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集訓(五)一、選擇題(2024·山西太原)云南省西部騰沖市的北海(25°N,98°E)為火山堰塞湖,湖面海拔近2 000 m,湖中漂浮有大片浮毯型草甸(下圖)。北海浮毯型草甸由多種水生植物構成,大多厚度為20~50 cm,其上草長鶯飛,生機盎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北海浮毯型草甸深厚的原因是當地( )①氣溫低,腐殖質分解緩慢?、诳諝庀”?,光照條件較好?、鬯骶?,湖中沉積物深厚?、軞夂驖駶櫍参锩?br/>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北海浮毯型草甸利于( )①增加湖區降水量?、诰S護生物多樣性?、蹆艋| ④增加湖水蒸發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云南位于亞熱帶,但該湖的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腐殖質分解緩慢,積累多,厚度大,①正確;空氣稀薄,不利草甸生長,②錯誤;湖底的沉積物對草甸生長影響較小,③錯誤;氣候濕潤,水生植物茂盛,厚度大,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D。第2題,北海浮毯型草甸覆蓋于湖面,減少了湖水的蒸發量,可能使湖區的降水減少,①④錯誤;濕地草甸可以為生物提供生存的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②正確;濕地草甸可吸收雜質,凈化水體,③正確。②③正確,故選B。(2024·吉林長春)土壤孔隙度即土壤中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百分數,它是影響土壤蓄水能力的重要指標、按照直徑大小分為非毛管孔隙(孔隙較大,保持水分能力弱)和毛管孔隙(孔隙較小,保持水分能力強)。下表為我國南方某山地不同植被土壤孔隙度情況。完成下面小題。土壤孔隙度 針闊混交林 常綠闊葉林 楠竹林 灌木林總孔隙 60 62 50 77非毛管孔 17 18 10 19毛管孔 43 44 40 583.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地灌木林下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其原因可能是灌木林( )A.枯枝落葉多B.巖石風化強C.陽光照射土壤時間長D.蓄水能力強4.同樣降水條件下,地表徑流含沙量最大的是( )A.針闊混交林 B.楠竹林C.常綠闊葉林 D.灌木林【答案】 3.D 4.B【解析】 第3題,讀圖可知,灌木林土壤孔隙度最大,蓄水能力強,不易產生地表徑流,土壤有機質不易流失,D正確;灌木林與其他三種植被類型相比,枯枝落葉較少,A錯誤;巖石風化程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關系不大,B錯誤;陽光照射土壤時間長,則溫度較高,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應較低,C錯誤。第4題,讀圖可知,四種植被類型下,楠竹林土壤孔隙度最小,同樣降水條件下產生的地表徑流量最大,水土流失最嚴重,地表徑流含沙量最大,B正確;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灌木林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楠竹林,產生的地表徑流較少,含沙量較小,A、C、D錯誤。(2024·吉林高考)河谷演化過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組成物質等因素的影響,植被會發生地方性分異,各地貌位置的植被處于向地帶性植被(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階段。如圖示意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某河谷地貌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現存植被最接近地帶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6.如果流域整體構造抬升,最早演替為地帶性植被的是( )A.河漫灘草甸 B.洪積扇灌叢C.溝谷沼澤林 D.分水嶺疏林【答案】 5.D 6.B【解析】 第5題,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谷演變過程中,溝谷地區屬于水分輸入區,濕潤度較高,因此其植被大多為濕潤的草本植物等,因此乙和丙屬于草本植物或灌叢植物類,B、C錯誤;河谷地區坡度較大的坡地(丁)屬于水分輸出區,植被大多發育成森林植被,圖中顯示區域為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因此其植被大多為溫帶落葉闊葉林,D正確;圖中顯示甲區域海拔較高,坡度較大,水分條件較差,植被演替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其植被與地帶性植被差異較大,A錯誤。第6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流域若整體構造抬升,將導致河谷與山坡的差異逐漸減小,水分輸入和輸出差異也逐漸減小,因此從河谷至坡上距離越近越早演替成為地帶性植被。圖中顯示丙為沖積扇灌叢,距離丁坡地較近,構造抬升后,丙最早演替成為溫帶落葉闊葉林,B正確;河漫灘草甸區位于河流區域,構造抬升后,其濕潤度依然較高,演變速度較慢,A錯誤;溝谷沼澤林區域濕潤度較高,且構造抬升后易發育成集水區,不易演替成落葉林,C錯誤;分水嶺疏林海拔較高,輸出水分依然較多,且氣溫較低,演替成為地帶性落葉林的時間更長,D錯誤。(2024·江蘇南京)瑪納斯河位于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古氣候變化是引起該流域植被演變的主要原因。下圖示意距今4 800年來瑪納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帶的推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植被類型Ⅱ、Ⅲ分別是( )A.高山草甸,高山針葉林B.高寒荒漠,高山針葉林C.高寒荒漠,針闊混交林D.荒漠草原,高山草原8.瑪納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帶的推移,反映的氣候變化過程是( )A.冷濕—暖干—冷濕 B.暖干—冷濕—暖干C.暖濕—冷干—暖濕 D.冷干—暖濕—冷干【答案】 7.A 8.B【解析】 第7題,瑪納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受盛行西風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遇地形抬升,半山腰處降水較多。由示意圖可知,自山麓向山頂,依次為荒漠、荒漠草原、禾草草原,水分條件逐漸變好,結合其半山腰處降水較多,可推測Ⅲ處為需水量較大的森林植被,但該地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發育需熱量較高的針闊混交林,因此植被類型為高山針葉林帶;Ⅱ所處的地方海拔更高,氣溫更低,冷濕環境下發育高山草甸,A正確;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干旱地區,Ⅱ、Ⅲ所處的位置氣候較為濕潤,不會出現高寒荒漠,B、C錯誤?;哪菰透呱讲菰饕植荚诟珊岛桶敫珊到邓俚牡貐^,而天山北坡中段降水多,D錯誤。第8題,影響山地垂直帶譜數量多少的因素有熱量、降水和山地相對高度。距今4 800—3 000年,該山地的基帶植被為荒漠,說明此時降水量較少,但植被帶譜數多,說明溫度較高,氣候為暖干特征;距今3 000—2 000年,高山針葉林的范圍擴大,說明此時降水增加,山地的垂直帶譜數變少,說明此時溫度降低,氣候為冷濕特征;距今2 000年至今,山地針葉林范圍變小,說明降水減少,山地垂直帶譜數增加,溫度升高,氣候變成暖干,B正確。(2024·云南昆明)青藏地區因受隆起的高原影響,高原內部的山脈與高原邊緣山脈的林線高度差異較大(如圖)。完成下面小題。9.導致甲乙兩地林線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C.緯度 D.坡向10.據材料推斷,與甲地相比乙地( )A.離太陽的距離近 B.大氣反射作用強C.大氣逆輻射較強 D.地面輻射較強【答案】 9.A 10.D【解析】 第9題,影響林線的主要因素是熱量和水分。據圖可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內部,其林線海拔上限較高原邊緣的甲地高。受南部高山對海洋暖濕氣流的阻擋,青藏高原內部降水較少,說明水分條件不是造成青藏高原內外部地區(甲乙兩地)林線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B錯誤;同時還說明高原內部山地的氣溫較高原邊緣同海拔高度的山脈高,熱量條件好,林線上限高,A正確;甲緯度低于乙,但林線比乙低,說明緯度不是導致甲乙兩地林線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C錯誤;圖中無法體現甲乙兩地的坡向差異,D錯誤。第10題,相對日地距離,甲地相比乙地離太陽的距離差異幾乎可以忽略,A錯誤;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受廣大高原面的影響,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多,因而大氣獲得的地面輻射較多,故氣溫較高,致使位于高原內部山脈的乙地林線較高,D正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潔凈,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及大氣逆輻射弱,B、C錯誤。(2024·河南駐馬店)下圖示意厄瓜多爾某冰川1976年和2011年不同坡向冰川面積(單位:km2)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山岳冰川面積縮小對冰川面積的長期影響是( )A.裸地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加劇融化B.吸收冰川更多熱量,減少融化C.冰川吸收太陽輻射減少,減少融化D.釋放冰川更多熱量,加劇融化12.與南極冰川縮小相比,厄瓜多爾冰川縮小原因的差異主要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光照較強C.風力較大 D.降水較少13.圖中冰川面積變化最大的坡向是( )A.東南坡 B.西北坡C.西南坡 D.