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卷2025年4月25日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分別為四川三星堆遺址和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這主要反映了A.手工業生產水平領先世界B.古代先民重視祭祀和生產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D.華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區2.《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這反映出西周()A.周王牢固管控地方B.敬祖習俗非常盛行C.禮制維護分封等級D.喪葬背離宗法制度3.西周時期楚王熊渠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而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囊則說“赫赫楚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這一變化反映了()A.國家統一趨勢的加強B.禮崩樂壞局面C.儒家思想受諸侯認同D.華夏認同增強4.儒學經典《春秋》對吳楚之君,只稱“子”,齊晉只稱“侯”,宋雖弱小,卻稱“公”。踐土之盟,明明是晉文公把周天子叫來,《春秋》卻說是“天王狩于河陽”。這表明當時儒家()A.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B.主張維護周代的禮樂秩序C.贊同宋國國君的治國理念D.支持周天子參加諸侯會盟5.秦統一六國后,在秦故地和六國境內舊道的基礎上修筑馳道,路中間專供皇帝出巡使用,如無特許就連王公貴族也不許在馳道中央行走。這一變化反映了秦朝A.高度組織化的權力結構B.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C.道路修筑遵循的規范性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和岳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都強調官吏“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與此相應,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對官吏盡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A.加強思想控制B.整頓社會風俗C.提高官吏地位D.提升儒家地位7.西漢初年,諸侯王國仿照中央官制設立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后來,少府卻與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罷黜。這一變革意在()A.解決政府財政危機B.完善三公九卿體制C.削減地方王侯勢力D.精簡國家政府機構8.兩漢時期,我國傳統節日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數量逐漸增多,節俗內容逐漸增加的發展過程。東漢,傳統節日初步定型,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這反映了兩漢()A.中央集權程度較低B.全國經濟平衡發展C.社會精神生活豐富D.形成了文化共同體9.有學者認為:江東政治可分兩階段,其中東吳到東晉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統治,而東晉中期到南朝末年,則是以南方的晉陵、丹陽、會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為主的統治。“江東政治”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門閥士族的興起B.北方人口的南遷C.選官制度的變化D.江南經濟的發展10.史學家田余慶先生認為,魏晉南北朝特別是東晉時期出現了“門閥與皇權共治”的現象,但這也僅是“皇權政治的變態”;梁啟超認為這一時期與漢代不同,“可謂之有貴族,而不可謂之有貴族政治”。按照他們的看法,該時期的“門閥政治”()A.改變了皇權專制模式B.是對封建貴族政治的回歸C.阻礙了社會發展進步D.可視為“官僚政治的變態”11.唐太宗被周邊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以至于善于經商趨利而名揚絲路的昭武九姓諸國,也對中國大唐天子頂禮膜拜,甚至遠在西亞的薩珊波斯也因國難頻頻向唐朝尋求支援。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緣于()A.開放開明的政策B.繁榮的盛唐文化C.遼闊的疆域范圍D.中央集權的強化12.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飲茶風俗逐漸從南方蔓延至北方黃河流域。“京邑城市,多開店鋪......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A.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B.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C.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D.社會生產的細致分工13.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選拔、任免官員時,要向中正官征詢被選任者的家世、行狀(道德)品級,但中正官只有品評權,沒有任命權,只是把自己的品評意見提交給政府,據此可知,該制度()A.彰顯了分權與制衡B.固化了社會階層流動C.強化了中央的權威D.遏制了地方勢力集團14.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據唐時人說法,此制與租庸調制最顯著的不同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據此可知,兩稅法()A.限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C.保證了生產時間D.減輕了農民徭役負擔15.始建于唐、鼎盛于兩宋的重慶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經變相》,連環畫式地刻出十組雕像,如佛前求子、懷胎守護、臨產受苦、哺乳養育等。這反映出A.統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教與儒家的激烈爭鳴C.儒學家借佛教強化倫理道德秩序D.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16.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時間表(任期一律以實足年數計算)。這一狀況任期時間 20年以上 15年以上 10年以上 5年以上 1年以上 不及1年 合計北宋人數 0人 0人 6人 19人 37人 10人 72人南宋人數 1人 2人 0人 5人 38人 17人 63人合計 1人 2人 6人 24人 75人 27人 135人有效預防了內部動亂B.實踐了崇文抑武的策略C.折射出君主專制加強D.體現了權力運行的調整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小題12分,18小題14分,19小題14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12分)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學者中獨樹一幟,后世學者對此多有關注與研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荀子的刑法思想材料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通為',人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偽(為),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荀子》材料二甲 荀卿則全是申韓(申不害、韓非,戰國思想家),觀《成相》一篇可見。他見當時庸君暗主戰斗不息,憤悶惻怛,深欲提耳而誨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歸于明法制、執賞罰而已。他那做處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經學家) [宋]朱熹《朱子 語類》卷第137乙 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公正地說來,他實在可以稱為雜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學說差不多都融匯貫通了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2)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選取材料二中的一種觀點加以評述。(4分)(3)你認為對“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價值?(4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武帝經營西域,首重河西四郡之設。自元狩二年霍去病逐匈奴于祁連,遂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徙關東貧民、罪吏戍邊,墾荒屯田,積谷以斷匈奴右臂。此策有三利:一曰隔絕羌胡,使匈奴不得與西域諸國合勢;二日屯田所產,足供邊軍,省轉輸之勞;三日河西走廊通商路,張騫鑿空后,大宛馬、葡萄、苜蓿入漢,而絲綢、鐵器西傳,華夷物產交融,漸開“胡人漢化、漢人胡化”之風。然其置屬國都尉統匈奴降眾,雖許其“因其故俗而治”,實則以夷制夷,使匈奴內部分裂,終難復振。-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等材料二唐太宗平東突厥后,納溫彥博之議,置羈縻府州于漠南。