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初三年階段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第 I 卷(選擇題 56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A A C B D B B D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B C C B D A C A B21 22 23 24 25 26 27 28D A D C A C A D第 II 卷(非選擇題 44)本卷共 4題,其中第 29題 8分,第 30題 12分,第 31題 12分,第 32題 12分, 共 44分。29. 示例一信息:1882年三國同盟 ;1904—1907年三國協約 (2分)說明: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分裂為兩大軍事陣營。德國為爭奪霸權聯合奧 匈帝國和意大利,而英、法、俄為遏制德國擴張結成協約。兩大集團通過軍事條約相互牽制, 導致各國擴軍備戰。因此,軍事同盟的固化加劇了緊張局勢,為一戰爆發埋下禍根。(6分。 一點 3分)示例二信息:三國同盟以德國為核心;三國協約以英國為主導。(2分)說明:德國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聯合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同盟;英國為維護自身利 益,與法、俄結成協約。兩大集團的經濟競爭、軍事對抗和殖民地爭奪不斷激化矛盾,使歐洲 陷入不可調和的對抗,最終引發世界大戰。(6分。 一點 3分)30.( 1)科技成就:雕版印刷術;火藥。(2分。任答一點得 2分)特點:連續性;多樣性(多領域);創新性;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科技文化交融等。( 2 分。答出一點即可)(2)主要因素:佛教傳入并與儒道融合;民族遷徙。(2分。答出一點即可)原因:制度穩定性;文化包容性;經濟基礎堅實;對外交流頻繁;儒家思想為核心形成文 化凝聚力等。(4分。答出一點 2分)(3)主題: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創新;多元融合推動中國文明發展;科技與文化的互動促進 中華文明進步。(2分。答出一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1.( 1)城市名稱:深圳(2分)特征:以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為支點,形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多層次開放格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帶,依托港口城市輻射周邊地區。(2分。答出一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原則:共商共建共享。(2分) ·意義: ①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② 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③ 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④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⑤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4分。答出一點得 2分,言之有理即可)(3)特點:范圍擴大;模式升級;逐步推進。 (2分。答出一點即可)32. 示例一 :歷史事件: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大革命 (2分)主題:革命力量的凝聚與第一次合作的嘗試。 (2分)論述: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猶如一顆閃耀的新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天空。它代表著中 國最先進的革命力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新的斗爭方向。(4分)隨后, 在國共兩黨共同努力下,國民大革命轟轟烈烈展開。共產黨積極推動,廣大工農群眾踴躍參與, 北伐戰爭更是一路勢如破竹,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勢力。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首次與 國民黨合作,共同匯聚革命力量,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書寫了壯麗篇章,充分展現了革命 力量凝聚后的強大戰斗力,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的局面。(4分)示例二:歷史事件:辛亥革命、解放戰爭 (2分)主題: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跨越。 (2分)論述:辛亥革命爆發于 1911 年,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然而,辛亥革命果 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但它為后來的革命奠定了基 礎,提供了經驗教訓。(4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 斗爭,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新中國。這一歷程實現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 主義革命的偉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完成了 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4分)其它主題:①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②農民階級與無產階級革命的不同命運。(金田起義、抗日戰爭)③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歷程。(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放戰爭)④民族民主革命的曲折發展。(國民大革命、抗日戰爭)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初三年模擬測試歷史試題(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須填涂(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答在本試卷上一律無效。第I卷(選擇題56分)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我國云南元謀縣、陜西藍田縣、安徽和縣、北京周口店等地均發現了古人類化石,這可以佐證()A.原始農業興起發展B.早期國家雛形產生C.早期人類分布廣泛D.遠古居民實現定居2.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時光與北京故宮驚艷世界的榫卯結構遙相呼應,這從側面說明中華文化()A.源遠流長B.一枝獨秀C.兼容井包D.多元一體3.從圖1、圖2的考證中能夠獲取正確的歷史信息是()A.統治者強經濟的管控B.銅錢是秦漢時唯一貨幣C.秦漢時期商業快速發展圖1秦惠王鑄造,圖2公元前118年,D.青銅業發展到鼎盛時期秦始皇全國推廣漢武帝鑄造并推廣4.《漢書》中保存的皇帝詔書頻繁引用儒家經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冠婚吉兇,終始制度”,都以儒家經典為準繩。這表明,漢代()A.經濟管控強化B.中央集權加強C.儒家思想盛行D.教育體系完善5.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首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B.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C.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D.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6.表1古代典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部分)《論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傷寒雜病論》見病知源”《齊民要術》“勤力可以不貧”表1體現了中國古代(A.重視農耕的民本思想B.尊重規律的傳統智慧C.崇尚法治的執政理念D.勤奮進取的價值取向初三年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7.魏晉南北朝時期,原是北方游牧民族傳統服裝的褲褶,因便于騎馬作戰,最初在漢人的軍隊中推廣,成為軍戎之服,然后,經改造后推廣到社會,成為男女共用的服裝款式。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男女平等觀念產生B.民族交融不斷推進C.民眾審美觀念一致D.民族政權更迭頻繁8.圖3是陜西西安出土于唐代何家村遺址中發現的錢幣。這說明唐朝(A.絲綢之路開通圖3B.對外交往活躍C.貨幣制度混亂D.制度創新發展日本的和同開彌東羅馬金幣9.武則天時期科舉年均錄取約23人。北宋淳化三年錄取進士353人;仁宗時則“十有三舉,進士4570人”。這反映了科舉制()A.減少了財政支出B.考試內容簡單化C.造成了重文輕武D.擴大了官僚隊伍10.清朝康雍乾時期,清廷在臺灣各處設立書院24所,從內地延請教師到書院任教,推行儒學,實施教化。這有利于(A.創立八股取士B.奠定疆域版圖C.增強文化認同D.實現國家統一1表2清代中期人口和耕地面積比較表年份1753年1776年1784年1812年人口數量(億人)1.842.082.863.34耕地面積(萬頃)735741760788據表2推知,清代中期(A.人地矛盾逐漸突出B.人口達到增長極限C.生態環境破壞嚴重D.大量作物引入中國12.據記載,到1850年底,清廷戶部存銀僅余100多萬兩,而每年戶部需要下撥的款項則高達450萬兩左右。這反映了,鴉片戰爭后()A.清朝關稅主權完全喪失B.國家財政受到嚴重沖擊C.政府稅收政策全面崩潰D.清朝統治走向土崩瓦解13.湖北織布局創辦初期以紡織洋布為主,聘請英國技師指導并培訓本地工匠。工匠逐漸掌握技術后,所產布匹雖不及西洋精細,但能滿足民用需求。該局還創辦學堂教授紡織、繪圖技術以培養人才。據此可知,湖北織布局(A.倡導實業救國,發展民族工業B.抵制西方技術,依靠民間力量C.引進外國技術,培養本土工匠D.依賴外國工匠,放棄自主生產14.“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千年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這評述的是()A.新文化運動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D.洋務運動15.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以22萬人悍然進攻中原解放區,其后又向其他解放區展開大規模進攻。這標志著()A.國民黨開始重點進攻B.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C.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D.解放軍開始戰略決戰初三年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4月中考模擬歷史答案.docx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4月中考模擬歷史試卷(圖片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