東北坡【答案】 11.A 12.B 13.D【解析】 第11題,山岳冰川面積縮小對冰川面積的長期影響是裸地增加,裸地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加劇融化,A對;冰川消融吸收熱量,從而調節氣溫即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但氣溫主要受緯度(太陽輻射)、地形地勢等因素決定,故冰川消融熱量對減少冰川融化的作用較小,B錯;冰川反射的太陽輻射減少,吸收太陽輻射增多,加劇融化,C錯;若釋放熱量,則冰川易積累,D錯。第12題,與南極冰川縮小相比,厄瓜多爾冰川縮小原因主要是緯度較低,光照較強,B對;全球氣候變暖是南極冰川縮小和厄瓜多爾冰川縮小的共同原因,A錯;南極風力較大,C錯;厄瓜多爾降水較多,D錯。第13題,據圖可知,東北坡冰川范圍1976—2011年減少最多,所以圖中冰川面積變化最大的坡向是東北坡,D對。(2024·湖南衡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簡稱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指土壤中體積<5 000 μm3活的和死的微生物體內磷元素的總和。土壤微生物量磷作為土壤有機磷中活性較高的部分,是土壤有機磷轉變為植物吸收磷的一個樞紐和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土壤供磷水平。下圖示意福建省某山地4種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類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該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 )A.由土壤表層向深層遞增B.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遞增C.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D.由沿海帶向內陸區遞減15.該山地常綠闊葉林下各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都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A.地勢低,微生物磷深埋多B.坡度大,微生物磷流失多C.氣溫高,微生物磷分解快D.光照少,微生物磷合成少16.推測該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高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答案】 14.B 15.C 16.D【解析】 第14題,讀圖可知,圖中植被類型從常綠闊葉林到針葉林,再從針葉林到亞高山矮林,最后到高山草甸,實際上是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遞變,所以從海拔角度上看,福建省該山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變化大致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呈遞增趨勢,B正確;從土層深度上看,福建省該山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變化大致從土壤表層向深層呈遞減趨勢,A錯誤;該山地的緯度、海陸位置變化不大,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影響不明顯,C、D錯誤。第15題,讀圖可知,該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都是表層高深層低和低海拔低高海拔高。常綠闊葉林多分布在低海拔地區,這里氣溫高,土壤有機質分解快,有機質中的磷流失多,從而導致該山地常綠闊葉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都較低,C正確;常綠闊葉林下各層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都低于其他植被,與埋藏深度無關,A錯誤;低海拔,坡度一般小,B錯誤;光照對磷合成影響不大,D錯誤。第16題,讀圖并結合上面兩題可知,該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在氣溫較高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較低,而氣溫較低的高海拔高山草甸較高,由此可推出,冬季是該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高的季節,D正確。二、綜合題17.(2024·湖南衡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形因子(海拔、坡位、坡度、坡向等)通過調節光照、溫度、水分、土壤養分以及枯落物厚度等因子影響林下灌草層植被的生長。林下枯落物利于保持土壤濕度,從而促進林下灌草的生長,但林下枯落物過多則會隔絕種子與地面,降低林下灌草的生物量。某研究團隊以東北地區某距離村鎮及道路較近的森林為研究區,統計不同地形條件下林下灌草的生物量,結果如圖所示。研究區林下灌草受光照因素影響,生長速度呈現出與森林明顯不同的季節變化,且高海拔處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低海拔處。注:坡位是指一個地形坡似剖面的上下位置,上坡位靠近坡頂,下坡位靠近坡腳。(1)推測并說明研究區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季節差異。(2)分析研究區高海拔處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低海拔處的原因。(3)說明谷底、平坡和平地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的共同原因。【答案】 (1)早春時節,林冠層稀疏,林下光照充裕,灌草迅速生長,生物量快速增加;夏季,隨著林冠層逐漸郁閉,林下光照減少,灌草生物量增加減緩;秋冬季節,氣候變冷,林下灌草生長停滯,生物量衰減。(2)高海拔處林冠層郁閉度低,林下光照充足,利于灌草生長;研究區距離村鎮、道路近,低海拔處放牧、采集等人類活動多,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少。(3)谷底、平坡和平地利于集水和泥沙沉積,土層深厚且水肥條件較好;土壤生產力高,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解析】 第(1)題,研究區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季節差異主要從地理位置推測。研究區處在東北地區,植被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春季發葉,夏季盛葉,秋季轉黃,冬季凋落。早春時節,氣溫回升,林冠層稀疏,林下光照充裕,灌草光熱條件轉好,灌草迅速生長,生物量快速增加;夏季,植被葉片茂盛,隨著林冠層逐漸郁閉,林下光照減少,灌草生物量增加減緩;秋冬季節,氣候變冷,熱量條件變差,林下灌草生長停滯,生物量衰減。第(2)題,研究區高海拔處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低海拔處的原因主要從光照、人類活動等角度分析。高海拔處,氣溫降低,出現針闊混交林,林冠層郁閉度低,林下光照充足,光照條件改善,利于灌草生長;研究區距離村鎮、道路近,低海拔處放牧、采集等人類活動多,人類活動破壞灌草植物生長,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少。第(3)題,谷底、平坡和平地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的共同原因主要從土壤肥力角度分析。谷底、平坡和平地,地形平坦或低洼,利于集水和泥沙沉積,泥沙堆積為土壤發育提供物質基礎,土層深厚且水肥條件較好;土壤條件好,生產力高,利于植物生長,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18.(2024·江西贛州)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熱融滑塌指在厚層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區域,由人為活動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在融化季節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撐而在自重作用下發生塌落的現象。材料二 凍土活動層,指覆蓋于多年凍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土層,但它不是多年凍土的一部分。近年來的野外調查發現,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發生熱融滑塌現象數量劇增,而且凍土活動層滑脫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該區域發生熱融滑塌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熱融滑塌發育最為密集的區域,其形成與坡度等因素密切相關。下圖1為北麓河盆地熱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頻率,圖2為熱融滑塌實景圖。(1)分析北麓河盆地熱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緩坡區域,而在坡度較大和坡度很小的區域分布較少的原因。(2)說明除地形外,影響熱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條件。(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熱融滑塌對當地人類活動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答案】 (1)緩坡區域地下水匯集,有利于較厚地下冰發育;且緩坡處有細顆粒風化物堆積,有利于滑塌發生。坡度較大區域,風化層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發生熱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區域,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不容易發生滑塌。(2)氣候條件:夏季極端高溫、降雨量的增加;凍土條件:凍土地溫高、凍土含冰量及活動層厚度較??;人類活動:工程建設破壞邊坡等。