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52分)1.據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記述,為保護雅利安人的土地和水源,戰神因陀羅乘著馬拉戰車,沖向那些被視為污穢的敵人——達薩人,并搗毀了他們的堡壘。這可用于佐證( )A.印歐人遷徙的影響 B.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C.馬其頓東侵的范圍 D.恒河流域的早期開發2.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日耳曼軍事首領依靠個人威望吸引戰士效忠,從而建立了軍事上的依附關系。法蘭克王國則將征服的土地授予親兵,以換取他們的軍事服務。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遷徙( )A.促進了歐洲農耕生產的發展 B.松弛了人身依附關系C.實現了亞歐文明的深度融合 D.推動了西歐的封建化3.下圖是公元前3000年一前1000年印歐人遷徙示意圖。這一過程( )A.推動了區域文明的形成 B.決定了歐亞人口的分布格局C.擴大了游牧文明的范圍 D.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內部分裂4.蘭克在其著作中提到:羅馬帝國的西部雖然被摧毀,但各個行省的人與占領者取得某種聯合由此而產生了新的民族。教會、王權、憲法、管理、法律、文學,所有這一切從這時起都逐漸發展成為羅馬—日耳曼式的了。這表明日耳曼人的遷徙( )A.促進了區域文化的轉型 B.使亞歐大陸文明區統一起來C.導致文化的替代性變化 D.引發了羅馬法的復興潮流5.在古希臘荷馬編著的史詩《伊利亞特》中,充滿了戰車對決的壯觀場景,這些戰車的構造與邁錫尼文明戰車遺跡高度吻合。希臘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經過印歐語言的演變,最終成為西方文字源頭。上述現象出現的共同原因是( )A.希臘城邦制度的建立 B.地中海商貿繁榮發展C.印歐人的跨地域遷徙 D.外部蠻族的軍事征服6.科學家分析了英國約克的七個低覆蓋度的羅馬裔不列顛人基因組,發現其中六個基因組與現代英國的凱爾特人存在密切的親緣關系,而第七個基因組與中東人有親緣關系。由此可知,羅馬帝國時期( )A.實行嚴格的民族政策 B.與中東地區關系緊張C.不列顛人口成為主體 D.存在跨地域人口流動7.澳洲黑人是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后來其他種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國共把19萬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亞。又如,從1820年到19世紀30年代初引進自由移民1.4萬人,約占全澳移民總數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進數額直線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萬人。此舉( )A.不利于澳大利亞人口結構變化 B.削弱了土著勢力對議會控制C.根據澳大利亞的實際主動調整 D.加速了澳洲人口的族群融合8.19世紀40至50年代,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的做法,轉而實施了《殖民地土地與移民法》,以促進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年,澳大利亞人口從20萬增至120萬,自由移民占比也從10%躍升至60%。這一系列變化推動了澳大利亞牧羊業規模化生產,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國工業原毛進口總量的70%。這些現象( )A.說明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 B.反映了商業經營模式的革新C.凸顯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 D.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縮影9.如圖為某一時期的國際人口遷徙示意圖。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 )A.經歷從勞動力移民到知識精英移民的轉變 B.推動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C.導致新發現地域的傳統文化遭到沉痛打擊 D.推動了北美混血社會的形成10.1877年,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移民入境情況的調查書,其中記錄了華工在鐵路建設中的卓越表現。然而到了1882年,美國總統卻簽署了《排華法案》,規定十年內禁止中國勞工移民入境。這一轉變反映出( )A.中國國際地位開始急劇下降 B.美國勞動力市場規模的飽和C.中美外交關系突然嚴重惡化 D.美國自由平等價值觀的虛偽11.如圖是太平洋鐵路地區地形剖面圖。該圖可用來說明( )A.歐美聯合修建近代鐵路 B.工業革命擴展到了美國C.華工開發美洲時的艱辛 D.拉美大力發展交通事業12.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4年5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的人數達1.2億,再創歷史新高。聯合國難民署官員表示,許多人因新爆發的和仍在持續的沖突被迫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這表明聯合國難民署( )A.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B.呼吁國際多方力量投入難民救濟工作C.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 D.尋求解決地區沖突和難民問題的辦法13.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7月修訂《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提高補償標準、擴大補償范圍并明確法律責任。這兩個文件的頒布( )A.體現法律為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B.強化政府在移民安置中的主導作用C.推動國家水利工程建設快速發展 D.