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素能集訓(二)一、選擇題(2024·江蘇徐州)二戰之后,印度尼西亞啟動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計劃,給每戶移民分配2公頃土地。21世紀以來,該計劃大幅縮減。目前,該國人口約2.7億,其中40%集中于爪哇島,首都雅加達人口超過1 000萬,幾乎達到承載極限。下圖為“二戰以后印尼國內人口主要遷移方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影響印尼國內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是( )A.生態 B.交通 C.政治 D.經濟2.制約雅加達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空間資源 B.能源資源C.礦產資源 D.淡水資源3.印尼國內人口大規模遷移的積極影響是( )A.傳承本土文化 B.促進國土開發C.提高城鎮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答案】 1.C 2.D 3.B【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二戰之后,印度尼西亞啟動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計劃,給每戶移民分配2公頃土地”,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分配土地的方式鼓勵和吸引民眾遷移到周邊的島嶼,所以主要是政策,與生態、交通、經濟關系不大,C正確。第2題,由于雅加達面積小、淡水儲存空間條件差且生產生活需水量巨大, 相比于空間資源、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的有限性更為直接地影響了雅加達的環境人口容量。雖然空間資源、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都是影響城市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在雅加達這樣的海島城市背景下,淡水資源的有限性和高需求性使其成為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D正確。第3題,印度尼西亞人口的大規模遷移是發生在國內,屬于國內人口遷移,對于傳承本土文化意義不大,A錯誤;印度尼西亞政府給與遷移的人土地,讓其開墾,有利于促進國土資源的開發,B正確;遷移的人口從事土地資源開發并從事農業活動,所以對城鎮化率的提高意義不大,C錯誤;人口遷移對提高人口環境容量沒有作用,人口環境容量主要受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科技、對外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D錯誤。(2024·山東威海)2021年我國物流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達126億元,同比增長63.6%。日本物流機器人因處理的產品不同而需求不一。下表示意我國相關科技企業及其在日本業務開展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中國相關的科技企業 物流機器人類型 在日本業務開展情況深圳炬星科技 輔助進行分揀作業的機器人 計劃2026年對日本出貨量增至10倍,達到3 000臺。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 自動行走并分揀商品的小型機器人 目前正在考慮在日本設廠生產機器人。深圳海柔創新科技 專門搬運箱子的無人搬運車 自2024年起,計劃對日本出貨量提高到300臺。上海快倉智能科技 可水平移動和垂直移動的兩種機器人 2023年首次推廣到日本。4.近年來,影響我國物流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是( )A.市場、技術 B.政策、勞動力C.交通、市場 D.地租、技術5.我國物流機器人在日本銷售前景廣闊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生產原料缺乏B.中日間交通運輸成本低C.日本機器人產業落后D.我國機器人類型多樣6.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在日本設廠,可以( )A.降低企業研發成本 B.適應市場需求C.緩解日本就業壓力 D.獲取規模效益【答案】 4.A 5.D 6.B【解析】 第4題,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迅速,在勞動力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對物流機器人的市場需求迅速提高,同時,物流機器人產業屬于技術導向型產業,與我國相關技術研發水平提高密切相關,主導因素是市場和技術,A正確;物流機器人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高,對勞動力數量要求不高,B選項表述不清,錯誤;交通、地租等不是主要影響因素,C、D錯誤。第5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我國生產的機器人有輔助進行分揀作業的機器人、自動行走并分揀商品的小型機器人、專門搬運箱子的無人搬運車以及可水平移動和垂直移動的機器人等,我國機器人類型多樣,可以滿足日本相關產業各個生產場景的使用,所以在日本銷售前景廣闊,D正確;日本技術先進,雖然其生產原料缺乏,但不妨礙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不是其機器人產業落后,主要原因并非日本生產原料缺乏或機器人產業落后,A、C錯誤;交通運輸成本不是主要影響因素,B錯誤。第6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生產的是自動行走并分揀商品的小型機器人,日本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不足,自動行走并分揀商品的小型機器人可以滿足和適應市場需求,B正確;其研發費用不會因為在日本設廠而得到降低,A錯誤;日本勞動力短缺,就業壓力小,C錯誤;該公司目前正在考慮在日本設廠生產機器人,尚未大規模生產,目前尚未獲得規模效益,D錯誤。(2024·湖南衡陽)美國是目前世界十大頂尖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發達國家,擁有全球最好的康養醫療器械發展平臺和環境,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原創地之一及最成熟的康養醫療器械投資市場。2000年后美國的康養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紛紛遷往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近年來,在世界許多康養醫療器械制造企業選擇遷往歐洲的同時,我國的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美國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老齡化嚴重 B.經濟發達C.原材料豐富 D.科技先進8.2000年后美國康養醫療器械企業紛紛遷往歐洲,可能得益于歐洲( )①地理位置優越?、诨A設施完善?、勐漶v政策優惠 ④交通運輸發達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近年來,我國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我國( )A.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 B.人口遷出率逐漸降低C.人口數量呈減少趨勢 D.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答案】 7.A 8.B 9.D【解析】 第7題,根據所學可知,美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老年人康養的需求強烈且數量龐大,需求刺激供給,進而推動美國康養服務業及其相關的醫療器械制造業的迅猛發展,A正確;經濟發達、原材料豐富、科技先進是美國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發達的支撐條件,不是主要原因,B、C、D錯誤。第8題,康養醫療器械企業遷往歐洲,可能得益于能夠支撐康養醫療器械企業生產的相關企業、基礎設施眾多,有一定的落駐政策優惠,②③正確;相比于南美洲,歐洲離美國更遠,并不具有地理位置優勢,①錯誤;相比于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交通運輸業與其并無明顯的差距,④錯誤。②③正確,選B。第9題,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主要服務于老年人的康養服務業,需求激發刺激供給,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推動老年人康養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刺激康養醫療器械制造業的快速發展,D正確;人口出生率下降、遷出率降低、人口數量減少與康養服務業并無直接的聯系,A、B、C錯誤。(2024·河北承德)咸潮入侵是一種天然的河口水文現象。