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銅仁市第二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一 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從康熙至嘉道時期,在江寧、蘇州等地出現了許多“賬房”,由大商人開設,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將原料分給小機戶生產,向小機戶發放工資。這體現了( )A. 商幫具有地域特色 B.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C. 新的雇傭關系發展 D. 城市經濟職能增強2.《新唐書》中記載:“(盧商)早孤,家窶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作為文獻史料,此記載可用于證明唐代科舉制( )A. 體現九品官人法的原則 B. 選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 擴大了人才選拔的范圍 D. 進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徑3.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陶寺中期遺址發現了儲藏用的窖穴群和類似后世的“王陵寢廟”區。其中,有一座大墓長5米、寬3.6米,隨葬裝有漆木柄的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觀象臺,可以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準確時間。據此推知( )A. 文明產生具有多元特征 B. 階級矛盾較為尖銳C. 國家初始形態逐步具備 D. 舊石器文化較為發達4.下面是漫畫《不徹底的重建》。漫畫中的城墻上懸掛著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磚上寫著“軍閥”“舊官僚”“老政客”等。漫畫作者主要揭示了( ) 南京國民政府的本質舊軍閥舊官僚投機革命C. 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D. 國民革命興起的原因5.《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A. 相權挑戰皇權 B. 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 統治殘暴嚴苛 D. 崇尚儒家民本思想6.金世宗在位期間,金朝進入鼎盛時期,被稱作“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譽為“小堯舜”。“大定之治”“小堯舜”的說法,反映出( )A. 金政權完成封建化 B. 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C. 北方民族融合加強 D. 當時金朝的統治最清明7.下表是小史同學的讀書筆記。據此推斷,他所記錄的主題是( )時間:隋唐時期科目:明經、進士等。特點:“取士不問家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目的: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與國家政治。 標準:身,指體貌豐偉;言,指言辭辯正;書,指書法道美;判,指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則先以德行取德行相同,則先取才能。A. 世襲制 B. 軍功制 C. 察舉制 D. 科舉制8. 下圖為雍正帝批閱過的奏折。清朝奏折制度的形成( )A. 標志著古代官僚體制的完善 B. 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C. 規范了中央機構的運行機制 D. 提高了朝廷政務處理效率9.下列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錯誤的一項是( )A. A B. B C. C D. D10.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在編寫《崇禎歷書》時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地球的經度和緯度;在數學方面,與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并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這反映了( )A. 東西方文化全面融合 B. 傳統科技呈現總結性C. 西學東漸為時代潮流 D. 包容開放的文明心態11.如圖是建筑考古學家復原的勤政務本樓。唐玄宗以勤于政事之意命名,該樓是唐玄宗在興慶宮發布政令之地,也是玄宗統治時期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勤政務本樓能佐證( )開皇之治下國力強盛貞觀時期的政治清明C. 永徽之治的版圖擴張D. 開元時期的勵精圖治12.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城陷后,兩江總督何桂清恐戰火北延,主動派下屬去與英、法等國領事聯絡,宣布:“粵事應歸粵辦。上海華夷并無嫌隙,應當照常貿易。”咸豐皇帝在給何桂清的上諭中也認為“上海華夷并無嫌隙,應當照常貿易”。這說明當時( )A. 地方自主性增強 B. 清政府缺乏現代國家觀念C. 中央集權削弱 D. 地方官員主動適應國際外交13.在陶寺遺址中,彩繪陶器作為重要的禮器之一、主要出現在大型墓與中型墓當中。其紋飾中有龍紋(如圖所示)等充滿神秘氣息的圖案,此類陶器的制作工藝繁復,要先后經過制坯、彩繪、燒制等眾多工序。據此可推知,當時( )禮法制度初步形成手工技藝傳承有序C. 神權至上觀念萌發D. 社會分工逐步深化14.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周渭到任時,大將符彥卿親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僅在馬上作揖,符彥卿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京官周渭對符彥卿的輕視 B. 周渭是來自京城的皇帝親信C. 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完善 D. 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設計15.1838年6月,大臣黃爵滋上奏道光帝嚴禁鴉片。道光帝將此奏折下發各地將軍督撫,令其“各抒己見,妥議章程,迅速具奏”。不久,收到29份議復奏折。檢視這些奏折,基本上沒有提到英國,對禁煙可能導致英國的反應亦未提及。這反映了( )A. 官場中結黨營私現象嚴重 B. 鴉片走私與英國政府無關C. 地方大員都反對嚴禁鴉片 D. “夷夏之辨”觀念根深蒂固16.學者們在研究義和團運動時,發現其除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外,一些地方還打出了“捉拿洋教,振興中國”“扶保中華,逐去外洋”“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大清亡,中國強”“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等口號。