保障移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14.1820-1860年,美國迎來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這期間來到美國的移民總數高達500萬,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愛爾蘭人約200萬,德國人約170萬,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同時,移民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的中國人。這些現象( )A.體現了美國移民政策的實用性 B.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C.推動了美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 D.實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15.下圖所示是新中國教育部統計的1950年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及分布情況。這主要反映了( )A.政府對移民管理的重視 B.政府關注人才的引進C.新中國高等教育的落后 D.國民教育體系較完善16.1948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難民法,法案尤其照顧“其國土被外部勢力兼并”的原波羅的海三國以及原波蘭東部地區的難民,入美難民總額的40%留給了來自這些地區的難民,理由是他們如果被遣返,遭到迫害的可能性更大。這反映出( )A.美國難民政策服務于國家對外戰略 B.美國加強對難民人道主義救助C.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東歐國家 D.難民救助的國際協調能力增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基督教與日耳曼政權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隨著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的統一及后來的分裂,構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國的雛形。——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與西歐不同,內徒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國號為漢。劉淵曾研習《易》《尚書》《毛詩》,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孫吳兵法、先秦諸子,無不縱覽。不僅是匈奴人,民族大遷徙中進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非常向往漢文化。后趙創立者石勒(319-333年在位)“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統一了我國北方,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這樣,自漢代以來,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徙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結果,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摘編自劉愛蘭《試論民族大遷徙對古代中國與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對歐洲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3~6世紀的民族大遷徙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發展的原因。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與此同時,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以渲染而夸飾的筆法,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與德意志發生了時斷時續的戰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1707年與英格蘭合并以后,許多蘇格蘭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宗教上都感到很不如意,加上遠洋船主和土地經紀人的組織動員,有些人便遷徙到北美殖民地,在那里尋求新的立足之地。——摘自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材料二 大遷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它使南部從事農業的黑人人口顯著減少。大批黑人洪水般涌入北部工業城市,紐約、費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一批新興黑人中產階級以紐約哈萊姆黑人區為中心開展了一場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反映黑人心聲、表達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國的決心的運動。在馬庫斯·加維領導下興起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主張“回非洲去”,建立一個強大的黑人國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擺脫種族主義枷鎖的強烈愿望,成為60年代“黑人權利”運動的先聲。——摘編自胡錦山《美國黑人的第一次大遷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非英裔歐洲人移居英屬美洲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黑人大遷徙運動對美國社會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全球化語境下基于多元族群社會建設、民族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典型案例,其文化政策發展和文化共同體建設形成了獨特的經驗。下表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變。