2022年8月下旬長江河口就遭遇咸潮入侵,為有咸潮入侵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早,隨后入侵增強并持續影響長江口。觀察發現,位于長江口南支沿岸的錢涇口和新建鹽度峰值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而下游的楊林與陳行水庫的鹽度峰值出現的時間卻依次滯后。下圖示意研究區域內長江口地形圖及觀測站點分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推測2022年夏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天氣較正常年份( )A.多陰雨,氣溫偏高 B.多陰雨,氣溫偏低C.多晴天,氣溫偏高 D.多晴天,氣溫偏低11.本次咸潮入侵的路線是( )A.由北支入侵,靈甸港流速大于頭興港B.由北支入侵,靈甸港流速小于頭興港C.由南支入侵,錢涇口流速大于楊林D.由南支入侵,錢涇口流速小于楊林12.圖中連興港、頭興港和甲地區鹽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A.甲、頭興港、連興港 B.連興港、甲、頭興港C.甲、連興港、頭興港 D.連興港、頭興港、甲【答案】 10.C 11.A 12.D【解析】 第10題,由所學知識可知,長江入??诘南坛蓖ǔ0l生在冬季枯水期,而2022年的咸潮卻出現在8月下旬,說明此時段長江徑流量較正常年份減少,出現“洪季反枯”現象。長江的主要補給水源為大氣降水,反推此時段內大氣降水減少,多晴朗天氣,氣溫較正常年份高,C正確。第11題,根據“錢涇口的鹽度峰值與新建出現的時間基本一致,而楊林、陳行水庫取水口的鹽度峰值卻依次滯后”這一鹽度變化的信息可知,咸潮從北支水道侵入,再流入南支水道,形成北支倒灌現象。頭興港水面寬度大于靈甸港,咸潮流到靈甸港時,水面縮窄,水位升高,流速加快,A正確。第12題,由上題可知,咸潮從北支水道入侵,因此在北支水道,從外海向河口鹽度遞減,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咸潮偏向北岸,因此同一河段的鹽度北岸大于南岸,故鹽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連興港、頭興港、甲,D正確。(2024·安徽亳州)為探究人類破壞植被對誘發水土流失的影響,某地理實驗小組以某地的3個坡度為27.5°的草地坡面為研究對象,進行3種不同流量(總放水量均為200 L)的模擬沖刷試驗。3個坡面為:(1)強干擾模式:移除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平整坡面;(2)半干擾模式:移除植被地上部分;(3)未干擾模式:保留原生地表。強干擾模式由于開挖植物根系,土質松散,富含礫石。讀“不同流量產流時間表”和“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計產流特征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不同流量產流時間表 單位:min干擾模式 6 L/min 9 L/min 12 L/min 平均時間強干擾模式 35.00 17.60 8.40 20.33半干擾模式 4.40 6.25 5.00 5.22未干擾模式 8.00 7.68 7.17 7.62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計產流特征表放水流量(L·min-1) 累計產流量/L強干擾模式 半干擾模式 未干擾模式12 179 104 1209 140 82 536 48 40 3113.據表可知,不同干擾模式坡面隨流量變化產流時間的變化表現為( )A.不同模式的徑流量與產流時間均呈負相關B.強干擾模式產流時間與流量變化不明顯C.半干擾模式產流時間均短于未干擾模式D.半干擾模式產流時間與流量變化關聯最小14.通過模擬沖刷試驗對比可知( )A.強干擾模式產流時間最長,對水土流失的誘發程度最低B.半干擾模式產流時間最短,對水土流失的誘發程度最高C.強干擾模式累計產流量最大,對水土流失誘發程度最高D.隨流量增加,半干擾模式累計產流量小于未干擾模式【答案】 13.C 14.C【解析】 第13題,根據不同流量產流時間表可知,半干擾模式的徑流量與產流時間不呈負相關,A錯誤;強干擾模式產流時間與流量變化幅度最大,最明顯,B錯誤;半干擾模式產流時間均短于未干擾模式,C正確;強干擾模式與未干擾模式的產流時間均隨流量變大而變短,而半干擾模式產流時間隨流量增加先增加后減小,D錯誤。第14題,誘發水土流失的機制應該是地表徑流的侵蝕作用,因此主要看累計產流量的大小,累計產流量越大,誘發程度越高,與產流時間無關,A、B錯誤,C正確;在6和9 L·min-1放水流量下,半干擾模式累計產流量大于未干擾模式,D錯誤。(2024·河北保定)光伏裝備制造業是綠色能源基礎設施的上游產業,其形成、集聚和擴散過程對經濟綠色化、能源低碳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起步較晚,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國際市場競爭力以及產業體系完善程度等方面均居全球前列。光伏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光伏原材料的加工,即硅料、多晶硅、單晶硅等;中游為光伏部件生產供應環節,下游則主要集中在光伏裝機領域。下圖示意中國光伏裝備制造業空間布局模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影響東部地區光伏裝備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擴張的主要因素是( )①環境保護?、谏a規模?、凼袌龇蓊~?、墚a業轉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西部地區積極布局光伏裝備制造業對區域發展的直接影響是( )A.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B.提升城鎮化水平C.利于生態環境建設 D.防止技術人才流失【答案】 15.D 16.A【解析】 第15題,東部地區市場份額逐漸飽和,產業轉型需求增加,促使其向中西部地區擴張以尋找新的市場和發展空間,③④正確;環境保護不是主要影響因素,生產規模本身是擴張的結果而非原因,①②錯誤,D正確。第16題,西部地區積極布局光伏裝備制造業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經濟發展,A正確;對城鎮化水平的提升是間接影響,對生態環境建設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不是直接影響,且也不一定能防止技術人才流失,B、C、D錯誤。二、綜合題17.(2024·四川達州)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總人口4 223萬(2019年),其中農村人口約1 150萬,以畜牧業為主,已耕地面積84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糧食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不穩定,生產效率低下,國內糧食供應嚴重短缺。我國湖南省作為國內農業大省,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近年來,依托“一帶一路”政策,“湘阿”雙方通過農業產能合作,推動雙方農業發展。下圖為阿爾及利亞地形圖。(1)推測阿爾及利亞種植業分布最集中的區域,并說明判斷理由。(2)簡析阿爾及利亞糧食嚴重短缺的社會經濟原因。(3)與湖南省相比,分析阿爾及利亞南部發展種植業的氣候優勢。(4)為促進阿爾及利亞農作物穩產增產提出合理化的“湘阿”合作建議。【答案】 (1)北部地區(地中海沿岸)。阿爾及利亞大部分地區缺水,水源成為農業主要限制因素;北部以地中海氣候為主,降水較多,且有河流經過,水源充足;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以畜牧業為主(耕作面積少),糧食產量低;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技術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效率低),單產低。(3)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條件好;緯度低,熱量充足;地處沙漠地帶,晝夜溫差大。(4)開展人員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培育良種,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提供農業生產和管理經驗),提高農作物產量;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完善農業灌溉等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穩產增產。【解析】 第(1)題,讀圖阿爾及利亞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以地中海氣候為主,冬季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北部有河流流經,水資源相對豐富,利于發展種植業,且北部地區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種植業集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中部和南部沙漠廣布,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所以種植業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區。