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北京五中期中檢測試卷高一歷史(選考)(本試卷頻,共0分。請看清題號,務必將所有題目的答案寫在答題卡上)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其個小題,每小題分,共45分。1.《漢漠拉比法典》有如下條款:第53條如果一個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現了決口,使水沖走了農田和大麥,那么他應該賠償被毀掉的大麥。第55條如果一個人打開他的河渠用于灌溉,使水沖毀了他鄰居的田地和作物,他應該按照鄰近地區的大麥產量作出賠償。對上述信息解讀正確的包括()①麥類是兩河流域的重要糧食作物②氣候干早推動該地灌溉農業發展③法律制度維護了借貸和契約關系 4國家重視灌溉設施的維護和管理A.①2③B.①24C.1③4D. ②342.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下圖對應的帝國是()A.波斯帝國 B,羅馬帝國 C.印加帝國 D.亞歷山大帝國3.1309年,各種因素疊加導致教廷從羅馬遷到了普羅旺斯的阿維尼翁,毗鄰法蘭西邊境。教廷遷于此地近年,這一時期在教會歷史上被稱杜倫之囚 在此期間,所有的主教都是法蘭西人,教會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蘭西國王。這表明A.王權在與神權的爭斗中逐漸占據優勢法蘭西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C.教皇從此喪失了精神領袖的地位 D.法蘭西國王賦予教皇世俗權力4.下列是某學生所做的學習筆記,其學習的主題應是()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實行獨庸調制10世紀,高麗王朝在中央設三省六部11世紀,越南引進科華制度A.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 B.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C.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 D.亞洲各國經濟聯系加強5.以下是16世紀重要商路示意圖,由此反映出,()一功向路路線A.以澳門為中轉站的貿易網絡形成 B.地中海地區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C.馬尼拉大帆船航線溝通歐亞聯系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6.文學作品的創作往往具有時代性。下列為莎士比亞(1564-1616晚期部分作品的主要內容或經典語句,從中反映的時代特點有()主要內容(經典語句) 出處李爾王說道:“人若愿意的話,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人若不愿意的話,就永遠都可以停止。” 《李爾王》歌頌開明君主亨利五世,他能戰勝外敵,擴張領土,能公正守法,嚴明紀律,治下的國家統一安定。 《亨利五世》樂善好施的雅典貴族泰門屢次被朋友騙取錢財,以致傾家蕩產。他憤慨地說:“金子!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懦夫變成勇士。” 《雅典的泰門》①人文主義的傳播②建構科學理性王國③商品經濟的發展④民族國家逐步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2347.1786-179年間,英國棉紡織品輸入印度年地20萬英鎊,至809年增加到1840萬英鎊。1813年到1844印度輸往英國的原棉增加近0倍。“印度這個棉織品的祖國開始被大量外來棉織品充斥了。印度的手工業者因失業而掙扎于死亡線上。當時的印度總督本丁克承織工人的白骨,把印度平原的土地都漂白了造成19世紀上半期上述變化的原因有①工業革命使英國棉織品成本降低②印度手工棉紡織業生產效率低下③英國輸出商品破壞印度經濟結構 ④蘇伊士運河便利了英國掠奪原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恩格斯在談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認為,《人問喜劇》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描寫了法肉資產階級在16-184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的沖擊,這一貴族社會是在1815年以來又承繁旗鼓的,并盡力貢新恢復1法國生活方式的標準,從而出現了諸多需要轉變的社會問題、山此判斷,符合恐格斯論述的是(①拿破侖統治導致法閑封建勢力復辟②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趨向③社會主義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統治④小說亦可折射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A.①② B.④③ C.②④ D.③④9.以下四鎖表述可以從史實直接推斷出結論的是(史實 結論A 1723年沃波爾拒絕了英王予的貴族爵位,因為他接受封爵就必須放棄在下院的席位 說明此時下院的權力已經超過上院B 史學家發現杰斐遜在《獨立宣言》手稿中,“臣民”修改為“公民” 反映出民眾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C 1871年巴黎公社規定,公職人員的薪金不得超過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資,廢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體現了對工人階級經濟權益的保障D 1864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司法章程》,規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審 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10.