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52分)1.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收復河套地區、控制河西走廊并設立河西四郡,這就使中原農業區與天山以南的農業區更進而與蔥嶺以西的古老農業區連接起來了。這意在強調( )A.戰爭拓寬了漢朝的疆域 B.設置河西四郡旨在保障絲路暢通C.漢朝大一統局面的鞏固 D.西漢為東西方交流做出重大貢獻2.如圖為敦煌唐墓出土的磚刻《胡人引駝圖》。圖中胡人穿波斯裝,一手執韁引駝,一手拄手杖跋涉。類似內容的磚刻在唐墓中多有發現。據此可知,古代絲綢之路( )A.是古代官方貿易的主要通道 B.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C.豐富了各地民眾的物質生活 D.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意識3.古代印度與唐朝長期保持著緊密的友好關系,涵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在佛教領域,印度僧侶曾赴唐朝傳教,而唐朝的僧侶也前往印度深造。這反映出當時( )A.佛教成為兩國主流意識形態 B.僧侶交往促進兩國文化交融C.技術傳播推動兩國宗教發展 D.兩國文化交流具有互動特征4.唐朝,西域龜茲樂部成為宮廷十部樂的核心,其中箜篌、琵琶等西域樂器經過改良,與編鐘、古琴共同構成華夏正聲。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畫顯示,樂舞隊伍中胡漢樂師同臺演奏,舞者身著波斯紋樣錦袍卻跳著漢式長袖舞。這表明唐朝( )A.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西域各族政權逐漸融入華夏文化 D.內地與邊疆一體化5.有學者認為,“如果說漢代絲綢之路引發了各國之間互相接觸的強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這一愿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是一個飛躍性的發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選項中,能佐證該觀點的是( )A.中國漢字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B.中國式園林成為歐洲的風尚C.佛教完成本土化,禪宗成為主流 D.火藥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6.下表是敦煌效谷縣懸泉置(漢武帝時設立的驛站)遺址出土的一封漢代帛書信件。它是邊塞基層官吏“元”寫給在懸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內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漢代( )恰元當從屯敦煌……愿子方幸為元買沓(踏)一兩絹韋(里襯是軟牛皮的一種鞋),長尺二寸:筆五枚,善者(質量好的)……愿子方幸為呂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龜上,印曰:呂安之印……郭營尉(元的朋友)所寄錢二百買鞭者,愿得其善鳴者,愿留意……①敦煌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 ②私人書信的書法和書風③印刷術與火藥的西傳情況 ④國家對絲綢之路的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政府向中亞地區的回紇等國借兵平叛,回紇人在幫助唐朝平叛過程中,也將中亞的音樂、舞蹈等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這一現象反映了( )A.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穩定 B.民族交往促進文化交流C.文化交流推動社會發展 D.民族交往推動社會繁榮8.下圖為西域古國于闐地區的合璧錢,又稱和田馬錢,是公元1-3世紀當地制造的錢幣。圖中錢幣為小錢,呈不規則圓形,一面為淺浮雕駱駝紋和一圈佉盧文字(于闐、鄯善地區語言),制作工藝源自古希臘的“打壓法”,另一面有篆書“六銖錢”。從中可以判斷出( )①該幣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物證 ②陸上絲綢之路保持長期暢通③少數民族地區吸收中原文化 ④當時于闐地區邊境貿易繁榮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9.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與英王查理二世聯姻,其嫁妝中就包含中國的茶具與茶葉。英國詩人沃勒更是獻詩稱茶為“群芳最”,贊其能“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煩累”。此后,東印度公司茶葉進口量從1664年的100磅激增至1700年的10萬磅,上述材料可用于探究( )A.歐洲貴族對中國文化的推崇 B.英國社會奢靡風氣盛行原因C.商品流動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D.西方社會茶文化興起的根源10.下圖為1840~1910年在華英國建筑師群體數量的統計情況(單位:人/個)。這一現象( )A.表明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B.致使建筑行業被列強所壟斷C.有效改善了民眾生活條件 D.客觀上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11.18世紀后期,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全球化為各國開展國際合作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平等”“公平”的發展環境。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尚不發達國家)一旦卷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統治的世界市場……就會在奴隸制、農奴制等野蠻暴行上,再加上過度勞動的文明暴行”。比較兩者看法可知( )A.李嘉圖強調西方國家應承擔歷史責任 B.兩者都揭示出殖民擴張的殘酷本質C.全球化改變了國際交往的不平等關系 D.馬克思對世界歷史展開批判性研究12.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16世紀后,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國形成了“下午茶”。以上現象反映了( )A.西方與中國古代文化的差異 B.茶葉成為國際貿易主要商品C.