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強基聯盟2025 年 5 月高三聯考歷史 試題浙江強基聯盟研究院 命制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西周時期,形成了一套強調“子以母貴”,由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的制度。該制度是A.禪讓制 B.兄終弟及制C.嫡長子繼承制 D.軍功授爵制2.陸九淵在描述撫州金溪地區的生產活動時指出,當地人家治田,用“長大鑼頭”,深翻地二尺許,并有一尺的間隔,“方容秧一頭”,“久旱時,田肉深,獨得不旱”。 由此可見,當地農業生產采用A.刀耕火種 B.廣種薄收C.精耕細作 D.流水作業3.1947年,上海《大公報》報道:“物價瘋狂上漲,米價突破每石40萬元,棉紗每包達300萬元。”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A.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B.國民政府惡性通貨膨脹政策C.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 D.日本侵華戰爭對經濟的破壞4.某古代文明用樹皮紙記錄歷法,將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 20天,剩余5天為“禁忌日”,其金字塔建筑頂部常設神廟而非陵墓。這一文明位于A.尤卡坦半島 B.尼羅河三角洲C.小亞細亞地區 D.亞平寧半島5.1815年,某國際會議期間,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說:“歐洲的安寧只能通過大國間的團結來維護……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持久的均勢,使任何國家都無法威脅整體和平。”該國際會議A.推動維也納體系形成 B.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C.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6.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主題曲《WakaWaka》融合了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歌詞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材料旨在反映A.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B.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C.信息化推動文化傳播 D.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漢武帝時期,自公孫弘后,任丞相的六人中,獲罪自殺的二人(李蔡、嚴青翟),被下獄處死的三人(公孫賀、趙周、劉屈氂)。而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在公孫弘任職以前的十七人中從未出現過。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當時A.刑罰制度的嚴酷 B.中央集權的強化C.專制皇權的加強 D.監察制度的完善8.《唐律疏議·名例四》中說:“邸店者,居物之處為邸,沽賣之所為店。”據此可知,唐代邸店A.是中國最早經營信貸業務的機構 B.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的商業機構C.受政府嚴格監管的官方貿易場所 D.主要從事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9.1880年,某地方官員向朝廷上奏稱:“現地方事務繁雜,需才孔亟,然科舉之士多不通實務,而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懇請朝廷廣開捐納之門,以應急需。”該官員的建議A.旨在緩解地方人才短缺 B.變革傳統人才選拔體系C.促進近代新式教育發展 D.推動學堂選官制的建立10.1928年《上海總商會月報》載:“國貨運動之要旨,非僅抵制洋貨,尤在改良土貨,務使國貨之制造日精,成本日減。”這表明民族資產階級A.以反帝作為首要目標 B.依賴政府政策支持C.注重提升產品競爭力 D.市場開拓意識增強11.右圖是某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的題詞。該事變是A.九一八事變B.盧溝橋事變C.華北事變D.皖南事變12.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同年,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這些舉措旨在A.更深層次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B.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推動沿海與內陸的平衡發展13.下圖是某一地區人口遷徙示意圖。造成該地區人口遷徙的歷史事件最可能是A.伯羅奔尼撒戰爭 B.亞歷山大東征C.蒙古西征 D.拿破侖戰爭14.18世紀,印度憑借精湛的手工技藝,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棉布,這些棉布如潮水般涌入英國市場,嚴重沖擊了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在競爭中節節敗退,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棉紡織業迫切需要尋求技術突破,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材料意在說明A.貿易保護導致經濟危機B.市場競爭刺激技術革新C.技術傳播促進工業革命D.手工技藝優于機器生產15.1899年,美國《法官雜志》刊登的漫畫《白人的負擔》。該漫畫意在A.美化殖民侵略 B.宣傳西方文明C.批判暴力擴張 D.強調國際合作16.歷史學家托尼·朱特在《戰后歐洲史》中指出,戰后歐洲形成了兩種差異化的歷史敘事:西歐通過強調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將戰爭責任限定于納粹分子;蘇聯主導的東歐國家則將戰爭經歷塑造為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的革命敘事。這兩種歷史敘事A.反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 B.緣于兩極格局下歐洲聯合的需要C.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D.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17.1959年,蘇聯《真理報》報道了列寧格勒一家制鞋廠的情況:“為完成年度計劃,工廠將全部資源投入生產男式皮鞋,全年產量達50萬雙。但因設計單一、市場需求不足,最終積壓庫存32萬雙。與此同時,女鞋和童鞋長期短缺,市民排隊搶購。國家輕工業委員會仍要求該廠次年‘保持產量增長10%’,并規定每雙皮鞋售價為12盧布(成本僅4盧布),理由是‘需為重工業積累資金’。”這一現象主要折射出蘇聯A.輕工業產品嚴重短缺 B.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C.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D.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18.