(3)工程規劃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解析】 第(1)題,緩坡區域,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地下水匯集,有利于較厚地下冰發育;緩坡處有細顆粒風化物堆積,為滑坡的發生提供物質條件,有利于滑塌發生。坡度較大區域,流水速度快,積水條件差,風化層薄且含冰量小,不易發生熱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區域,地勢落差小,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搬運能力較弱,不容易發生滑塌。第(2)題,除地形外,影響熱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條件主要從氣溫、降水、地溫、人類活動等方面分析。第(3)題,研究青藏高原熱融滑塌對當地人類活動的指導作用主要從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等方面分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27張PPT)大單元五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1.植被與環境的關系2.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1)植被不適應環境——植被分布稀疏:說明該地區不具備植被生長的條件。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適應環境——能生長植被:說明生長在該地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尤其是惡劣環境)的能力。主要從根、葉、莖分布特點,植被形態,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①根系發達:可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②葉子:葉片厚,有蠟質層,反射陽光,減少蒸發,可抗旱;葉子細小可防蒸發、防熱量散失。③莖:粗壯,儲水量大;傾斜,說明當地風力大。④分布特點:簇狀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⑤花色鮮艷:可吸引昆蟲為其傳播花粉。⑥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地氣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天氣特征。3.植被類型的判讀(1)根據氣候類型判斷氣候類型 植被類型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氣候類型 植被類型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常綠闊葉林地中海氣候 常綠硬葉林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草原溫帶沙漠氣候 溫帶荒漠(2)根據植被的垂直結構、生態特征判讀①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豐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見莖花、板根的為熱帶雨林。②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為常綠闊葉林。③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芽、夏季蔥綠、秋冬季落葉的為落葉闊葉林。④葉片呈針狀的為針葉林。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為主,也有喬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為熱帶草原。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為主,沒有喬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為溫帶草原。考向一 植被與環境(2024·陜西寶雞)賀蘭山位于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西坡約75%的區域坡度<15°,東坡近半區域的坡度>15°,最大坡度達76°。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并將其固定為有機物質,稱為植被固碳,研究植被固碳對改善生境質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右圖示意賀蘭山東、西坡植被單位面積固碳隨海拔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賀蘭山低海拔地區植被單位面積固碳量小的主導因素是( )A.土壤 B.光照C.熱量 D.水分2.賀蘭山山地植被單位面積固碳能力強弱的時空分布規律為( )A.夏季弱,冬季強 B.西坡強,東坡弱C.陽坡弱,陰坡強 D.夜晚強,白天弱3.研究發現,賀蘭山西坡植被固碳總量多于東坡,主要因為西坡( )A.植被固碳能力強 B.整體面積大C.植被生長季節短 D.植株密度小【答案】 1.D 2.C 3.B【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低海拔地區東坡和西坡的植被單位面積固碳量都小,賀蘭山基帶位于寧夏和內蒙古交界,降水少,蒸發旺盛,植被數量少、密度小、生物量少,單位面積固碳量少,D正確。第2題,賀蘭山氣候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基帶植被為山地草原,海拔高處為針葉林,夏季植被生長旺盛,植被固碳能力強,冬季生長緩慢甚至停止,固碳能力弱,A錯誤;讀圖可知,西坡在2 900米以下固碳能力弱于東坡,B錯誤;陽坡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差,生物數量少,固碳能力差,陰坡蒸發少,水分條件好,生物數量多,固碳能力強,C正確;白天植被進行光合作用,固碳能力強,夜晚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D錯誤。第3題,讀圖可知,東坡的低海拔植被的固碳能力較強,A錯誤;由于西坡的坡度較緩,整體的面積大于東坡,故總的固碳總量多于東坡,B正確;若生長季節短和植株密度小,則植被固碳總量應少于東坡,C、D錯誤。考向二 植被類型(2024·甘肅張掖)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天山(中國部分)最西部,準噶爾盆地西南緣。由于海拔高度的變化導致小氣候變化,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流域的植被類型主要有荒漠植被、草原、草甸、森林和隱域植被五大類。右圖為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帶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完成下面小題。4.甲、乙、丙對應的植被類型正確的是( )A.森林、草甸、沼澤B.沼澤、草甸、森林C.草甸、沼澤、森林D.草甸、森林、沼澤5.乙比丁的有機碳含量高,原因是( )A.光照強 B.降水少C.氣溫低 D.微生物活躍【答案】 4.D 5.C【解析】 第4題,根據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帶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圖,流域的植被類型主要有荒漠植被、草原、草甸、森林和隱域植被五大類,有機碳含量最高的為草甸(氣溫低,土壤濕度較大,枯枝落葉、植被根系難以分解),加上甲處海拔最高,熱量條件最差,故甲為草甸;乙處位于山體半山腰,有機碳含量較高,為森林;丙有機碳含量很低,說明植被少,加上海拔最低,為沼澤,D正確。第5題,乙處海拔較高,光照較強,但光照強,地表升溫,有機碳分解,含量應較低,同時地形對水汽抬升作用強,降水較多,A、B錯誤;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微生物不活躍,有機碳分解較少,故含量高,C正確,D錯誤。考向三 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2024·浙江三模)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的多少。右圖為地理科研團隊在寧夏某基地不同地點調查的物種豐富度情況。完成下面小題。6.推測影響沙丘間低地物種豐富度高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地勢C.降水D.熱量7.該地氣候趨于暖干,半固定沙地( )A.有機質的含量增加 B.沙生灌木優勢強化C.土壤顆粒粒度變細 D.草本植物總體增多【答案】 6.B 7.B【解析】 第6題,沙丘間低地地勢相對較低,容易匯集水分,水分條件較好,有利于多種生物生存,所以物種豐富度高,B正確;光照、熱量在該區域內差異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D錯誤;降水整體較少且差別不是特別明顯,C錯誤。第7題,氣溫高,有機質分解快,不利于有機質含量的增加,A錯誤;沙生灌木更適應干旱環境,其優勢會強化,B正確;土壤顆粒粒度與成土母質有關,氣候對其影響小,C錯誤;氣候趨于暖干,土壤水分減少,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長,草本植物總體減少,D錯誤。主題2 土壤【嘗試作答】 (1)C (2)D1.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1)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少影響因素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維:土壤有機質的變化取決于有機質的收入量與有機質的支出量的對比關系。②有機質的收入量:夏季氣候溫和濕潤或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植物生長旺盛;冬季寒冷潮濕,枯枝落葉多,有機物不易分解。③有機質的支出量:氣溫高,微生物活躍,分解快,消耗多。植被生長旺盛,消耗大。降水強度大,淋溶與侵蝕強度大,有機質淋溶流失多。④地形:地勢平坦或低洼,有利于有機質的累積。(2)土壤水分含量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維:土壤水分的變化取決于水分的收入量與水分的支出量的對比關系。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滲量或下滲量):大氣降水、徑流(地表、地下徑流)、植被截留、人工灌溉(漫灌、噴灌、滴灌、根灌)、積雪融化、冰川融化、凝結水。