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二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一、單選題1.白頭葉猴是世界珍稀保護動物,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僅存于廣西。保護白頭葉猴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護區進行就地保護B.建立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易地保護C.建立白頭葉猴精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其進行保護D.通過立法降低盜獵速度來進行保護2.家庭釀制的紅葡萄酒味道純正,無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干凈沒有毒性。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為了清洗葡萄表皮殘留的農藥,應用自來水反復沖洗B.為了增加葡萄酒的量,需向釀制容器內多加入些白糖C.為了防止環境中雜菌污染,發酵時應在容器口置一紗布D.釀制時,容器應放在陰涼處保存,不要隨意打開蓋子3.生態護坡是對斜坡或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共同組成綜合護坡系統的護坡技術,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類群豐富度采用抽樣檢測法B.生態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種類的分布差異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C.植被掩蓋可有效防止坡地水土流失,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在坡地上同時種植草本和灌木能提高群落結構的穩定性4.下圖為某湖泊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其中I、II、III、IV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m1、m2的能量形式分別為太陽能、熱能B.各營養級生物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會消耗一部分能量C.能量在I、II、III、IV的傳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D.位于營養級IV的生物,單個生物體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少5.下圖所示為某校園的草坪。某興趣學習小組準備估算該草坪上蒲公英(小點)的種群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空間特征B.此種群的性別比例和年齡組成均可以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進而影響種群密度C.取多個樣方時,應兼顧種群密度高、適中和低這三種情況,分別計數,然后計算出平均值D.種群密度能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6.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生態系統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下列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增加某生態系統中某種植物的數量可增強抵抗力穩定性B.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和恢復時間與破壞程度和氣候條件有關C.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能超過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D.農田施用氮肥可彌補農作物從土壤中帶走的氮素,從而維持土壤中氮元素的平衡7.鯽魚是微山湖中主要的魚類之一,科學家曾經對微山湖鯽魚的種群的數量進行了13年的連續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前4年間,該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年齡組成為穩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間,該種群數量開始下降C.第5年到第9年間,該種群數量達到K值并保持相對穩定D.從第11年開始該種群數量不斷上升,到第13年達到新的K值8.發酵食品的制作需要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且需嚴格控制發酵條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先制果酒后制果醋,后期需升高發酵溫度,醋酸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B.乙醇為揮發性物質,因此果酒發酵時進氣量不宜太大,放氣時要避免空氣回流C.超市酸奶常擺放在4℃的冷藏柜內,可防止變質,也可防止酸度過高而影響口感D.制作泡菜時,加工好的蔬菜不能裝滿瓶子,且應將5%-20%的鹽水沒過全部菜料9.下列有關實驗的描述中,正確的有( )①腐乳制作過程有多種微生物參與,其中毛霉和根霉為互利共生關系②果酒發酵的最適溫度為30~35℃,果醋發酵的最適溫度為18~30℃③傳統發酵以混合菌種的固體發酵及半固體發酵為主,發酵工程則以單一菌種的液體發酵為主④果酒、泡菜發酵利用的主要菌種均是真核生物,果醋、腐乳發酵利用的主要菌種均是原核生物⑤在果酒的制作過程中,應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進行多次反復沖洗,才可以洗得徹底⑥制作泡菜時要選無裂紋無砂眼、蓋子吻合好的壇子,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絕空氣,抑制雜菌繁殖A.1項 B.2項 C.3項 D.4項10.甜酒釀(醪糟)是江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用蒸熟的糯米拌上釀酒酵母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制作流程為:浸米→蒸米→涼飯→拌釀酒酵母→發酵→檢查→甜酒釀。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蒸米”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殺滅雜菌,延長甜酒釀的保質期B.“涼飯”后再拌入釀酒酵母,可避免高溫殺死發酵所需菌種C.“發酵”時應將拌有釀酒酵母的涼飯裝滿密閉的容器D.在發酵過程中酒精的濃度會持續增加,pH值會持續降低11.人類利用微生物發酵制作食品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泡菜和腐乳是常見的發酵食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泡菜和腐乳發酵過程中所用的菌種一般都是單一菌種B.泡菜制作時需將鹽水煮沸冷卻后加入泡菜壇,鹽水需沒過全部菜料C.泡菜制作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隨時間的延長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D.