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項教育指令稱;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與其過分關注高深的理論和外語,不如對農商庶民施以適于生存的實際教育。結合所學判斷,該指令()A.試圖阻止西方科技的傳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強化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 D,旨在培養掌握現代技能的忠順臣民11國際工人運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下列文獻按時間先后排列準確的是①《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四月提綱》④《人民憲章》A.3124B.1243C. 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12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路德金認為,爭取權利的最佳方式是對罪惡的消極的不抵抗,而是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與他主張類似的入物是A.圣馬丁B.阿拉比C.桑地諾 D.甘地13.下圖為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業產量的份額該數據解讀正確的是A.晚清中國制造業份額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英國制造業份額在兩次工業革命后不斷提高C.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制造業發展十分迅速D.兩次工業革命后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14.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年春,蘇俄開始實施(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D." 農業集體化”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曾動用相當數景的軍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不再僅僅依賴武力,而是更傾向于運用電影、無線電和報紙來推廣戰時宣傳,鼓勵和邀請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廣泛覺醒C.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 D.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共55分。16.英雄(12分)在西方,“英雄一詞最早見于古希臘文學作品,意護者或防衛者,指介于神和人之間的半神,擁有神的血統或被賦予一定的神性。他們大多是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例如《荷馬史詩》歌頌的英雄赫克托爾和阿喀琉斯,既擁有凡人之軀,又具備某些超自然的神性。到了中世紀,英雄變成了提倡宗教道德和禁欲主義的基督教圣徒、殉教者。此外,歐洲四大英雄史詩《羅蘭之歌》《熙德之歌》《伊戈爾遠征記》《尼伯龍根之歌》皆大力贊頌封建貴族英雄,弘揚其忠誠、勇敢等品質。184年,英國史學家兼文學家托馬媒爾在倫敦做了轟動一時有雄崇拜演講。他宣稱,人類既往的歷史,歸根到底是偉人的歷史。他們是人類的領袖,是傳奇人物,廣義而言是開創者。他列出了六類英雄及代表人物(見下表),認為他們具有共同的品質,如英雄氣概、獨創精神、高尚品德等。卡萊爾以此控訴當時社會的空虛和庸碌無為,批判制度的腐敗,希望再次出現巨人般的英雄。英雄分類 代表人物神靈、先知英雄 奧丁(北歐神話中的眾神之首)詩人英雄 但丁 莎士比亞教士英雄 馬丁·路德 約翰·諾克斯(16世紀蘇格蘭宗教改革領袖)文人英雄(產生于印刷普及之后) 盧梭 塞繆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文豪) 羅伯特·彭斯(18世紀蘇格蘭著名詩人)帝王英雄(產生于政治革命之后, 非世襲君王) 克倫威爾 拿破侖解讀卡萊爾的“英雄觀”。(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7、工業革命使人類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17分)對于工業革命為何發軔于英國,各國學術界進行了長期研究,以下是部分研究成果:作者及論著 觀點① 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起因在于“商業的擴張往往先于并決定工業的進步”② 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 歸因于國內市場抑或是出口市場,都不全面,因為還有第三個因素,即一個愿意為制造商的利益而發動戰爭或進行殖民的政府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英國偶然的煤炭資源賦和眾多的殖民地“福利”,是導致其最先開啟工業革命的根由④ 錢乘且、許潔明《英國通史》 根本因素是英國的政治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平和的環境,讓人們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⑤ 范贊登《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道路:全球視野下的歐洲經濟,1000-1800年》 工業革命是知識積累、人力資本、內在激勵和經濟結構形成之間特別互動的產物6 王國斌、羅森塔爾《大分流之外:中國和歐洲經濟變遷的政治》 不再歸因于某種因素,而是著眼于一個宏大的系統,強調相異的政治經濟格局,導致機械化的技術革新發生在歐亞大陸西端,而非東端皮爾·弗里斯《國家、經濟與大分流:17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和中國》 從政府財政、官僚體制等角度分析,認為政府行為和國家政策對經濟轉型有決定性意義(1)關于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請將上述觀點分類并寫出序號。