以頡利故地為定襄、云中二都督府,授阿史那思摩為都督,領突厥部眾十余萬,“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不征賦稅,不革衣冠。此策之妙,在于分化與吸納并行:一則以酋長任都督,使其部眾化整為零,削弱部落凝聚力;二則借安西四鎮屯田互市,使西域商胡、漢地戍卒共居邊城,軍糧自給,商稅充邊。至開元年間,邊帥兼領節度使,總攬軍鎮、屯田、互市三權,雖釀安史之亂,然其融軍事控御、經濟開發、民族安撫于一體,實為后世土司制度之先聲。唐人所謂“胡越一家”,非虛言也。-摘編自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的意圖。(6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唐代羈縻府州制度相較于漢代屬國都尉的創新之處,并簡析陳寅恪所言“分化與吸納并行”的歷史意義。(8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宋之際的中國社會發生了多方面的深層次的變革,這種變革始于隋和唐前期,基本完成于北宋前期。南北朝以前,貴族集團對政治具有強大影響,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門第為標準,地方佐官由長官辟舉,而到北宋時期,各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貴族負責運轉,貴族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對帝國政治運作的影響力基本消退。-摘編自劉后濱《政治制度史視野下的唐宋變革》材料二宋初曾仿唐設諫官,如諫議大夫、司諫、正言。那時諫官多出外任職,用以消弭藩鎮。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時,設專門機構置諫官六員,并規定三年內不得差出,并使之有專言事的責任。諫官的職務得以確定,使諫院初具規模,仁宗明道元年將門下省的舊址改建成諫院,諫院開始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宋王朝分散監察權,在中央和地方上設各級監察機構,實行層層監督。-摘編自賈玉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宋時期官僚制度發展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監察制度改革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10分)20.(1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框架(部分)大一統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國家統一是我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的關鍵要素。選賢任能 選用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是國家治理能力高低的關鍵.“治安中國”與“華夷一家” 邊疆與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統國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摘編自卜憲群《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圍繞上述材料中內容,選取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時期(先秦到唐朝),就該時期的國家治理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5年春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B B B C D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C B D C二、非選擇題17.【答案】(12分)(1)思想:以刑制“惡”;禮法并施(或隆禮重法);罪罰相稱(當);慎用刑罰。(2點4分)(2)評述:朱熹認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對儒學貢獻不大。這一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頗。如荀子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但認為“禮義”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據,在繼承傳統儒學思想的基礎上,使儒學更具兼容性和開放性,促進了儒學的發展。郭沫若認為荀子思想以儒學為基礎糅合百家,具有雜家特點。這一觀點較為科學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點。如荀子重視“禮”的作用,同時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既繼承了傳統儒學思想,又帶有明顯的法家色彩。(任意評價一人觀點得4分)(3)歷史價值: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學發展軌跡;有利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4分)18.【答案】(14分)(1)意圖:隔絕羌胡,使匈奴無法與西域諸國聯合;通過屯田解決邊軍糧食問題,減少轉運的勞力;通過河西走廊促進東西方的貿易交流,推動文化交融。(3點6分)(2)創新之處:通過分化部落削弱其凝聚力;通過經濟開發和民族安撫,使邊疆地區更加穩定。(2點2分)歷史意義:加強了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保障了軍事供給,使邊疆地區更加穩定;屯田和互市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后世土司制度奠定基礎,提供了治理邊疆民族地區的成功范例,對后世邊疆治理制度的發展影響深遠。(3點6分)19.【答案】(14分)(1)表現:世家大族對政治的影響逐漸消失;官員選拔和任命標準由門第到才學和官職資歷;形成了成熟的官僚制度。(2點4分)(2)特點: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力度;監察官員日趨專業化;監察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監察制度日益完善。(3點6分)影響:規范了官僚隊伍(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保證了皇權專制;監察官員只是帝王耳目和工具,實際效能有限。(2點4分)20.【答案】(12分)示例一觀點:西漢加強鞏固大一統措施。論述:西漢時期,國力強盛,消除了地方勢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西漢初年推行郡國并行制,在西漢初年起到了維護中央集權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王國問題突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逐步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漢武帝實行內外朝制度,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推行察舉制,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文化的統一,有利于維護自身統治。在邊疆問題上,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采取軍事管轄,擴大了漢的版圖。總之,漢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示例二觀點:唐朝通過多種舉措實現了有效的國家治理,推動盛世局面出現。論述:唐朝時期,政治上強化大一統行政:唐朝前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國家政令的統一推行,維護了大一統局面。地方上,在州縣兩級制基礎上,設道作為監察區,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保障了中央對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人才選拔上,選賢任能,完善科舉制度,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打破門第限制,為國家選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員。這些人才來自不同階層,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治理能力,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他們為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民族治理上“華夷一家”,唐朝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在邊疆地區,通過設立都護府、都督府等機構進行管理,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有效管轄邊疆地區。同時,采取和親、冊封等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民族的友好交流與融合,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為國家的安定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綜上所述,唐朝在政治、人才選拔、民族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實現了國家的有效治理,鑄就了大唐盛世的輝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