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二)本試卷共6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洛陽二里頭文化由新石器時代豫西王灣文化和晉南的陶寺文化發展而來,下七垣的先商文化由豫北冀南的后崗文化發展而來。類似的中原文化除繼承本地新石器文化因素外,還繼承許多地區新石器時代先民的文化因素。這可用于佐證A.早期中華文明已從多元走向一體B.下七垣文化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先秦時期中原文化間的匯聚融合D.中原文化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2.《商君書·墾令》載:“訾(計算)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新獲秦簡資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納稅人實際耕作面積的前提下,先根據不同田地的形狀和“什一”或“什二”的稅率,計算出“稅田”的面積,再根據稅田的產量計算出應納稅額。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農業生產技術得到發展 B.主要依據土地多寡征稅C.新興地主階級受到盤剝 D.國家治理踐行法治公平3.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主要做法為:將建中(唐德宗年號)以前的正稅、雜稅及雜徭合并為一個總額,稱為“兩稅元額”;元額分地稅、戶稅兩種,按土地面積攤征斛斗(即谷物),按戶等高下攤征稅錢;停止一切苛雜的征派。這一做法A.大大改善普通百姓生活 B.加強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放松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推動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4.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薊等州“以漢制待漢人”。會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門,御元和殿,行入閣禮。壬子,御便殿,宴晉及諸國使。壬戌,御昭慶殿,宴南京群臣”。這些舉措有利于A.南北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發展C.契丹政權摒棄草原習俗 D.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5.貴州過去較為封閉,與中原交流甚少,經濟長期處于原始狀態。明初在此建省之后,實行“調北填南”“調湖廣(湖南、湖北)填貴州”政策-移民由政府發給耕牛、種子、農具,而且三年后起科(對農田計畝征收錢糧)。這一舉措A.徹底改變了貴州的落后面貌 B.促進農業勞作方式改進C.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D.推動了貴州的整體進步6.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江西布政使張集馨與英國參贊巴夏禮訂立《九江租地約》。張集馨赴九江辦理通商事務時,聽到城內警報聲后馬上就躲避了起來。七月四日,張集馨被朝廷以“聞警退避”的罪名革除布政使職務。據此可推知A.英軍侵略勢力深入到內陸地區 B.近代中國外交制度的確立C.清廷拒絕了開辟九江通商口岸 D.清政府對涉外事務的重視7.有學者指出,辛亥革命終結帝制、建立共和國的過程是相當獨特的。在這一過程中,南北政權政治相互妥協,共同堅持國家統一,亦未引發國際層面的大國對抗。其過渡之迅疾,無論在世界史還是在中國史上都是少見的。該學者意在強調A.民國政府堅持反帝反封建立場 B.辛亥革命重要的歷史價值C.政治變革凝聚了社會各界共識 D.民國政權獲得了列強認可8.1938年初,國民政府頒行的《抗戰建國綱領》決議案提出了“經濟建設應以軍事為中心,同時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要求“實行計劃經濟,獎勵海內外人民投資,擴大戰時生產”,并就農村經濟、戰時稅制、交通整理等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國民政府此舉旨在A.準備開展敵后游擊戰爭 B.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C.向戰時“統制經濟”邁進 D.集中力量應對日軍“囚籠政策”9.1949-1956年,中國軍費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平均為35%。1953年國防經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15%。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指出:這個比重太大了,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要使軍費開支降低到財政支出的20%左右,把錢省下來搞經濟建設。這反映了A.國民經濟調整已經迫在眉睫B.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在發生轉移C.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D.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實現突破10.下圖是一組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宣傳畫。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得到全面發展 B.全面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C.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豐富 D.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希羅多德早年游歷眾多國家,充分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在《歷史》開篇當中就指出,之所以要把自己的歷史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這既包括希臘人,也包含了其他異邦人的豐功偉績。據此可知,希羅多德A.