(5分)(2)上述觀點中,你同意哪一個?請簡述理由。(5分)(3)馬克思在談到工業革命的革命性意義時,認為人類社會從此步入世界歷史時代。請你結合史實說明該觀點(分)要求:多角度論述,史論結合。18.從花旗邦到美國(15分)材料一花旗邦即米利堅,禮義富足,以其為最。其力雖強,而不侵凌鄰邦。有金銀山,而招別邦人來采。別邦人有能者,冊立為官,是其義也。邦長(總統)五年一任,限以俸祿,任滿則養尊處優,各省再舉。有事各省總目(州長)公議,呈明決斷。取士、立官、補缺及議大事,則限月日,置一大柜在中廷,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寫票公舉,置于柜內,以多人舉者為賢能也,以多議是者為公也。其邦之跛盲聾啞鰥寡孤獨各有書院,教習各技。更有鰥寡孤獨之親友,甘心爭為善事者,愿當眾立約保養。國中無有乞丐之民,此是其禮儀,其富足也。-洪仁玕《資政新篇》(1859年)材料二彼美國者,非徒四十四個之小共和國而己;而此各小共和國之中,又有其更小焉者存......自十六世紀殖民以來,即已星星點點,為許多之有機體,立法、行法、司法之制度具備焉,純然為一政府之形。故美國之共和政體,非成于其國,而成于組織一國之諸省。蓋美國者,實行孟德斯鳩三權鼎立之義,而界限極分明者也。美國百余年來之政治史,實最有力之兩大政黨權力消長史而善國卒以此兩者之相競爭、相節制、相調和,遂以成今日之治。-梁啟超《新大陸游記》(1903年)(1)指出洪仁環描述的美國政治方面的史實錯誤并說明理由。 (6分)(2)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評價梁啟超對美國的認識。(9分)19.第二次世界大戰(11分)材料一從莫斯科的退卻開始了。......整天噓氣成冰,鼻孔和眼睫毛下吊著一根根冰柱,想一下什么都很吃力,在這種可怖的寨冷中德國士兵戰斗著-不再是為一種理想或為一種意識形態而戰,不再是為祖國而戰。他們什么也不問,盲目地作戰,不想知道前途是什么。習慣與紀律使他們打下去;外加求生本能的閃現。當士兵的心靈已變麻木時,當他的力氣、他的紀律和他的意志已經耗盡,他就倒在雪地里。如果他被人看到了。人們就踢他一腳,打他一掌,使他依稀地恍悟到他在世上還有未了之事,于是他就蹣跚地爬起來,摸索著前進。但是,如果他躺在他倒在的地方太久了,晚了,似乎被人遺忘了,他就躺在路旁,任憑風從他身上吹過,任憑隨便什么東西一股腦往他身上蓋。-德國軍官亨利希·哈佩關于莫斯科潰退的回憶(節錄)(1941年12月)材料二昨天對夏威夷群島的進攻,給美國海陸軍部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昨天,日本政府已發動了對馬來亞的進攻。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香港。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關島。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菲律賓群島。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威克島。今晨,日本軍隊進攻了中途島。因此,日本在整個太平洋區域采取了突然的攻勢。昨天和今天的事實不言自明。......但是,我們整個國家都將永遠記住這次對于我們進攻的性質。不論要用多長的時間才能戰勝這次預謀的入侵,美國人民以自己的正義力量一定要贏得絕對的勝利。-羅斯福要求對日宣戰在國會的演說(1941年12月8日)材料三部隊既無彈藥,也無食物。保持接觸的只剩六個師的單位。南方、北方和西方前線出現解體跡象。有效指揮已不可能。東北戰線變化不大:一萬八千名傷員未作任何包扎,又無任何藥品;第四十四、七十六、一百、三百零五及三百八十四步兵師已被殲滅。由于三面都被強行突破,戰線已被粉碎。防守據點和掩體只在城內還有;再守已無意義。崩潰是不可避免的。軍隊要求許可立即投降,以便保全全部的生命。-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向最高統帥部請求投降電報(1943年1月24日)辨析上述史料的價值。(11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B A C A C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D C B D二、材料題16解讀卡萊爾的“英雄觀”。(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步驟一:審題(解讀+要求)步驟二:審材料(時間、人物、背景、內容、出處......)步驟三:明思路是什么:亮明觀點(是哪些人?有何特點?)為什么: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多角度)怎么樣:客觀評判(積極和局限)步驟四:組織語言(總分總結構)解讀卡萊爾的“英雄觀”。(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亮明觀點)卡萊爾的英雄觀既繼承了古代和中世紀以來的英雄觀,即歌頌和崇尚英雄人物的英勇無畏、忠誠、勇敢的品質(1分),又隨時代的發展而進步,英雄的范圍從貴族擴大到詩人、教士、文人、政治家等社會其他階層(1分)。解讀卡萊爾的“英雄觀”。