這些口號可以說明義和團運動( )①倡導政治制度的變革 ②具有反帝愛國傾向③領導階級的理論先進 ④存在盲目排外行為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7.下表是唐朝戶數統計表(部分)下列項中,對此認識符合史實的是( )——摘編自路遇、騰澤之著《中國人口通史》唐初戶數的快速增長取決于統治者的知人善任開元年間戶數的變化反映了唐朝進入全盛時期C. 天寶年間的經濟并未受到土地兼并之風的影響D. 德宗年間兩稅法的實施有效遏制了農民的破產18.宋代皇帝不可未經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將“圣旨”以“指揮”形式直接下達有關機構,否則便不符合“國體”。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揮”后也要參照前后敕令,審度可否,還要付錄門下省審讀,然后行下。這表明,宋代中樞機構( )A. 相權受到進一步分割 B. 開始出現分權與制衡C. 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 D. 具有嚴密的運作程序19.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北至黑龍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東起東海之濱,西達青海高原的地域內,均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此外,在迄今發現的多達七千余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經正式發掘的也有四百處以上。這可以用于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 )A. 具有連綿不斷的繼承關系 B. 具有天下一統性C. 以中原為主逐步向外輻射 D. 具有多元性特征20.近代,外國資本基本控制了中國大型煤礦。1942年是中國境內煤炭產量最高的年份(1894—1949),外資煤礦產量高達5961萬噸,占全國產量6568萬噸的90%。這一煤炭產量( )A. 驗證了實業救國思想發展 B. 表明中國重工業發展迅速C. 能夠證明日本的瘋狂掠奪 D. 反映日本與美英矛盾尖銳21.唐代國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販賣茶葉;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馬交換茶葉。這反映了唐代( )A. 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 B. 茶稅成為財政主要來源C. 飲茶之風已悄然興起 D. 對外貿易激活國內市場22.絲綢在很早時期就傳到遙遠的西方國家,展示出獨特魅力,甚至一度成為羅馬人奢華和時尚的代名詞。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亨利克泰夏斯將中國稱名為“賽里斯”;公元2世紀羅馬人包撒尼雅斯將中國的“蠶”稱為“賽兒”。這些內容可以佐證( )A. 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B. 中國古代紡織水平C. 古代羅馬社會生活 D. 古代希臘文明擴展23. 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陜西西安姜寨遺址分為居住區、窯廠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墓地部分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這反映了( )A.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社會生活特征 B. 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狀況C. 原始人群時期沒有明顯貧富差距 D. 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24.西晉建立后不久便分封了27個同姓王,允許諸王自選國中長吏,增加封國戶數,又使諸王都督各州軍事。這一做法( )A. 削弱了中央集權統治 B. 導致門閥政治初步形成C. 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5.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實際上反映了( )A. 新興地主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 B. 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斗爭C. 周王室與諸侯王之間的斗爭 D. 奴隸和平民與奴隸主的斗爭26.秦刻石辭傳者凡七:曰嶧山、泰山、瑯邪、之罘、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瑯邪刻石尚孝、重農,為此后漢治之本。由此可知( )A. 秦的治國理念是儒家思想 B. 秦始皇喜歡游歷C. 秦注重社會的行為規范建設 D. 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27.數據分析對于歷史學習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為甲午戰爭時期日清兩國士兵體格比較表。據此可推知( )A. 清軍體質全面不及日軍 B. 日本更加重視軍隊建設C. 清軍戰斗素養落后日軍 D. 軍人體質決定戰爭結局28.下表是《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中有關詔令的記載,它反映出北魏時期( )延興二年七月 因水旱之災蠲免百姓田租并開倉賑恤延興三年正月 官吏不得使百姓耽擱時令延興五年六月 禁止宰殺牛馬太和四年四月 獄官當從速定案,以遣送百姓返勞作鄉A. 自然災害頻繁 B. 吏治腐敗擾民C. 政府重視農耕 D. 全面推行漢化29.1948年底,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區和各級黨委“在—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養、訓練和提拔產業工人和職員干部,已成為目前全黨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務之一。”這表明( )A. 黨的工作重心即將調整 B. 工農聯盟得到極大鞏固C. 黨的作風建設受到重視 D. 解放戰爭贏得全國勝利30.漢初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材料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所指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是( )A. 推行郡縣制 B. 文化專制,實行焚書坑儒C. 治國理念僵化,仍沿用法家思想 D. 