”說法與史實不符,宋朝之前,繪畫已體現出對人類社會的關注,排除B項;瓷器工藝隨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但本題主旨并非瓷器工藝的發展,而是體現宋人對人性的真與美的追求,排除C項。5.答案:D解析:張岱修史。A項 張岱的作品中選取的人物多關于理學、忠烈、忠杰、忠諫、孝烈、生孝等,這是傳統儒家倫理規范的體現,“重新建立”表述不妥 ×B項 張岱修史仍然受到傳統儒學思想的影響,并未體現近代的思維方式 ×C項 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 ×D項 張岱在修史時多選取關于理學、忠烈、忠杰、忠諫、孝烈、生孝等的人物,其目的是使世人時常自省,規范自己的行為,這體現了修史的內容為現實服務 √6.答案:C解析:即使是新式教育的畢業生,仍然希望獲得傳統科舉制度下的身份認同,這體現了傳統觀念影響深遠,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教育領域的現象,與國家層面的救亡圖存道路無直接關系,A項排除。地主階級統治沒落腐朽與材料無關,B項排除。1908年,清政府尚未被推翻,民主共和觀念并未深入人心,D項排除。7.答案:C解析:1930年,由于黨內存在教條主義,一部分黨內干部盲目聽從蘇聯和共產國際的中心城市革命論,否定贛南蘇區等地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毛澤東進行社會調查后寫成《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兩篇文章,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故C項正確。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糾正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左”的路線錯誤,故A項錯誤。B項夸大了材料中兩篇文章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中的兩篇文章并未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故D項排除。8.答案:B解析:1938年至1942年,邊區婦女捐錢捐物、投入抗戰后勤生產等工作,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經過中共黨員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抗日救亡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頗有成效,故B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婦女解放及婦女經濟地位改善的內容,故A、C兩項錯誤。婦女捐錢捐物等支援抗戰的行為屬于自發行為,并不是國民黨政府實施戰時經濟統制政策的結果,故D項排除。戰時經濟統制指的是戰爭時期,為了戰爭的需要,國家對各種物資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對資金籌集與使用,對進出口貿易等加以限制和調整,直至統一控制整個國民經濟。9.答案:C解析:20世紀60年代前期,基于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中共中央、毛澤東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材料中“三五”計劃的指導思想由發展民生轉變為“三線建設”,折射出這一時期外交環境的惡化,C項正確;195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排除A項;“三線建設”是我國當時基于國際形勢變化作出的決策,并不是國內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B項;強大的國防是民生的重要保證,D項邏輯錯誤,排除。10.答案:C解析: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會遇到種種風險,應對這些風險需要新的科學理論,這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需要在實踐中適時創新,C項正確;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A項邏輯有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B項本身說法無誤,但與材料主旨無關;D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答案:D解析:古印度和古埃及都發現了城市排水系統和浴室,表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因此D項正確。兩地相隔甚遠,不能斷定有無交往,A項錯誤。材料中僅提到排水系統、浴室遺跡,不能完整呈現出城市布局,B項錯誤。僅僅從兩地的城市排水系統和浴室遺跡無法推出文明程度相同,C項錯誤。12.答案:D解析:材料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是城市管理者意識到大學的重要性,斥資保證大學發展;二是人們樂于接受大學教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現象的出現都與經濟發展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有關,D項正確。政府支持大學發展,僅僅是材料的一個方面,概括不全面,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表明牛津大學的地位,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社會階層流動的信息,C項錯誤。13.答案:B解析:國家的保護對英國工業界來說是一種限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生產效率大為提升,急需廉價的原料和廣闊的商品市場,迫切需要實行自由貿易,故B項正確;A項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由材料看不出產業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各階層”表述絕對,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A項 拉美國家雖然實現了民族獨立,但受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困擾,其并未完全擺脫歐洲的控制 ×B項 材料強調的是南美洲國家之間的合作,并非為美國推行門羅主義創造條件 ×C項 圣馬丁認為南美洲國家都應以實現自由和獨立為目標,要結成緊密的聯盟,這一言論有助于拉美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D項 “拉美一體化思潮由來已久”是對材料信息的過度解讀 ×15.答案:A解析:材料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戰爭期間流落異國者由于各種原因不愿回到祖國;另一個是西歐各國為發展經濟接收了大量流落異國者。由此可見,這些人口流動緩解了各方的矛盾,因此A項正確。“均勻分布”表述有誤,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流落異國者的種族,C項錯誤。這些人口的流動與戰后西歐的合作沒有直接關系,因此D項錯誤。16.