時間 主要內容1965—1989年 獨立伊始,新加坡一方面要集中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經濟結構和保障社會就業,另一方面須盡快建立起與獨立主權國家相適配的文化價值體系,為國家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心理基礎1989—2012年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并逐步脫離第三世界的困境,新加坡的文化政策開始從服務國家政治建設轉向服務國民經濟發展,文化政策的重心轉向文化創意產業2012—2022年 新加坡文化政策目標明確指向以“國家動員一個體參與”方式進行的文化共同體塑造,即因家對社會的多元文化形態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建立一種“新加坡民族”的認同——摘編自傅才武、鄧時《多元族群社會的文化共同體構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進邏輯》(1)根據材料,概括新加坡構建多元族群社會文化共同體的主要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加坡構建多元族群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圖是以“郢”為后綴的居民點在全國省區分布數據及部分集中區域細分圖。為何江淮村落多稱“郢”?現有研究存在三種解釋。一是楚遺民命名說。古楚語中,“郢”指楚王的居所。楚國遷都到某處,甚至楚王游幸到某處,便稱該處為某郢,如紀郢、陳郢、壽郢等。楚末年遷都江淮之中的壽春,亡國后,遺民為表懷念,便以郢字命名村莊。二是鹽引說。該說認為郢字村莊早先多為鹽商所居,鹽商須憑鹽引(注:官方頒發的食鹽運銷許可證)販鹽,因此這類村莊便被稱為“張引”“李引”,后異化為“郢”。三是“營”字轉化說。皖中、皖北兵家必爭,民多聚族而居,結營扎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淮軍各營均取統領的名字命名,如劉銘傳的“銘字營”,民眾紛紛仿效,形成“張營”“李營”,后大多雅化為“郢”,令人聯想到江淮大地的泱泱楚風。……地名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但歷史文化也就在地名變易的過程中累積、堆疊,逐漸變得厚重。——摘編自徐進《安徽地名“郢”來源補論》選取材料的整體或局部信息,從《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角度擬定論題,并結合所學加以闡述。(要求:立論正確,敘述完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A A C D D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C B A1.A【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材料中雅利安人的戰神因陀羅與達薩人作戰,反映了雅利安人在遷徙過程中與當地原有族群的沖突,可用于佐證雅利安人遷徙的影響,A項正確;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在印度地區逐漸形成的等級劃分體系,材料中未涉及種姓制度中不同等級相關內容,排除B項;馬其頓入侵印度是在公元前4世紀,與《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時期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要說的是戰爭,未涉及恒河流域早期開發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塔西佗描述的日耳曼首領與戰士的效忠關系,屬于非血緣的“親兵隊”組織,這種保護與服從的義務關系是封君封臣制度的雛形,法蘭克王國將征服的土地授予親兵以換取軍事義務,直接體現了土地與軍事服務的聯系,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體現了日耳曼民族的遷徙影響了西歐政治文化的形成,D項正確;材料僅體現社會關系變革,未涉及農耕技術或生產模式的改進,排除A項;材料中軍事依附(如“效忠與保護”)與土地分封均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領主與封臣),封建制度下農民對領主的依附更趨嚴格,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西歐內部的日耳曼傳統與羅馬制度結合,未提及與亞洲文明的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印歐人遷徙促進了眾多區域文明的形成發展,其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印度文明;亞細亞人和多里安人入侵了希臘半島,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亞平寧半島,并在半島上建立了以拉丁語為載體的羅馬文明,A項正確;印歐人遷徙影響歐亞人口分布格局,但不是“決定”,排除B項;印歐人遷徙到各地后,并不是都是以游牧為生,遷入東南歐和南亞的印歐人多轉向了農耕生活,排除C項;印歐人遷徙時,羅馬帝國還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4.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歐洲。據材料,日耳曼人的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西部的崩潰,但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碰撞和融合。新的民族的形成,以及羅馬—日耳曼式文化的出現,表明日耳曼人的遷徙促進了區域文化的轉型,A項正確;蘭克主要關注的是羅馬帝國西部的變革,而不是整個亞歐大陸的統一,日耳曼人的遷徙主要影響的是歐洲,尤其是西歐地區,而不是整個亞歐大陸,排除B項;新的文化的形成是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一種文化完全替代另一種文化,排除C項;材料提及教會、王權、憲法、管理、法律、文學等多方面的發展,而非單講法律,且羅馬法的復興是在中世紀后期,尤其是12世紀以后的事情,排除D項。故選A項。5.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印歐人遷徙將戰車技術帶入愛琴海地區,與邁錫尼文明(希臘青銅時代文明)的軍事傳統結合,形成《伊利亞特》中描述的戰爭場景。