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性質量監測(二)高三年級 歷史學科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單項選擇題I: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河南賈湖遺址的賈湖契刻形成年代早于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4000多年,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約2000年。這一考古發現A.表明殷商文化與賈湖文化存在直接關聯B.證明甲骨文并非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C.為長江流域邁入文明時代提供有力證據 D.為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實物資料2.敦煌文書是指敦煌縣莫高窟所出的5至11世紀的多種文字古寫本,在敦煌文書《雜抄》中有“慈(人名)到郡,處平割中,無有阿黨(朋黨)。胡女嫁漢,漢女嫁胡,兩家為親,更不相奪”的記載。這一記載表明A.敦煌地區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B.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C.開明民族政策推動民族遷徙 D.內地與邊疆管理一體化趨向3.《恒裕典往來信稿(抄本)》中有如下內容“茲報大名屬處并鄰邦夏景,皆可于三四月間降落時雨數次,秋苗普安,只看后日變動如何。”“咱縣雪雨不盡,目下尖面行情每佰斤紋銀六兩,谷米每石四千四五,香油每個一千三五十上下”。據此可知A.天氣變化決定了市場行情的漲落 B.商號經營重點為糧食和油料作物C.書信是推動商貿活動的主要工具 D.商人具有較強的抗市場風險意識4.1901年清政府頒布《學堂選舉鼓勵章程》。1903年清政府擬定《約束鼓勵游學生章程》,對錄用留學生的辦法做了詳細的規定。1908年清政府批準了《各省咨議局章程》及《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1909年9月又頒布了《資政院章程》。這說明A.清末政治改革成效顯著 B.政府立法推進新政C.中國近代選官制度確立 D.官員選拔形式多樣5.據統計,即便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情況下,邊區普選參選率比較高,而且一直在提高:1937年第一次普選時參選率為70%,1941年第二次普選時提高到80%。這A.表明邊區貫徹“三三制”原則 B.提高了全國民眾的參政熱情C.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說明邊區政治實踐具有獨創性6.1941年11月,蔣介石親向美國提出大宗借款請求,遭到以“沒有時間和機會”為由婉拒。但時隔3個月,美國國會卻通過借款決議,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對華借款正式生效,金額達5億美元。促成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是A.正面戰場取得會戰勝利 B.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C.國民黨掀起了反共高潮 D.反法西斯國際局勢的變化7.下圖為中國近現代某一重要歷史事件引發的變化。該事件A.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B.推動了抗日戰爭走向勝利C.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8.1961年,全國財政預算支出由年初預計的608億元壓縮到37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撥款就由年初的192億元壓縮至107億元,減少額度占原計劃的44.3%。同年527項大中型項目停建,而小型項目停建達上萬項,這A.體現了對過激政策的反思 B.引發國人對蘇聯模式的批判C.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任務 D.表明經濟重心轉移到輕工業9.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言,羅馬法“好似一座古老卻堅固的燈塔,即便歷經歲月的風雨侵蝕,光芒時隱時現,但始終未曾熄滅,且總能在關鍵之時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輝”,對此的正確理解應是,羅馬法A.為歐洲近代社會確立了行為規范 B.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法律的基礎C.所維護的奴隸制度歷史影響深遠 D.持續引領著歐洲歷史的發展軌跡10.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領袖玻利瓦爾一方面支持獨立,同時卻對戰后的無政府狀態和社會革命深感恐懼,因此更希望出現鐵腕人物能夠掌控時局。這可用于說明拉丁美洲A.共和制建立的政治基礎 B.未能實現統一的根源C.考迪羅政治形成的原因 D.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11.1961-1964年,紐約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將近20萬套,此后保障性住房年均增長量可達3.5萬套左右;70年代后,新建公共住房數量逐漸下降,公共住房政策逐漸停止。這一轉變A.反映了美國經濟進入戰后黃金時代 B.有利于保持社會總體穩定C.體現了政府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 D.延緩了經濟危機爆發周期12.20世紀70年代,蘇聯選派了一批頂尖的芭蕾舞演員,頻繁前往非洲多個國家進行巡回演出,當地民眾對芭蕾舞這一藝術形式表現出極大熱情,演出場場爆滿。蘇聯政府積極推動芭蕾舞演員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對非洲進行文化滲透 B.展示蘇聯的經濟實力C.抵制不結盟運動發展 D.與美國爭奪中間地帶13.西班牙《起義報》指出,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等國進行軍事打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華盛頓希望維持為其債務提供資金的石油美元體系,以及美元作為主要貿易貨幣的統治地位”。該評論表明A.霸權主義威脅世界安全 B.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瓦解風險C.美元失去統治貨幣地位 D.