豆腐中的蛋白質被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分解后更易消化吸收12.下列相關調查活動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某池塘中鯉魚種群密度時,部分標志物脫落不會影響調查結果B.許多土壤小動物活動能力強,在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時要選擇標志重捕法C.在使用血細胞計數板對酵母菌進行計數時,先將培養液滴入計數室,再蓋上蓋玻片D.在夜晚,可以使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13.下列有關于發酵技術敘述不正確的是( )A.腐乳最外部有一層致密的皮,這層皮就是由毛霉的直立菌絲構成的B.在氧氣充足、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C.長期放置的酒表面會出現一層膜,這層膜是醋酸菌在液體表面繁殖形成的D.泡菜腌制過程中,泡菜壇表面會長出一層白膜,這層白膜是產膜酵母大量增殖形成的14.近幾年某地由于頻發旱災進而引發蝗災,正嘗試引入某種生物進行防治。如圖曲線Ⅰ表述蝗蟲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曲線Ⅱ是a時期引入的某種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進行生物防治的最佳時期應是蝗蟲數量達到C點時B.A~D段,食物等外源性調節因素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C.a點時引入的生物可通過與蝗蟲競爭食物來降低蝗蟲的環境容納量D.蝗災的發生具有周期性,可通過適當引入其天敵以延緩其發生15.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將群落分為不同的類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荒漠中的一些爬行類動物以產生尿素的方式提高體內滲透壓來適應缺水的環境B.熱帶雨林中的陰生植物莖細長、細胞壁薄、機械組織發達、葉綠體大顏色深C.草原上的優勢種為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少量的灌木叢,幾乎無喬木D.落葉闊葉林中喬木往往有板狀根,且藤本植物交錯攀援,甚至直達樹冠16.玉米蚜蟲體型小,常聚集在幼葉,刺吸幼葉的汁液為食,是一種有害生物,每年5—8月易發生蟲害,如遇干旱、旬降雨量低于20mm,蟲害更為嚴重。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玉米蚜蟲與玉米屬于寄生關系B.5—8月玉米蚜蟲數量增多體現出群落的季節性C.用樣方法調查蚜蟲的種群密度D.適度干旱條件有利于提高玉米蚜蟲的出生率17.“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以減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實現,這是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國崛起過程中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中生產者獲得碳元素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B.每個生態系統都可以依靠自身結構成分實現“碳中和”C.實現“碳達峰”后空氣中CO 濃度將保持不變D.建立綠色低碳循環體系還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主要原因是碳循環具有全球性18.下列有關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自養生物一定都是生產者,生產者也一定都是自養生物B.腐生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一定都是細菌、真菌C.植物不一定都是生產者,動物也不一定都是消費者D.細菌既可以作為生產者,也可以作為消費者和分解者19.據調查,目前我國四分之一以上的國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0億元。為治理國土荒漠化,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措施,其生態學原理是( )A.增加生產者的種類和數量B.增加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C.增加食物鏈中的營養級D.增加生物種類,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20.杜鵑又稱布谷鳥,一般棲于森林上層,是捕捉松毛蟲的能手,松毛蟲以松葉為食進而危害松林。如圖是某森林的部分能量流動圖解,N ~N 表示能量數值。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森林中的杜鵑以松毛蟲為食,據此判斷杜鵑屬于第三營養級B.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N —N C.圖中N 的能量去向除圖中所示外,還有未利用部分的能量D.能量從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N /N ×100%21.下列調查活動或實驗中,所得到的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池塘中鯉魚的種群密度時,標記物不利于標記個體的存活B.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時,沒有振蕩試管且從試管下層吸取培養液C.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打開電燈D.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種群密度時,將正好在樣方線上的所有個體都統計2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團隊發現了一種信息素,它可使飛蝗種群由散聚型轉變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種群而加重蝗災。某科研小組對蝗蟲種群數量變化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圖。結合下圖信息分析,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可用樣方法調查跳蝻(蝗蟲幼蟲)的種群密度B.對蝗災區進行人工降雨有利于控制蝗蟲數量C.氣溫持續升高不利于蝗蟲種群數量的增長D.依據信息素結構可設計拮抗劑用于蝗災治理23.安徽農業大學茶樹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茶樹在受到侵害時會釋放“求教信號”——順-3-己烯醇,吸引害蟲天敵前來驅避害蟲,同時周邊健康的茶樹一旦接收到該信號,就能在體內生成順-3-己烯醇糖苷這一“防御武器”并儲存起來,提前激發自身的免疫響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由題干可得出一條食物鏈:茶樹→害蟲→害蟲天敵B.順-3-己烯醇是一種化學信號,害蟲天敵和其他茶樹可以識別該信號C.根據順-3-己烯醇的作用特點可知,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往往是單向的D.提取受侵害茶樹的順-3-己烯醇,為其他茶樹做防蟲處理屬于生物防治24.海南擁有1900多千米的海岸線,海洋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海南沿海積極發展海洋牧場進行海洋漁業生產。