希臘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印歐人遷徙至希臘后,為適應自身語言結構,對希臘字母進行了改造,C項正確;希臘城邦制度興起于古典時期(公元前8世紀后),遠晚于邁錫尼文明,與戰車技術的傳播無關,排除A項;商貿促進文化交流,但無法解釋戰車技術和文字改造的印歐底色,排除B項;多利安人入侵雖導致邁錫尼衰落,但腓尼基字母的引入是和平的文化交流結果,與“軍事征服”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帝國。題干材料顯示,約克七個羅馬裔不列顛人中有六人與凱爾特人親緣密切,第七人與中東人相關,羅馬帝國疆域橫跨歐亞非,統治范圍內允許人口遷徙和流動,如軍隊調動、商人往來、奴隸貿易等,第七個基因組的中東特征表明,羅馬帝國時期存在跨越不同地理區域的人口遷移,D項正確;羅馬帝國對被征服地區采取相對寬容政策,允許保留部分文化和自治,材料未提及限制民族活動的政策,排除A項;中東基因組僅體現個體來源,無法推斷羅馬與中東整體關系,且羅馬與中東既有沖突也有商貿往來,單一案例無法證明“關系緊張”,排除B項;六個基因組屬凱爾特人反映當地原住民延續性,但“羅馬裔不列顛人”樣本范圍有限,無法證明不列顛人口成為帝國主體,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背景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根據材料“其他種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結合所學可知,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有其原始居民澳洲黑人、還有英國流放的罪犯、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由移民等,這反映了澳洲人口的多種族化與多民族化,D項正確;大量移民的引入,促進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移民參政的情況,僅憑材料無法得出移民“削弱了土著勢力對議會控制”,排除B項;根據材料“英國共把19萬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亞”可知前期澳大利亞的移民是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動所導致,并不是澳大利亞主動調整的結果,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終止向澳大利亞輸送罪犯,轉而推動自由移民,這一政策調整促進了澳大利亞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澳大利亞成為英國重要的原料供應地,體現了英國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經濟影響力,將澳大利亞納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散,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一個縮影,D項正確;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僅從澳大利亞的人口變化和移民情況不能得出“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的結論,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澳大利亞這一特定地區因英國政策調整而發生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當地商業經營模式改變的相關內容,澳大利亞牧羊業的發展不能直接等同于改變了商業經營模式,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主要集中于工業革命前,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已處工業革命后期,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題干箭頭指向,可知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主要方向是從歐洲到美洲、非洲、大洋洲、亞洲,從非洲到美洲,從中國到美洲、東南亞,反映的是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促進歐洲人口向其他大洲遷移,奴隸貿易促進非洲人口遷移美洲,華工前往美洲、東南亞等地謀生,與近代國際人口遷徙相符。結合所學,近代殖民者的入侵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給新發現的美洲的傳統文化帶來沉痛打擊,C項正確;從勞動力移民到知識精英移民的轉變屬于現代移民的特點,排除A項;現代社會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推動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排除B項;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而非北美,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877年—1882年的美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877年美國國會記錄了華工在鐵路建設中的卓越表現,但后來美國總統卻簽署《排華法案》,禁止中國勞工移民人境,這種轉變體現出美國自由平等價值觀充滿了虛偽性,并非真正的自由和平等,D項正確;美國對中國移民政策的轉變并非因為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主要是出于美國自身利益的考量,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美國排除華工當時美國勞動力市場規模并未飽和,且勞動力市場飽和僅涉及表面經濟因素,未觸及深層社會價值觀問題,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美國對中國移民政策的變化,不能就此斷定中美外交關系突然嚴重惡化,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洲。