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實驗技能專題實驗設計遵循的原則1.2.提醒 ①生物實驗變量的辨析②自變量的處理方法a.“加”或“減”:例如驗證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加”即口服或注射該激素;“減”即手術切除甲狀腺。b.“換”:例如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對自變量溫度無法“加”或“減”,就用“換”的方法。3.4.1.已知蛋白質和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現(xiàn)紫色,請你根據(jù)給出的實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質的實驗。材料用具:雙縮脲試劑A液、雙縮脲試劑B液、蛋清稀釋液(含有豐富蛋白質)、水、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和滴瓶、鑷子、脫脂棉。(1)基本的實驗步驟: 。(2)預期的結果和結論: 。2.芝麻種子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脂肪與蘇丹Ⅲ染液反應會呈現(xiàn)橘黃色,請設計簡單的實驗,驗證芝麻種子中含有脂肪。(1)實驗思路: 。(2)預期的結果和結論: 。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 實驗設計程序:明確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原理→確定實驗思路→設計實驗步驟→預期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1.實驗目的(1)驗證性實驗:尋找題干信息,一般寫有“驗證……”,即為該實驗的實驗目的。(2)探究性實驗:首先分析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此類實驗的實驗目的一般書寫為“探究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探究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探究自變量的作用”等等。2.實驗原理實驗原理的確認與書寫:實驗原理就是進行實驗的理論依據(jù),書寫基本套路概括為“已知條件找變量→根據(jù)目的提結論→依據(jù)材料判結果→結論結果巧聯(lián)系→組織語言寫原理”。3.實驗假設假設是指用來說明某種現(xiàn)象,但未經(jīng)證實的論題,是對課題涉及的主要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設想,是研究者對研究結果預先賦予的答案,是一種可能的解釋和說明。提出的假設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但必須能解釋題目現(xiàn)象或與題干相符,一般情況下,若是實驗中要求寫出你的假設,我們應根據(jù)自己平常積累的知識,寫出認為最可能的一種假設即可。4.實驗思路思路是“想法”,是較為粗線條的思考過程,其要求“言簡意賅”。比如:用某種方法處理某種材料,觀察其對某方面的影響效果。一般須體現(xiàn)“對照思想”,顯示自變量和因變量,對無關變量表述時,應注意體現(xiàn)“相同且適宜”。5.實驗步驟步驟是“做法”,是更為“細節(jié)化”的操作流程,其要求“精確細致”。必須體現(xiàn)“自變量”如何設置,“因變量”如何獲得,“無關變量”如何保證相同且適宜。實驗步驟設計的一般程序:6.實驗結果和結論實驗結果是通過觀察或測量得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實驗實際出現(xiàn)的情況。實驗結論是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因變量與自變量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性結論。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據(jù)實驗結果。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1)通過實驗目的、實驗的對照組設置或步驟,根據(jù)單一因素不同,找出實驗自變量。(2)由果找因,分析實驗結果(因變量)與實驗控制的單一因素(自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出正確結論。(3)在有些實驗中,還要根據(jù)各對照組中得出的“分結論”,綜合為“全面結論(總)”。(4)在驗證性實驗中,因為要驗證的事實是正確的,實驗結果只有一種,實驗結論即是實驗要驗證的事實。在探究實驗中,因為實驗結果是未知的,可能出現(xiàn)的實驗結果有多種,因此對應的實驗結論也有多種,不同的結果對應不同的結論。3.(2021·湖北高考21題)使酶的活性下降或喪失的物質稱為酶的抑制劑。酶的抑制劑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可逆抑制劑(與酶可逆結合,酶的活性能恢復);另一類是不可逆抑制劑(與酶不可逆結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復)。已知甲、乙兩種物質(能通過透析袋)對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實驗材料和用具:蒸餾水,酶A溶液,甲物質溶液,物質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試管,燒杯等為了探究甲、乙兩種物質對酶A抑制作用類型,提出以下實驗設計思路。