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阿爾及利亞人口為4 223萬(2019年),人口數量多,糧食的需求量大;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阿爾及利亞以畜牧業為主,耕地面積較小,僅占國土面積的3%,糧食產量較低;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業技術水平較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效率較低,單位面積產量低,導致糧食總產量較低。第(3)題,湖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阿爾及利亞南部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阿爾及利亞為熱帶氣候,全年高溫熱量條件優于湖南省;阿爾及利亞南部地區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植物有機質的積累。第(4)題,湖南省作為國內農業大省,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所以湖南可以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為阿爾及利亞提供良種,提高單產;為阿爾及利亞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建立農田水利設施,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使其農業生產更加穩定;提供機械,提高機械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18.(2024·湖北黃石)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浙江某大型工業園聚集了107家企業,形成了以醫藥、染料的特色產業體系。因區內各企業構建產業鏈和產業共生、集中治污,推進園區低碳化和循環化。在共享共建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業生產環節,充分利用中間產品生產過程的副產品,在“雙碳”戰略下,實現經濟與資源、能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圖為該工業園染料和醫藥行業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鏈示意圖。(1)從產業鏈的角度,說明該工業園生產染料的循環經濟過程。(2)分析大量化工企業在該工業園區集聚的優勢。(3)簡述該工業園區向制造高端化轉型的措施。【答案】 (1)研發上游基礎原料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原料利用率,削減廢渣產生量;研發新技術,實現中間產品生產過程中“三廢”近“零排放”;充分利用中間產品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變廢為寶。(2)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共同利用園區土地和基礎設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生產建設的投資;集中治污有利于降低環保成本,提高利潤。(3)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智能制造、智慧園區的物聯網體系;統籌推進園區能源革命和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園區低碳化;構建產業鏈接和產業共生,推動園區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強化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自動化、清潔化和環境友好的末端處理。【解析】 第(1)題,讀圖結合材料可知,在共享共建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業生產環節,充分利用中間產品生產過程的副產品,研發上游基礎原料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原料利用率,削減廢渣產生量,減少污染;研發新技術,實現中間產品生產過程中“三廢”近“零排放”,有助于清潔生產;充分利用中間產品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第(2)題,大量化工企業在該工業園區集聚優勢是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促進產品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可以共同利用園區土地和基礎設施,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生產建設的投資,提高經濟效益;產業集聚有利于集中治污,從而降低環保成本,提高利潤,提高企業經濟收益。第(3)題,該工業園區向制造高端化轉型的措施主要通過技術發展來實現,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智能制造、智慧園區的物聯網體系,提高生產效率;統籌推進園區能源革命和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園區低碳化,減少碳排放,有助于實現經濟與資源、能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構建產業鏈接和產業共生,推動園區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強化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自動化、清潔化和環境友好的末端處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84張PPT)素能二 四大核心素養素養1 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所秉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中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叭说貐f調觀”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使人們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面對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地前進,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可細化為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具體要求如下:人地協調觀 具體要求科學的人口觀 能夠意識到人口劇增對環境產生的巨大壓力,理解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意義,具備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理念,知道并能承擔個人應擔負的責任人地協調觀 具體要求科學的資源觀 能夠理解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的地域和時間內,資源幾乎都是有限的,對非可再生資源能節約和綜合利用,對可再生資源具有保護意識,能夠承擔阻止濫采濫用自然資源的責任科學的環境觀 能夠辯證地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方式、強度及后果,維護生態平衡,具備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利用自然的意識可持續發展觀 能夠理解并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措施,結合現實中的各種地理問題,分析人地關系協調與失調的內在原因,提出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與措施,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1.“人地協調觀”素養的考查角度高考評價體系下的人地協調觀素養考查,主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從三個角度:“地對人”“人對地”“人地協調”進行考查。素養角度 內涵理解 舉例地對人 自然環境(包含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有“制約”和“促進”的影響 地形影響城市選址、交通線路布局;氣候影響農業生產;大慶、攀枝花等資源城市的興起和衰落等素養角度 內涵理解 舉例人對地 人類活動影響地理環境有不同的方式、強度和后果 城鎮化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修建梯田、溫室農業、圍湖造田、填海造陸等人地協調 懂得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相處 工業—清潔生產、農業—生態農業、田園城市等2.