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D.新航路的開辟溝通全球貿易13.下圖為“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這種分布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茶葉貿易路線的不同 B.地區方言發音的差異 C.海陸絲綢之路的推動 D.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14.在巴西薩爾瓦多地區(2021年)考古發掘中,出土的17世紀陶器呈現兼具西非的幾何紋樣與葡萄牙的釉彩工藝特征。這反映了( )A.原住民文化在殖民壓迫下完全消亡 B.歐洲工業革命推動美洲藝術標準化C.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催生混生文化形態 D.宗教改革促進了殖民地審美觀念統一15.1657年,產自中國的茶葉首次來到英國,隨即風靡開來,甚至改變了英國人的作息習慣,“中午稍晚一些時候,人們要停下來喝茶,在18世紀,午茶演變成一頓分開的飯點”。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會觀念的轉變 B.工業革命的開展C.世界市場的形成 D.生產效率的提高16.16世紀,在歐洲許多油畫作品中能看到中國瓷器的影子。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普遍使用中式風格的藝術品來裝飾飲茶的環境。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美國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舊金山、薩拉熱窩、北京的街頭,穿著牛仔褲的人隨處可見。這些現象說明( )A.各洲人民生活習慣趨同 B.世界貿易格局發生改變C.商品流動推進文化交流 D.工業革命引發生活變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唐時期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陸上絲綢之路,到了兩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對于海上絲綢之路在兩宋時期興盛的原因,學界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一是“陸絲”阻斷說;二是技術推動說;三是世界格局變動說。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當史實基礎。但如果放寬視野,經濟因素才是晚唐以降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根本動因。——摘編自柳平生、葛金芳《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材料二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著溝通中國與歐亞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較早關注到這條通道。據學者考證,希羅多德筆下的這條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東到巴爾喀什湖,再往東與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廣袤,不同時期通道的涵蓋范圍不同且呈現出差異顯著的發展階段。“草原絲綢之路”在遼元時期達到鼎盛,但隨著元朝的覆滅,尤其是蒙古諸部與明朝的對立,這條通道走向衰落。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賴中原農耕地區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適。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新的絲綢之路形態的萬里茶道應運而生。——摘編自倪玉平、崔思朋《萬里茶道:清代中俄茶葉貿易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研究》(1)請結合所學知識,列出材料一中三種說法的史實依據,并指出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經濟動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草原絲綢之路”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日本在海陸絲綢之路(包括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上的成就頗多。舉凡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宗教、考古、繪畫、藝術等都在研究之列,基本上屬于實證東方學和理論東方學的范疇。在東方學的大背景下,他們分門別類地開展了研究,做出了成就。例如藤田豐八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哲學、文學、教育、儒學、佛教、道教、外交、地理以及東西方關系等,像他這樣古今結合、東西兼治的學者在日本并不在少數。從推出的既有成果來看,絲綢之路研究確系一個多學科的學問,單一的學科是根本無法從事這一艱巨課題研究的,即使是在戰爭的年代,日本也有學者深入中亞和中國西北收集實物和藏書資料,加以整理、考訂與出版。日本學界雖然沒有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一概念,但他們所進行的東西交通史研究基本上都與海陸絲綢之路有關,這也是他們最為擅長的領域,取得的成就最大。他們嚴格地使用中國古籍材料,把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開辟的時間確定為公元前2世紀,下限結束于近代歐洲人東來后對東方傳統貿易航路的破壞與壟斷,從時間上說大體結束于19世紀中期以后。在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確認上,日本學界提出的日本奈良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到東方的支線的觀點很有啟發意義,向東擴展了絲綢之路的海上范圍。在長達一百年的歷史研究當中,絲綢之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時期都有重要的成果出現,他們關注的領域幾乎涉及經濟、文化、科技、交通、外交、外貿、移民等諸多方面,確實顯示出研究的興盛與繁榮。材料二 從近百年的治史經驗來看,日本的研究經驗是多方面的。敦煌卷子發現后,我國學者在北京坐待伯希和幾次帶來的少數寫本,而日本學者聞訊后立即奔赴歐洲搜訪,移寫回國刊布。