請完善該實驗設計思路,并寫出實驗預期結果。(1)實驗設計思路取 支試管(每支試管代表一個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別加等量 ,一段時間后,測定各試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將各試管中的溶液分別裝入透析袋,放入蒸餾水中進行透析處理。透析后從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測定各自的酶活性。(2)實驗預期結果與結論若出現(xiàn)結果①: 。結論①:甲、乙均為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②: 。結論②:甲、乙均為不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③: 。結論③:甲為可逆抑制劑,乙為不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④: 。結論④:甲為不可逆抑制劑,乙為可逆抑制劑。4.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含量是評價奶粉營養(yǎng)價值高低的主要標準。賴氨酸是人體內的必需氨基酸,缺乏則會影響人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導致營養(yǎng)不良。賴氨酸是否也是小白鼠體內的必需氨基酸?請根據(jù)給出的實驗原理利用以下材料用具進行探究。材料用具:20只生長發(fā)育狀況相同的正常幼年小白鼠,分裝在不同試劑瓶中的21種氨基酸,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稱量器(如天平)等。(1)實驗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動物體內不能合成的、只能從食物中獲取的氨基酸。當動物體內缺乏必需氨基酸時,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體重增加緩慢等現(xiàn)象。(2)實驗步驟①配食:配制食物A: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適宜的21種氨基酸;配制食物B: ;②分組: ,分別稱其體重;③飼喂:在相同且適宜的環(huán)境中飼喂兩組小白鼠,甲組每天飼喂食物A, ;④觀察: 。(3)結果預測及結論:① ;② 。實驗方案評價與修訂試題的解答思路5.(2024·福建福州模擬)某班同學進行了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的實驗。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和步驟:①取3支大小相同的試管,編號為甲、乙、丙,分別向3支試管中加入2 mL糨糊;②再各加入2 mL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溶液,振蕩均勻;③將甲、乙、丙3支試管分別置于0 ℃、35 ℃、100 ℃下約5 min;④取出試管,各加入2 mL斐林試劑(邊加邊振蕩),50~65 ℃水浴條件下觀察試管內顏色的變化。(1)本實驗的因變量是 ,觀測指標為 。(2)同一小組的同學對此實驗設計進行了簡要評價,其中正確的是 。①實驗步驟不正確 ②溫度設置不合理③不能用斐林試劑檢驗(3)你的改進方案為 。加強提升課1 實驗技能專題即學即用1.(1)①用清水漱口取適量唾液到小燒杯中,備用;②取2 mL蛋清稀釋液和2 mL唾液分別加入甲、乙兩支試管中;③分別向兩支試管中加入雙縮脲試劑A液1 mL,振蕩后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4滴,振蕩均勻后靜置;④觀察并對照兩支試管的顏色 (2)甲、乙兩支試管都呈現(xiàn)紫色,說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質解析:要驗證唾液中含有蛋白質,可采取設置對照實驗的方法。取兩支相同的試管,在其中一支試管中加入唾液,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蛋清作為對照,經(jīng)過相同的處理后,根據(jù)兩支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來判斷唾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質。要注意材料中沒有提供唾液,需要從實驗者自身獲取。2.(1)將適量芝麻種子研磨后制成組織樣液,取部分組織樣液加到試管中,加入適量的蘇丹Ⅲ染液,搖勻后和原組織樣液對比,觀察顏色變化 (2)芝麻種子組織樣液出現(xiàn)明顯的橘黃色,說明芝麻種子中含有脂肪解析:芝麻種子很小,因此要驗證芝麻中含有脂肪不能像花生子葉那樣做切片用顯微鏡觀察,要先把芝麻種子研磨后制成組織樣液,再染色觀察顏色變化,這樣才符合科學性的原則。為了實驗嚴謹,應留部分組織樣液形成對照。3.(1)2 甲物質溶液、乙物質溶液 (2)①透析后,兩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 ②透析前后,兩組的酶活性均不變 ③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 ④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解析:(1)分析題意可知,實驗目的探究甲、乙兩種物質對酶A的抑制作用類型,則實驗的自變量為甲、乙物質的有無,因變量為酶A的活性,實驗設計應遵循對照與單一變量原則,故可設計實驗如下:取2支試管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別加等量甲物質溶液、乙物質溶液(單一變量和無關變量一致原則);一段時間后,測定各試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將各試管中的溶液分別裝入透析袋,放入蒸餾水中進行透析處理。