③水分的支出量:a.蒸發消耗:干旱、半干旱地區顯著。b.植被消耗(吸收、蒸騰):森林、灌木、草本、農作物(個體、數量、樹冠覆蓋度、季節性、根系深淺)。(3)土壤溫度變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層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②支出:地面輻射。③保溫措施:覆蓋地膜、耕作、冬季灌溉、有機肥(分解釋放熱量、熱容量大)等。(4)土壤肥力高低影響因素的分析①與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厚度、顆粒大小、溫度、水分含量、透氣性、害蟲等密切相關。②取決于各要素含量的協調度,協調度越好,肥力越高。2.土壤養護措施(1)保護和利用相結合,防治土壤的侵蝕,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如深耕松土、采用固沙劑等。(2)采用多種措施,改良鹽堿土,抗旱、治澇、治鹽堿相結合。主要措施有沖洗、排水、井灌井排等。(3)培肥土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加強水肥管理。(4)防治結合,減少土壤污染??刂莆廴驹?,采取相應農業技術措施進行治理。(5)囤土恢復:開挖礦產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地方進行保護;開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3.典型自然環境下的土壤特性(1)濕熱環境:有機質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強,土壤偏酸性,較貧瘠。(2)干旱環境:土壤水分少,發育程度低,偏堿性,貧瘠。(3)冷濕環境:有機質分解慢,大量累積在表土層,土壤肥沃。(4)高寒環境: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層薄、土壤貧瘠。4.典型土壤肥力(1)東北黑土:是在森林、草甸和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冷濕的氣候條件使得有機質分解速度慢,積累多,故有機質含量多,是肥沃的土壤。(2)四川盆地紫色土:是在紫色頁巖成土母質上形成的,礦物養分含量豐富。(3)德干高原的熱帶黑土:是在火山熔巖上形成的,礦物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4)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紅壤:是在濕熱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土壤,“酸、瘦、黏”是其特性,較貧瘠。(5)云貴高原石灰巖地區:因受成土母質巖性影響,成土速度較慢,土層淺薄。(6)水稻土:我國南方地區在人類生產活動(長期種植水稻)中形成的耕作土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豐富,較肥沃,多呈青灰色。(7)沖積平原地區和河流三角洲地區:土壤往往比較深厚肥沃。考向一 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2024·北京海淀)土壤團粒結構是土壤顆粒黏結而成的團聚體,具有一定結構形態和大小。粗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動;微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小的毛管孔隙,土壤水可保持在孔隙內。良好的團粒結構利于土壤調節水、肥、氣、熱的關系,促進植物生長。下圖為土壤團粒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促進土壤顆粒粘結為團粒結構的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質 B.生物C.氣候 D.地貌2.在濕潤地區,粗團粒直徑較大的土壤團粒結構利于植物生長,是由于該結構利于( )A.母巖風化 B.通水透氣C.蓄水保肥 D.減輕淋溶【答案】 1.B 2.B【解析】 第1題,結合土壤團粒結構示意圖可知,團粒由腐殖質、植物根、細菌菌絲等組合在一塊成為組團粒,所以促進土壤黏粒結為團粒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生物,B正確。第2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粗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動,粗團粒直徑較大的土壤團粒結構利于植物生長,是由于該結構利于通水透氣,B正確;粗團粒不會促進母巖風化,減輕淋溶,A、D錯誤;粗團粒水分易下滲,不利于蓄水保肥,C錯誤。考向二 土壤剖面(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祁連山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高大山系,對我國西北部生態安全具有重要貢獻,其垂直分異明顯,是研究植被的理想區域。青海云杉是祁連山林區主要的森林建群樹種,具有明顯的海拔分布依賴。一研究團隊在青海祁連山南坡阿咪東索小流域進行采樣,得到不同海拔各土層云杉林土壤有機碳含量及不同海拔喬木層和土壤層碳密度比例分布(如下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關于不同土層有機碳含量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深度增加而降低D.各海拔高度表層(0~1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4.影響喬木層和土壤層碳密度百分比隨海拔高度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溫度C.降水 D.坡度【答案】 3.D 4.B【解析】 第3題,由左圖可知,隨海拔高度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波動變化,并不是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或降低,A、B錯誤;除3 200米高度外,各海拔土壤有機碳隨深度增加而降低,C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在各個海拔處都是表層(0~1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D正確。第4題,隨著海拔增加,氣溫降低,熱量減少,喬木生物量減少,喬木層碳密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動分解弱,土壤層碳密度比例上升,B正確;海拔變化影響最大的是溫度,光照和降水也有一定變化,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排除A、C選項;坡度不一定隨海拔而發生變化,D錯誤。考向三 土壤的養護(2024·天津河西)下表為吉林公主嶺和湖南祁陽甲、乙兩地土壤的基本數據。完成下面小題。地點性質 有機質(g/kg) 氣(g/kg) 磷 (g/kg) pH值甲(公主嶺) 22.8 1.40 1.39 22.1 7.6乙(祁陽) 13.6 1.07 1.07 22.1 5.75.與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B.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較少C.以常綠林為主,枯枝落葉少D.土壤化學風化和淋溶作用弱6.兩地進行土壤改良和養護的正確做法是( )A.甲—土壤中摻入沙子,增加透氣性B.甲—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退耕還草C.乙—土壤中補充熟石灰,增施有機肥D.乙—引淡水灌溉,有效抑制蒸發返鹽【答案】 5.A 6.C【解析】 第5題,由材料可知,乙為湖南祁陽,氣候濕熱,生物循環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A正確;有機質的多少與成土母質中礦物質含量無關,B錯誤;乙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以常綠林為主,但常綠林的養分循環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枯枝落葉,C錯誤;乙地濕熱,降水多,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D錯誤。第6題,由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東北,土壤類型為黑土,土質較疏松,不需要摻入沙子。摻入沙子,增加透氣性主要是針對黏性重通氣性差的紅壤,A錯誤;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退耕還草,屬于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不是土壤改良和養護的方法,B錯誤;乙地為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呈酸性,補充熟石灰、增施有機肥可以改良肥力,C正確;鹽堿地的改良方法是引淡水灌溉,抑制蒸發返鹽,乙地土壤鹽堿化并不嚴重,D錯誤。主題3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嘗試作答】 (1)B (2)A (3)B1.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思路(1)判斷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征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環境要素的主要特征。(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體性”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在分析、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時,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據“果”利用發散性思維推斷“因”。例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大陸西海岸地區沙漠的成因,除大氣環流的影響外,還有洋流的作用。