日本學者三杉隆敏為了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美術品材料,他自1963年起近百次出國,訪問5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伊斯蘭清真寺和歷史古跡。1904年東京大學首開中國史學科,1910年改為東洋史學,與以前相比,他們關注的重點,從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文化史、政治史研究轉向具體的經濟、法律、制度、社會、移民、貿易、投資、絲綢染織技術等分門別類的研究,從簡單的敘事定性轉向對規律的闡釋與把握。自18世紀以來,日本的一些思想家對株守的儒學有所清算和批判,使其從因循、空談哲理轉向了務實,反對空疏的哲學思辨。進入大正時代,隨著日本國內南進的呼聲,有關東南亞的金融、貿易、投資、歷史、語言、地理、軍事、宗教以及文化方面的報告和著作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優良的學術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傳統方法的堅持,東西方法的結合,精品意識的建立,主體作用的加強,學術環境的寬松,使他們有條件做出一流的成就。古語說得好:“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以上材料摘編自陳奉林《對日本學界近百年來絲綢之路研究的總結與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絲綢之路研究的主要成就。(2)根據材料二,歸納近百年來日本治史研究的主要經驗。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又有西番柿,亦萬歷間自西方來。蔓生,高四五尺,結實宛如柿,然不堪食。其蔓與葉臭不可近……今亦無種者矣。——摘編自(明)趙崡《植品》材料二 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摘編自(明)王象晉《群芳譜》材料三 清光緒年間,北京農事試驗場開始種植西紅柿并做食用菜果推廣。1922年,我國園藝學家吳耕民從法國引進西紅柿種子進行栽培和食用推廣。但民國時代西紅柿的食用和大田種植由于傳統飲食習慣推廣不開。新中國成立以來,西紅柿的栽培食用和各種利用才得到大規模推廣和普及。如今西紅柿成了中國人最喜愛的菜果之一,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而且中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紅柿生產國和消費國。——摘編自張箭、孫靜靜《西紅柿的世界發展傳播史研究》(1)指出材料一、二對研究西紅柿在中國傳播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西紅柿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分析其在新中國成立后獲得發展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1:鎏金銀壺出土于寧夏固原北周墓,圖案反映了古希臘神話,來自波斯薩珊王朝 圖2:漢朝鎏金銅馬現藏于茂陵博物館,據考證,它的藝術造型源自大宛的“汗血馬”圖3:佛羅倫薩根據中國瓷器樣品制作的油醋瓶 圖4:荷蘭產有中國圖案的茶葉瓶提取材料中一個或多個信息,圍繞“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A C B B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C C C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河西四郡設立后,兩個古老的農業區——中原農業區與天山以南農業區得以聯結,進而與蔥嶺以西的古老的農業區聯系在一起,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可見設置河西四郡旨在保障絲路暢通,B項正確;設立河西四郡使得漢朝將河西走廊納入疆域,但材料主旨并非疆域擴展,而是連接西域和中亞,排除A項;材料強調河西四郡的連接作用、交通價值,而非加強地方控制和鞏固大一統,排除C項;西漢為東西方交流做出重大貢獻通常指的是開辟絲綢之路,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材料所述為收復河套地區、控制河西走廊并設立河西四郡,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圖中胡人穿波斯裝,一手執韁引駝,一手拄手杖跋涉。類似內容的磚刻在唐墓中多有發現”結合所學可知,胡人穿著波斯裝以及牽駝等場景出現在唐墓磚刻中,說明唐朝時期中外之間有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中外的通道,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B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絲綢之路是古代官方貿易的主要通道,出土磚刻主要體現的是文化交流等方面,而非貿易通道性質,排除A項;題干僅提及墓葬中的磚刻形象,沒有關于豐富各地民眾物質生活的相關表述,無法從題干得出該結論,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任何內容涉及民族認同意識相關內容,出土磚刻主要體現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認同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特別是在佛教領域,印度僧侶曾赴唐朝傳教,而唐朝的僧侶也前往印度深造”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明確指出印度與唐朝在佛教領域存在“東來傳教”與“西行求法”的雙向流動,如玄奘西行取經與善無畏東來譯經,體現了文化傳播的雙向性,D項正確;佛教并未成為唐朝主流意識形態,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仍是儒家思想,排除A項;僧侶交往只是兩國往來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材料整體,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闡述的是佛教領域的人員往來傳教等交流情況,并未提及技術傳播對兩國宗教發展的推動,屬于無中生有,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唐朝時期,絲綢之路繁榮,西域龜茲樂部成為宮廷十部樂的核心,西域樂器與中原樂器共同構成華夏正聲,胡漢樂師同臺演奏,舞者服飾與舞蹈融合了胡漢元素,這些都表明絲綢之路推動了文化交融,A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宮廷樂舞的情況,主要體現的是宮廷文化,而非市民生活,排除B項;材料強調文化雙向交流(如胡漢樂師合作、波斯紋樣與漢舞結合),而非單向同化,排除C項;唐代邊疆與內地聯系加強,但“一體化”更側重政治或經濟統一,與材料中的文化融合現象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5.