美國太平洋鐵路建設過程中,大量華工參與其中,從圖中可以看到該鐵路經過的地形復雜,有山脈、平原等,建設難度極大,這充分說明了華工在開發美洲(參與鐵路建設)時面臨著艱難的自然條件,工作十分艱辛,C項正確;圖中主要展示的是美國太平洋鐵路地區的地形情況,并沒有體現出歐美聯合修建近代鐵路的信息,且太平洋鐵路主要是美國國內鐵路建設工程,排除A項;工業革命擴展到美國主要體現在美國在工業生產技術、工廠制度等方面的發展和變革,而此地形剖面圖主要展示的是太平洋鐵路地區的地形情況,不能直接說明工業革命擴展到了美國,排除B項;圖中所示的太平洋鐵路是美國的鐵路,并非拉美大力發展交通事業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2024年的世界。材料指出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可見聯合國難民署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C項正確;聯合國難民署的主要工作是針對難民的救助和安置等,并非直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排除A項;聯合國難民署呼吁國際援助,而不是直接描述難民署自身采取的措施,排除B項;解決地區沖突更多是聯合國其他機構(如安理會)的任務,而難民署主要負責應對難民問題,雖然沖突可能導致難民,但題目中難民署的行動是直接幫助難民,而不僅僅是解決沖突本身,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7月修訂《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通過立法完善移民補償機制,既保障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又通過提高補償標準、明確法律責任等舉措維護移民群體的合法權益,這種“發展成果共享”的政策導向,體現了對社會公平與穩定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國家對于移民補償的重視,與脫貧攻堅戰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政府主導”雖符合史實,但材料更強調對移民權益的保障,對于移民安置的信息體現較少,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僅憑頒布文件無法直接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快速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愛爾蘭人約200萬,德國人約170萬,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同時,移民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的中國人”結合所學可知,根據題干描述,1820-1860年美國第一次移民高潮帶來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區和種族的移民,包括西歐、北歐、非洲和亞洲的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傳統,豐富了美國的社會文化,推動了美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C項正確;題干主要闡述的是不同來源的移民情況,未提及美國移民政策相關內容,所以無法體現美國移民政策的實用性,排除A項;題干僅僅描述了移民的來源和數量等情況,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些移民的到來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排除B項;題干并未提及不同民族之間是否實現了文化認同,且這一時期移民群體之間存在文化沖突,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根據材料“新中國教育部統計的1950年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及分布情況”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教育部統計留學生的人數分布情況,一方面是要摸清當時中國教育界的情況,二是要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人才,這表明了政府對人才引進的重視,B項正確;圖表主要呈現的是留學生分布,并非移民管理相關內容,與圖表主旨不符,排除A項;大量中國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新中國國內高等教育可能存在不足或落后的情況,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排除C項;僅從在國外的留學生人數及分布情況,不能得出國民教育體系較完善的結論,兩者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1948年正值冷戰初期,美國與蘇聯的對抗日益加劇。波羅的海三國1940年加入蘇聯有被迫的因素,波蘭東部地區的一些領土在二戰后被劃入蘇聯,美國優先接納這些地區的難民,目的是以“人道”、“民主”為旗幟,與蘇聯對抗。因此,這一政策明顯服務于美國的對外戰略,A項正確;美國大量接納社會主義國家的難民,具有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而非單純出于人道,排除B項;美國的難民政策并不是哪里產生的難民多就接納哪里的難民多,排除C項;材料只提及美國一國的難民政策,看不出國際協調,排除D項。故選A項。17.(1)影響:摧毀了西羅馬帝國;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2)原因:角度一: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漢族成為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沒有對漢民族造成致命的沖擊。西歐羅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連年征戰,其人數逐漸減少。羅馬帝國處于地中海區域,正當東西文化的交匯處,所以使其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角度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而羅馬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遭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容易形成獨特的新文化。