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中語文八年級教學課件知識與能力1.掌握“闕、宦、歧”等文言實詞2.理解詩歌“起承轉合”結構特點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比閱讀體會唐人送別詩獨特風格2.學習“情景交融”的鑒賞方法情感態度1.感悟詩人“海內存知己”的曠達胸襟2.培養健康積極的交友觀教學目標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父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父親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國唐代文學家、 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作者簡介本詩選自《王子安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是作者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今四川崇州。杜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王勃贈送給杜少府這首送別詩。寫作背景課前導入在文學史上,送別詩萌芽于《詩經》,成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宋達到鼎盛,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皆為代表。古人重離別,僅在唐朝,就有2000位詩人寫過送別的詩。為什么古人重“離別”呢?課前導入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送別詩中,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色彩。但古人寫的送別詩中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課前導入播放《陽關三疊》音頻提到送別詩你會想到哪些意象?初步感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quèhuànqí初步感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分組概括四聯內容首聯:點題,送別之地與友人去處頷聯:慰藉,同為宦游人頸聯:感情升華,真摯友情超越空間尾聯:勸慰,無需傷感精讀賞析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比《詩經·采薇》“昔我往矣”的意象差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選自《詩經·采薇》)精讀賞析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角色扮演體會“宦游人”的特殊情感精讀賞析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補充資料:王勃在創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正在長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職。這一時期,王勃雖然年輕,但已經展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華。然而,王勃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風順。他曾因寫《斗雞檄》而被逐出沛王府,這對他個人的政治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即將赴任蜀州(今四川崇慶縣)。縣尉在唐代是一個較低的官職,反映了杜少府在仕途上的不得志。精讀賞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精讀賞析這首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好在什么地方?這首詩的頷聯一反離別時的窠臼。寫得昂揚樂觀,能給朋友以安慰和鼓勵,對待離別態度很積極。辯論:“現代通訊技術下,‘天涯比鄰’是否仍有現實意義?”精讀賞析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想一想:“兒女共沾巾”的細節描寫作用?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對比閱讀別董大[唐] 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感受兩首詩感情的異同?思維導圖——寫景,氣勢宏偉——抒情,勸慰友人——升華,友情深厚——壯別,無需感傷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全詩結構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主旨歸納這首詩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體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課后小練閱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根據提示填空:⑴詩中寫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地的詩句: , 。⑵本詩中的破題句是 , 。⑶詩中勸慰友人不要哀傷,表達出詩人豁達、爽朗的胸懷的詩句: , 。⑷本詩中最能體現作者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的一聯詩句是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課后小練⑸詩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 。⑹唐朝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由此可聯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兩句詩是: , 。⑺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本詩中“ , ”意境相似。⑻詩中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及對友人的誠懇勸慰之情的詩句是 , 。無為在歧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兒女共沾巾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課后作業譜曲演唱詩歌(參考《經典詠流傳》形式)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