以開放的精神探究希臘民主政治B.有意捍衛西方文明的自由與公正C.拋除個人的好惡來剖析古典文化D.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民族平等原則12.1215年英國貴族、騎士和教士反對國王而聯合舉行的武裝反抗,迫使國王簽署了“自由大憲章”,王權受到了明確的限制;1295年,愛德華二世正式建立議會,議會利用法律來制約王權;從1500年起,議會開始起草自己的法案;從亨利四世起,每個國王的稱號由議會決定。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英國A.君主立憲制形成的歷史因素 B.國王國家管理權的喪失C.中世紀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 D.議會與國王關系的嬗變13.下圖所示是畫家想象中1493年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和斐迪南國王接見哥倫布的場景。美國學者莫里森對此事件評價說:“這是哥倫布一生幸運的最高點。此后他再也不曾從雙王那兒看到這樣的榮耀,領受這樣的獎勵,享受這樣的恩惠了。”形成這種評價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獲得巨大成功 B.哥倫布航行未取得預期回報C.西班牙在海外競爭中失勢 D.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初步建立14.下表所示為《馬賽曲》成為法蘭西民族國家象征的歷史進程。據此可知,法國時間 內容1792年 國民公會頒布法令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的慶祝活動中演唱《馬賽曲》1793年 救國委員會(由國民公會創立)決議規定在自日演出和公眾要求的情況下演唱《馬賽曲》1795年 國民公會頒布法令要求國民自衛軍在每日換崗儀式中演奏《馬賽曲》1879年 通過眾議院辯論和戰爭部長通函的形式恢復《馬賽曲》的官方地位A.啟蒙思想對民眾影響深刻B.議會是國家政治權力運轉中心C.革命原則已成為社會共識D.民主共和制具有廣泛社會基礎15.一戰后,西歐國家根據《凡爾賽和約》,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戰勝國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在歐洲與中東地區,依語言族系東拼西湊出多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據此可知,當時A.蘇維埃俄國國家安全形勢嚴峻B.歐洲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隱患C.英國延續其歐洲大陸均勢政策D.歐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進展迅速16.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美國拉攏盟國在技術上搞“小院高墻”式封鎖,以“供應鏈安全”為借口推行經濟“脫鉤斷鏈”,使全球化遭遇幾十年來未曾遇到的逆流。這表明A.各國間相互聯系日益加強 B.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失靈C.全球化的發展與退步并存 D.經濟全球化已完全停滯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蒙元時期的民族政策,是以蒙古帝王為中心,從而規范和引導社會成員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的總和。據《出使蒙古記》記載:成吉思汗時期,大量的技工和奴隸被遷徙到蒙古草原。他們“被算作韃靼人的一員”。元朝統一全國后,蒙古族人散布于國內廣大區域,形成與其他民族錯雜而居的局面。這種混居的狀態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以及現實意義。而“四等人制”則是元朝根據征服順序的先后來劃分的,并無特別的民族分化傾向。-摘編自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 清朝遵循“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與“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政治原則,從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制定和實施了恩威并用、剿撫并施的民族政策。在處理民族事務方面,“區別對待,因俗而治”。雍正皇帝曾明確要求“從俗從宜”“各安其俗”,在不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進行統治,以構建不同民族的共同利益基礎。-摘編自余梓東《論清朝的民族政策》(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代民族政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混居的狀態”的現實意義。(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清朝前期為例,說明中國封建王朝構建不同民族共同利益基礎的措施。(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甲午戰爭之后,外資銀行在華勢力日益擴大,橫行中國金融市場,加之中國近代工商業不斷發展,1905年,戶部銀行獲準開辦。1908年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但外資銀行憑借近代化的經營方法把持了中國金融市場,本國銀行的業務很難開展。1912年,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雖仍屬中央銀行性質,但“內則擴展業務,外則周旋抗御”,市場化進程快速發展。國民黨在其統治時期曾對中國銀行進行過兩次改組,先是改組為官商合資的國際匯兌專業銀行,后又通過改組加以完全控制,納入國民政府的官僚金融壟斷資本體系。-摘編自洪葭管《中國金融史》材料二 清末雖設有本國銀行,但由于民族工業不發達,政府又缺乏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和推動作用,銀行自身大多只注重紙幣發行,且不按正規的銀行規則行事。這些銀行中的絕大多數在成立不久后就倒閉了。民國時期,政府多次規范金融貨幣市場,為資本主義的建設營造了相對良好的社會環境,于是在北、南二政府統治時期分別出現一戰期間的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和二戰前的資本主義發展“高峰”。