(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之一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分析某一地理環境要素時,要抓住“因”,并分析該“因”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例如,在熱帶雨林區破壞植被后所引起區域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變化。2.掌握地理環境整體性四大應用應用方向 主要內容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分析,點明每一要素呈現的主要特點即可解釋區域內某種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區域地理環境要素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區域地理現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因果聯系導致的,其中氣候、地貌是許多地理現象形成的基礎因素,分析時應理清要素間的因果聯系鏈,由因到果步步推進,完整呈現因果關系應用方向 主要內容分析區域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特點 區域內某要素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區域其他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變化分析區域間的環境聯系 主要從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角度分析不同區域間存在的因果聯系,組織成邏輯思路清晰的因果鏈條,規范學科語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擋了海洋水汽的進入,使得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干旱加劇考向一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整體性(2023·全國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如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2.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 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 D.太陽輻射強烈3.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 )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跍p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墼黾拥乇韺Φ叵碌乃盅a給 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1.D 2.A 3.C【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說明其來源不是基巖風化,A錯誤;冰川搬運不具備分選性,冰川沉積物的粒徑大小為雜亂無章,C錯誤;流水搬運來的沉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風力搬運范圍廣,不受地表起伏影響,所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多來自風塵輸入,其來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與河流沉積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區,D正確。第2題,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A正確;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進行厭氧分解,空氣中的含氧量對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響較小,B錯誤;蒸發弱、太陽輻射強對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響較小,C、D錯誤。第3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以起到隔熱作用,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緩解下部凍土融化,②正確,①錯誤;草氈層具有水分保蓄及調節地表徑流的作用,增加下滲量,增加地下水補給,③正確,④錯誤。②③正確,故選C。考向二 土壤與植被相互關系(2024·貴州貴陽)土壤干層指深層土壤中積累的有效水分被森林利用后因不能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而形成的土壤層次,深度一般出現在2~3米。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部氣候較為干旱,人們通過營造人工林(櫟樹等)控制生態退化,由于形成土壤干層,使得效果不理想。完成下面小題。4.當地人工林地區形成土壤干層主要因為( )A.降水量少于蒸發量 B.地形起伏增加下滲C.土質疏松保水性差 D.植物蒸騰耗水過多5.土壤形成干層將導致人工林( )A.樹干彎曲多枝杈 B.葉片退化為針葉形C.林冠郁閉度降低 D.根系側向生長受限【答案】 4.D 5.C【解析】 第4題,即使在氣候干旱地區,受下滲影響,深層土壤的含水量也應高于淺層土壤,A錯誤;地形起伏增加下滲會導致土壤深層含水量上升,不會形成干層,B錯誤;土質疏松利于地表水下滲,提高土壤含水量,C錯誤;由材料可知,土壤干層是因為森林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后導致深層土壤含水量下降形成的土層,與氣候、地形、土壤無關,D正確。第5題,樹干彎曲多是因為根系結構異常、外力壓迫等導致,與土壤干層無關,A錯誤;葉片退化為針葉形主要是適應寒冷的氣候,B錯誤;土壤干層形成后,森林水分供應受限,影響森林的生長,導致林冠郁閉度降低,C正確;根系側向生長受限主要是受到地下巖石、土壤的束縛導致,與土壤干層無關,D錯誤。考向三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關聯性(2024·山東青島)霍林河發源于大興安嶺,中下游為平原地區,多濕地分布。1998年霍林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引發霍林河流域下游濕地景觀的變化。下表為1998年洪水前后霍林河流域下游主要濕地景觀轉移概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洪水后洪水前 草地 鹽堿地 沙地 河流湖泊 沼澤濕地草地 95.58 0.52 0.02 0.46 2.85鹽堿地 2.76 80.75 0.01 7.50 8.84沙地 0.41 1.533 89.74 4.61 3.43河流湖泊 0.27 1.30 0.00 85.54 12.60沼澤濕地 0.97 3.06 0.14 25.18 70.26注:表中僅為部分數據。6.大洪水引發霍林河流域下游景觀的動態變化,其中發生轉移概率最大的景觀是( )A.草地 B.河流湖泊C.鹽堿地 D.沼澤濕地7.大洪水的發生,使霍林河下游地區鹽堿地面積( )A.一直擴大 B.先擴大后減小C.一直減小 D.先減小后擴大【答案】 6.D 7.D【解析】 第6題,由表格可知,受洪水影響,草地還有95.58%保持原樣,說明草地變化了4.58%,同理河流湖泊變化了14.468%,鹽堿地變化了19.258%,沼澤濕地變化了29.748%,轉移變化最大的是沼澤濕地,D正確。第7題,大洪水的發生使鹽堿地7.5%和8.84%變成河流湖泊和沼澤濕地,之后又有3.06%和1.3%的沼澤濕地和河流湖泊變成了鹽堿地,所以大洪水的發生使鹽堿地先減小后擴大。因為洪水的發生會把地勢較低的地方淹沒變成河流湖泊或沼澤濕地,洪水退去后,部分地區又會變成鹽堿地,所以先減小后擴大,D正確。主題4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嘗試作答】 (1)特點: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氣溫更高,氣溫年較差更大;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總量大,且降水時間長。原因: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亞)寒流降溫減濕影響;兩地都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風影響,但那波利緯度高于蒙特雷,受西風影響時間長,降水時間長,年降水量大。(2)那波利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那波利同緯度亞歐大陸東岸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1.由赤道到兩極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3)看自然植被變化: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4)看主導因素:熱量2.從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1)看更替方向:東西方向(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3)看自然植被變化:森林→草原→荒漠(4)看主導因素:水分考向一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判讀(2024·浙江金華)下圖為亞歐大陸部分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1.自然帶a、b、c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垂直分異規律B.地方性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2.受全球變暖影響,圖中自然帶分布范圍及界限變化正確的是( )①a面積縮小?、赾與g分界線明顯北移?、踕面積縮小?、躤與f分界線西段變化小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a、b、c三地最大的區別是緯度位置不同,以熱量為基礎,故a、b、c三地所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正確。