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座位號(在此卷上答題無效)2025屆高三年級5月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上。2.回答選擇愿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務必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邦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是學者整理的安徽亳州尉遲寺遺址出土器物分類表。這體現了表1炊煮器鼎、甑、算子、陶支腳盛食器豆、碗、盆、盤、體、杯儲存器甕、罐、鬻、童刀、鏟、斧、錢、錛、鑿、磨石、陶拍、紡輪、針、錐、墜形器、魚生產工具(部分可為武器)鉤鏃、矛裝飾、信仰器玉石肯飾物、鳥形“神器”、陶刻符號A,手工業生產技術成熟B,社會分工的專業完備C.早期先民的生活狀態D,共同的文化信仰出現2.孔子認為,“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在編寫《史記》時,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由此可見,二者的共性是A.追求歷史真實B.倡導學術創新C.弘揚王道正統D.探尋歷史規律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3,據記載,唐朝時期,李生欠官錢數萬貫,其明給予他一根拄杖,讓他“將此于波斯店取線”。貧困流倒的杜子春在長安遇一掛杖老人,老人讓他次日到西市波斯邸等候。杜子春依時前往,“老人果與錢三百萬”。據此可知,當時A,信貸業務己經發展至匯兌B,波斯邸具有一定金融功能C,拄杖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D,胡商壟斷了長安商業貿易4.元朝大儒吳澄感嘆:“自古一統之世,車必同軌、書必同文、行必同倫。今則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軌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國土各有俗,不必同倫也”。這反映元朝A,中央與地方關系較松散B.不同地區文化割裂嚴重C,社會治理注重因地制宜D,各民族間交往交流頻繁5.戲曲《琵琶記》中,書生蔡伯嘴考取狀元,宮拜議郎,當朝宰相也欲招他為婿。蔡伯嗜因已有妻室、雙親年邁,一再辭婚辭官。明太祖朱元球極為推崇《琵琶記》,認為“《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朱元璋的用意是A,削弱宰相權力B.維護傳統倫理C.榮戲曲藝術D,籠絡士人階層6.清朝規定,直隸及各省需進行氣侯尤其是雨雪的測量與記錄,并逐級上呈朝廷。這些記錄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逐日的晴雨記載,稱作“晴雨錄”:一類是時逢雨雪的奏報,稱為“雨雪分寸”。這反映出A·統治者重視社會生產的發展B,清朝氣候監測制度完善細致C,朝廷對社會的控制趨于強化D.奏折制度擴大決策信總來源7.1839年,兩廣總督鄧廷楨在詞作中對世情描述道:“膏膩銅盤,枉猜繡榻閑眠。九微夜蒸星星火,誤瑤窗、多少華年。更那堪,一道銀潢,長貸天錢。”下列詩句能與其相互印證的是A。莫奈西方鴉片何,中華受毒害人多B.若使年華成度了,此生何處覓青春C.畫舫笙歌遍狹斜,紅羊燈勝廣陵花D。哭聲殷天民居漂,峨峨高塔浸及腰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2025屆高三年級5月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12131416DBBD1.【解析】從出土器物分類來看,有炊煮器、盛食器、儲存器等與生活飲食相關的,還有生產工具以及裝飾、信仰器等,這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早期先民的生活、生產及精神層面的狀態,C項正確。僅從這些器物不能看出手工業生產技術成熟,材料也未涉及技術細節,A項錯誤。材料雖體現了不同器物分類,但不能表明社會分工專業完備,“完備”一詞過于絕對,B項錯誤。材料中提到裝飾、信仰器,但不能就此得出共同文化信仰出現,“共同”缺乏依據,D項錯誤。【答案】C2.【解析】孔子認為殷繼承夏禮、周繼承殷禮,雖有損益但有規律可循,后代也可依此知曉未來:司馬遷編寫《史記》時梳理歷史事件,考察成敗興壞之紀,二者都在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D項正確。材料中孔子言論未體現追求歷史真實,A項錯誤。兩人言論均未涉及學術創新,B項錯誤。王道正統在材料中沒有相關體現,且正統觀念是漢武帝尊崇儒學后的產物,C項錯誤。【答案】D3.【解析】李生憑借其舅給予的拄杖能在波斯店取錢,杜子春能在長安西市波斯邸從老人處獲得三百萬錢,這表明波斯邸可以進行資金的支取等活動,具有一定金融功能,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資金存取,未體現唐朝信貸業務發展到匯兌,結合所學知識也可知“飛錢”是唐朝信貸業務發展到匯兌的典型表現,A項錯誤。材料中拄杖只是取錢的憑證,用以表明持有者身份,不能得出是財富與地位象征,C項錯誤。胡商壟斷長安商業貿易這一說話過于絕對化,D項錯誤。【答案】B4.【解析】元代在車軌、文字、風俗等方面并未強求一致,而是“器用各有宜”“文字各有制”“國土各有俗”,這充分體現出元代在社會治理上尊重不同地區、民族的特點,因俗而治,C項正確。歷史試題答案第1頁(共5頁)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度的加強,不能得出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結論,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尊重差異,并非不同地區文化割裂嚴重,B項錯誤。材料重點在說明治理方式,未提及各民族間交往交流頻繁,D項錯誤。【答案】C5.【解析】《琵琶記》里蔡伯喈因為己有妻室、雙親年邁為由辭婚辭官,體現出對夫妻情義與孝道的堅守。朱元璋推崇此劇,是看中其中蘊含的倫理道德,想以此加強社會倫理教化,穩固社會秩序,B項正確。材料中戲曲內容及朱元璋的行為與削弱宰相權力無關,A項錯誤。繁榮戲曲藝術并非朱元璋推崇該劇的核心目的,其意在利用戲曲進行教化,C項錯誤。朱元璋此舉無法籠絡士人,D項錯誤。【答案】B6.【解析】古代農業受氣候影響大,清朝各直省對雨雪等氣候進行測量記錄并上報朝廷,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農業生產相關的氣候條件,反映出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發展,A項正確。材料僅呈現了氣候測量記錄的兩種類型,不能就此得出氣候監測制度完善細致的結論,B項錯誤。氣候測量記錄不能反映朝廷對社會的控制,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奏折制度,D項錯誤。【答案】A7.【解析】“膏膩銅盤”指鴉片煙膏沾染銅制煙具,描繪了吸食鴉片場景。“九微夜蒸星星火”描述點燃煙燈吸食鴉片的行為。“誤瑤窗、多少華年”強調鴉片使人虛度青春、家破人亡。“銀潢”喻白銀外流如天河傾瀉。“長貸天錢”控訴鴉片貿易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經濟瀕臨崩潰。A項既點明鴉片流入中國,又強調了鴉片的危害,與材料主臺高度吻合,正確。“若使年華虛度了,此生何處覓青春”強調珍惜時光,B項錯誤。“畫舫笙歌遍狹斜,紅羊燈勝廣陵花”反映的是城市繁華夜景、商品經濟活躍,C項錯誤。“哭聲殷天民居漂,峨峨高塔浸及腰”描述自然災害影響民生,D項錯誤。【答案】A8.【解析】第一行數據,1893年民族資本主義己經產生并有所發展,故相關數據不可能低到忽略不計,從而排除甲。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就大量輸出茶葉、絲綢等農產品和手工制品。開放通商口岸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農產品和手工制品一定比重更高。而此時中國機械化生產才起步,比重比前兩者要低,這就初步鎖定了丙。再看數據走勢,數據涵蓋了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黃金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一直呈現上升趨勢,而丙這列數據正是持續增加的,這就進一步確定了是丙。【答案】C歷史試題答案第2頁(共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pdf 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