常見命題方向(1)結合簡單、熟悉的地理事物,聯系一定地理環境中的人類活動形式,簡單辨識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及影響。(2)結合地理事物的形成與分布,選取相關的人類活動影響環境的案例為命題背景,從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角度,綜合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理解人地協調的重要性。(3)依據相關的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狀況為命題背景,結合區域內的人類活動方式及特點,從人對地、地對人兩個方面分析相關地理現象或問題的成因、影響,并探究應對措施,以體現應用人地關系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選取人類生產、生活環境中的常見地理現象為命題切入點,在創設觀察、調查、實驗等活動基礎上,對相關地理現象進行研究,據此創新性地考查地理原理、規律在和諧的人地關系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引導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問題 措施和答題思路減少溫室氣體類題目 加快開發清潔能源,太陽能、風電、核電等;加快立法,加大監管,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國家可以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經濟補貼,政策支持;在社會生活中可以提倡低碳生活,提高人民的認識和獲取支持問題 措施和答題思路工業清潔生產類題目 進口“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八字方針采取措施生態農業類題目 稻田養魚、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工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等,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水資源合理利用類題目 開源:跨流域調水;開采地下水;海水淡化;收集雨水等。節流:節約用水;實行梯級水價;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農業實行噴灌、滴灌技術。考向一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2024·湖南高考)山西省新絳縣西莊村附近盛產青石,自宋代以來形成了以石雕加工為主的傳統手工業。為保持行業的家族壟斷優勢,當地主要采取子承父業的技藝傳承方式。近年來在政府扶持下,西莊村規劃建設了石雕工業園。如圖示意農耕時代西莊村石雕生產的空間次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西莊村形成圖示空間次序,是因為( )A.地形地勢 B.河流分布C.生產流程 D.宗族關系2.“精雕”選擇在以廳堂為中心的院落中進行,主要是為了( )A.石材堆放 B.陳列展覽 C.技藝保密 D.交流合作3.該村石雕生產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業園,有利于( )①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區 ②融合生產和生活空間 ③限制生態空間的擴張 ④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1.A 2.C 3.B【解析】 第1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西莊村石雕生產的空間次序是山上地勢起伏較大,進行采石;山坡坡度較大,可以轉運;山腳下地勢較平坦,用于選材和切割;水池清洗、空地上粗雕和打磨、院落內創作和精雕等,說明當地是依據地形地勢變化和特征而形成的,A正確;河流分布、宗族關系不是影響空間次序的主要因素,B、D錯誤;生產流程是空間次序的結果,不是影響其的主要因素,C錯誤。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為保持行業的家族壟斷優勢,當地主要采取子承父業的技藝傳承方式。”可知,當地“精雕”選擇在以廳堂為中心的院落中進行,能夠減少家族技藝的外流,有利于子承父業、家族壟斷,C正確;院落面積較小,不利于石材堆放,A錯誤;廳堂面積較小,不利于陳列展覽,B錯誤;為了家族壟斷,一般很少交流合作,D錯誤。第3題,該村石雕生產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業園,能夠使得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開,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區,①正確,②錯誤;不會限制生態空間的擴張,③錯誤;可以減少石材加工對生活區的污染,能夠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④正確。①④正確,選B。考向二 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2024·遼寧鞍山)地處巴西南部的埃斯皮尼亞蘇山脈南端大部分地區海拔1 000~2 000 m,是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當地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戶在村落附近養殖牲畜、栽培花卉、種植莊稼與山地游牧、采集花卉(搭建木屋或開鑿巖穴作為臨時居住地)交替進行,且有明顯的季節性。如圖示意埃斯皮尼亞蘇農業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農戶在山地放牧并采集花卉最可能選擇在當地的( )A.干季 B.濕季C.冬季 D.夏季5.該地農戶如此安排農業生產的最終目的是( )A.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B.合理安排農事時間C.適應當地氣候環境 D.保護當地生態環境6.山地游牧相對于養殖牲畜,更有利于( )A.保護草場資源 B.擴大生產規模C.提高畜產品質量 D.增加牲畜品種【答案】 4.A 5.A 6.C【解析】 第4題,該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冬夏季不明顯,C、D錯誤;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干濕兩季,濕季水熱條件較好,有利于植被生長,在村落附近種植花卉便于就近精細管理;干季在山坡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水分條件好,牧草生長好,較為涼爽,蚊蟲少,可以進行放牧業,同時可采集山下的花卉,A正確,B錯誤。第5題,當地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戶在村落附近養殖牲畜、栽培花卉、種植莊稼與山地游牧、采集花卉(搭建木屋或開鑿巖穴作為臨時居住地)交替進行,是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也是合理的安排農事時間,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但是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充分利用時間和增加農作物種類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A正確。第6題,養殖牲畜只要合理的割草喂養,也能保護草場資源,A錯誤;草場資源有限,有一定的載畜量,生產規模不一定擴大,B錯誤;山地游牧可以擴大牲畜的活動范圍,食草種類增多,可以提高畜產品的質量,C正確;牲畜的品種的變化與飼養方式無關,D錯誤。考向三 人地協調(2024·河南信陽)“香稻嘉魚”是一種在水田里種水稻、水下養小龍蝦、水田邊養甲魚的立體種養模式。湖北省中部地區的鐘祥市許集村,從2011年開始發展“香稻嘉魚”模式,至今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跋愕炯昔~”模式產出的產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鐘祥市許集村發展“香稻嘉魚”立體種養模式的主要優勢條件為( )A.種植歷史悠久 B.勞動力較充足C.自然環境優越 D.養殖技術較高8.“香稻嘉魚”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的主要原因是( )A.知名度高 B.市場廣闊C.宣傳到位 D.品質優良9.“香稻嘉魚”立體種養模式帶來的生態效益有( )①改善生態環境 ②提高農民收入 ③增加土地流轉 ④增加生物多樣性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7.C 8.D 9.B【解析】 第7題,據材料分析可知,鐘祥市許集村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滿足水稻的生長習性,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田較多,因此鐘祥市許集村發展“香稻嘉魚”立體種養模式的主要優勢條件為當地自然環境優越,C正確;從2011年開始發展“香稻嘉魚”模式,時間較短,A錯誤;與勞動力、養殖技術關系不大,B、D錯誤。