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3 分,共 48 分)二、非選擇題(共 52 分)17. (14 分)(1)原因:唐初府兵制面臨困境,土地兼并導致政府授田減少,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難以維持;武則天為重振皇權政治,推動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借鑒文舉選才機制 (6分)。(2)空間分布特征:明代武舉登科進士在不同地區分布不均衡,呈現出密集區、較密集區、較稀疏區和稀疏區的差異。分析說明:經濟發達地區,如江南等地,教育資源豐富,能夠為武舉培養更多人才,所以分布相對密集;軍事戰略要地,像北方邊境地區,出于軍事防御需要,對軍事人才的重視程度高,武舉登科進士也較為集中;政治中心附近,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武舉登科進士數量也較多。而經濟相對落后、遠離政治中心和軍事戰略要地的地區,武舉登科進士分布較為稀疏 (8 分)。18. (12 分)(1)特點:借鑒國外相關法律;將條約內容“內化”為國內立法;兼顧特殊群體和利益,如照顧小民之船、繞越廬墓等;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如對逆電嚴防、萬壽之日放假等 (6分)。(2)原因:晚清時期,航、路、電、郵四政的發展,需要法律規范;列強侵略,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在立法時受其影響;維護統治的需要,通過立法規范交通領域,保障社會秩序和自身統治 (6 分)。19. (12 分)示例:論題:留蘇運動對新中國初期建設影響深遠 (2 分)。闡釋: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為適應國家建設需求,派遣大量留學生赴蘇學習。當時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所以工科和理科留學生占比高,且后期留學生專業進一步向重工業傾斜。國家為留學生提供物資保障和統一分配工作,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留學生在蘇聯努力學習,掌握先進技術和知識,回國后成為各領域建設的骨干力量,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國防科技發展等作出重要貢獻。然而,60 年代由于中蘇關系惡化等因素,留蘇學生數量急劇下降并最終停止選拔派遣 (8 分)。留蘇運動適應了新中國初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專業人才,但也受國際關系變化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2 分)。 (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按此標準酌情給分)20. (14 分)(1)依據:英國擁有龐大的英聯邦和帝國體系;英語世界中英國與美國等聯系緊密;歐洲在國際事務中有重要地位,且英國是歐洲重要國家 (6 分)。(2)原因:英聯邦的離心趨勢,使英國在英聯邦中的影響力下降;蘇伊士運河危機暴露英國實力的衰落,影響了其與美國的關系;20 世紀 60 年代中后期英國經濟地位下降,實力有限難以維持“三環外交”;世界形勢變化,多極化趨勢出現,英國傳統外交政策難以適應新的國際格局 (8 分)。G2025高三年級適應性模擬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出土于甘肅河西走廊距今大約3900~3400年的球形石杖杖頭。而距今4000年或更早的形態類似的石杖頭比較集中地發現于古埃及、西亞、安那托利亞、黑海及里海周邊地區。這表明古代A.區域文明間可能存在交流互鑒B.文明發展道路具有多元統一性C.絲綢之路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D.王權至上的理念受到各地推崇2.據考證,伏羲、女媧的形象在漢代特別是漢畫像中有了許多新特點,如伏羲、女媧成為陰陽對偶神;伏羲、女媧的繁衍子孫的象征功能突出;手執規矩等物、日月背景等形象也基本定型。這體現了漢代A.社會主流思想的文化滲透B.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C.陰陽五行學說的主導地位D.封建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國 3.唐朝詩人陸龜蒙(?~約881年)記載,“故城邊有賣花翁,水曲舟輕去盡通。十畝芳菲為舊業,一家煙雨是元功”。《冊府元龜》記載唐代“西川稅課舊有青苗如茄子、姜、芋等農作物,每畝或至七、八百文,征斂不時,煩擾頗甚。”這說明,唐代A.兩稅法改變商業經營模式B.盛世之下農民生活艱辛C.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高D.精耕細作技術獲得發展4.宋代,在御史臺的察院中專門設置御史六人,時稱“六察官”,對口分察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行政官員,“糾其謬誤,大事則舉劾,小事則舉正”。此舉旨在A.實現臺諫合一B.完善監察體系C.擴大監察隊伍D.變革三省體制5.清代,“蒙人以磚茶以代貨幣,除以皮毛直接易布、米外,余悉以磚茶定其值”;在西北烏里雅蘇臺、伊犁等地,內地輸人的商品“以綢緞、布匹、茶葉、糖、煙為大宗”,輸人內地的商品“以絨毛、皮張、各項牲畜為主”。據此可知,清代茶葉邊銷A.推動了邊疆地區的封建化進程B.是促進邊疆穩定的重要手段C.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D.以加強民族交融為根本目的6.19世紀60年代,學者馮桂芬在其著作中說:“米利堅以總統領治國,傳賢不傳子…國以富強,其勢骎駿凌俄英法之上,誰謂夷狄無人哉!”后來,他將這些文字全部刪掉,還在上面添加批注說“末句似不足為典”。這表明,馮桂芬A.缺乏經世致用精神B.反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C.深受傳統觀念束縛D.曾經嘗試接受共和理念7.下圖為1930年以前的環渤海通商口岸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該地區水路圖鐵路省界核心口岸例中小口岸赤峰。一般城市張家口包頭開封d西安州A.交通進步鞏固經濟重心地位B.列強侵略方式發生轉變C.區域市場網絡體系逐步建立D.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破壞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學期適應性模擬考試歷史試題.pdf 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