角度三:中國雖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載體的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而西歐,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歐洲)。由材料“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可得出,摧毀了西羅馬帝國;由材料“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可得出,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由材料“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及所學可得出,確立了西歐封建等級制;由材料“隨著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的統一及后來的分裂,構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國的雛形”可得出,奠定了西歐民族國家的雛形。(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歐洲和中國)。原因:由材料“與西歐不同,內徒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國號為漢,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狂潮,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可得出,角度一: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漢族成為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沒有對漢民族造成致命的沖擊。西歐羅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連年征戰,其人數逐漸減少。羅馬帝國處于地中海區域,正當東西文化的交匯處,所以使其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由材料“統一了我國北方,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可得出,角度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能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而羅馬商品經濟相對發達,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遭到外來文化沖擊時容易形成獨特的新文化。由材料“對北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這樣,自漢代以來,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徙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結果,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摧毀了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新的主人。基督教與日耳曼政權的結合,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礎上形成了封建等級制,以契約為保障,使國家權力轉化為私人性質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及所學可得出,角度三:中國雖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載體的漢民族,其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基本沒變。而西歐,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18.(1)原因: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展的訴求;跨洋航行更加便利;美洲土地等資源豐富;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答對其中三點即可)(2)影響: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改變了美國南北人口結構和黑人聚居區布局;黑人的文藝創作影響力增大;反對種族主義的民族運動興起;促進美國民權運動的發展。(答對其中三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一“英國政府向來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到英屬美洲定居”可得出英國政府移民政策相對開明;根據材料一“法國在路易十四執政后,與德意志發生了時斷時續的戰爭,萊茵河兩岸烽煙迭起,城郭丘墟,田園荒蕪,許多人流離失所。于是,不少人只得遠走他鄉。”可得出歐洲政治、經濟等方面動蕩、歐洲人對生存和發展的訴求;根據材料一“遠洋船主和土地經濟人的組織動員”可得出跨洋航行更加便利;根據材料一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稱贊北美的山川風物和經濟人文”可得出美洲土地等資源豐富;根據材料一“各種關于英屬美洲的宣傳品,包括旅行記、小冊子、文章和書信,在歐洲各地流傳。”可得出英屬美洲風情在歐洲的廣泛宣傳。(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二“大遷徙極大地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可得出改變了美國黑人的階級構成;根據材料二大遷徙“使南部從事農業的黑人人口顯著減少”和“紐約、費城、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圣路易斯等北部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可得出改變了美國南北人口結構和黑人聚居區布局;根據材料二“一批新興黑人中產階級以紐約哈萊姆黑人區為中心開展了一場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反映黑人心聲、表達黑人民族自豪感和黑人改造美國的決心的運動。”