三亞市某科研團隊建立貝—魚—藻復合生態系統,在貝類養殖區開展網箱養魚,間養大型海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該生態系統中,珠母貝可攝食有機碎屑和浮游動植物,屬于消費者B.在該生態系統中,魚類的糞便和殘餌均可為大型海藻的生長提供能量C.該養殖模式中需考慮浮游植物和珠母貝等生物之間的協調主要遵循了自生原理D.與該生態養殖相比,傳統網箱養魚可能受自然災害及病害的影響較大25.對杭城內某區域的東方田鼠展開調查,調查范圍2平方公頃,第一次捕獲并標記38只,將捕獲的東方田鼠標記后原地釋放。數日后,在同一位置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共捕獲45只,其中標記過的個體數為9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若被捕捉過的東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則調查區內田鼠種群密度小于95只/公頃B.氣候、疾病和寄生是影響東方田鼠種群密度的密度制約因素C.調查東方田鼠種群密度時,還可同時獲得其生態位,性別比例等種群數量特征D.在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快時進行第一次捕捉,估算得到的該種群的K值小于實際的K值26.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B.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含碳有機物又是能量的載體C.E是化學燃料,對E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D.B是分解者,C是生產者,碳在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循環27.植物對昆蟲取食干擾的應對包括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降低自身防御物質含量,并對繁殖進行超補償;二是增加防御物質含量。科研人員對某地外來植物甲、乙進行剪葉并噴施茉莉酸甲酯溶液模擬當地昆蟲取食,研究它們對昆蟲取食的應對方式,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對于昆蟲取食干擾,乙比甲具有更強的抵抗力B.黃酮是植物甲乙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化學信息C.對該地生物群落來說,植物甲比乙更可能形成生物入侵D.該地生物群落的豐富度自兩種植物進入開始降低至保持穩定28.某山地水庫生產者以藍細菌、綠藻等浮游藻類為主,高等水生植物占比很小。研究人員對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情況進行了調查,部分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營養級Ⅱ的同化量約有 19%用于其生長、發育和繁殖B.營養級Ⅱ、Ⅲ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7%C.營養級Ⅲ、Ⅳ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D.該水庫可能存在水體富營養化現象29.“小龍蝦—水稻同田種養”的蝦稻模式是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第一大模式。種植人員在進行水稻收割后留下水稻樁并將秸稈還田,田中使用秸稈處理劑加速秸稈部分降解成二糖或單糖并種植水草,水草成熟后進行冬蝦養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水稻收割后種植水草的間種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間和資源,避免了光能的浪費B.使用秸稈處理劑加速秸稈的降解,可以提高水中有機質含量,為水草生長間接提供原料C.小龍蝦的糞便為生產者供肥,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D.水稻樁和秸稈既為小龍蝦提供了棲息空間,又構成了該群落的垂直結構30.群聚有利于種群增長和存活,群聚的程度隨種類和條件而變化,過疏和過密都可能會限制種群發展,這就是群聚的阿利氏規律。如圖是某動物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曲線Ⅰ表示出生率,曲線Ⅱ表示死亡率B.據圖分析,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80左右C.當該種群數量小于20時,自然狀態下種群可能會逐漸消亡D.依據阿利氏規律,種群密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種群增長31.下圖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的數量變化模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當植物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大于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C.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草原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32.現有一未受人類干擾,相對封閉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組考察了該湖泊中處于食物鏈最高營養級的某魚種群的年齡組成,結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該魚在3+時達到性成熟(進入成年),9+時喪失繁殖能力(進入老年)。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年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個體數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魚的年齡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類推。A.調查這一湖泊中該魚的種群密度,常用標志重捕法B.根據表中數據推測該魚種群數量一段時間內將保持穩定C.該魚種群數量變化由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D.適度捕撈大魚該魚種群年齡組成將變為增長型33.某興趣小組調查了某人工魚塘食物網及其能量流動情況,部分結果如圖所示,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是J·m-2·a-l。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3.192×104J·m-2·a-1B.清除幽蚊幼蟲可能有利于鱸魚增產C.上述食物網中相鄰兩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均為10%~20%D.太陽魚捕食搖蚊幼蟲,搖蚊幼蟲食用太陽魚的糞便,如此可實現能量在兩者之間的循環流動34.基礎生態位是指在沒有種間競爭前提下,一個物種所能占有的生態位。實際生態位是指有別的物種存在時的生態位。生態位的大小可用生態位寬度表示,下圖表示三個物種在不同資源狀態下的生態位寬度。