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至唐(中國)。依據材料可知,從漢至唐絲綢之路的發展促進了各國之間相互交流,突出經濟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帶有外國特色的多元格局。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融合儒家文化,完成了本土化過程,使禪宗成為主流,C項正確;中國漢字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地區主要是在秦漢及以前就已經開始,并非隋唐時期,與題干中“從漢代到隋唐”的時間階段不符,排除A項;中國式園林成為歐洲風尚是在明清時期,排除B項;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主要是在宋元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信件中提到了買鞋、寄錢等生活瑣事,這些內容反映了敦煌地區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況,所以有助于研究敦煌地區的社會生活,①符合題意;從材料中信件的內容及書法風格來看,可以了解當時私人書信的書法和書風,②符合題意;印刷術和火藥的西傳主要涉及技術傳播等方面,信件內容中并沒有關于印刷術和火藥相關的信息,所以無法通過此信件研究印刷術與火藥的西傳情況,③不符合題意;從材料中在漢武帝在敦煌設置機構進行管轄來看,可知國家對絲綢之路的管理,④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材料反映安史之亂后,回紇軍隊協助唐朝平叛時將中亞音樂、舞蹈傳入中原,核心是民族軍事合作帶動文化傳播,回紇與唐朝的軍事互動屬于民族交往范疇,而音樂舞蹈的傳播屬于文化交流結果,B項正確;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穩定的前提是文化交融消弭矛盾,但材料中文化傳播是平叛的副產品,未體現對“穩定”的直接作用,排除A項;文化交流推動社會發展需有生產力、制度等進步證據,材料僅涉及藝術傳播,無法證實對社會發展的推動,排除C項;民族交往推動社會繁榮需經濟、民生等繁榮表現,而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退,材料未體現“繁榮”結果,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公元1-3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結論:錢幣的打壓法工藝源自古希臘(西方),而篆書“六銖錢”屬于中原漢字文化(東方),兩者結合體現了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技術、文字與藝術的融合;于闐是西域古國(少數民族地區),錢幣上的篆書“六銖錢”直接采用中原漢字,這表明于闐主動吸收并模仿中原的貨幣制度和文化符號,據結論可知,①③正確。題干僅提及錢幣存在于公元1-3世紀,無法證明絲綢之路在更長時間內的“長期暢通”,②錯誤;錢幣的存在僅能說明存在貿易活動,但無法直接得出“繁榮情況”,④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9.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7世紀到18世紀的亞洲和歐洲。據材料可知,隨著茶葉這一商品大量流人英國,與茶葉相關的文化元素如飲茶風尚等也在英國逐漸傳播開來,這體現了商品流動對文化交流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不僅涉及貴族對茶葉的接觸,更強調了茶葉進口量大幅增加所帶來的更廣泛層面的文化影響,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歐洲貴族對中國文化的推崇,排除A項;茶葉進口量增加與英國社會風氣之間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材料所呈現的主要是文化交流的一個過程,不能說明茶文化興起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通過觀察圖表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建筑師紛紛來到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將西方近代設計理念、建筑技術和建筑規范等帶到中國,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進程,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建筑師以個人身份到中國城市發展,沒有直接帶來投資和戰爭,不能說明列強侵略方式發生了轉變,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只有英國一國建筑師的到來,不能致使建筑行業被列強壟斷,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英國建筑師提供了救助和幫扶等信息,不能得出“有效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條件”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英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馬克思指出不發達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會遭遇奴役、過度勞動等“暴行”,這是對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歷史的批判性研究,D項正確;李嘉圖強調全球化提供“平等”“公平”環境,未提及西方國家承擔歷史責任,排除A項;李嘉圖未揭示殖民擴張殘酷本質,他僅肯定全球化的“平等”一面,只有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壓迫,排除B項;馬克思的論述表明,不發達國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后遭受奴役,說明國際交往仍不平等,與“改變不平等關系”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16世紀