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已成為共識單項選擇題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2、1、0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14.世界文明古國大致分布于南北回歸線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各個文明都有關于洪水災難的故事,如蘇美爾人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在水神基恩的指引下,造大船躲避洪水的故事。希伯來人有諾亞方舟的傳說。印度有摩奴得到一條魚的啟示,建造大船躲避洪水的神話。而中國古代則有女媧補天和大禹治水的傳說。對此最合理的推測是A.傳說蘊含著不同的精神風貌 B.文明間可能存在早期聯系C.農業是邁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15.改革開放初期,“鄉愁”話語主要體現在(以農民工等勞動者為主要受眾的)打工文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擔憂和對鄉村生活的懷念。改革開放深入期,“鄉愁”話語更多地表現為對精神家園的追尋。新時代“鄉愁”話語逐漸融入到文化建設中,成為凝聚人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鄉愁”話語體系的變遷主要體現了A.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第II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代白銀貨幣化過程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一是洪武末年(14世紀末)為白銀從民間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階段;二是以成化、弘治(15世紀下半葉)為標志,為國家官方所接受認可,隨即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的迅速發展階段;三是以嘉靖初年(16世紀初)為標志,白銀成為社會流通領域及國家實際認可的主幣的定型階段,進入社會變遷-轉型階段;四是以萬歷初年(16世紀未)張居正改革為標志,白銀貨幣全面滲透到國家財政結構之中,進入國家財政體系轉型的新階段,也即國家轉型的新階段。白銀貨幣化與中國走向世界緊密相關。明代后期,中國社會有對白銀的巨大需求,但國內礦產資源又明顯不足,故白銀需求使市場超出國界成為必然,從海外輸入便成為白銀的一個重要來源。日本和美洲是海外輸入白銀的兩個主要源頭。-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一個研究論綱》材料二隨著一條鞭法在全國的推進,賦役貨幣化在北方實行,農民必須以白銀交稅,而北方是白銀匱乏地區,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每逢繳納賦稅之時,農民為了納稅而紛紛上市售糧時,勢必造成糧食供大于求,糧價暴跌的局面,出現“谷賤傷農”的情形,加劇了北方農民的貧困。更加糟糕的是,官府征收賦稅的時間又往往不與作物成熟的時間同步。若官府征稅過早,農民就得向商人預借白銀,不僅受官府盤剝,還要受高利貸壓榨,自然苦不堪言。明代銀本位制的一個致命缺陷在于貨幣供給的不穩定。由于國內白銀無法自給自足,大明王朝的白銀來源嚴重依賴海外進口,中央政府完全喪失了對信用和貨幣的控制,金融命脈受制于人。崇禎年間,馬尼拉和日本兩條白銀輸入通道相繼中斷,大明王朝深陷通貨緊縮的泥潭,一場鋪天蓋地的經濟危機由此爆發。經濟危機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此拉開了明王朝覆滅的序幕。-陳昆、楊小玲《論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社會影響》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特點,日本和美洲為何是海外輸入白銀的兩個主要源頭?(12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有哪些?(8分)17.(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蒸汽機的普遍應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自然力(水力、風力)的限制。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在10年內增加了3倍,生鐵產量從1788年的6.8萬噸躍升至1839年的134.7萬噸。”-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電力的應用使工廠從“蒸汽時代'邁入“流水線時代'。福特汽車公司通過標準化生產,將汽車裝配時間從12小時縮短至93分鐘。”-亨利·福特《我的生活與工作》“1947年晶體管誕生,1971年英特爾推出微處理器。至2000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3.6億,信息產業占美國GDP的30%。”-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材料二1830年里昂絲綢工人起義,抗議提花機取代手工織工。起義領袖普魯東宣稱:“機器讓工匠淪為乞丐!”政府報告顯示:1825-1840年,里昂手工織工失業率從15%升至40%。-摘編自《19世紀法國工業化研究》1900年克萊德河造船廠引入液壓鉚接機,鉚工需求減少70%。格拉斯哥工會報告:1900-1910年,熟練船工失業率從5%飆至22%,“技術工人淪為碼頭苦力”。-摘編自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2010-2020年,美國汽車業引入30萬臺焊接機器人,裁員28%。俄亥俄州洛茲敦通用工廠關閉致5000人失業,工人凱文·史密斯:“機器人不需要養老金,但我們還要養家”。-摘編自《自動化與就業報告》(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請概況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核心特征。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說明三次科技(工業)革命對中國產生什么影響?(12分)(2)任選材料二中的兩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評述該史料反映的經濟現象。(8分)18.(15分)老照片是歷史瞬間留下的記憶,是一扇通向過去的窗口。老照片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是時間的縮影,更是歷史的見證。這些老照片并非僅僅是靜止的影像,而是一個個沉甸甸的歷史故事。