透析后從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測定各自的酶活性。(2)據(jù)題意可知,物質甲和物質乙對酶A的活性有抑制,但作用機理未知,且透析前有物質甲和乙的作用,透析后無物質甲和物質乙的作用,前后對照可推測兩種物質的作用機理,可能的情況有:①若甲、乙均為可逆抑制劑,則酶的活性能恢復,故透析后,兩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②若甲、乙均為不可逆抑制劑,則兩組中酶的活性均不能恢復,故透析前后,兩組的酶活性均不變。③若甲為可逆抑制劑,乙為不可逆抑制劑,則甲組中活性可以恢復,而乙組不能恢復,故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④若甲為不可逆抑制劑,乙為可逆抑制劑,則甲組中活性不能恢復,而乙組能恢復,故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4.(2)①另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賴氨酸以外的20種氨基酸,其含量和比例與食物A中相同 ②將20只小白鼠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 ③乙組每天飼喂等量的食物B ④分別測量甲、乙兩組小白鼠的體重,并計算體重增加量 (3)①若兩組小白鼠營養(yǎng)狀況和體重基本相同,說明賴氨酸不是小白鼠的必需氨基酸 ②若乙組小白鼠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體重減輕等癥狀,甲組正常,說明賴氨酸是小白鼠的必需氨基酸5.(1)淀粉的分解量 溶液顏色的變化 (2)①和③ (3)將斐林試劑改為用碘液檢驗;步驟②與步驟③對調解析:(1)由分析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為淀粉的分解量,觀測指標是溶液顏色的變化。(2)實驗中步驟②不正確,三支試管加入糨糊后,應該先將三支試管放在不同溫度下保溫5 min,再分別加入2 mL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濾液,振蕩搖勻后,再在各自溫度中維持5 min,因為酶具有高效性,在試管丙升溫到100 ℃的過程中,酶已經(jīng)和底物發(fā)生反應了。步驟④存在錯誤,這個實驗中不能用斐林試劑檢驗,斐林試劑檢驗還原糖時需水浴加熱,會干擾實驗溫度,可采用碘液檢測淀粉分解情況。(3)結合(2)可知,實驗改進可將步驟②與步驟③對調;將斐林試劑改為用碘液檢驗即可。4 / 5(共29張PPT)加強提升課1 實驗技能專題高中總復習·生物實驗設計遵循的原則1. 2.提醒 ①生物實驗變量的辨析②自變量的處理方法a.“加”或“減”:例如驗證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加”即口服或注射該激素;“減”即手術切除甲狀腺。b.“換”:例如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對自變量溫度無法“加”或“減”,就用“換”的方法。3.4.1. 已知蛋白質和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現(xiàn)紫色,請你根據(jù)給出的實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質的實驗。材料用具:雙縮脲試劑A液、雙縮脲試劑B液、蛋清稀釋液(含有豐富蛋白質)、水、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和滴瓶、鑷子、脫脂棉。(1)基本的實驗步驟: 。①用清水漱口取適量唾液到小燒杯中,備用;②取2 mL蛋清稀釋液和2 mL唾液分別加入甲、乙兩支試管中;③分別向兩支試管中加入雙縮脲試劑A液1 mL,振蕩后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4滴,振蕩均勻后靜置;④觀察并對照兩支試管的顏色(2)預期的結果和結論: 。解析:要驗證唾液中含有蛋白質,可采取設置對照實驗的方法。取兩支相同的試管,在其中一支試管中加入唾液,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蛋清作為對照,經(jīng)過相同的處理后,根據(jù)兩支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來判斷唾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質。要注意材料中沒有提供唾液,需要從實驗者自身獲取。甲、乙兩支試管都呈現(xiàn)紫色,說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質2. 芝麻種子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脂肪與蘇丹Ⅲ染液反應會呈現(xiàn)橘黃色,請設計簡單的實驗,驗證芝麻種子中含有脂肪。(1)實驗思路: 。將適量芝麻種子研磨后制成組織樣液,取部分組織樣液加到試管中,加入適量的蘇丹Ⅲ染液,搖勻后和原組織樣液對比,觀察顏色變化 (2)預期的結果和結論: 。