第2題,全球變暖,氣溫上升,北冰洋沿岸積溫升高,苔原帶的南界北移,a面積縮小,①正確;g為高山高原氣候,c與g的分界線不會出現明顯的移動變化,②錯誤;d面積擴大,③錯誤;e與f分界線西段位于西部高山地區,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小,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D。考向二 沿海到內陸的分異(2024·甘肅蘭州)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3.從甲到丙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B.地方性分異規律C.垂直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4.丁處自然帶最有可能是( )A.溫帶草原帶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溫帶荒漠帶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答案】 3.D 4.A【解析】 第3題,圖中顯示,從甲到丙緯度相差不大,降水量大致由東向西減少,由濕潤區向半濕潤、半干旱區過渡,這種由于水分條件不同而導致的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D正確。第4題,圖中顯示,丁處屬半干旱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00~400 mm之間,適合草原植被生長,且丁處位于溫帶地區,因此丁處自然帶最有可能是溫帶草原帶,A符合題意;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一般位于半濕潤區和濕潤區,年降水量一般要大于400 mm,排除B;溫帶荒漠帶一般位于干旱區,年降水量小于200 mm,排除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一般位于亞熱帶濕潤區,年降水量大于800 mm,排除D。考向三 影響陸地自然帶分異的因素(2024·陜西安康)青藏高原生態較為脆弱,區域植被帶譜發育典型、獨特性強、地帶性分異明顯。如圖示意青藏高原地區及其周邊植被分布。完成下面小題。5.推測圖示X代表的自然帶最可能是( )A.森林 B.冰川C.草原 D.沼澤6.影響圖示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 )A.水分 B.熱量C.光照 D.土壤7.關于甲乙兩處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處秋季落葉多 B.乙處人類活動多C.乙處季風更顯著 D.甲處生物量較大【答案】 5.C 6.A 7.D【解析】 第5題,從圖中東南到西北一線可以看出,按照植被演替漸變的規律推測,植被帶應該依次為森林、灌叢與草甸、草原、荒漠,故X為草原,C正確。第6題,青藏高原自東南向西北降水漸少,生物量漸少,故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為水分,A正確;熱量、光照、土壤對該區植被分異有影響,但非主要因素,B、C、D錯誤。第7題,甲乙兩處同為森林景觀,但甲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森林為熱帶季雨林、乙位于青藏高原東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故甲生物量更大,D正確;甲處植被四季都有落葉,溫帶落葉闊葉林秋季落葉最多,A錯誤;乙處為我國橫斷山區,地勢起伏大,人類活動少,B錯誤;甲乙兩處都以西南季風影響為主,但甲處距海洋更近,受西南季風影響更明顯,C錯誤。主題5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嘗試作答】 (1)B (2)A (3)D1.分析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應注意的問題(1)從山麓到山頂的熱量差異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氣溫下降約6 ℃,因此,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布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2)從山麓到山頂的水分狀況差異明顯,一般而言,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因此部分基帶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隨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會出現森林帶,如天山。(3)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自然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同一自然帶,隨緯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2.山地垂直帶譜圖的4大應用(1)通過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處的熱量帶基帶反映山地所處的熱量帶。如右圖中山 地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說明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2)通過帶譜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的山體,帶譜數量越多,垂直帶譜越復雜。如圖中的山地位于低緯地區。(3)通過同一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判斷緯度高低同一自然帶在低緯度的山區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區分布海拔較低。(4)利用自然帶坡向差異判斷南北半球同一山體的同一自然帶,在陽坡分布海拔較陰坡高。同一山體,陽坡自然帶數量較陰坡多。一般情況下,若南坡為陽坡,則該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為陽坡,則該山地位于南半球。如圖所示。考向一 影響山地垂直分異的因素(2024·四川成都)秦巴山地各山脈由于山體所處位置和自身特點的不同,使得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差異顯著。下圖為秦巴山地三列東西向山脈垂直自然帶譜圖。完成下面小題。1.秦巴山地中蓮花山垂直自然帶譜較為復雜的根本原因是( )A.基面高度大 B.相對高度大C.區域過渡位置 D.氣候類型多樣2.與米倉山相比,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分布上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山體效應強 B.海拔較高C.緯度較高 D.降水量大3.蓮花山缺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主要原因是該山( )A.光照條件差 B.冬季風影響大C.山麓降水量少 D.山麓土壤貧瘠【答案】 1.C 2.A 3.C【解析】 第1題,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分異的因素主要是熱量、水分、光照等因素?;娓叨却笾荒苁勾怪弊匀粠ёV更簡單,A錯誤;蓮花山海拔高度大,但相對高度并不大,B錯誤;甘肅的蓮花山位于秦巴山地的西側,秦巴山地的西部位于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高寒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三大自然地理單元的過渡區,影響陸地自然帶的因素很多,使山地垂直自然帶趨于復雜,C正確;氣候類型多樣也是區域過渡位置影響下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D錯誤。第2題,太白山緯度高于米倉山,熱量條件更差,按緯度地帶性判斷,太白山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分布海拔應更低,C錯誤;米倉山頂部還有針闊葉混交林,說明在熱量影響下,該緯度地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只能分布到約2 300米的位置,太白山海拔更高,并不能使該自然帶的分布海拔更高,B錯誤;太白山在米倉山北側,降水不一定比米倉山多,且影響垂直自然帶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熱量,而非降水,D錯誤;太白山為秦嶺主峰,秦嶺比米倉山更加高大寬闊,山體效應(指隆起地塊的熱力效力)更強,導致不同山地垂直帶的分布上限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緯度偏北、海拔更高的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的分布上限比南側的米倉山高的原因,A正確。第3題,蓮花山位于暖溫帶,其基帶應該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但由于其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小,山麓降水很少,因此沒有形成闊葉林,而是形成了對水分要求更少的山地草原帶,C正確。考向二 山地垂直分異的判讀(2024·江蘇泰州)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右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4.自然帶①和②的類型分別為( )A.溫帶荒漠帶、荒漠草原帶B.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C.溫帶荒漠帶、常綠闊葉林帶D.溫帶草原帶、常綠闊葉林帶5.賀蘭山中段西坡缺少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C.水分 D.土壤【答案】 4.A 5.C【解析】 第4題,由圖可知,山地兩坡同一自然帶在西坡海拔高度較高,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位于①自然帶之上,②自然帶最為可能出現荒漠草原,A正確。