老照片讓我們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引起深深的思考:當今的繁榮和進步,源自于歷史的積淀和智慧的傳承,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同時也要保留對歷史的敬畏之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選取材料中的一幅或多幅老照片,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歷史老照片引起的思考與感悟”,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性質量監測(二)高三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I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單項選擇題I(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B C D D A B C題號 11 12 13答案 C D A單項選擇題II(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1個選項為2分,有1個選項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題號 14 C A B D 15 C D B A答案 3分 2分 1分 0分 3分 2分 1分 0分14題解析選項C(3分,核心答案)分值依據:文明古國均位于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河流域(如兩河流域、尼羅河、印度河、黃河),這些區域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農業起源的核心地帶,符合地理與生產邏輯。河流周期性泛濫既為農業提供了天然肥料(如尼羅河泛濫后的淤泥),也帶來頻繁的洪水災害。為發展農業,人類必須組織起來治理洪水(如大禹治水、古埃及修建灌溉系統),這一過程推動了社會組織、技術協作和文字、法律等文明要素的產生。洪水傳說本質上是農業社會與自然環境博弈的文化記憶。世界上各個文明都存在相似的文化記憶,其核心都是人類在農業生存需求下對洪水災害的應對。因此,農業作為文明誕生的物質基礎,直接解釋了洪水傳說在農業文明中的普遍性,是最根本的推測。選項A(2分,次優答案)分值依據:不同文明的洪水傳說確實折射出價值觀的差異。例如,中國“大禹治水”強調人力干預和集體協作,體現“人定勝天”的實用理性;蘇美爾、希伯來、印度的傳說則依賴神諭或超自然力量(水神指引、神魚啟示),反映了靠神靈的庇佑躲避災難。東方治水的不屈精神和西方躲水的應對方式,折射出不同文明面對困難時不同的精神風貌。局限性:A僅解釋了傳說內容的多樣性(精神差異),未從整體把握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大致分布于南北回歸線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各個文明都有洪水傳說”,也未能觸及“普遍性"的根源-即洪水災害與農業文明的必然聯系。因此,A是對材料現象的次級分析,分值低于C。選項B(1分,合理性較低)分值依據:根據教材和教參可知,蘇美人、希伯來人以及希臘人有極其類似的洪水傳說,可以推測文明可能存在早期聯系(教參表述是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但是材料中還涉及印度(南亞)、中國(東亞)等文明在地理上相隔甚遠,若僅從“傳說相似性”(如“造大船避洪水”的部分情節)推測文明聯系,屬于表面聯想,缺乏實質證據,且以偏概全,故僅得1分。選項D(0分,錯誤答案)本表述屬于典型錯誤,“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特征,而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不具備一體性。故分值為0。15題解析本題目的史實背景:改革開放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出現“農民工”。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以后,調動了農民群體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也使得鄉鎮企業崛起,原來中國農村隱藏著的幾億富裕勞動力,開始出現陸續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勞動力的轉移進入了一個“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就業階段;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由單一的公有制進入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為了配合經濟體制改革,國家頒發居民身份證,制定外來人口管理的各項辦法(如暫住證),人口流動進入“離土又離鄉”的階段,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人口大量流向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人口流動“孔雀東南飛”的現象,這種現象以春節返鄉的高潮“春運”為主要特征。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人口流動不再以(最終會返鄉置業為目的)農民工為主體了,出現了很多人最終定居在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里,他們最終變成新市民。(如西安市尚錦社區在村改居后,通過建設鄉愁文化長廊、廣場和展館,陳列拆遷前的農具、舊照等,幫助居民在新環境中重構身份認同。這些空間不僅是懷舊的場所,更是促進鄰里情感交流、凝聚社區共識的紐帶。)在新時代鄉愁“話語逐漸融入到文化建設中,成為凝聚人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長興縣畫溪街道將文化禮堂與鄉村旅游結合,打造“古韻白阜”精品路線,吸引游客體驗農耕文化。通過“夜游露營”“美食推介”等現代業態, 鄉愁從私人情感升華為可共享的公共文化產品,形成“文化記憶-消費體驗一經濟收益”的閉環。)新時代的鄉愁已從“離散的懷舊”轉向“在場的重建”,通過物質載體、儀式實踐、技術媒介和制度創新的多維聯動,實現對精神家園的主動建構。這一過程不僅修復了城市化帶來的文化斷裂,更將鄉愁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形成傳統與現代共生的新型文化生態。