第8題,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香稻嘉魚”立體種養模式中魚蝦等可食稻田中的蟲子,減少了稻田的病蟲害,魚蝦的糞便又可作為稻田的肥料,能夠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從而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優良,因此“香稻嘉魚”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D正確;知名度高、市場廣闊、宣傳到位不是“香稻嘉魚”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的主要原因,A、B、C錯誤。第9題,據上題分析可知,“香稻嘉魚”立體種養模式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①④正確;提高農民收入為經濟效益,②錯誤;增加土地流轉為社會效益,③錯誤。①④正確,選B。素養2 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是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熬C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綜合思維要求考生能夠用地理思維方式思考,按地理學基本邏輯,從分解和綜合2個維度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綜合思維的內涵可以細化為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區域綜合,具體要求如下:細化角度 具體要求要素綜合 能夠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角度綜合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時空綜合 能夠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演化過程,進行地理因果聯系的邏輯推理區域綜合 對于給定的區域,既能從所處的大尺度區域對其進行宏觀分析與研究,又能從小尺度區域對其進行微觀判斷與評價,綜合而全面地對區域地理事象做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釋1.考情分析(1)近幾年高考地理卷側重考查綜合思維素養的試題分值逐步提高,重要性日漸突出??疾轭}型有客觀題和主觀題,不同試題情境材料與知識載體,更有利于高頻次、多維度、多層次地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水平,并且解答主觀題,能更清晰地展現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水平層次。(2)試題多以原因分析為命題角度,要求學生能綜合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與作用,理清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同時還需充分考慮地方性因素,解釋區域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3)綜合維度逐步立體化 綜合思維素養表現為三個維度的綜合,即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區域綜合。試題主要考查兩個維度——要素綜合與區域綜合,要求學生能綜合不同尺度的地域特征,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出發,分析地理現象;有的試題除以上兩個維度之外,增加時空綜合,要求學生能夠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發生與發展過程,進行地理因果聯系邏輯推理。(4)緊密結合區域認知素養 區域性與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大顯著特點,在高考地理中,綜合思維素養多與區域認知素養結合共同考查。在綜合分析地理事象之前,常需要結合地圖與文字材料,對區域地理位置及區域地理特征有基本認知。2.解題思維考生在復習過程中,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區域綜合的視角去整合知識體系。培養綜合思維的素養。其基本方法如下:(1)自然地理要素的整合。主要指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融合。通常結合身邊的具體案例,運用區位分析原理,把握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的聯系,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問題呈現方式通常是“自然環境特征描述”“自然地理現象成因分析”等。(2)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的整合。主要指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融合。通常結合身邊的具體案例,運用區位分析原理,把握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的聯系,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問題呈現方式通常是“區位分析”“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等。考向一 要素綜合(2024·廣西南寧)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近30年來,某種具有固氮功能的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該種喬木生長區域在空間上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該種喬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A.降水增加,土壤變濕 B.地勢變低,地表積水增多C.氣候變暖,土壤變干 D.植被覆蓋增加,蒸發減弱2.研究發現樹島內苔蘚與地衣逐漸消亡,是因為樹島內( )A.地表光照減弱 B.地表溫度升高C.表層土變濕潤 D.土壤氮素減少3.近30年,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植被( )A.產生的凋落物減少 B.積累的有機物增多C.演替過程發生中斷 D.與地帶性植被一致【答案】 1.C 2.A 3.D【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大興安嶺北部某山間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匱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蘚和地衣組成”推測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土壤變干,該區域的生長環境發生改變,喬木乘機入侵洼地,A錯誤,C正確;材料信息不能體現地勢變低,B錯誤;植被覆蓋率增加,蒸騰增強,D錯誤。第2題,因植被覆蓋率增加,導致樹島內地表光照減弱,地表溫度降低,A正確,B錯誤;喬木生長需水量大會導致地表土壤濕度降低,C錯誤;因落葉喬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會增加,D錯誤。第3題,根據材料“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影響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說明近30年,隨著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該洼地土壤的結構和水分逐漸改變,該洼地與地帶性環境差異縮小,地帶性植被逐漸增多,該洼地植被逐漸與地帶性植被一致,D正確;植被增多產生的凋落物會增加,A錯誤;隨著當地植被物種組成和垂直結構的變化,積累的有機物減少,土壤結構和肥力改變,B錯誤;近30年,樹島數量和面積的增加,說明演替過程未發生中斷,C錯誤。考向二 時空綜合(2024·湖南高考)美國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氣候較干旱。該地品尼松生長緩慢,分枝點低,雨水下滲為其生長提供水源,外力作用會影響其生長狀態。1905年后該地降水增多。如圖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以及相應的年輪增長距平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關于甲、乙兩時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長狀態和影響其生長的外力作用,推斷正確的是( )A.甲時期 生長較慢沉積為主 B.甲時期 生長較快侵蝕為主C.乙時期 生長較快沉積為主 D.乙時期 生長較慢侵蝕為主5.在谷底沖溝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樹干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最可能是因為( )A.常受干熱風影響 B.土壤養分流失C.