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生物占據不同的生態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間B.生物實際生態位的寬度小于其基礎生態位的寬度C.環境變化使可利用的資源大幅減少時,生態位寬度不變D.寬生態位的種內競爭強度可能小于窄生態位的35.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態小組對廣東境內出現的部分入侵物種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種 原產地 主要危害紫莖澤蘭 中美洲 形成單優群落,排斥本地植物大瓶螺 亞馬遜河流 繁殖能力強,食量極大飛機草 中美洲 產生化學物質排擠本地物種,全株有毒,昆蟲拒食A.從原產地引進天敵來遏制飛機草蔓延是防控飛機草的最佳方法B.大瓶螺入侵生境后容易成為單優群落,對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C.紫莖澤蘭入侵生境后,群落發生次生演替,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生物圈內所有的動植物、微生物等,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二、解答題36.圖一是某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圖二是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圖三是生態系統能量沿某食物鏈流動示意圖(單位為千焦)。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由喬木、草本植物、蝗蟲、蜘蛛和雜食性鳥構成的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雜食性鳥分別處于第 營養級。(2)若圖二包含了圖一中的一條食物鏈,則A對應的生物是圖一中的 ,該生物與雜食性鳥之間的關系是 。(3)圖二中的D為 ,該生物成分通過 作用從E中攝取碳的速率與 (填字母)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釋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維持動態平衡。在通常情況下,適度地引種外來綠化苗木,并不會造成該生態系統的動態失衡,原因是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4)若圖三中能量沿食物鏈的傳遞效率不變,則Z能獲得的能量是 千焦。能量流動過程中伴隨著物質循環,圖二中碳以有機物形式傳遞的過程有 (填序號)。37.某條流速緩慢的江段位于大型種植產業園區和城市下游,長期以來面臨生態環境惡化、水質變差等問題。為了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生態理念,生態學家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對江畔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植被配置,經過多年維護,不僅逐漸恢復了其原有的生態環境,并成為當地居民的休憩場所。(1)從河面到江堤,生態學家依據群落的 結構,對植物進行如圖所示的分區域配置。在修復過程中,反映了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 。(2)在治理前,該段江中富含的N、P導致某些藻類密度爆增而經常呈現“水華”現象,從種群數量特征角度分析,“水華”出現的直接原因是藻類的 ,使種群密度不斷增加。治理后不僅“水華”現象基本消失,近岸水域中水生動物種類也明顯回升,分析其原因除了控制污水排放外,江邊種植的各種水生植物通過 (至少答1點),抑制了近岸的浮游藻類繁殖。同時水生植物為水生動物提供豐富的 ,有利于動物的生存繁殖。(3)該江段原本擁有許多特有的魚類品種,為了恢復其種群,人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魚苗措施,其目的是使目標種群的年齡結構恢復為 ,但在魚苗放流前需要調查確定目標魚的 和當前種群數量,以確定合理的放流數量。(4)江段中不同品種的魚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 ,是其長期與其他生物及環境間 的結果。為確定該江段某種魚的生態位,需要野外調查其食性,下列最好的確定方法是A.直接觀察法 B.胃容物分析法 C.糞便調查法 D.同位素示蹤法38.圖甲是草原中的昆蟲數量變化曲線圖;圖乙表示某同學進行“探究酵母菌數量變化”實驗得到的曲線圖。該同學的具體操作為:先向試管中加入10mL無菌馬鈴薯培養液,再向試管中接種酵母菌,之后將試管置于適宜環境中連續培養,每天定時取樣,計數,并繪制曲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曲線Ⅰ的前提條件是 .(2)草原上的昆蟲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最好在 (填“b”“c”或“d”)時刻前進行防治。若圖甲中曲線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數量的“昆蟲的天敵”,曲線Ⅱ表明天敵發揮明顯生態效應的時間段是 段。若投放的天敵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圖中α的角度將會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為了繪制得到圖乙的曲線圖,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對酵母菌數量進行調查。圖丙是b時刻用血球計數板(400個小方格體積為1mm×1mm×0.1mm),測得的酵母菌分布情況,一個中方格上有24個酵母菌,若以該中方格的酵母菌數代表整個計數室中每個中方格酵母菌數的平均值。則該1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K值約為 萬個。實際活菌數比該計數方法得到的值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4)將某種單細胞菌接種到裝有10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后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W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種群數量為 時,種群增長最快。若在10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D C A C B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A B C B D B D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C C D A D C A B A題號 31 32 33 34 35答案 D C B C B36.(1) 4 二、三、四(2) 蝗蟲 捕食關系(3) 生產者 光合 ABCD 自我調節(4) 32 ②和⑤37.(1) 水平 速度和方向(2)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與藻類競爭N、P或陽光或為植食性魚類提供棲息場所 食物和棲息地(3) 增長型 環境容納量/K值(4) 提高資源利用率或減少競爭 協同進化 B38.(1)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物種競爭(2) b ef 變大(3) 抽樣檢測 1.2×106 偏小(4) W/2 不變 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