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和全球貿易發展,中國茶葉及飲茶習俗通過商品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題目中提到的俄國、荷蘭、日本、英國等國家在輸入茶葉的同時,結合本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這體現了商品(茶葉)的流動不僅帶動了物質交流,還促進了不同文化的傳播與融合,C項正確;材料并未直接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而是強調茶文化在不同國家的傳播和影響,排除A項;材料的現象是文化層面,比如茶具擺設、茶室、茶道,而不是茶葉貿易量和占比,不能反映茶葉成為主要國際貿易商品,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文化影響而非全球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中的圖例及傳播路線可知,cha的發音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歐、葡萄牙。tea 的發音主要分布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結合所學,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發達,茶葉從中國長安等地出發,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又轉銷到東歐和東非地區。cha的發音也隨之傳入這些地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葉貿易商路。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cha的發音。荷蘭、英國多從廈門進口茶葉,并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歐地區,于是由廈門方言形成的tea的發音伴隨西歐商人和殖民者的腳步傳到這些地區。綜上,材料所述“茶”的發音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茶葉貿易路線的不同,A項正確;方言發音只能解釋中國境內“茶”的發音差異,不能解釋中國以外地區“茶”的發音差異,排除B項;tea的發音主要是通過近代以后開辟的新航路傳播的,排除C項;cha的發音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而非歐洲的殖民擴張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世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巴西薩爾瓦多出土的17世紀陶器兼具西非紋樣與葡萄牙釉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奴隸貿易下的西非奴隸將本土幾何紋樣帶入巴西,葡萄牙殖民者引入釉彩工藝,兩者融合形成混生文化,體現奴隸貿易下文化被迫交流的產物,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原住民文化存亡,且陶器反映的是非洲與歐洲元素的交融,排除A項;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宗教改革關注教義分歧,與殖民地手工藝跨文化融合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茶葉在英國流行開來,并影響了一個國家的作息習慣,這一現象得益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形成,茶葉大量且持續不斷地出口英國,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觀念的改變,排除A項;茶葉首次來到英國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展,排除B項;生產效率的高低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以來(世界)。據題干“16世紀,在歐洲許多油畫作品中能看到中國瓷器的影子。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普遍使用中式風格的藝術品來裝飾飲茶的環境。”說明中國藝術品傳到歐洲同時傳播了中國文化,材料“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美國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舊金山、薩拉熱窩、北京的街頭,穿著牛仔褲的人隨處可見”說明西方商品帶來西方牛仔文化,由此可知商品流動推進文化交流,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各洲人民生活習慣趨同不符合史實,A項錯誤;材料是商品和文化在東西方的交流不是貿易格局,B項錯誤;工業革命是18世紀,與材料時空不符,D項錯誤。故選C項。17.(1)史實依據:“陸絲”阻斷說:兩宋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技術推動說:造船和航海技術提高;世界格局變動說: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躍。經濟動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和宋代工商業發達。(2)特點:歷史悠久;地域廣闊;階段特征明顯。【詳解】(1)本題是特點、背景題。時空是:宋(中國)。史實依據:根據材料“一是‘陸絲’阻斷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絲”阻斷說:兩宋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根據材料“二是技術推動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技術推動說:造船和航海技術提高;根據材料“三是世界格局變動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格局變動說: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及阿拉伯商人的活躍。經濟動因:根據材料“到了兩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和宋代工商業發達。(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著溝通中國與歐亞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悠久;根據材料“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較早關注到這條通道。