解析:芝麻種子很小,因此要驗證芝麻中含有脂肪不能像花生子葉那樣做切片用顯微鏡觀察,要先把芝麻種子研磨后制成組織樣液,再染色觀察顏色變化,這樣才符合科學性的原則。為了實驗嚴謹,應留部分組織樣液形成對照。芝麻種子組織樣液出現(xiàn)明顯的橘黃色,說明芝麻種子中含有脂肪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 實驗設計程序:明確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原理→確定實驗思路→設計實驗步驟→預期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1. 實驗目的(1)驗證性實驗:尋找題干信息,一般寫有“驗證……”,即為該實驗的實驗目的。(2)探究性實驗:首先分析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此類實驗的實驗目的一般書寫為“探究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探究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探究自變量的作用”等等。2. 實驗原理實驗原理的確認與書寫:實驗原理就是進行實驗的理論依據(jù),書寫基本套路概括為“已知條件找變量→根據(jù)目的提結論→依據(jù)材料判結果→結論結果巧聯(lián)系→組織語言寫原理”。3. 實驗假設假設是指用來說明某種現(xiàn)象,但未經(jīng)證實的論題,是對課題涉及的主要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設想,是研究者對研究結果預先賦予的答案,是一種可能的解釋和說明。提出的假設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但必須能解釋題目現(xiàn)象或與題干相符,一般情況下,若是實驗中要求寫出你的假設,我們應根據(jù)自己平常積累的知識,寫出認為最可能的一種假設即可。4. 實驗思路思路是“想法”,是較為粗線條的思考過程,其要求“言簡意賅”。比如:用某種方法處理某種材料,觀察其對某方面的影響效果。一般須體現(xiàn)“對照思想”,顯示自變量和因變量,對無關變量表述時,應注意體現(xiàn)“相同且適宜”。5. 實驗步驟步驟是“做法”,是更為“細節(jié)化”的操作流程,其要求“精確細致”。必須體現(xiàn)“自變量”如何設置,“因變量”如何獲得,“無關變量”如何保證相同且適宜。實驗步驟設計的一般程序:6. 實驗結果和結論實驗結果是通過觀察或測量得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實驗實際出現(xiàn)的情況。實驗結論是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因變量與自變量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性結論。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據(jù)實驗結果。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1)通過實驗目的、實驗的對照組設置或步驟,根據(jù)單一因素不同,找出實驗自變量。(2)由果找因,分析實驗結果(因變量)與實驗控制的單一因素(自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出正確結論。(3)在有些實驗中,還要根據(jù)各對照組中得出的“分結論”,綜合為“全面結論(總)”。(4)在驗證性實驗中,因為要驗證的事實是正確的,實驗結果只有一種,實驗結論即是實驗要驗證的事實。在探究實驗中,因為實驗結果是未知的,可能出現(xiàn)的實驗結果有多種,因此對應的實驗結論也有多種,不同的結果對應不同的結論。3. (2021·湖北高考21題)使酶的活性下降或喪失的物質稱為酶的抑制劑。酶的抑制劑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可逆抑制劑(與酶可逆結合,酶的活性能恢復);另一類是不可逆抑制劑(與酶不可逆結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復)。已知甲、乙兩種物質(能通過透析袋)對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實驗材料和用具:蒸餾水,酶A溶液,甲物質溶液,物質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試管,燒杯等為了探究甲、乙兩種物質對酶A抑制作用類型,提出以下實驗設計思路。請完善該實驗設計思路,并寫出實驗預期結果。(1)實驗設計思路取 支試管(每支試管代表一個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別加等量 ,一段時間后,測定各試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將各試管中的溶液分別裝入透析袋,放入蒸餾水中進行透析處理。透析后從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測定各自的酶活性。2甲物質溶液、乙物質溶液解析: 分析題意可知,實驗目的探究甲、乙兩種物質對酶A的抑制作用類型,則實驗的自變量為甲、乙物質的有無,因變量為酶A的活性,實驗設計應遵循對照與單一變量原則,故可設計實驗如下:取2支試管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別加等量甲物質溶液、乙物質溶液(單一變量和無關變量一致原則);一段時間后,測定各試管中酶的活性。然后將各試管中的溶液分別裝入透析袋,放入蒸餾水中進行透析處理。