曾被沉積物掩埋 D.遭受低溫凍害6.在乙時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與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B.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D.被侵蝕導致根系裸露【答案】 4.A 5.C 6.D【解析】 第4題,由圖可知,甲時期年輪增長距平值小于0,說明甲時期,年輪增長緩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長緩慢;乙時期年輪增長距平值大于0,說明乙時期,年輪增長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長較快,B、D錯誤;由圖中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可知,甲時期沉積層Ⅱ增厚,說明沉積為主,A正確;乙時期出現了沖溝,說明以侵蝕為主,C錯誤。第5題,由圖可知,谷底沖溝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積物,在品尼松生長演變過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條容易被沉積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條枯落,進入沉積層,沉積層受侵蝕而出現沖溝,C正確;受干熱風影響、土壤養分流失、遭受低溫凍害,會影響品尼松樹整體的生長速度和生長狀態,可能造成品尼松樹干枯死亡,而不是僅下半部原有枝條消失,A、B、D錯誤。第6題,由圖可知,乙時期谷底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大于0,谷坡與其相反,說明谷坡品尼松年輪增長距平值小于0,可推測谷坡品尼松生長較慢;結合圖中乙時期出現沖溝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測谷坡受流水侵蝕加劇,導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積物受侵蝕,導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和養分,影響了其生長,D正確;若考慮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條件,坡面有利于陽光照射,則A、B項均有利于植物生長,使得品尼松生長較快,A、B錯誤;谷坡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劇鹽堿化主要影響谷底植被生長,谷坡植被受影響不大,C錯誤。考向三 區域綜合7.(2024·四川宜賓)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匈牙利是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及建立人民幣支付清算體系的歐盟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汽車產業歷史悠久,政府通過稅收抵免等政策為外資企業創造投資環境。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爆發式增長,歐洲成為我國新能源車企“出?!钡闹饕康牡?;眾多中國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落戶匈牙利,其中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電池制造商N公司在匈牙利建設電池生產基地,擬于2025年正式投產。右圖示意匈牙利地理位置。(1)簡述歐洲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主要目的地的理由。(2)從生產成本角度,分析中國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落戶匈牙利的原因。(3)從產業發展角度,簡析中國N公司在匈牙利建設電池生產基地對當地的有利影響。【答案】 (1)歐洲經濟水平高,消費能力強,市場廣闊;新能源汽車污染小,歐洲民眾環保意識強,接受度高;符合歐洲國家的節能減排戰略要求。(2)匈牙利汽車產業基礎較好,內部交易成本低;匈牙利經濟水平較低,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采取人民幣支付清算,避免匯率風險;匈牙利政府支持,降低企業生產成本。(3)協作方便,使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更完善;吸引周邊國家及地區的人才和資金,提高電池、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品牌效應;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析】 第(1)題,歐洲經濟水平高,城市眾多,居民消費能力強,市場廣闊;新能源汽車和油車相比污染小,對環境影響小,歐洲民眾環保意識強,普遍接受度高;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符合歐洲國家的節能減排戰略要求。第(2)題,匈牙利汽車產業歷史悠久,汽車產業基礎較好,內部交易成本低;由材料可知,匈牙利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相對較低;匈牙利是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及建立人民幣支付清算體系的歐盟國家,采取人民幣支付清算,避免匯率風險;政府通過稅收抵免等政策為外資企業創造投資環境,匈牙利政府支持,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第(3)題,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入駐,使生產協作更為方便,使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更完善;由材料可知,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電池制造商N公司也在匈牙利建設電池生產基地,吸引周邊國家及地區的人才和資金,提高電池、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品牌效應;能夠促進當地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及產業升級;帶動與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產業的發展。素養3 區域認知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是人們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皡^域認知”素養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識,區域認知要求考生能夠以地理視角觀察世界,著眼于地理事物和現象背后的空間因素,根據具體空間背景(空間位置、空間格局、空間聯系、空間演變等)考查維度考慮問題。對于區域認知的總體把握如下圖所示:1.考情分析(1)試題材料呈現圖文結合 地圖及其他各種地理圖像承載著豐富的地理信息,是認識區域的重要載體。近幾年高考地理越來越注重以圖像作為區域認知素養考查的材料,且每幅圖均配有隱含解答問題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預測今后高考命題材料呈現會以圖文結合為主,這對學生提取并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為充分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素養水平提供更多背景信息。(2)自然與人文地理高度融合 近幾年高考地理卷考查區域認知素養的試題涉及知識內容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識包含:非洲經緯度位置判定、區域氣候特征和地勢特征的判斷、河流水文特征比較、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重要地理界線、高緯地區陸面特征、洪積扇特點等;人文地理知識包含:交通運輸網的布局特點及作用、熱帶雨林地區鐵路修建應防范的問題、產業轉移、工業區位、中國家電業可持續發展措施、影響區域聯系的因素等。區域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場所,融合考查區域自然與人文地理,有利于綜合考查學生全面分析與解釋區域特征或區域發展問題的能力。2.“區域認知”素養的內涵區域認知 具體要求區域位置 能夠根據區域圖及文字材料中的經緯度、地理事物輪廓或地名等信息,確定區域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分析評價地理位置的優劣,能說明空間中地理事物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區域特征 結合給定的地理事象或情境,能夠運用地圖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觀察,概括或推測區域地理事象空間分布特征與環境特征,剖析地理成因區域認知 具體要求區域差異 能夠運用圖表及區域比較、地理分析與綜合、地理推理等方法,比較并解釋區域差異區域聯系 結合給定的地理事象或情境,能夠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區域聯系的內容與方式、產生原因以及給區域帶來的影響,具備“發揮各個區域的優勢條件,實現互補,謀求共同發展”的意識區域發展 能夠運用動態的觀點分析特定區域的環境演變特征,評估其發展背景,認識或推測區域發展產生的問題,全面評價區域決策的得失,提出較為可行的對策建議、整治措施,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3.