根據上面材料可知,材料是按照時間線進行的歷史敘述,逐步解釋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人們離別家鄉后的思鄉與離愁等思想情感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因而可以得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基本結論,所以C選項是3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符合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只不過15題材料按照時間線展開,很明顯是材料更多體現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所以D選項2分,B選項1分(D選項內容包含B選項的內容),A選項不符合唯物史觀觀念0分。II卷共3題,共55分。16.(20分)(1)(12分)特點:自下而上推動;政府逐步認可;海外白銀的流入;與紙幣寶鈔和銅幣的長期博弈。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葡萄牙在中日間居間貿易,使得日本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葡萄牙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開辟連接印度果阿、歐洲與中國的貿易網絡,使白銀流入中國;西班牙主導的大帆船貿易也使得大量美洲白銀流入中國。(2)(8分)白銀貨幣化促進明末市場繁榮與商品經濟發展;白銀貨幣化約束了統治者濫發貨幣的權力,切斷了明王朝通向惡性通貨膨脹之路;導致農民賦稅負擔加重,激化社會矛盾;使得明代的貨幣金融潛伏危機。17.(20分)(1)(12分)蒸汽動力與機械化生產;電力與科學驅動的大規模生產;信息技術與多領域協同創新。(寫出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也可)(3分)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①政治上: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和領土淪喪,導致中國的社會性質、矛盾、革命任務與性質、對外政策發生巨變;引發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②經濟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促進了中國近代企業出現(洋務、民族企業),中國近代工業化起步,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社會生活近代化、文明化。③文化上:沖擊天朝上國觀念,(引發西學東漸)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現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寫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器物(技術)也可。(3分)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①政治上: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人民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斗爭,先后出現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順應時代潮流推行“新政”。②經濟上:列強資本輸出、擴張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進一步壯大。社會生活進一步近代化。③文化上:西方先進思想傳入中國,立憲、共和、實業救國思潮先后出現;新文化運動興起和發展。(3分)也可以寫: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已經從重點學習技術階段發展到重點學習制度和文化階段),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思想產生。第三次科技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而言既是歷史性機遇,也是系統性挑戰。中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通過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策略,努力實現產業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中國從傳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從技術追隨者逐步成長為規則制定者。但機遇與挑戰并存,目前仍然面臨部分關鍵領域存在短板,遭遇國外技術封鎖,全球競爭加劇,倒逼自主創新提速。(3分)(言之有理即可,需要辯證分析)(2)(8分)(任選兩個史料評述,評2分、述2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取代手工,造成手工工人失業。機器的引入使得生產從依賴人力轉向規模化、標準化,顯著提高了生產力。手工業者因技能與機器不匹配而失去生計。機械化在破壞舊秩序的同時,會催生新機會。(4分)第二次工業革命:新式機器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熟練工人需求減少,造成傳統技術工人失業,只能淪為體力勞動者。新式機器取代熟練工人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升效率、降低風險,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加劇失業、擴大收入差距,沖擊傳統技藝。(4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焊接機器人取代焊接工人,制造業自動化使藍領工人面臨崗位流失,加劇貧富分化。自動化加速工人失業,造成嚴重民生問題。機器人換人是技術革新的必然趨勢,提升效率、降低焊接風險,但沖擊就業、加劇不平等。需以技能再培訓、社會保障網和政策調控來平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4分)18.(15分)示例1 標題:《大沽口炮臺是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大沽口炮臺不僅是中國近代海防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尊嚴的象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教育價值。