歷史學家在研究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時,發現某城市的市政廳檔案中記錄城市人口在某一年大幅增長,而同一時期該城市的教堂洗禮記錄顯示人口增長幅度較小。面對這種差異,最合理的處理方式是A.以市政廳檔案為準,因為其是官方記錄B.以教堂洗禮記錄為準,因其更貼近民生C.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D.依據個人經驗,選擇更符合邏輯的記錄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都督例兼府所州牧、刺史而兼管民政;州、郡、縣長吏普遍帶戎號,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兩者合流就出現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這種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的根源,在于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設置都督特別是“宗王出鎮”,從總體上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勢力的發展,其結果有時適得其反,使地方分裂因素反而得到加強。這段歷史證明,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把地方兵力收歸朝廷并使其中央軍化,由中央控制常備兵以控制地方行政,才能使社會走上政治統治的軌道。——摘編自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 750—1250年的這一段時間,被后來的學者公認為“唐宋變革時期”,同時也被認為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取代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技術、工業增長、商業金融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到1100年時,中華帝國的人口遠遠超出了漢唐頂峰的水平(大約6000萬),達到了1億新高。中國在唐宋變革期間所打下的新經濟基礎,貫穿了后來的整個中華帝國時代。——摘編自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及其根源,并結合所學,概述唐朝前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有效舉措。(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材料中劃線處任選三個方面,舉例說明“唐宋變革時期”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康有為意識到各省舉人只有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也才能趕走那班守關的“虎狗”,敲開紫禁城的“帝閣”。5月 1 日,康有為聯絡18 省舉人 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當晚,主和派就將皇帝已經批準蓋印的消息廣為傳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摘編自馬勇《中國近代通史: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1895—1900)》材料二 報告指出:“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切中國共產黨人,一切中國共產主義的同情者,必須為著現階段的目標而奮斗,為著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使中國人民脫離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試從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對“公車上書”予以簡要評價。(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勝利后中國的設想,并結合所學,指出該報告發表的時間及名稱,概述該報告發表的意義。(6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非洲移民在大批歐洲人之前即已來到美洲。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濱海地區尤甚。 因此仆傭、奴隸短缺,歐洲對美洲的剝削開發速度遂緩慢下來。但是歐洲人又無法或不肯提供足夠的自家人彌補短缺,于是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在熱帶美洲的島嶼與沿岸最為迫切,因為舊世界的刀劍與疾病已將那里的原住民清除得一干二凈;而在此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于是那些硬生生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材料二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還是必須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 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文化也被看作是膚淺的。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就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美國的科學研究只是在19世紀后期才獲得了堅實的基礎,而這種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思想深邃的歷史學家主張美國特殊主義,即主張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而不是廣義西方模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摘編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非洲移民來到美洲的背景。結合所學,列舉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的原因。結合所學,從文化的角度,說明“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6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右圖《兼容并包》這幅油畫又名《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聘請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人物和主張舊學的人物同時講學。畫面上共畫有16個人,畫面的中心是蔡元培,其左前方的辜鴻銘和右后方的李大釗分別是主張舊學和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放在蔡元培的左右、畫面的中央,突出了“兼容并包”的主題思想。——中國國家博物館材料二 “一個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羅馬的成功在于它能夠吸收希臘、伊特魯里亞和其他地中海文明的文化,并將其整合為一個新的、更具活力的文明體系。”