應對策略(1)構建區域認知的思維模式①判斷在哪里,掌握正確的區域空間定位方法:利用經緯網定位;根據海陸位置進行空間定位;根據相對位置進行空間定位;根據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原理進行空間定位;根據重要地理要素特征進行空間定位。(利用地理景觀特征定位; 依據圖例、注記定位);根據大、中尺度地理事物輪廓特征進行空間定位。②分析有什么,即掌握區域的核心地理特征。③分析為什么,即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④探究怎么辦,即分析解決措施。(2)要善于從區域的“時空尺度”分析地理事象,注重“中小尺度”“小微尺度”地理事象的分析。(3)善于運用區域差異比較方法比較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考向一 區域定位(2024·甘肅蘭州)數據中心是用于安置計算機系統和一系列配套裝置的復雜設施。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成為各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保障。世界的數據中心主要分布在北緯約30°~60°的地區。下圖示意全球數據中心數量的經度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全球數據中心的核心聚集區主要包括( )A.西歐、東亞、北美 B.西歐、北美、大洋洲C.東亞、北美、拉丁美洲 D.西歐、北美、拉丁美洲2.影響全球數據中心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土地成本C.政府政策 D.市場需求【答案】 1.A 2.D【解析】 第1題,根據“全球數據中心數量的經度分布”可知全球數據中心數量主要分布于30°W~30°E,集中在西歐;90°E~150°E,集中在東亞;120°W~60°W,集中在北美,A正確;據材料可知,世界的數據中心主要分布在北緯約30°~60°的地區,大洋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均位于南半球,B、C、D錯誤。第2題,由上題可知,全球數據中心主要分布于西歐、東亞、北美。結合所學知識,三個地區都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對于數據中心的需求量大,D正確;數據儲存、處理需求是影響全球數據中心分布的主要因素,而科技水平、土地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都會影響數據中心的分布,但不是最主要因素,A、B、C錯誤。考向二 區域特征(2024·江蘇宿遷)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秦嶺站西鄰南森冰架,東瀕特拉諾瓦灣冰間湖,其規劃布局和建筑形態綜合考慮了主導風向、地形因素及洋流走向,主體建筑位于完整基巖之上,長軸保持與主導風向一致,底層架空。圖為無人機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秦嶺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目的是( )A.便于通風透氣,利于防潮散熱 B.降低地面風速,利于科學考察C.避開深厚冰層,降低建設難度 D.避免大雪堆積,防止掩埋建筑物4.秦嶺站位于下降風盛行區域內,給工程建設帶來很大難度。該區域的下降風( )①形成與極地高壓有關 ②夏季出現的頻率最高 ③在晴朗的夜間更易出現 ④地勢越陡峭強度越小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3.D 4.C【解析】 第3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支撐結構將建筑物的底部架空,使其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可以起到防潮、通風、防雪堆積等作用,適用于極地等嚴酷環境中的建筑。南極地區雪量大,大雪容易堆積在建筑物周圍,甚至可能掩埋建筑物,底部架空方式可以避免大雪直接堆積在建筑物底部,降低被掩埋的風險,D正確;南極地區氣候嚴寒,并不需要通風透氣、散熱防潮,A錯誤;底部架空方式并不能降低地面風速,B錯誤;架空方式也需考慮因冰層移動、融化等會對建筑物造成的潛在風險,對技術要求高,建設難度沒有降低,C錯誤。第4題,南極地區氣候嚴寒,受極地高壓影響,氣溫低,空氣收縮下沉,氣流沿山坡下沉,形成下降風,①正確;夏季溫度升高,下降風出現頻率減少,②錯誤;在晴朗的夜間地面降溫速度快,冷空氣下滑,反而更容易出現下降風,③正確;地勢越陡峭,下降風所受阻力就越小,強度就越大,④錯誤。①③正確,選C。考向三 區域差異(2024·浙江杭州)讀各自然區優質耕地面積與地類結構圖。完成下面小題。自然區 耕地總量 各地類面積/104km2 地類百分比/%面積/104km2 % 水田 水澆地 旱地 水田 水澆地 旱地Ⅰ Ⅰ1 951.4 14.6 128.4 74.2 748.8 13.5 7.8 78.7Ⅰ2 2 565.6 39.3 215.5 1 362.3 987.8 8.4 53.1 38.5Ⅰ3 2 205.3 33.8 1 446.7 147.8 613.1 65.6 6.7 27.8Ⅰ4 382.7 5.9 226.5 29.1 127.1 59.2 7.6 33.2自然區 耕地總量 各地類面積/104km2 地類百分比/%面積/104km2 % 水田 水澆地 旱地 水田 水澆地 旱地Ⅱ Ⅱ1 141.5 2.2 9.9 106.7 24.9 7.0 75.4 17.6Ⅱ2 217.2 3.3 3.9 202.7 10.6 1.8 93.3 4.9Ⅲ 69.9 1.1 0.3 53.8 15.9 0.4 76.9 22.7合計 6 533.6 100 2 031.3 1 976.5 2 528.1 31.1 30.3 38.75.Ⅰ、Ⅱ、Ⅲ自然區分別是( )A.東部季風區 青藏高寒區 西北干旱區 B.東部季風區 西北干旱區 青藏高寒區C.西北干旱區 青藏高寒區 東部季風區 D.青藏高寒區 東部季風區 西北干旱區6.自然區Ⅰ耕地資源豐富,對其所包含的四個地區保護耕地措施合理的是( )①Ⅰ1地形平坦開闊,適宜大規模開墾耕地 ②Ⅰ2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實現耕地資源質量保護 ③Ⅰ3耕地保護應與坡地植被保護或恢復相結合 ④Ⅰ4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耕地利用集約化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 5.B 6.B【解析】 第5題,結合所學知識及表格數據,東部季風區耕地資源最為豐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農業需水灌溉,多水澆地,青藏高寒區受制于熱量條件,耕地面積小。故Ⅰ為東部季風區、Ⅱ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區、Ⅲ為青藏高寒區,B正確。第6題,Ⅰ為東部季風區,東部季風區又可劃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東部季風區又分為北方旱作農業區和南方水田農業區,其中水田比重明顯大于50%的是Ⅰ3和Ⅰ4地區,為南方地區,通過各地類面積對比Ⅰ3面積遠大于Ⅰ4,而華中地區是我國的傳統的糧食生產基地,華南地區由于以丘陵低山為主,各類耕地面積小,所以Ⅰ3為華中地區、Ⅰ4為華南地區;華北地區農業生產更需要灌溉水源,水澆地比重顯著大于東北地區,所以Ⅰ1為東北地區、Ⅰ2為華北地區。東北地區曾數次大規模墾荒,耕地后備資源主要是沼澤化土地,屬濕地生態資源,不宜大規模開墾,①錯誤;華北地區年降水量不多且降水變率大,水澆地占比大,保護耕地宜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②正確;華中地區丘陵分布廣泛,坡耕地較多,耕地保護應與坡地植被保護或恢復相結合,③正確;華南地區水熱條件好,但耕地有限,加之經濟發達,農民對耕地的投入意愿低,集約化以投入更多勞動力的導向不符合實際,④錯誤。②③正確,選B。素養4 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在真實的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高考評價體系下的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考查,表現為三個層級,一是能夠用觀察、調查等方法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二是能夠與他人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獨立思考并選擇適當的地理工具;三是能夠實施活動方案,主動從體驗和反思中學習,實事求是,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素養角度 內涵理解 舉例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 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所應用的方法、信息意識(分類、提取)、問題意識(生疑、質疑) 地理小組組織的野外地質、地貌的觀察、描述和欣賞;主題式地理研學活動;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分析城市功能區布局等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 團結協作的態度和能力,切實可行的設計創意、地理工具的使用實施地理實踐活動 實施活動、體驗和反思1.