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清遠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高二歷史科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作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士人經歷了西漢時由游士到儒士,東漢時由儒士向士大夫的轉變,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呂思勉對此評價說“自西漢以前,言治者對社會政治竭力攻擊,東漢以后,此等議論漸不復聞”。這反映了A.以文教治天下成為共識B.儒家政治倫理趨向強化C.士人參政意識持續提升D.儒學社會地位不斷提高2.下表為1917一1919年部分人物活動。據此可知時間人物活動在武昌組織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為宗旨,注重個1917.10惲代英人品格的修養,提倡服務社會。1919.1傅斯年、羅家倫等創辦《新潮雜志,提出“倫理革命”的口號。1919.2匡互生、周予同、劉薰宇等成立工學會,主張學生學會做工。1919.3鄧中夏、廖書倉等組織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在街頭做不定期講演。A.新文化運動深入開展B.學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C.五四運動群眾基礎廣D.興辦團體和報刊成為社會風尚3.“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說苑·至公》。歐洲學者在17世紀用拉丁文給《論語》作注時,認為中國人心胸寬廣、有君子之德,援引了這一典故,但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這說明A.文獻轉譯曲解原著價值立場B.文明交融推動世界文化繁榮C.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D.文化借鑒基于特定歷史語境【高二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歷史卷第1頁(共6頁)】5382B4.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世紀)的行政文書記載,底比斯地區的官員須每月向維西爾(宰相)呈交土地清冊與稅糧賬目:同時期阿馬爾那書信顯示,法老直接任命努比亞總督并派遣軍隊監督黃金開采。這說明當時埃及A.地方總督獨立行使軍政大權B.依賴文書行政體系治理國家C,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難以調和D.國家強化垂直行政管理體制5.羅馬帝國東部通用希臘語,是所謂希臘化的世界:羅馬帝國西部通用拉丁語,是所謂羅馬化的世界。不論在帝國東部或西部,希臘語或拉丁語(在除希臘或意大利外)都只是通行于政府機關和城市之中,在廣大農村則仍是各地語言的世界。這說明羅馬帝國時期A.羅馬化的程度較深B.羅馬民族居優勢地位C.帝國文化并不統一D.羅馬人文化成就較大6.伯恩斯與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說:“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文化相媲美。”下列關于美洲文明的說法正確的是A.瑪雅人建造了長達數千米的驛道和宏大的太陽廟B.印加人采用結繩記事,至今無人能破譯C.美洲文明因缺乏交流而中斷發展進程D.瑪雅文明創造了獨特的文字并使用60進制7.清初,臺灣迎來了兩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數萬名明朝的遺民移民到那里墾殖,使臺灣基本進入農耕社會。第二次是臺灣被清朝收復后,“民之渡臺如水之趨下,群流奔注”,使臺灣有了更大發展。這兩次移民高潮A.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控制B.沖擊了傳統的閉關鎖國政策C.豐富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內涵D.驅逐了西方殖民者殘余勢力8.1956年11月,蘇聯出兵入侵匈牙利,大約20萬匈牙利人逃入鄰國。聯合國難民署對這些難民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在聯合國大會尚未授權之前就開始了援助工作。此后,這些難民被孤立遷居到幾乎每一個西方國家。這反映出A.世界難民問題日益突出B.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C.難民救助受到冷戰影響D.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9.中國古代的通行貨幣是銅錢,但在6一7世紀,拜占庭金幣和薩珊波斯銀幣長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轄高昌后,很長時間內仍然沒有禁止用金銀幣。由此可知,隋唐時期A.金銀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B.異域先進文化傳播到中國C.東西方之間商貿往來興盛D.白銀貨幣化推動商貿發展10.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在國際商貿活動中被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這得益于A.“日不落帝國”的建立B.國際格局的變化C.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D.資本主義的發展【高二第二學期中段三校聯考歷史卷第2頁(共6頁)】5382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