皇權專制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魏晉時代)士族人物幾乎壟斷了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郎及中書省中書舍人以上的顯要官職。在選官制度上,資品的評定完全演化為以血緣關系區別的門第高下為標準。官職的清濁、升遷之遲速,完全看門第是上品還是卑庶。——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科舉考試可以說是一種最淡化個人與其家族關系的一種制度。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必須由文章來集中表現,由此,“以文取人”就有了絕對、完全的意義。宋代還采取了禁“公薦”、禁座主與門生建立密切關系和舉行殿試等……人格淡化、面對天子、取士之途趨一、考試內容趨一的種種發展,都意味著科舉越來越以一種盡量客觀、中立、平等的標準來對待所有報考者。——摘編自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32.唐宋之際,中國傳統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階級結構的調整。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唐宋以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富民階層崛起。從身份構成來說,“富民”不僅包括部分工商業致富者,更主要指通過土地經營(如將田“分于客”的租佃制)致富的鄉村階層……它所擁有的只有財富,不能像官僚階層那樣擁有免稅權……然而,“富民”成為國家統治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建中兩稅法推行“以貧富為差”原則,賦稅征收從人丁轉向財產,富民成為國家賦稅和財富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傳統中國社會的鄉里制度逐漸發生變革,逐漸變成一種職役負擔,富民通過承擔職役參與地方管理。——摘編自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材料二:隨著“士商互動”這一社會性動作的形成,工商皆本的意識轉而崛起,傳統的四民等級秩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明代思想界的變化已經證明,“知識的占有者已不完全是地主階級和士大夫分子,有許多思想家出身灶丁、商販、瓦匠、樵夫、農民、傭工,即黃宗羲所謂非名教中人”……四民之末的商人以及位于四民之外的賤者仆婢,同樣受到了士大夫的重視。在士大夫群體中,開始關注商人的日常行為,并一一加以記錄……在經歷了“棄儒就賈”或“棄賈就儒”轉向之后,商人地位得以提升,商人的道德、知識乃至形象,均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已由重義輕利的鶩利之徒,轉而成為崇儒好文的知識人。——摘編自陳寶良《儒賈商士:明代的商賈知識人及其知識世界》(1)根據材料一,指出該學者認為唐宋以降“富民”群體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明這一時期社會階層流動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提升的具體表現,并用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口號(部分)——整理自東南網《中國共產黨各時期歷史口號》根據材料,任意選取一個口號,并結合所學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對該口號進行解讀。(要求:寫出選取的口號,從口號提出背景、影響等方面進行解讀。)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雇匠制造”“小機戶生產,向小機戶發放工資”等信息并結合所學,這體現了當時新的經營方式——雇傭關系的發展,C項正確;商幫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體,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江寧、蘇州等”南方地區,不涉及北方,不能得出南北經濟差距如何,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江寧、蘇州等”南方地區,沒有格外突出村鎮或是城市,材料不能得出城市職能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C【解析】材料中“(盧商)早孤,家窶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說明此人家境貧寒,做官是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之后才進入仕途的,證明唐代科舉制擴大了人才選拔的范圍,故選C。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的原則是依據門第,排除A。題干無從體現偏重人才道德品行,排除B。D表述過于絕對化,如唐宋時還有恩蔭制選官。3.【答案】C【解析】據材料“儲藏用的窖穴群和類似后世的……隨葬裝有漆木柄的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觀象臺”可以看出陶寺遺址中王陵寢廟區已有一定的統治管理,墓穴隨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時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說明國家初始形態逐步具備,C項正確;材料中僅是某一地的一處遺址,且材料中也沒有別的文明屈原的描述,因此無法得出文明產生具有多元特征,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這是新石器時代的某一處王陵墓穴,無法推知這一時期政治層面上的階級矛盾是否尖銳,排除B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是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正在重建的掛著青天白日旗的“新政府”指的是南京國民政府,修建這個政府用的磚是“軍閥”“舊官僚”“老政客”等,說明這個“新政府”仍然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A項符合題意;B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項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關系,排除;國民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的,與漫畫主旨不符,D項排除。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丞相要求地方官員在春夏農忙時節,不得征發徭役,如有違反一律嚴懲,表明秦朝重視農業生產,延續了秦國耕戰結合的國策,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相權與皇權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秦朝統治合理的一面,排除C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排除D項。