答案:D解析:材料呈現了代表社會主義陣營的斯大林和代表資本主義陣營的克勞司·梅特納對“斯達漢諾夫運動”的不同評價,“新高漲”“努力工作”等信息體現了斯達漢諾夫運動的積極作用,即調動了工人生產積極性,故D項正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斯達漢諾夫運動發生于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排除A項;“借鑒了資本主義的做法”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B項錯誤;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故排除。17.答案:理由:宋代丁口統計方式:按乾德元年詔令,國家統計丁口數只需要統計成年男丁,不需統計總人口數;景祐元年的葉清臣奏疏只上報了戶數和丁數;胡榘奏狀計算出戶均口數為7.5;宋代社會宗法倫理觀念影響較為深刻,小家庭普遍存在不符合當時社會特征。故戶部“口4673萬”應為“丁數4673萬”。解析:據材料乾德元年(963年)詔令:“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得出宋代丁口統計方式:按乾德元年詔令,國家統計丁口數只需要統計成年男丁,不需統計總人口數;據材料葉清臣奏疏“天下戶一千二十九萬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一”得出景祐元年的葉清臣奏疏只上報了戶數和丁數;據材料明州慈溪市戶口“今主客戶二萬余戶,計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余口”“戶均數約7.5口”得出胡榘奏狀計算出戶均口數為7.5;結合選必一第17課所學宋代宗族得出宋代社會宗法倫理觀念影響較為深刻,小家庭普遍存在不符合當時社會特征。最后作出判斷,得出故戶部“口4673萬”應為“丁數4673萬”。18.答案: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和帝國主義勢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2010年起,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解析:第一步,明確設問要求。本題要求任選材料中的兩個時期,并結合具體史實進行論述。可在材料中任選兩個時期。第二步,圍繞所選時期,結合史實進行論述。首先需要選定歷史時期,指出所選的具體時期,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再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具體如下表。①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和帝國主義勢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②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3年,我國開始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將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一五”計劃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③時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2010年起,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④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不斷完善,高新科技成就突出,國防建設迅猛發展,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19.答案:(1)歐美國家殖民擴張,東南亞一些國家淪為其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產業發展,對橡膠需求增大。(2)加強政府對橡膠產業的宏觀指導;優化配置資源;發展多樣化經濟;加強合作,謀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3)中國與東南亞天然橡膠產業合作,有利于滿足中國工業對橡膠等戰略物資的需求;有利于帶動東南亞橡膠及相關產業進步,引導東南亞經濟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有利于打破資本主義國家對天然橡膠的壟斷,保證天然橡膠的供應。解析:20世紀以來的橡膠種植與產業合作。(1)可結合材料一中“20世紀初,橡膠需求增長,英國皇家植物園組織團隊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膠種子,經培育后分發到錫蘭、馬來亞等地”以及所學知識,從歐美國家殖民擴張,東南亞淪為其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汽車產業發展,對橡膠需求增大等角度進行概括。(2)可結合材料二中的“政府將其劃分為小塊分配給馬來人,同時鼓勵開發新的小膠園,推廣高產膠樹與新型技術等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稻米與油棕等經濟作物的發展”“通過調節國內橡膠產量和出口來維持與增加橡膠收入,以應對世界橡膠市場上合成橡膠的競爭”“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等信息以及所學知識,從加強政府對橡膠產業的宏觀指導;優化配置資源;發展多樣化經濟;加強合作,謀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面進行概括。(3)可結合材料三中中國政府、中國橡膠企業、云南農墾集團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滿足中國工業對橡膠等戰略物資的需求;帶動東南亞橡膠及相關產業進步;引導東南亞經濟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有利于打破資本主義國家對天然橡膠的壟斷,保證天然橡膠的供應等方面分析概括。20.答案:觀點:我認為《論捕獲法》體現了對舊的國際秩序的挑戰。理由:格勞秀斯的《論捕獲法》是在新航路開辟后,荷蘭急迫地參與亞歐香料貿易、牟取巨額利潤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背景下撰寫的;《論捕獲法》是格勞秀斯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長的海盜行為辯護的直接產物;《論捕獲法》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動了荷蘭的殖民擴張,為荷蘭17世紀成為“海上馬車夫”奠定了理論基礎,反映出舊的國際秩序即西班牙、葡萄牙傳統殖民地位受到挑戰。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解答時可分兩步走。第一步,確定觀點,觀點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贊同《論捕獲法》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二是贊同《論捕獲法》激化了殖民國家間的矛盾,三是提出自己對《論捕獲法》的認識。第二步,根據確定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論述時,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