據學者考證,希羅多德筆下的這條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東到巴爾喀什湖,再往東與蒙古草原相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域廣闊;根據材料“由于地域廣袤,不同時期通道的涵蓋范圍不同且呈現出差異顯著的發展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階段特征明顯。18.(1)主要成就:擴大研究領域,構建了嚴謹、縝密的絲路研究的知識體系;采取古今結合、東西兼治、跨越學科的綜合視角;促進史料發掘、整理;在各個分支領域都取得進展,在特定領域如東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成就明顯;推動對絲綢之路開辟和結束時間、東端終點等問題的研究,確立了海陸絲綢之路研究的時間與空間范圍;推動東方學的發展;推動絲綢之路研究的興盛與繁榮。(2)主要經驗:重視對相關材料的收集、整理、提煉和利用;注重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堅持長期的積累,,追求完美,止于至善。【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現代亞洲。主要成就:據材料“舉凡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宗教、考古、繪畫、藝術等都在研究之列”“藤田豐八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哲學、文學、教育、儒學、佛教、道教、外交、地理以及東西方關系等”得出擴大研究領域,構建了嚴謹、縝密的絲路研究的知識體系;據材料“像他這樣古今結合、東西兼治的學者在日本并不在少數”“絲綢之路研究確系一個多學科的學問,單一的學科是根本無法從事這一艱巨課題研究的”得出采取古今結合、東西兼治、跨越學科的綜合視角;據材料“日本也有學者深入中亞和中國西北收集實物和藏書資料,加以整理、考訂與出版”得出促進史料發掘、整理;據材料“絲綢之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時期都有重要的成果出現,他們關注的領域幾乎涉及經濟、文化、科技、交通、外交、外貿、移民等諸多方面”“他們所進行的東西交通史研究基本上都與海陸絲綢之路有關,這也是他們最為擅長的領域,取得的成就最大”得出在各個分支領域都取得進展,在特定領域如東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成就明顯;據材料“他們嚴格地使用中國古籍材料,把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開辟的時間確定為公元前2世紀,下限結束于近代歐洲人東來后對東方傳統貿易航路的破壞與壟斷,從時間上說大體結束于19世紀中期以后。在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確認上,日本學界提出的日本奈良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到東方的支線的觀點很有啟發意義,向東擴展了絲綢之路的海上范圍”得出推動對絲綢之路開辟和結束時間、東端終點等問題的研究,確立了海陸絲綢之路研究的時間與空間范圍;據材料“基本上屬于實證東方學和理論東方學的范疇。在東方學的大背景下”得出推動東方學的發展;據材料“確實顯示出研究的興盛與繁榮”得出推動絲綢之路研究的興盛與繁榮。(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亞洲。主要經驗:據材料“敦煌卷子發現后,……日本學者聞訊后立即奔赴歐洲搜訪,移寫回國刊布。日本學者三杉隆敏為了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美術品材料,他自1963年起近百次出國,訪問5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伊斯蘭清真寺和歷史古跡”得出重視對相關材料的收集、整理、提煉和利用;據材料“關注的重點,從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文化史、政治史研究轉向……分門別類的研究,從簡單的敘事定性轉向對規律的闡釋與把握”得出注重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據材料“轉向了務實,反對空疏的哲學思辨。進入大正時代,隨著日本國內南進的呼聲,有關東南亞的金融、貿易、投資、歷史、語言、地理、軍事、宗教以及文化方面的報告和著作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得出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據材料“優良的學術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傳統方法的堅持,……精品意識的建立……使他們有條件做出一流的成就”得出堅持長期的積累,追求完美,止于至善。19.(1)史料價值:考證西紅柿傳播狀況和初始面貌的重要史料;研究時人對西紅柿態度的一手史料。(2)特點:過程曲折;逐漸為民眾接受;生產消費量巨大。原因:農業科技進步的推動;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詳解】(1)本題是史料價值分析題。時空:明朝時期的中國。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一“又有西番柿,亦萬歷間自西方來”以及材料二“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可知兩則材料都明確指出西紅柿是明朝萬歷年間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這為研究西紅柿在中國的傳播時間和來源提供了重要信息。根據材料一“蔓生,高四五尺,結實宛如柿”,并根據材料二“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可知對西紅柿的植株形態、果實數量等初始面貌進行了描述,是考證西紅柿初始面貌的重要依據;根據材料一“然不堪食。其蔓與葉臭不可近……今亦無種者矣”,可知當時人認為西紅柿不能吃,其蔓和葉味道難聞,甚至到了無人種植的地步,體現了時人對西紅柿負面的態度。通過這些材料,我們能直接了解明朝時人對西紅柿的看法,是研究時人對西紅柿態度的一手史料。(2)本題是特點題與原因題。時空:近代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三“清光緒年間,北京農事試驗場開始種植西紅柿并做食用菜果推廣。1922年,我國園藝學家吳耕民從法國引進西紅柿種子進行栽培和食用推廣。