6.【答案】C【解析】“天下大治”是中原傳統文化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歷史的贊譽;“堯舜”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時期被稱為“大定之治”,本人被稱為“小堯舜”,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接受了中原傳統文化,故選C項。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空信息可知,時間是隋唐時期;科目是明經、進士,特點是“取士不問家世”,“標準以才能為主”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科舉制的特點,明經和進士是科舉制的主要考試科目,科舉制主要以才學為選官的標準,D項正確;世襲制強調血緣關系,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軍功制強調軍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察舉制選官標準是才學和品行,是漢朝時期的選官制度,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奏折制度是皇帝與大臣之間以秘密的方式進行直接信息傳遞的制度,這種制度使國家政治進一步黑箱化,也便利了皇帝對各級官吏的控制,故選B項;三省六部制度標志著中國古代的官僚政治走向了成熟,排除A項;奏折制度不經過任何中樞機構,是大臣與皇帝之間的直接往來,排除C項;奏折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各級官員的個人信息,是皇帝控制百官的手段,不屬于國家政務處理的范疇,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并不是溝通了亞非美三大洲,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B表述錯誤,符合題意。10.【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徐光啟著作中引入了歐洲的水利之法、經度和緯度等農業、數學科技,體現了中國士大夫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反映了他們包容開放的文明心態,故選D項;明清時只有小部分西方文化,“全面融合”說法錯誤,排除A項;明清時傳統科技呈現總結性,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明清時期,西學東漸只是剛剛興起,并非“時代潮流”,排除C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勤政務本樓是唐玄宗時期發布政令之地,它見證了開元時期的勵精圖治,D項正確;開皇之治是隋文帝時期,排除A項;貞觀是唐太宗時期,排除B項;永徽之治是唐高宗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B【解析】由地方官和咸豐皇帝認為廣州戰事與上海無關,可知當時的清政府君臣多缺乏現代國家觀念,B項正確;兩江總督和皇帝的想法一致,不能說明地方自主性增強和中央集權削弱,A、C兩項錯誤;地方大員恐怕戰火北延,主動派“下屬去與英、法等國領事聯絡”,不能說明這是在辦近代外交,D項錯誤。13.【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陶器制作工藝繁復,先后經過制坯、彩繪、燒制等眾多工序,這表明陶器制作需要不同的人分別承擔不同的工序,說明當時社會分工逐步深化,D項正確;禮法制度通常涉及更廣泛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僅從彩繪陶器出現在特定墓葬中以及制作工藝復雜,不能充分說明禮法制度初步形成,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手工技藝傳承有序的內容,排除B項;雖然紋飾中有充滿神秘氣息的圖案,但不能僅據此得出“神權至上觀念萌發”的結論,缺乏更有力的證據證明神權在當時社會處于至上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D【解析】“但周渭僅在馬上作揖,符彥卿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可見是當時制度對武將不利,不只是周渭一個人的態度,故A項錯誤;“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是一種常規調任,不能體現“親信”,故B項錯誤;“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這一事件不能體現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故C項錯誤;綜上可見這一現象不是個人的恩怨,而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設計相關,故D項正確。15.【答案】D【解析】材料中未提及官員關系,故A項錯誤;鴉片走私與英國相關,故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員對鴉片的態度,故C項錯誤;材料中官員不重視英國與禁煙的關系,反映出官員們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觀念,故D項正確。16.【答案】D【解析】義和團的口號中沒有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內容,義和團盲目排外,反對向西方學習,①錯誤;“扶清滅洋”以及“捉拿洋教,振興中國”“扶保中華,逐去外洋”等口號,說明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傾向,②正確;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沒有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沒有先進革命理論的指導,③錯誤;“扶清滅洋”“一概鬼子都殺盡”說明義和團運動并沒有正確區分帝國主義侵略與西方先進的物質文明,將西方人等同于侵略者,一概加以否定,帶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④正確;綜上所述,②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7.【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朝戶數統計表(部分)”,可以看出唐朝玄宗開元和天寶年間,人口戶數最多,而人口數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說明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故選B項;統治者的知人善任是戶數變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A項;天寶年間雖然戶數增多,但同樣存在土地兼并問題,排除C項;兩稅法的實行,雖然戶數有所增加,但是并沒有有效遏制農民的破產,排除D項。