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風雅頌風雅頌《詩經》二首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核心素養積累詞語,掌握《詩經》的文化常識;誦讀詩歌,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壹品味語言,了解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品味詩歌重章疊句、回環往復的語言特點;貳培養學生探究主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體會其中蘊含的美好情感,追求美好的理想。叁關 雎選自《詩經·周南》·《關雎》選自《詩經 周南》。關 雎·“關雎”即“關關雎鳩”。關關,擬聲詞;雎鳩,一種水鳥,一般認為就是魚鷹。·《詩經》的首篇。文題解讀《蒹葭》選自《詩經 秦風》 ·“蒹葭”就是蘆葦,一種水草 ·蒹 葭《詩經》,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到漢代被奉為經典,尊稱為《詩經》,列為“五經”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 305 篇。作品簡介按照音樂的特點,可分三個部分,即:作品簡介“風”“雅”“頌”“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民歌。本文選自《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背景介紹總之,《詩經》是由許多人經歷許多年編纂而成代代代流傳下來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是當初周朝設有專門采集民間歌謠的官員,他們收集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風俗、檢校政治得失之用,《風》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獻詩”制度,(雅》詩多是公卿大夫獻詩的匯集。關于《詩經》作品的來源,主要看法有二:··· 三種音樂特點 ······ 三種藝術表現手法 ···文體知識“風”“雅”“頌”“賦”“比”“興”“六義”《詩經》文體知識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與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賦”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比”指先說別的事物,引出所吟詠的對象,興大多在詩歌的開頭。“興”壹壹一新課導入朗讀詩歌課文賞析朗讀詩歌jū jiūyǎo tiǎohǎo qiúcēn cīxìngwù mèizhǎn zhuǎnsèmào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重章疊唱 ···朗讀感受讀完這首詩歌,你覺得這首詩歌在音韻上有什么特點?《詩經》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幾個字不同,造成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壹壹一新課導入翻譯詩歌翻譯詩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譯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翻譯詩歌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翻譯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翻譯詩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翻譯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啊,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翻譯詩歌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翻譯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翻譯詩歌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翻譯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壹壹一新課導入思考探究是以男子的角度敘述的。思考探究這首詩歌是以誰的角度為敘述故事的?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思考一主人公是男子。寫了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追求過程的愛情故事。以河洲上關關鳴叫求偶的雎鳩鳥為“比”的對象,引出抒情主人公對淑女的殷切盼望。這是比興的手法。思考探究詩歌開頭的“關關雎鳩”有何作用呢?這是什么手法?思考二起興,即由外界事物、環境觸發詩興文思。運用起興可使語言詠唱自由,行文顯得輕快、活潑。描寫了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的心理活動,極其生動逼真。思考探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這幾句詩描寫了什么?請你分析一下。思考三兩個“悠哉”連用,突出地表現了男子長夜不寐的相思之苦。男子是一個志趣高雅的人。思考探究俗話說“志同道合”,女子是“窈窕淑女”。那么你覺得男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詩句分析。思考四從“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看出他志趣高雅。壹壹一新課導入小組合作小組合作你覺得這位女子最終答應了男子的追求了嗎?為什么?請以“女子最終是否答應的男子的追求”為辯題,進行辯論。要求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自由式辯論。發言格式為“我認為……”小組合作我認為女子最終沒有答應男子的追求。因為這是男子的一廂情愿,從詩歌中可以看出他對女子充滿的思慕之情,“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證明了女子沒有答應他。看法一小組合作我認為女子最終答應了男子的追求。因為詩歌中的女子是“窈窕淑女”,說明她是一個品德美好的女子,而男子追求他,說明男子也是追求美好品德的人。從詩歌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看出男子是一個志趣高雅的人,而且他追求女子很專一、執著,一定會打動女子的。因而,女子最終會被他的高尚的品行和執著的追求感動。看法二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2)預習《蒹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