第5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賀蘭山中段西坡地處溫帶半干旱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較少,所以賀蘭山中段西坡缺少落葉闊葉林帶,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C正確。考向三 山地垂直分異的變化(2024·陜西榆林)我國天山某山地坡地與谷地植被存在著較大差異。山坡風化作用強烈,森林帶以上有常年積雪帶,山地表層以砂巖層為主,受地形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谷地較少有人類活動干擾。右圖示意該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為該山地的三個草甸區。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該山地的植被正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影響谷地北坡1 500米處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局地環流 B.水分條件C.地形起伏 D.土壤肥大7.圖示三個草甸區( )A.Ⅰ區植被類型、數量較多B.Ⅱ區范圍主要受降水影響C.Ⅲ區植被穩定性較好D.Ⅲ區水分條件最為優越8.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推測該地植被帶的變化特點是( )A.山地森林帶下限持續降低B.山谷草甸帶范圍持續變大C.山地森林帶上限先降低后升高D.谷地生物數量先增多后減少【答案】 6.B 7.C 8.D【解析】 第6題,結合材料可知,該山地位于天山某地,氣候干旱,降水少,山地自然帶的分布主要受山谷北坡天山冰川融水的影響。冰川融水形成地表徑流向下游逐漸減少,到達1 500米左右的山地坡地的水量少,且1 500米左右的坡地,表層砂巖層厚,地下水深,水分條件較差,導致無植被分布,B正確。第7題,Ⅰ草甸區海拔較高,位于冰川季節性消融區,熱量條件較差,且多礫石分布,植被的類型、數量較少,A錯誤;Ⅱ草甸區水分主要來自冰川融水,Ⅱ區下限范圍受冰川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長度影響,B錯誤;Ⅲ草甸區主要受冰川融水地下徑流量影響,補給水量少,但較為穩定,故Ⅲ草甸區植被穩定性較好,C正確;Ⅰ草甸區臨近冰川融水帶,且蒸發弱,水分條件最好,D錯誤。第8題,該山地位于天山山區,氣候干旱,降水少,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山地冰川將持續融化,最終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帶的下限應先降低后上升,最后隨著冰川消失,森林帶可能消失,A錯誤;同理,山地森林帶上限也應先升高后降低,C錯誤;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冰川融水增多,地下徑流量增加,谷地中水分條件改善,山谷草甸帶面積變大,但最終隨著冰川消失,面積萎縮,B錯誤;谷地中部水分條件改善,生物數量應先增多,后隨冰川融水減少,谷地生物量最終會減少,D正確。主題6 地方性分異規律【嘗試作答】 (1)D (2)B1.地方性分異規律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地方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大陸上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缺失,是因為南半球同一緯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響因素是海陸分布)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生變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側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因受地形影響,處于西風的背風坡,形成荒漠帶(影響因素是地形)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極大約束,而且與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割斷,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陸西部沿海地區的結果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現斑塊狀分布的綠洲,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所形成的2.地帶性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的關系(1)地方性因素疊加在地帶性因素之上,使地帶性分異規律顯得不很完整、不鮮明。(2)地帶性因素影響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響是局部的、特殊的。(3)在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形成了復雜的自然環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環境都具有所在地帶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響,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環境更加復雜。考向一 地方性分異的判讀(2024·安徽合肥)遼河口濕地生長著一種耐鹽堿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堿蓬。翅堿蓬在維護濕地生態系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長與潮灘濕地水體鹽度顯著相關。如圖為遼河口潮灘植被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遼河口潮灘植被分布呈現(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2.針對遼河口翅堿蓬的生長特性,下列地區可能生長翅堿蓬的是( )A.浙江的水稻田 B.新疆的戈壁灘C.西藏的高原湖泊 D.云南的麗江壩子【答案】 1.B 2.B【解析】 第1題,根據遼河口潮灘植被分布示意圖可知,從陸地向海洋,遼河口潮灘的植被依次分布是光灘—翅堿蓬—蘆葦,這體現了入海口附近的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確。第2題,根據材料和圖示可知,翅堿蓬分布在河口地區,河口濕地受海水影響明顯,說明土壤一般呈堿性,翅堿蓬耐鹽堿,新疆的戈壁灘氣候干旱,蒸發旺盛,土壤鹽堿化較嚴重,適合耐鹽堿的翅堿蓬生長,B正確;浙江的水稻田、西藏的高原湖泊和云南的麗江壩子均無適合翅堿蓬生長的堿性土壤,A、C、D錯誤。考向二 地方性分異的影響因素(2024·湖北黃岡)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島西南部,總面積約為447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約為1 412 m,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熱帶原始森林。調查發現海南島西部的第四紀沉積層透水性強,地表儲水力差。如圖示意海南島稀樹草原分布、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置和尖峰嶺森林類型的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題。3.關于海南島西部熱帶稀樹草原景觀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受地形影響,雨影效應明顯,降水少?、诳拷{,狹管效應強,風力大 ③緯度低,氣溫高,蒸發強?、艹练e層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推測苔蘚矮林植被所處的環境特征( )A.氣溫較低,土壤肥沃 B.空氣濕潤,風力較小C.光照充足,土壤貧瘠 D.云霧多,風力強勁【答案】 3.C 4.D【解析】 第3題,海南島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風的影響,島嶼西部地處太平洋水汽的背風坡,雨影效應明顯,降水偏少,①正確;海南島稀樹草原分布帶沒有靠近瓊州海峽,受狹管效應影響小,②錯誤;海南島地處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大,氣溫高,蒸發強,加劇地表干旱程度,③正確;據材料“調查發現海南島西部的第四紀沉積層透水性強,地表儲水力差”,可知,當地沉積層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④正確。①③④正確,故選C。第4題,苔蘚矮林植被分布的海拔較高,氣溫相對較低,分布區地勢起伏大,坡度陡,水土易流失,土層較薄,肥力較低,A錯誤;海拔高,風力較強,林木容易受到風力破壞,B錯誤;能夠形成森林且有苔蘚分布,說明其生長環境水分條件較好,較濕潤,分布海拔高,氣溫相對較低,水汽易凝結,云霧多,D正確;苔蘚矮林處云霧多,光照被削弱,C錯誤。考向三 干熱河谷(2024·河北衡水)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綿,平均蒸發量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們過去基本上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如圖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植被演替趨勢。完成下面小題。5.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原因及趨勢分別是( )A.氣候變暖多向進化 B.人為破壞多向退化C.焚風效應單向進化 D.人為破壞單向退化6.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后( )A.植被層次結構增加 B.物理風化增強C.沖蝕作用減弱 D.生物風化增強7.應對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措施主要有( )①恢復原生植被?、谶M行土壤種子庫建設?、弁茝V造林技術?