18.【答案】D【解析】據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經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將‘圣旨’以‘指揮’形式直接下達有關機構” “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揮’后也要參照前后敕令,審度可否,還要付錄門下省審讀,然后行下”可知,宋代無論是皇帝下圣旨,還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揮”后的執行過程,都具有嚴密的運作程序,D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圍繞的是關于“圣旨”的傳達和執行過程中的程序,未涉及相權分割,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的是關于“圣旨”的傳達和執行過程中的程序,未涉及分權制衡,排除B項;材料主要是對皇帝下圣旨的程序規定,未涉及對皇帝其他權力的限制,排除C項。故選D項。19.【答案】D【解析】據材料“在我國北至黑龍江流域……均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迄今發現的多達七千余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并結合所學可知,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不同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文化遺址,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D項正確;具有連綿不斷的繼承關系強調前后的繼承與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還未出現天下一統,排除B項;材料并未突出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無法說明以中原為主逐步向外輻射,排除C項。故選D項。20.【答案】C【解析】1942年處于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這一年中國境內煤炭產量最高,外資煤礦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能夠證明日本對中國煤炭資源的瘋狂掠奪,故選C項;題干所述是外資煤礦開采量巨大,不能驗證實業救國思想的發展,排除A項;題干不是中國重工業發展迅速的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排除D項。21.【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國家靠榷茶生利,茶得到了推廣,飲茶之風已悄然興起,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在百姓中相對飲茶的要少許多,排除A項;中國古代財政主要來源農業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對外貿易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問題,且榷茶貿易不一定是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2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絲綢在很早就傳播到西方國家,在西方成為對中國的專有名詞,說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A項正確;材料僅提及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未涉及具體的紡織技術,排除B項;材料中不僅涉及到羅馬,還涉及到中國與希臘等,因此古代羅馬社會生活說法過于片面,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傳播至西方國家,并非希臘文化的擴展,排除D項,故選A項。23.【答案】C【解析】根據 “墓地部分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并結合所學內可知,墓葬中隨葬品差別不大說明當時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貧富差距,C項正確;姜寨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明遺址,排除A項;僅根據墓葬中的隨葬品不能判斷生活狀況,排除B項;姜寨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此時尚未來到即將進入階級社會之前,排除D項。故選C項。24.【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晉初年,大肆分封同姓王,并且地方諸侯國獨立性強,最終削弱了中央集權,釀成八王之亂,故選A項;東晉時期的政治基礎是門閥政治,與材料“西晉”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央對地方管控的削弱,而不是加強,此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西晉初年,大肆分封同姓王,地方諸侯割據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2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戰國時期史實的掌握情況。理解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是封建制的確立時期,三家、田氏代表的是新興地主的利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反映了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的奪權斗爭,故選A項。26.【答案】C【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為立國根本,法律制度細密而又嚴苛,不是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秦始皇游歷的主要目的在于示強,以威服海內,并不等同于喜歡游歷,故B項錯誤;材料所涉及的兩塊秦刻石辭,主要內容在于規范各地的風俗,說明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之后,注重社會的行為規范建設,故C項正確;七塊秦刻石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故D項錯誤。