可得出黑人的文藝創作影響力增大;根據材料二“在馬庫斯·加維領導下興起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主張‘回非洲去’,建立一個強大的黑人國家,反映了城市黑人渴望擺脫種族主義枷鎖的強烈愿望”可得出反對種族主義的民族運動興起;根據材料二“成為60年代‘黑人權利’運動的先聲”可得出促進美國民權運動的發展。19.(1)制定并執行漸進的、契合國情的文化政策;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并重;注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整合社會多元文化形態,強調“新加坡民族”認同。(2)鞏固了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其他國家有借鑒價值。【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現代新加坡。舉措:根據材料“獨立伊始,新加坡一方面要集中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經濟結構和保障社會就業,另一方面須盡快建立起與獨立主權國家相適配的文化價值體系,為國家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心理基礎”可得出,制定并執行漸進的、契合國情的文化政策;根據材料“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并逐步脫離第三世界的困境,新加坡的文化政策開始從服務國家政治建設轉向服務國民經濟發展,文化政策的重心轉向文化創意產業”可得出,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并重;注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根據材料“新加坡文化政策目標明確指向以“國家動員一個體參與”方式進行的文化共同體塑造,即因家對社會的多元文化形態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建立一種“新加坡民族”的認同”可得出,整合社會多元文化形態,強調“新加坡民族”認同。(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現代新加坡。根據材料“獨立伊始,新加坡一方面要集中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經濟結構和保障社會就業,另一方面須盡快建立起與獨立主權國家相適配的文化價值體系,為國家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心理基礎”可得出,鞏固了國家的獨立與安全;根據材料“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并逐步脫離第三世界的困境,新加坡的文化政策開始從服務國家政治建設轉向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可得出,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根據材料“新加坡文化政策目標明確指向以“國家動員一個體參與”方式進行的文化共同體塑造,即因家對社會的多元文化形態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建立一種“新加坡民族”的認同”可得出,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加坡移民國家的建設對其他移民國家文化建設具有借鑒價值。20.示例:論題1:文化的形成具有區域獨特性。(以江淮村落以“郢”為名的現象為例)闡述:江淮地區村落多稱“郢”的現象,是歷史、經濟、軍事、地理交通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體現了區域文化的獨特性。歷史文化的沿革傳承文化符號:楚國在戰國末期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將“郢”(楚都的稱謂)帶入江淮。楚亡后,遺民以“郢”命名聚居地(如“壽郢”),既是對故國的紀念,也是楚文化在江淮的延續。這種命名方式通過移民和代際傳承得以固化,成為地方文化符號。經濟活動的傳播重塑文化形態:明清時期兩淮鹽業興盛,鹽引制度催生特殊社會群體。據《明史·食貨志》載,萬歷年間兩淮鹽引占全國三分之一,鹽商建立的聚居點以“引”命名,在方言音轉規律下演變為“郢”,這表明經濟活動能通過語言載體重塑地域文化。軍事政治的影響加速文化變異:皖中、皖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民眾為自保常結營聚居。太平天國時期,淮軍“銘字營”等命名方式被民間模仿,形成“某營”類地名,后雅化為“郢”,軍事組織與民間防御需求共同推動了地名的變遷。地理區位優勢強化文化獨特性:江淮作為南北過渡帶,自古就是文化交融區,大運河開通后,更成為南北商路樞紐,這種交通優勢使得楚文化遺存、鹽商文化創新、軍事文化改造得以在此疊加。結論:文化的形成具有區域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體現在地名上,也體現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對“郢”地名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文化具有區域獨特性的原因。論題2:多重因素影響區域文化的發展。(以軍事因素為例)闡述:江淮地區“郢”字地名的集中分布,與歷史上頻繁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這一時期的軍事沖突深刻影響了皖中、皖北的社會結構,進而推動了地名文化的演變。清廷為鎮壓太平軍,允許地方組建淮軍等武裝力量。淮軍各營以統領姓氏命名,如“銘字營”(劉銘傳)、“樹字營”(張樹聲),形成“張營”“李營”等臨時性軍事據點名稱。民眾為求自保,亦效仿這種命名方式,將聚居地稱為“某營”,強化了軍事組織對基層社會的滲透。然而,軍事名稱的“去暴力化”需求催生了文化雅化。清中后期,皖北作為楚文化核心區,“郢”字承載的楚風古韻(如楚國都城“郢”的歷史記憶)為地名改造提供了文化資源。民眾將“營”雅化為“郢”,既保留了軍事聚落的集體記憶,又通過嫁接楚文化符號提升了地名內涵。這一過程體現了軍事實踐與文化傳統的交融:戰爭催生功能性名稱,而文化積淀則賦予其歷史深度。結論:從“營”到“郢”的轉變,既是戰爭記憶的符號化保存,也是楚文化認同的隱性表達,區域文化發展往往在現實需求(如軍事防御)與歷史資源(如楚文化符號)的雙重作用下實現創新性傳承。