(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論述)卡萊爾的英雄觀受到社會變革的影響(1分)。隨著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1分),要求沖破封建勢力的束縛,先后興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1分),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7-18世紀,歐美國家相繼完成資產階級革命(1分),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1分),實現工業化,推動自然科學進一步發展(1分)。參考答案:(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論述)歐美國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發生巨變,實現了社會轉型。正是基于此,卡萊爾肯定了社會轉型期各個領域和階層出現的杰出人物,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但丁和莎士比亞,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資產階級革命領導人克倫威爾和拿破侖(1分)。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各種社會問題突顯,卡萊爾借英雄崇拜批判社會現實,回應時代的要求。(1分)解讀卡萊爾的“英雄觀”。(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客觀評價)卡萊爾的英雄觀肯定了近代以來英雄人物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歷史貢獻,豐富了英雄的內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分)但他夸大了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他的英雄觀。(1分)解讀類題型實戰演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15年,袁世凱啟用《中華雄立宇宙間》為國歌 中華雄立宇宙間,廓八珽,華胄來從昆侖巔,江湖浩蕩山綿連,勛華揖讓開堯天,億萬年。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決定把《國民革命歌》(原為《國民革命軍軍歌》)定位國歌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斗,齊奮斗。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被定位國歌,后定為正式國歌。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從上表國歌變遷中提出論題并進行解讀。(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觀點明確;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任意三個角度得5分17.工業革命使人類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17分)對于工業革命為何發軔于英國,各國學術界進行了長期研究,以下是部分研究成果:作者及論著 觀點① 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起因在于“商業的擴張往往先于并決定工業的進步”② 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 歸因于國內市場抑或是出口市場,都不全面,因為還有第三個因素,即一個愿意為制造商的利益而發動戰爭或進行殖民的政府③ 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英國偶然的煤炭資源稟賦和眾多的殖民地“福利”,是導致其最先開啟工業革命的根由④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根本因素是英國的政治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平和的環培讓人們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經濟因素①③;認為政治因素最關鍵④⑦; 將主要原因歸結為綜合因素②⑤;不再歸因某種因素,而是做系統的觀察⑥。(1)關于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請將上述觀點分類并寫出序號。(5分)最佳選項:觀點2、3、4(2)上述觀點中,你同意哪一個?請簡述理由。(5分)示例:同意觀點②。由于圈地運動和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英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國內市場。英國殖民擴張,獲得了廣闊的殖民地,為傾銷工業品提供了海外出口市場。伴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對產品的需要不斷增長,要求改變落后的手工生產,催生了機器的發明。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政府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確立了殖民霸權,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保障和有利條件。因此,市場因素和政府因素綜合作用下,英國最先開啟工業革命。(3)馬克思在談到工業革命的革命性意義時,認為人類社會從此步入了一個“世界歷史”時代。