“在現代世界,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分裂和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摘編自[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歸納《兼容并包》這一油畫的史學價值及局限,概述蔡元培的文化貢獻。(4分)(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以“兼容并包”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12分,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5月高三聯考歷史卷參芳答案與評分標準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256答案CCB1.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的繼承制度。根據材料中“子以母貴”“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等信息,可以判斷該制度為嫡長子繼承制,強調正妻所生長子的優先繼承權。故選C。2.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根據材料中“深翻地二尺許”“方容秧一頭”“久早時,田肉深,獨得不旱”等信息,可以判斷當地農業生產注重精細化耕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枚選C。3.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國民政府時期的通貨膨脹。根據材料中“物價瘋狂上漲”“米價突破每石40萬元”等信息,結合1947年的歷史背景,可以判斷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國民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故選B。4,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根據材料中“樹皮紙記錄歷法“金字塔頂部設神廟”“一年分為18個月”等信息,可以判斷這一文明為瑪雅文明,位于尤卡坦半島。故選A。5.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維也納會議。根據材料中“1815年“梅特涅”“歐洲的安寧”“持久的均勢”等信息,可以判斷該會議為維也納會議,推動了維也納體系的形成。故選A。6.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多樣性。根據材料中“融合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等信息,可以判斷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的特點。故選B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7910112131415161718答案BACDBCBADBC7.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時期的皇權強化。根據材料中“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結合漢武帝加強皇權的背景,可以判斷這一現象反映了專制皇權的加強。故選C8.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唐代商業機構。根據材料中“居物之處為邸,沽賣之所為店”等信息,可以判斷唐代邸店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故選B。9,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晚清人才選拔。根據材料中“現地方事務繁雜,需才孔亟”“科舉之士多不通實務”“懇請朝廷廣開捐納之門”等信息,可以判斷該官員的建議旨在緩解地方人才短缺。故選A。10.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根據材料中“改良土貨”“制造日精,成本日減”等信息,可以判斷民族資產階級注重提升產品競爭力。故選C。11.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皖南事變。根據材料中“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的題詞”及圖片信息“中華民國三十年一月”,可以判斷該事變為皖南事變。故選D。12.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根據材料中“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等信息,可以判斷這些舉措旨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故選B。13.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蒙古西征。根據圖片中人口遷徙的方向和范圍,結合歷史背景,可以判斷造成該地區人口遷徙的歷史事件最可能是蒙古西征。故選C14.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工業革命的背景。根據材料中“英國棉紡織業迫切需要尋求技術突破”等信息,可以判斷市場競爭刺激了技術革新。故選B。15.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殖民主義。根據漫畫標題《白人的負擔》及歷史背景,可以判斷該漫西意在美化殖民侵略。故選A。16.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戰后歐洲歷史敘事。根據材料中“西歐強調經濟復蘇”“東歐將戰爭經歷塑造為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等信息,可以判斷這兩種歷史敘事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故選D。17.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蘇聯計劃經濟。根據材料中工廠盲目追求“產量增長10%”,無視市場需求(女鞋、童鞋短缺),導致大量男土皮鞋積壓,價格與成本脫節,售價12盧布遠超成本4盧布,體現國家通過行政定價為重工業吸血輕工業。輕工業委員會強制干預生產方向,企業無自主權調整產品結構,折射出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故選B。18.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史料辨析。面對市政廳檔案與教堂洗禮記錄的差異,最合理的處理方式是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故選C。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19.(1)變化:三級制變成四級制: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2分)》根源: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1分)舉措:沿用隋朝州、縣兩級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改革兵制(府兵制)。(3分,考生答“把地方兵力收歸中央”“行政與軍事分離”等合理內容,亦可酌情給分。)【歷史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三強基5月聯考卷--歷史.docx 高三強基5月聯考卷--歷史D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