論題3:地名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闡述:地名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材料中江淮村落以“郢”為名的現象,正是地名作為文化載體的典型例證,反映了楚文化遺存、商業活動與軍事歷史在江淮地區的層累與融合。地名承載族群記憶與文化認同:“楚遺民命名說”揭示了地名對族群遷徙與文化延續的記錄功能。楚國滅亡后,遺民以“郢”(楚王居所之稱)命名新定居點,如“壽郢”源于楚末都城壽春。這一命名行為既是對故國的追念,也是楚文化在江淮地區的符號化留存。地名由此成為族群記憶的紐帶,維系著移民與原鄉的精神聯系。地名映射經濟與社會活動:“鹽引說”展現了地名對經濟活動的反映。鹽商聚居地因“鹽引”得名“張引”“李引”,后演化為“郢”,揭示了明清鹽業制度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地名在此成為經濟史的“密碼”,解碼后可窺見古代貿易網絡與市鎮興衰。地名記錄軍事歷史與語言演變:“營字轉化說”體現了軍事活動對地名的塑造。淮軍“銘字營”等名稱演變為“張營”“李營”,再雅化為“郢”,既記錄了太平天國時期江淮的軍事化組織,也反映了民眾對文雅化的追求。地名在此成為軍事史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的標本,揭示社會動蕩對基層治理的影響。結論:江淮地區以“郢”為名的現象,深刻揭示了地名作為文化載體的多重功能與豐富內涵。它不僅記錄了楚文化遺存、族群遷徙與歷史記憶,還映射了經濟活動的變遷、軍事歷史的痕跡以及語言演變的軌跡。【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根據材料“一是楚遺民命名說”“二是鹽引說”“三是‘營’字轉化說”可知,材料反映江淮地區村落多稱“郢”的現象是歷史、經濟、軍事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體現了區域文化的獨特性,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文化的形成具有區域獨特性(以江淮村落以“郢”為名的現象為例)。關于闡釋可從歷史沿革、經濟活動、軍事政治和地理優勢等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材料“‘郢’指楚王的居所。楚國遷都到某處,甚至楚王游幸到某處,便稱該處為某郢,如紀郢、陳郢、壽郢等。楚末年遷都江淮之中的壽春,亡國后,遺民為表懷念,便以郢字命名村莊”可知,遺民以“郢”命名聚居地,既是對故國的紀念,也是楚文化在江淮的延續,因此江淮地區村落多稱“郢”的現象是歷史文化沿革的結果;根據材料“郢字村莊早先多為鹽商所居,鹽商須憑鹽引販鹽,因此這類村莊便被稱為‘張引’‘李引’,后異化為‘郢’”可知,鹽商建立的聚居點以“引”命名,在方言音轉規律下演變為“郢”,這表明經濟活動能通過語言載體重塑地域文化;根據材料“皖中、皖北兵家必爭,民多聚族而居,結營扎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淮軍各營均取統領的名字命名,如劉銘傳的‘銘字營’,民眾紛紛仿效,形成‘張營’‘李營’,后大多雅化為‘郢’”可知,太平天國的軍事組織與民間防御需求共同推動了地名的變遷;結合所學可知,江淮作為南北過渡帶,自古就是文化交融區,這種地理區位優勢強化了文化獨特性。最后進行歸納總結。示例2:根據材料“皖中、皖北兵家必爭,民多聚族而居,結營扎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淮軍各營均取統領的名字命名,如劉銘傳的‘銘字營’,民眾紛紛仿效,形成‘張營’‘李營’,后大多雅化為‘郢’,令人聯想到江淮大地的泱泱楚風。”可知,材料反映江淮地區“郢”字地名的集中分布與歷史上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體現了軍事活動也是影響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多重因素影響區域文化的發展(以軍事因素為例)。關于闡釋可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這一時期的軍事沖突深刻影響了皖中、皖北的社會結構,進而推動了地名文化的演變。根據材料“皖中、皖北兵家必爭,民多聚族而居,結營扎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淮軍各營均取統領的名字命名,如劉銘傳的‘銘字營’,民眾紛紛仿效,形成‘張營’‘李營’,后大多雅化為‘郢’”可知,清廷為鎮壓太平軍,允許地方組建淮軍等武裝力量。淮軍各營以統領姓氏命名,民眾為求自保,亦效仿這種命名方式,將聚居地稱為“某營”,后來民眾將“營”雅化為“郢”,是因為皖北作為楚文化核心區,“郢”字承載的楚風古韻(如楚國都城“郢”的歷史記憶)為地名改造提供了文化資源,這一過程體現了軍事實踐與文化傳統的交融:戰爭催生功能性名稱,而文化積淀則賦予其歷史深度。最后進行歸納總結。示例3:根據材料“地名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但歷史文化也就在地名變易的過程中累積、堆疊,逐漸變得厚重。”可知,材料反映江淮村落以“郢”為名的現象是地名作為文化載體的典型例證,體現了地名不僅是地理標識,也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地名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關于闡釋可從楚文化遺存、商業活動與軍事歷史等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一是楚遺民命名說。‘郢’指楚王的居所。楚國遷都到某處,甚至楚王游幸到某處,便稱該處為某郢,如紀郢、陳郢、壽郢等。楚末年遷都江淮之中的壽春,亡國后,遺民為表懷念,便以郢字命名村莊”可知,“楚遺民命名說”揭示了地名對族群遷徙與文化延續的記錄功能,是楚文化在江淮地區的符號化留存;根據材料“二是鹽引說。該說郢字村莊早先多為鹽商所居,鹽商須憑鹽引販鹽,因此這類村莊便被稱為‘張引’‘李引’,后異化為‘郢’”可知,“鹽引說”展現了地名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地名在此成為經濟史的“密碼”,解碼后可窺見古代貿易網絡與市鎮興衰;根據材料“三是“營”字轉化說。皖中、皖北兵家必爭,民多聚族而居,結營扎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淮軍各營均取統領的名字命名,如劉銘傳的‘銘字營’,民眾紛紛仿效,形成‘張營’‘李營’,后大多雅化為‘郢’”可知,“營字轉化說”體現了軍事活動對地名的塑造,既記錄了太平天國時期江淮的軍事化組織,也反映了民眾對文雅化的追求。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