-摘編自李小鶴《晚清與民國金融業的發展環境與績效比較》(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國銀行在不同時期的市場化發展狀況。(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銀行市場化艱難的歷史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利物浦自1207年建城之初,碼頭數量就很少,相關設施也不足,海上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公路和水路的運輸能力也不足,突出的經濟成就僅局限于一些低水平的手工業和短途的沿海貿易。新航路的開辟、光榮革命的發生使利物浦走向繁榮。18-19世紀,以港口體系為核心的河運和鐵路網絡相繼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利物浦經濟的騰飛,并引發了英國社會一系列連鎖反應。-摘編自張思《16-19世紀利物浦經濟研究》材料二 近代英國交通建設經歷了困局、初步緩解、全面改善和加速推進的復雜演變過程,展現了英國自16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治理變革和突破的歷史進程,推動了交通強國的形成。16、17世紀,英國城鎮人口數量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水陸交通需求劇增,導致既有交通養護機制不堪重負。18世紀下半葉收費公路的普及進程加快,倫敦、英國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道路先后成為收費公路。1830年通車的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預示著英國進入鐵路新時代。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直接催生了1832年的議會改革。-摘編自沈琦《從“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國建設交通強國的歷史進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建設交通強國的積極影響。(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交通建設與國家治理的關系。(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由冀朝鼎在國外用英文寫成。作者在縝密研究中國水利史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歷史上“基本經濟區”(如下圖)這一重要概念,并用以詮釋中國王朝興衰、統一與分裂以及流域開發等問題。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選擇一個“基本經濟區”進行歷史詮釋。可以詮釋王朝興衰、統一與分裂以及流域開發,也可以詮釋其他方面。(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D D A B C B C序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A D B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14分)(1)特點:以蒙古帝王為中心;民族混居;實行“四等人制”(4分)。現實意義: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不同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4分)。(2)清朝前期,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在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地區發展(6分)。18.(14分)(1)19051912 年,市場化發展艱難,受外資銀行擠壓;1912年后,市場化進程快速發展;國民黨統治時期,被改組納入官僚金融資本體系,市場化發展受限制(6分)。(2)原因: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經濟發展落后;外資銀行的擠壓,競爭壓力大;國內政局動蕩,戰爭頻繁,社會不穩定;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的束縛;金融市場不完善,缺乏成熟的金融體系(8分)。19.(12分)(1)積極影響: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加強了國內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英國社會的變革,如議會改革;提升了英國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世界強國(8分)。(2)關系:交通建設的需求推動國家治理變革,如英國因交通需求促使議會改革;國家治理的完善有利于交通建設的推進,國家通過制定政策等手段支持交通建設(4分)。20.(12分)示例:論題: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重要的基本經濟區,對王朝興衰影響重大(2分)。論述:在秦漢時期,黃河流域作為重要的基本經濟區,農業發達。秦國通過在關中地區修建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3分)。西漢時期,繼續重視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和農業發展,使得黃河流域經濟繁榮,成為西漢王朝的經濟重心,支撐起強大的西漢帝國(3分)。但隨著歷史發展,黃河流域長期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加上戰亂頻繁,經濟逐漸衰退。到了唐朝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黃河流域對王朝興衰的影響力逐漸減弱(3分)。由此可見,黃河流域作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基本經濟區,其經濟發展狀況與王朝興衰緊密相關(1分)。(論題明確2分,史論結合8分,邏輯嚴謹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