考情分析(1)能夠設計科學的地理實踐與實踐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及相關工具、材料,分析與地理相關的數據與信息,對地理現象進行科學解釋與評價。(2)能夠搜尋不同類型區域的統計信息,收集相關區域發展規劃,設計區域發展問題的調查方案。(3)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野外資源、環境調查,描述某區域存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并結合已有資料,對解決區域資源和環境問題提出建議。(4)能夠在地理實踐中表現出較強的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在地理課堂和野外活動中進行的,不應局限在野外實踐活動中。2.培養地理實踐力(1)地理體驗是在實踐中認識地理事物或現象,親身去經歷感知體察。(2)地理觀察是細察地理事物的現象、動向。(3)地理觀測是對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進行觀察測定。(4)地理實驗是設計檢驗地理原理或證實一種假設而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5)野外考察是指野外實地觀察調查。(6)地理繪圖、地理制作、地理演示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實踐學習方式。考向一 地理考察(2024·河南南陽)某校學生團隊利用暑假到四川峨眉山進行研學實踐。團隊分若干小組,下表為某6人小組中領的任務清單。任務類型 自然地理類項目任務區域 峨眉山金頂景區冷杉林區域,海拔范圍約3 000~3 077米調查內容 冷杉林林下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種豐富度(數量及優勢物種)、垂直結構(垂直分層)、水平結構(植株大小、覆蓋度)等,為研究該區域生物多樣性提供數據支撐任務類型 自然地理類項目調查方法 樣方法:樣方也叫樣本,是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進行植物群落特征調查時,通常從研究區域內實地抽取若干個樣方,通過統計其平均值來表征該研究區域內整個群落調查時間 時間:半天調查分工 分工:每2人負責一個樣方內全部植株數據采集數據采集 1.為保證樣方取樣的科學性,并按時完成調查任務,下列樣方選址的區域最合理的是( )A.人類干擾少的自然林區 B.野生動物較多的地區C.交通比較完善的地區 D.地勢陡峭的懸崖峭壁區2.結合該研學活動調查內容,數據采集時除植株編號、物種名稱外,你認為還要采集哪些信息( )①植株的數量?、诟叨群痛旨殹、鄣乩砦恢谩、苤仓旮采w面積 ⑤土壤厚度 ⑥野生動物數量A.①⑤⑥ B.③④⑤C.①②④ D.②③⑥【答案】 1.A 2.C【解析】 第1題,為保證樣方取樣的科學性,應選擇在人類活動干擾少的純自然狀態下區域進行,這樣數據才可靠,A正確;野生動物是自然狀態下的存在,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多少不影響樣本的選擇,并且本題主要研究對象是植物,與野生動物關聯不大,B錯誤;交通完善的地區,雖然利于到達,方便采集,但被人類干擾太大,數據不準確,C錯誤;地勢陡峭的懸崖峭壁區最易保留自然狀態,但地勢陡峭不利于植被生長,且難以到達,危險程度高,學生不易按時完成調查任務,且不安全,D錯誤。第2題,根據活動內容:要調查冷杉林林下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種豐富度(數量及優勢物種)、垂直結構(垂直分層)、水平結構(植株大小、覆蓋度)等,所以除了植株編號、物種名稱外,還需要調查物種豐富度(即數量)、垂直結構和植株大小(即高度和粗細),覆蓋度(即覆蓋面積),①②④正確;而地理位置③、土壤狀況⑤和野生動物數量⑥則不是這次考察的主要內容。①②④正確,選C。考向二 社會實踐(2024·湖北荊州)暑假,大學生小東回到家鄉小鎮參加社會實踐。經過幾小時的簡單培訓后,小東順利走上工廠的流水線。在與工友的交流中,小東得知他們基本來自工廠周邊村鎮,家中部分耕地因家人外出務工而撂荒。此次經歷讓小東立志畢業后回鄉扎根沃土,耕耘未來。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推測小東參加社會實踐的工廠最可能是( )A.時裝廠 B.儀表廠C.電子裝配廠 D.金屬冶煉廠4.該工廠招收周邊村鎮勞動力作為員工,主要是為了( )A.降低用工成本 B.防止技術外溢 C.方便信息交流 D.節省培訓投入【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題,時裝廠、儀表廠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技術要求較高,經過幾小時簡單培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A、B錯誤;電子裝配廠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技術的要求較低,經過幾個小時的簡單培訓就可以滿足生產需求,可以上崗,C正確;金屬冶煉廠生產環境對安全要求較高,不能只是簡單經過幾小時的培訓就上崗,D錯誤。第4題,該工廠招收周邊村鎮勞動力作為員工,主要是為了降低用工成本,A正確;該工廠不屬于技術指向型產業,對勞動力技術水平要求不高,招收周邊村鎮勞動力作為員工不是防止技術外溢,B錯誤;信息交流、節省培訓投入不是主要目的,C、D錯誤。考向三 地理實驗5.(2024·江西贛州)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生產建設項目在爆破、開挖過程中,產生大量土石堆積體。它們多數由不同含量、不同粒徑的礫石及工程現場的土壤組成,結構松散、黏聚力差,極易受到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研究組在實驗室模擬陜西關中平原某地的多個室外堆積體坡體形態、組成及當地7、8月份不同降水強度進行多組實驗,收集經模型坡面徑流帶出的泥沙,干燥后稱重,得出數據記錄如下:1.0 1.5 2.0 2.50% 5.58 15.47 45.41 117.9010% 4.43 12.27 45.36 93.5220% 3.39 8.48 33.90 54.2430% 3.21 5.37 20.45 37.40(注:實驗模型,坡度=25°,坡長=5 m,礫石粒徑<40 mm)(1)為制作實驗室的堆積體模型,說出研究組需在戶外測量統計的堆積體數據。(2)分析該實驗模擬當地7、8月份降水強度的原因。(3)指出上述數據反映的泥沙量與降水強度、礫石含量的數量關系,并分析原因。【答案】 (1)坡度、坡長、坡面組成物質(如礫石含量、粒徑、土壤成分、分布等)。(2)7、8月份,該地受東部鋒面雨帶的影響,降水強度大,暴雨發生頻次高;在堆積體產生坡面徑流及侵蝕最顯著,對堆積體影響最大。(3)礫石含量一定情況下,泥沙量隨降水強度增大而增大(正相關);降雨強度一定情況下,隨坡面礫石含量增大而減小(負相關)。原因:隨著降水強度增大,坡面徑流量大,匯流速度快,坡面侵蝕程度加劇,泥沙量增多;坡面礫石含量大,礫石之間空隙增大,降低坡面流速,增加雨水下滲,減少坡面徑流,侵蝕減輕。【解析】 第(1)題,本題考查制作實驗室的堆積體的形態數據,可以從堆積體的組成物質和形狀來考慮。根據材料“土石堆積體多數由不同含量、不同粒徑的礫石及工程現場的土壤組成、結構松散、黏聚力差”可知,坡面組成物質可以考慮測量礫石含量、泥沙含量、粒徑大小、土壤成分、土壤結構、土壤分布等。根據表格備注信息“實驗模型,坡度=25°,坡長=5 m,礫石粒徑<40 mm”可知,堆積體形狀可以考慮測量堆積體坡度、坡長、堆積體高度、堆積體大小、坡面形狀等。第(2)題,根據材料可知,研究組在實驗室模擬陜西關中平原某地的多個室外堆積體,陜西關中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根據鋒面雨帶移動規律,由于7、8月份雨帶移動到此地,此時當地降水量大且集中,降水強度大,在堆積體產生坡面徑流最大,坡面侵蝕最顯著,對堆積體影響最大,能夠更好地模擬雨水沖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第(3)題,根據圖表數據分析可知,在礫石含量一定情況下,泥沙量隨降水強度增大(1.0、1.5、2.0、2.5 mm·min-1)而增大(正相關);在降水強度一定情況下,隨坡面礫石含量增大(0%、10%、20%、30%)而減小(負相關)。原因:在坡面礫石含量一定情況下,降水強度越大,坡面徑流量就越大,匯流速度就越快,坡面泥沙遭受的侵蝕能力就越強,坡面徑流帶出的泥沙量就越大;在降水強度一定情況下,坡面礫石含量越大,礫石之間空隙就越大,坡面凹凸不平,阻擋削弱使得坡面徑流流速不斷降低,坡面徑流在坡面的停留時間增加,雨水下滲增加,使得到達坡底的坡面徑流不斷減少,坡面泥沙遭受的侵蝕能力不斷減弱,坡面徑流帶出的泥沙量就越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素能提升素能2四大核心素養課件.ppt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素能集訓(二)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