請你結合史實說明該觀點。(7分)要求:多角度論述,史論結合。評分方法:論述三個角度,每角度2分(其中分論點和史實各1分)。總結:1分。史實概述(各1分) 分論點(各1分)角度一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需要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工業革命也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加緊了殖民擴張(1分) 最終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分)角度二 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逐漸形成,世界各地都卷入到世界市場中,使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成一體(1分)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1分)角度三 工業革命中工業資產階級壯大,開展了革命或改革(1分) 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范圍內擴展(1分)總結 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1分)史實錯誤主要包括:①“其力雖強,而不侵凌鄰邦”。理由:美國建國以來不斷向西擴張,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1845-1846年美墨戰爭中美國吞并了得克薩斯,還從墨西哥奪取了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等大片地區;1844年美國迫使中國簽訂《望廈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口戰役中幫助英國海軍作戰。(注:上述史實答出一項即可)②“邦長(總統)五年一任”。理由:美國總統四年一任。③“令凡官民有仁智者,寫票公舉”。理由:當時美國并非所有人都具有選舉權,黑人、婦女和印第安人等沒有選舉權。④“有事各省總目(州長)公議”。理由:美國采用分權制衡原則,聯邦政府各部門、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有明確的權限劃分,不存在各個州長共同議決聯邦事務的制度。與洪仁玕相比,梁啟超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認識更深入。從信息來源看,梁啟超對美國的認識建立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洪仁玕對美國的描述來源于身居香港時從傳教士那里獲得的間接資料。因此梁啟超的見聞與認識比洪仁玕真實可靠。從成書時間看,《新大陸游記》寫于20世紀初,而《資政新篇》成書于19世紀中葉。經過40多年不斷向西方學習,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從寫作目的看,梁啟超從中國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思考和探索中國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建設等問題。洪仁玕希望利用西方的某些先進措施鞏固太平天國政權,推翻清王朝。從認識水平看,梁啟超能夠運用西方政治理論審視美國的政治制度。他運用“分權與制衡”“三權分立”等學說分析了美國州政府與聯邦制政府的分權架構,認識到美國兩黨制的競爭、調和與制約功能。而洪仁玕只列舉了一些美國政治的表面現象。從社會作用看,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及其著作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洪仁玕。評分標準:要求水平四9-7分 能辨別出《新大陸游記》與《資政新篇》兩則史料的類型與價值,并對其進行正確說明。能夠從材料中全面、準確歸納出相關信息,結合所學,從4-5個不同視角分析梁啟超對美國政治制度認識的深刻性;體現出對中國探索近代化歷程的理解與認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論述完整,語言規范水平三6-4分 能辨別出《新大陸游記》與《資政新篇》兩則史料的類型與價值,并進行簡單說明。結合所學,從不少于3個視角或方面分析梁啟超對美國政治制度的認識;能夠體現出對中國探索近代化歷程的理解與認同。史論結合,邏輯清楚,但論述不夠完整,語言不夠規范水平二3-2分 能辨別出《新大陸游記》與《資政新篇》兩則史料的類型,但沒有說明其區別與價值。能夠從2個視角或方面分析梁啟超對美國政治制度的認識,但分析不全面或不準確,沒有結合所學。邏輯性不強,論述不完整,語言不規范參考答案示例要點:從史料來源看:三則史料分別產生于1941年和1943年,都是二戰親身親歷者或當事人所留下的直接反映二戰歷史的相關史料,比較貼近歷史原貌,都是直接史料。從史料內容看:材料一是德國戰敗軍官的回憶,注重描述歷史現象和具體細節;材料二是美國總統的演說,有對歷史現象的描述,但重點在價值判斷;材料三是德國軍隊高官的電報,注重描述客觀歷史現象。三則史料可以相互印證,反映出法西斯逐漸走向失敗的共同趨勢。從史料類型看:材料一是回憶錄,屬于口述史料;材料二是演說稿,屬于文獻史料;材料三是電報,屬于文獻史料。因類型不同,材料一、材料二相對更為生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材料三則相對而言更為客觀。總之,在進行歷史研究過程中,應該盡量占有各類史料,選取有代表性的史料,并且辨析史料的來源、史料描述的內容特點以及史料作者的主觀意圖、價值取向等,才能對史料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形成準確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