透析后從透析袋中取出酶液,再測定各自的酶活性。(2)實驗預期結果與結論若出現(xiàn)結果①: 。結論①:甲、乙均為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②: 。結論②:甲、乙均為不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③: 。結論③:甲為可逆抑制劑,乙為不可逆抑制劑。若出現(xiàn)結果④: 。結論④:甲為不可逆抑制劑,乙為可逆抑制劑。透析后,兩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透析前后,兩組的酶活性均不變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解析:據(jù)題意可知,物質甲和物質乙對酶A的活性有抑制,但作用機理未知,且透析前有物質甲和乙的作用,透析后無物質甲和物質乙的作用,前后對照可推測兩種物質的作用機理,可能的情況有:①若甲、乙均為可逆抑制劑,則酶的活性能恢復,故透析后,兩組的酶活性均比透析前酶的活性高。②若甲、乙均為不可逆抑制劑,則兩組中酶的活性均不能恢復,故透析前后,兩組的酶活性均不變。③若甲為可逆抑制劑,乙為不可逆抑制劑,則甲組中活性可以恢復,而乙組不能恢復,故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④若甲為不可逆抑制劑,乙為可逆抑制劑,則甲組中活性不能恢復,而乙組能恢復,故加甲物質溶液組,透析前后酶活性不變,加乙物質溶液組,透析后酶活性比透析前高。4. 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含量是評價奶粉營養(yǎng)價值高低的主要標準。賴氨酸是人體內的必需氨基酸,缺乏則會影響人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導致營養(yǎng)不良。賴氨酸是否也是小白鼠體內的必需氨基酸?請根據(jù)給出的實驗原理利用以下材料用具進行探究。材料用具:20只生長發(fā)育狀況相同的正常幼年小白鼠,分裝在不同試劑瓶中的21種氨基酸,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稱量器(如天平)等。(1)實驗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動物體內不能合成的、只能從食物中獲取的氨基酸。當動物體內缺乏必需氨基酸時,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體重增加緩慢等現(xiàn)象。①配食:配制食物A: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適宜的21種氨基酸;配制食物B: ;②分組: ,分別稱其體重;③飼喂:在相同且適宜的環(huán)境中飼喂兩組小白鼠,甲組每天飼喂食物A, ;④觀察: 。另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除賴氨酸以外的20種氨基酸,其含量和比例與食物A中相同將20只小白鼠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乙組每天飼喂等量的食物B分別測量甲、乙兩組小白鼠的體重,并計算體重增加量(2)實驗步驟(3)結果預測及結論:① ;② 。若兩組小白鼠營養(yǎng)狀況和體重基本相同,說明賴氨酸不是小白鼠的必需氨基酸若乙組小白鼠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體重減輕等癥狀,甲組正常,說明賴氨酸是小白鼠的必需氨基酸實驗方案評價與修訂試題的解答思路5. (2024·福建福州模擬)某班同學進行了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的實驗。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和步驟:①取3支大小相同的試管,編號為甲、乙、丙,分別向3支試管中加入2 mL糨糊;②再各加入2 mL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溶液,振蕩均勻;③將甲、乙、丙3支試管分別置于0 ℃、35℃、100 ℃下約5 min;④取出試管,各加入2 mL斐林試劑(邊加邊振蕩),50~65 ℃水浴條件下觀察試管內顏色的變化。(1)本實驗的因變量是 ,觀測指標為 。解析:由分析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為淀粉的分解量,觀測指標是溶液顏色的變化。淀粉的分解量溶液顏色的變化(2)同一小組的同學對此實驗設計進行了簡要評價,其中正確的是 。①實驗步驟不正確 ②溫度設置不合理 ③不能用斐林試劑檢驗解析:實驗中步驟②不正確,三支試管加入糨糊后,應該先將三支試管放在不同溫度下保溫5 min,再分別加入2 mL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濾液,振蕩搖勻后,再在各自溫度中維持5 min,因為酶具有高效性,在試管丙升溫到100 ℃的過程中,酶已經(jīng)和底物發(fā)生反應了。步驟④存在錯誤,這個實驗中不能用斐林試劑檢驗,斐林試劑檢驗還原糖時需水浴加熱,會干擾實驗溫度,可采用碘液檢測淀粉分解情況。①和③(3)你的改進方案為 。解析:結合(2)可知,實驗改進可將步驟②與步驟③對調;將斐林試劑改為用碘液檢驗即可。將斐林試劑改為用碘液檢驗;步驟②與步驟③經(jīng)化調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加強提升課1 實驗技能專題.docx 加強提升課1 實驗技能專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