大沽口炮臺是海河要隘,被譽為“京畿門戶”,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它在中國近代史中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大沽口炮臺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先后數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大沽口炮臺的攻防戰,決定了戰爭的結局,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大沽口炮臺再次成為戰場,最終在《辛丑條約》中被迫拆毀。大沽口炮臺記錄了一段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慘痛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強盛才能安寧。總之,大沽炮臺見證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英勇斗爭,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沽炮臺通過展示歷史文物和史跡,教育后人勿忘國恥,牢記歷史。大沽炮臺提醒我們,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民族的尊嚴和堅韌精神永遠不可磨滅。示例2 標題:《時光褶皺中的家國啟蒙-從老照片看中國近代教育的人文之光》泛黃相紙中,周恩來身著立領校服凝望遠方,南開學校“敬業樂群會”徽章沉淀著1917年的春日晨光。這張定格于新文化運動前夕的影像,不僅定格了世紀偉人的青春剪影,更折射出民國初期新式教育的啟蒙之光。近代以來,隨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嚴修、張伯苓等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踐行“教育救國”宏愿。教育先驅們深知,要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必須培養兼具傳統美德與現代學識的新型人才,培養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又要培養掌握先進科學技術,能夠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知識精英。青年周恩來身上穿著的“中西合璧”的校服,正是張伯苓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呈現,折射新式學堂將“天下為公"的儒家理想與"經世致用”的實干精神熔鑄為獨特的育人哲學。轉型中的近代知識分子們既渴望擁抱現代文明,又難以割舍文化根脈。張伯苓“允公允能”的訓育理念,在青年周恩來身上催生出“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共生”的獨特氣質。這張原生態的老照片讓我們觸摸到歷史人物真實的成長軌跡,見證新式教育如何將傳統讀書人鍛造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現代革命家。綜上所述,這張老照片早已超越了個人紀念的范疇,成為解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密匙。當我們凝視這張老照片,不僅是在回望一位偉人的成長軌跡,更是在審視中國近代教育如何通過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的方式,培養出改變民族命運的中流砥柱。這對于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教育,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示例3標題:《近代化的雙面刃-練兵圖強反致亂,近代轉型藏隱憂》甲午戰爭(1894-1895)的慘敗不僅徹底暴露了清軍舊式軍事體系的落后,更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清廷痛定思痛,決定編練新軍。1895年,袁世凱奉命接管天津小站練兵,以德國陸軍為模板,編練“新建陸軍”,奠定現代陸軍基礎。新軍采用西式軍紀、裝備及訓練,成為清末最具戰斗力的武裝力量。然而,袁世凱借練兵之機培植個人勢力,埋下了北洋軍閥割據的隱患。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以袁世凱的練兵經驗為基礎,在全國推廣編練新軍,推動了中國軍事體制的全面近代化。在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控制湖北新軍,爆發武昌起義,革命浪潮席卷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憑借北洋軍的支持最終迫使清帝退位并取得民國大總統職位。這表明小站練兵培育的軍事力量已成為決定政局走向的關鍵因素。袁世凱死后,北洋系分裂為直、皖、奉等派系,各派軍閥皆效仿袁世凱的建軍模式,使中國陷入長達十余年的軍閥混戰。這種“有軍則有權”的政治邏輯,嚴重阻礙了中國政治的現代化進程。綜上所述,小站練兵對中國近代化有雙重作用,小站練兵標志著中國軍隊從傳統向近代的轉型,并為后來的軍事改革提供了范本。然而,由于清廷中央權威的衰落和袁世凱的個人野心,軍事近代化并未真正實現國家軍隊的現代化,反而加速了軍閥勢力的崛起。這體現了晚清改革的不徹底性,也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復雜性與局限性。示例4標題:《鐵血鑄津門-解放天津戰斗中的人民英雄》泛黃相紙中,解放軍戰士們這張定格于1956年的影像,不僅定格了戰斗英雄們的光榮與奉獻,更折射出毛澤東"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歷史的星河中,平津戰役猶如一座永恒的豐碑,銘刻著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理。1949年1月14日,天津城垣在震天動地的炮火中顫抖。東北野戰軍的爆破手懷抱炸藥包,在機槍交織的火網中連續爆破七道障礙,用生命撕開民權門突破口。護城河上的血色冰凌見證著戰士的忠勇。攻城部隊頂著零下15度嚴寒,跳入結冰的護城河架設浮橋,棉衣凍結成冰甲的戰士用體溫融化機槍槍栓繼續作戰。這座布滿3800座碉堡的“固若金湯"之城,在解放軍戰士前赴后繼的沖鋒中土崩瓦解。正是這些穿著粗布軍裝的勇士,用刺刀與鮮血詮釋了何謂“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氣魄,他們的英勇壯舉不僅加速了平津戰役勝利,更在中國革命史上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綜上所述,這張老照片不僅僅是過去革命軍人的歷史寫照,更成為解讀中國革命勝利的密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主人。人民群眾用參軍參戰這種最樸素的方式參與歷史創造,這種創造不是抽象的理論推演,而是具體生動的社會實踐,它昭示著:真正的歷史偉力永遠深藏于民眾之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