、艽罅恳M外來樹種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5.D 6.B 7.C【解析】 第5題,居住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人們過去基本上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導致原生植被演替為次生植被,植被的變化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自然原因不占主導地位,A、C錯誤;南部、中部、北部次生植被幾乎都演替為低矮的灌叢等植被,說明演替方向單一,B錯誤,D正確。第6題,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后,森林植被減少,植株矮化,植被層次結構減少,A錯誤;植被退化,地表沖蝕作用加強,地表物理風化增強,B正確,C錯誤;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活動減弱,生物風化減弱,D錯誤。第7題,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類型屬于非地帶性氣候,植被逐漸演化為單一的灌叢,說明環境已不適宜原生植被的生長,應根據干熱河谷區域植被分布特征,推廣造林技術,選擇適生的喬灌草植物進行群落修復,①錯誤,③正確;土壤種子庫是潛在植物群落,這些種子使群落和生態系統在遭受破壞后補充新個體而完成演替,建設土壤種子庫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至關重要,②正確;大量引進外來樹種,容易引起生物入侵,不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排除④。②③正確,選C。主題7 雪線與林線【嘗試作答】 (1)A (2)A (3)B雪線是常年積雪帶的下界,林線是山地森林的上限,都是一種氣候標志線,前者大致與最熱月0 ℃等溫線相吻合,后者與最熱月10 ℃等溫線相當。正確分析兩線分布高度的影響因素需要明確以下三個關系:1.兩線與氣溫的關系。雪線、林線的分布高度皆與氣溫呈正相關。(1)氣溫越高,積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線越高;氣溫越低,雪線越低。(2)熱量對林線分布高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緯度越低,熱量越充足,山地林線分布越高。高山林線海拔大致由赤道向兩極方向逐漸降低。2.兩線與降水量的關系。雪線的分布高度與降水量呈負相關,而林線的分布高度與降水量呈正相關。(1)降水量越多,冰雪的補給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在干旱的副熱帶地區,氣溫高,降水少,雪線的高度達到最高。(2)同緯度相比,沿海地區降水豐富,山地林線分布較高;內陸地區降水較少,山地林線分布較低。受信風帶或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中低緯度地區,降水少,山地林線分布較低。3.兩線與坡向的關系坡向 雪線 林線陽坡與陰坡 陽坡氣溫偏高,積雪融化較快,雪線位置較高;陰坡氣溫偏低,雪線位置也較低 一般情況下,同一座山體的陽坡熱量充足,山地林線分布較高;陰坡熱量不足,山地林線分布較低迎風坡與背風坡 山脈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降水較多,雪線較低;背風坡降水較少,雪線較高 一般情況下,同一座山體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山地林線分布較高;背風坡降水較少,山地林線分布較低考向一 雪線及影響因素(2024·四川瀘州)冰川零平衡線是指冰川積累區與消融區的分界線,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是冰川年積累與消融量相等的位置海拔高度。冰川平衡是降水和氣溫等水熱氣候因素對冰川綜合作用的結果,冰川平衡量等于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下圖分別表示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在1959—2010年間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降水量變化圖和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與年平均氣溫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的時間段是( )A.1959—1970年 B.1972—1984年C.1988—1995年 D.1996—2008年2.1959—2010年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的主導影響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C.太陽輻射 D.大氣逆輻射3.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帶來的影響是( )A.海平面上升 B.降水增多C.林線上升 D.雪線上升【答案】 1.D 2.A 3.D【解析】 第1題,據圖中的冰川零平衡線高度變化趨勢可知在1996—2008年這段時間內零平衡線高度總體水平高,且在2008年附近達到最大值,這段時間內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急劇上升,D正確。第2題,根據材料可知,在此期間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零平衡線高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冰川零平衡線的海拔高度升高,體現為冰川加速消融,這可能是降水量減少,也可能是氣溫升高,據圖示信息可知降水量總體變化為波動增加,而該時間段的氣溫總體上升,所以最可能是氣溫升高導致的,A正確。第3題,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1960—2010年零平衡線總體升高,這會導致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內雪線高度上升,D正確;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變化在短時間內對海平面上升幾乎沒有影響,A錯誤;據圖示信息可知當地在該時段的降水量呈波動變化,并未體現為降水一直增多,B錯誤;由于零平衡線主要體現的是雪線變化,雪線發生變化而林線不一定發生變化,C錯誤。考向二 林線及影響因素(2024·河北承德)林線是山地垂直自然帶譜中森林分布的上限。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阿爾卑斯山林線上部景觀變化明顯。右圖示意阿爾卑斯山沿11°E剖面方向上的年累計太陽輻射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影響圖示區域年累計太陽輻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植被C.大氣環流 D.地形5.受年累計太陽輻射分布影響,阿爾卑斯山林線由山地邊緣到內部( )A.逐漸降低 B.逐漸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6.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阿爾卑斯山林線上部( )A.喬木快速發育 B.高山草甸銳減C.冰川消融減慢 D.耐旱植被增多【答案】 4.D 5.B 6.D【解析】 第4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海拔較低的山地邊緣地區年累計太陽輻射較低,海拔較高的山體內部,年累計太陽輻射較高,因此影響圖示區域年太陽輻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正確。第5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與山地邊緣相比,阿爾卑斯山體內部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從而導致山體內部具有更高的夏季溫度與更長生長季的氣候條件,適宜樹木生存的溫度環境,為山體內部林線出現在更高海拔地區提供了重要的溫度條件。因此,受年太陽輻射分布影響,阿爾卑斯山林線由山地邊緣到內部逐漸升高,B正確。第6題,全球氣候變暖是緩慢變化的,不會導致阿爾卑斯山林線上部喬木快速發育,A錯誤;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山體吸收太陽輻射能力增強,山地氣溫上升,會導致高山草甸面積增大、冰川消融加快,B、C錯誤;氣溫升高,蒸發加劇,加之冰川萎縮,山地氣候趨于干旱,會導致耐旱植被增多,D正確。考向三 樹線與林線(2024·福建莆田)樹線是指山地森林與灌叢、草甸過渡帶的上界,是稀疏高山樹木生長的海拔上限。林線是指郁閉(大片樹冠彼此水平銜接)森林的海拔上限。博格達山位于天山山脈東段,呈東西走向,山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2.5 ℃。右圖示意博格達山山地森林的林線、樹線采樣點在不同海拔累積頻率(累積頻率是對頻率的累計)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與博格達山山地森林的林線相比,其樹線( )A.整體分布在海拔較高處B.在海拔2 600~2 800 m升高更明顯C.集中分布在海拔較低處D.在海拔3 200~3 400 m處變化更小8.圖中所示博格達山海拔3 400~3 700 m處的樹線采樣點累積頻率曲線變化顯著,主要是由于( )A.光照充足 B.熱量條件改善C.風力減小 D.冰雪融水較多【答案】 7.A 8.D【解析】 第7題,讀圖可知,與林線相比,其樹線在較高海拔處累積頻率更快(在海拔3 500~3 700 m升高更明顯),表明樹線整體分布在海拔較高處,A正確,B、C錯誤;樹線在海拔3 200~3 400 m處累積頻率變化較大,D錯誤。第8題,結合上題,博格達山海拔3 400~3 700 m處的樹線采樣點累積頻率增加快,表明樹線整體分布在海拔較高處。隨著海拔升高,熱量條件變差,風力增大,B、C錯誤;高海拔處受冰雪融水影響更大,有利于稀疏高山樹木生長,樹線頻率增長快,D正確;雖然海拔升高,光照變好,但相比于水分而言,光照不是導致氣候干旱地區樹線頻率增長快的主要影響因素,A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主題突破大單元5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課件.ppt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單元集訓(五)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