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中考三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1986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的穿著不同于中原地區的傳統服飾,但出土的大量玉璋、玉璧等祭祀禮器與殷墟出土的玉器如出一轍。這反映出中華文明( )A.獨立發展 B.多元一體 C.領先世界 D.歷史悠久2.下圖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貨幣。它們都體現了( )A.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B.春秋戰國的貨幣風格C.民族交融的密切性 D.對外經濟交流頻繁3.安史之亂后,北方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杜甫在《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的描寫。這說明( )A.唐太宗統治后期唐朝走向衰落 B.戰亂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C.農民起義加速唐朝的滅亡 D.政權分裂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4.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杯酒釋兵權 造成地方割據B 元代設立北庭都元帥府 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C 鄭成功收復臺灣 打擊了葡萄牙殖民者D 八股取士 思想控制加強A.A B.B C.C D.D5.下表反映了1860年前后中國對西方稱呼的變化。這一變化體現了( )1860年前 1860年后英夷、法夷、美夷 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夷學、夷技、夷務 西學、西法、洋務華夷、夷夏 中外、中西A.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B.民主平等的思想廣泛傳播C.人們傳統觀念發生改變 D.與西方各國實現平等交往6.孫中山發表檄文:“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此后爆發了( )A.護國戰爭 B.二次革命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7.下圖是1938年7月在抗戰刊物《號角》上發表的豐子愷先生創作的漫畫《軍民合作之勝券》,畫的一側寫著:“軍民相合作,大家站起來,最后的勝利一定屬吾儕(chái)。”其創作意圖是( )A.慶祝百團大戰沉重打擊日寇 B.呼吁國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C.動員一切力量進行全國反攻 D.堅定全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8.1950年3月,綿陽各地先后召開了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1954年,綿陽召開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這說明( )A.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B.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C.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9.20世紀90年代,在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下,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指( )A.鄧小平的南方談話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C.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0.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制定核安全、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成功舉辦了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等。這說明當今中國( )A.是推動聯合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B.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C.已然是亞太諸國最大貿易伙伴 D.主宰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1.德國一位法學家評價:“(它)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它”是指(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臘 D.古羅馬12.15世紀之前的歐洲,肖像畫是國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會體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專享。到了15世紀,人們喜歡將家庭成員的肖像掛在家中展示。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生活完全剔除宗教因素 B.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C.科技發展導致繪畫水平提升 D.啟蒙運動開闊了視野13.比較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組成。對下列人物評價最恰當的是( ) A.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先進人物 B.領導民族獨立解放的英雄領袖C.建立軍事獨裁統治的專制暴君 D.建立君主立憲統治的開明君主14.某班歷史興趣小組正在進行知識梳理,下面是他們整理的思維導圖。據此判斷,他們梳理的主題是( )A.工業革命推動社會進步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C.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 D.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15.下面是部分年份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表。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補填表中1985年的數據,最有可能的是(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5 1994 1999國內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率(%) 8.7 5.6 6.3 -0.8 3.9 4A.9.5 B.8.9 C.3.3 D.-3.816.如圖反映了1945-1975年間聯合國成員國各洲比例的變化情況。造成這種變化的時代背景是( )A.聯合國成員大大增加 B.殖民體系走向崩潰C.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D.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二、綜合題17.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文化,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是當代青年的使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豐富多彩 文化傳承】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材料中文物的歷史意義。概括上述文物所處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精神覺醒 革命發展】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舉例說明馬克思主義對俄國革命、中國革命的影響。【奮斗百年 開啟新途】材料三新面貌 新中國 新時期 新時代圖1 中共一大會址 圖2 《光明日報》對新中國成立的報道 圖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圖4 中共十八大大會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四幅圖片“新”在何處。(4)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看法。三、材料題18.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時期 表現古代 這三種東西(印刷術、火藥與指南針)曾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英]弗蘭西斯.培根近代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時間距離不斷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平民百姓有機會享受過去帝王將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適生活。....同時工業革命又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世界史近代史編》現代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講話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科技創新與社會進步”的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正確,至少有2個史實證明觀點,條理清晰,260字左右。)《2025年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中考三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B2.A3.B4.D5.C6.A7.D8.C9.A10.B11.D12.B13.A14.D15.C16.B17.(1)歷史意義: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追溯到商朝;商代早期青銅方鼎——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二者都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一手史料。時代特征:奴隸制王朝的產生和發展。(2)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影響: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成功實踐;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井岡山道路的開辟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成功實踐,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3)圖1: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有了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圖2: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 圖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圖4: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4)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學習好傳統文化,汲取精神力量,發揚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和勇于創新探索的進取精神,樹立為人民服務、振興國家的愛國精神;等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8.示例:題目:科技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論述:古往今來,科技創新發展對社會的進步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包括經濟、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響。在古代,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有利于歐洲文化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歐洲人思想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為歐洲近代逐漸領先世界奠定了基礎。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也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教育水平,以此為背景,美國南北戰爭和日本明治維新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綜上所述,科技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科技興則民族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