但民國時代西紅柿的食用和大田種植由于傳統飲食習慣推廣不開”,可知從晚清開始嘗試推廣,歷經民國時期推廣受阻,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大規模推廣普及,整個傳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充滿波折;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西紅柿的栽培食用和各種利用才得到大規模推廣和普及。如今西紅柿成了中國人最喜愛的菜果之一”,可知隨著時間推移,西紅柿從難以推廣,到逐漸被民眾接受并喜愛;根據材料三“中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紅柿生產國和消費國”,可知西紅柿在中國的生產和消費規模龐大。原因: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后重視農業科技發展,在西紅柿種植方面,不斷培育優良品種。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番茄遺傳育種團隊不斷進行品種選育,從引進品種為主,到自主選育,再到培育多抗雜交種,以及注重耐儲存性等,提升了西紅柿的產量和品質,推動了西紅柿產業發展;隨著時代發展,民眾的飲食習慣逐漸發生變化,對新的食物接受度提高。西紅柿營養豐富、用途廣泛,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飲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對食物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西紅柿豐富的營養和多樣的烹飪方式,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從而得到更廣泛的種植和消費。20.示例:論點:國際貿易伴隨文化的交流闡釋:古代世界商貿主要是圍繞絲綢之路展開,伴隨著商品的交換,不同國家間的飲食、音樂、舞蹈、宗教等有了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國際貿易更加繁榮,茶葉作為商品的同時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出現了英國茶會、荷蘭茶室等。各國服飾也相互影響,巴黎時裝設計師就從俄國農民的服裝上汲取過靈感;現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強勁發展,除了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人們思想、審美、娛樂等的交流、改變。總之,商業貿易伴隨著文化交流,我們應堅持改革開放,在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汲取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涵蓋古代至近現代世界。設問是圍繞“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提取材料信息,自擬論題并論證。從材料中可以看到,鎏金銀壺融合了古希臘神話與波斯薩珊王朝工藝,漢朝鎏金銅馬藝術造型源自大宛“汗血馬”,佛羅倫薩依據中國瓷器樣品制作油醋瓶,荷蘭產有中國圖案的茶葉瓶,這些都體現了不同地區在商業貿易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由此得出觀點:商業貿易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大宛等地區進行貿易往來。材料中漢朝鎏金銅馬藝術造型源自大宛的“汗血馬”,說明在商業貿易中,大宛的文化元素(馬的造型藝術)傳入中國,并被中國工匠借鑒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同時,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也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等地,傳播了中國的文化與工藝技術。在這一過程中,商業貿易充當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使得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出土于寧夏固原北周墓的鎏金銀壺,圖案反映了古希臘神話,卻來自波斯薩珊王朝。這表明在古代的商業貿易網絡中,波斯薩珊王朝作為貿易中轉站或參與方,將古希臘文化元素傳播到了中國北方地區。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商業貿易的推動下,跨越地域限制,實現了遠距離的傳播與融合。到了近代,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商業貿易更加頻繁。佛羅倫薩根據中國瓷器樣品制作油醋瓶,荷蘭產有中國圖案的茶葉瓶,這體現了西方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喜愛與借鑒。中國的瓷器、茶葉等商品在歐洲市場受到歡迎,歐洲人在商業貿易過程中,將中國的文化圖案運用到自己的產品制作中,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商業貿易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接觸到了其他地區獨特的文化。無論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地區的貿易,還是近代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都讓參與貿易的各方有機會了解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這種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多向的,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發展。例如,中國文化在傳播出去的同時,也吸收了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涵;西方文化在與中國文化交流中,也增添了新的元素。綜上所述,商業貿易作為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紐帶,在促進商品流通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古代到近現代,不同地區通過商業貿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使得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