2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日本更加重視軍隊建設,在士兵的年齡、身高、體重、等各個方面都優于中國,故B項表述準確;根據圖表數據可知,清軍在身高和胸圍方面優越于日軍,不能夠得出清軍體質全面不及日軍,故A選項錯誤;材料數據體現的是甲午戰爭時期日清兩國士兵體格比較,兩國士兵體格只是軍事戰斗素養的一部分,不代表全部,因此也不能得出清軍戰斗素養落后日軍,故C選項錯誤;軍人體質對兩個國家的戰爭結局很重要的影響,但不能起決定作用,故D選項錯誤。2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政府規定遇到水旱災害需要免除百姓賦稅并開倉賑災、官府不得耽誤農事、不得宰殺勞動牲畜等,體現了政府對農耕生產的重視,C項正確;材料強調遇到自然災害,需要開倉賑災,并不能說明自然災害頻繁,排除A項;材料中政府對官員的一些行為進行規定,要減少對百姓干擾,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政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并非漢化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29.【答案】A【解析】1948年底,中共中央的指示強調了培養、訓練和提拔產業工人和職員干部的重要性,這反映出黨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經濟建設和工業化進程。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即將從農村轉向城市,從武裝斗爭轉向經濟建設和政權鞏固,故選A項;材料內容并未針對農民,而是強調培養干部,因此與工農聯盟無關,排除B項;黨的作風建設主要指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948年底解放戰爭尚未贏得勝利,排除D項。3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和所學知識可知,賈誼認為,當秦統一六國后,仍然沿用法家的治國理念,并沒有進行相應的變通,導致國家走向衰敗,即治國思想僵化導致秦亡實行暴政統治,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郡縣制,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焚書坑儒屬于秦朝文化專制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皇權專制體制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31.【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問題:選官重視門第,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進步性: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析】(1) 第一小問制度,據材料一“資品的評定完全演化為以血緣關系區別的門第高下為標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選官標準是門第。第二小問問題,據材料一“官職的清濁、升遷之遲速,完全看門第是上品還是卑庶”和所學知識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重視門第,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據材料二“科舉考試可以說是一種最淡化個人與其家族關系的一種制度”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據材料二“都意味著科舉越來越以一種盡量客觀、中立、平等的標準來對待所有報考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據材料二“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32.【答案】(1)特點:經營方式上,租佃制經營和工商業致富并存;賦稅地位上無免稅權;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以職役的身份承擔基層治理。影響:門第觀念淡化,“婚姻不問閥閱,取世不問家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2)表現:思想家的出身有來源于商人(抄材料或“名教中人”不給分);士大夫的重視;商人的文化形象發生變化。背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自由雇傭勞動關系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不給分);“工商皆本”思想沖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解析】第(1)題第1小問特點:材料一“包括部分工商業致富者”“通過土地經營(租佃制)致富的鄉村階層”可得出租佃制經營和工商業致富并存;材料一“富民成為國家賦稅和財富的主要來源”可得出賦稅地位上無免稅、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材料一“富民通過承擔職役參與地方管理”可得出富民以職役的身份承擔基層治理。第2小問影響:結合所學,回答出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等內容。第(2)題第1小問表現:材料二“‘知識的占有者……出身灶丁、商販等’”可得出思想家的出身有來源于商人;材料二“在士大夫群體中,開始關注商人的日常行為”可得出士大夫的重視;材料二“商人……轉而成為崇儒好文的知識人”可得出商人的文化形象發生變化。第2小問背景:結合所學,回答出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自由雇傭勞動關系出現、工商皆本思想削弱重農抑商傳統等內容。33.【答案】示例:口號: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解讀: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汪精衛集團“分共”,革命統一戰線破裂,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國革命處于低潮。在極其危急的時刻,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會上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的發言后來形成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口號,強調了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人民軍隊的重要性。這個口號的提出為黨的工作重心逐漸由城市轉向農村,開展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為以后的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