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 (下) 期中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卷(本試卷共13道題 滿分70分 答題時間:75分鐘)考生注意:所有試題必須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作答,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0小題,每小題3分。下列每小題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1.駱賓王在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中,言辭犀利地揭露其罪行和隱私,但文章寫得氣勢磅礴。武則天讀后感慨地說:“這么好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過錯!”這說明武則天A.打擊敵對官僚 B. 愛惜人才C.重視發展生產 D.注重文教2.唐朝都城長安城規模宏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下面關于其表述正確的是A.宮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B.皇城是皇帝起居和辦公地C.外郭城實行坊市制度D.坊為商品交易區3.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資料卡片, “▲”處應填入的關鍵詞是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五代十國 D.靖康之變4.制作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一個中國古代朝代示意圖,圖中的空框內應填入的時期是A. 春秋戰國 B. 魏晉南北朝 C. 三國時期 D. 五代十國5.宋代統治者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武人勢力惡性膨脹。宋代的治國方針幾乎都是針對唐、五代的歷史經驗教訓而制定的,后來沿襲為“祖宗家法”。這里的“祖宗家法”是指A.休養生息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C.守內虛外政策 D.開明民族政策6. 《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梁山好漢“黑旋風”李逵與“浪子”燕青逛東京大街,這條街上有人說書、唱曲、相面算卦、雜耍、表演等。請問,他們走到的地方當時被稱作A. 坊 B. 市 C. 草市 D. 瓦子7.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一手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的實物、歷史活動的親歷者或見證者的記述。下列屬于研究北宋歷史的一手史料是A.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B.王立群主講的《讀宋史》C.歷史小說《調教大宋》D. 電影《忠烈楊家將》8.下列關于少數民族首領及其建立的政權,對應正確的是A. 阿保機——西夏 B.元昊——契丹C. 阿骨打————金 D.鐵木真——遼9.下圖是某班學生為歷史故事會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斷他要講述的是感人事跡:1.收復失地2.取得郾城大捷3.“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A.衛青北擊匈奴 B.岳飛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黃巢起義10.宋元時期,泉州港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據下表可知,宋元時期泉州為中心的對外商貿圈港口 對外商貿活動區域泉州港(始發港) 東至日本,南通印度尼西亞等國,西達波斯(伊朗)、阿拉伯和東非地區A.南方經濟繁榮 B.工商業市鎮興起C.造船技術發達 D.海外貿易范圍廣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3小題11.某班同學以“探尋文明·見證發展”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下面是各小組承擔的學習任務,請你參與完成。 (16分)【小組一:材料研讀———天下興亡】表一: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材料一: 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摘自《貞觀政要》 材料二: 到了隋末,社會狀況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 ——《舊唐書·李密傳》表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經典(1)表一中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時期的什么社會局面 這一局面的出現得益于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 (寫出一條即可,2分)(2)表一中材料二反映了隋朝末年出現了什么樣的社會狀況 這一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3)表二的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前期分別出現了什么盛世局面 (2分)(4)從以上興亡史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至少寫出兩點,2分)【小組二:整理圖片————繁榮昌盛】(5)選擇上面的圖片,將其序號填在下面相應類型的橫線上。 (5分)類型一:圖片中能夠體現唐朝農業發展的是:類型二:圖片中能夠體現宋朝手工業水平的是:類型三:圖片中能夠體現宋朝商業活動的是:類型四:圖片中能夠體現元朝天文學發展的是:【小組三:制作名片——交往交流】人物名片一: 人物:鑒真 時期:唐朝 主要歷史貢獻: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了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人物名片二: 人物:玄奘 時期: __A__ 主要歷史貢獻:_B __(6)組員們準備為玄奘制作人物名片,請你仿照人物名片一,完成人物名片二的制作。 (3分)12.某班在編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主題板報,請你參與完成。 (12分)【版塊一:和同一家】材料一: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王建《涼州行》(1)材料一文字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圖1與哪一史事相關 這一史事反映了古代民族交往的哪種方式 兩則材料共同體現了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 (4分)【版塊二:碰撞交融】材料二:兩宋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政權并立、互動頻繁的時期。盡管北宋與遼、 西夏,南宋與金、蒙古之間爆發過多次軍事沖突,但民族關系的總體趨勢以和平交往為主流,形成了“戰與和交替,以和定大勢”的歷史格局。(2)將版塊二示意圖中①、②處少數民族政權補充完整。寫出“①”政權與北宋議和的歷史事件名稱。根據材料二概括兩宋時期民族關系呈現怎樣的特征 (4分)【版塊三:共同發展】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3)圖3人物于何時完成對全國的統一 圖4示意圖的中心星號位置應該填寫哪個民族 談談你如何理解材料三所述的元朝“幅員之廣”。 (4分)13.每年5 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開啟一段美妙的博物館研學之旅吧!游覽后請你完成本次研學任務單。 (12分)【第一站 地理篇——解讀歷史圖片】展品卡片 名稱:隋朝大運河 主持修建的皇帝:_①_ 世界地位:②_ 作用: 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請將“展品卡片”填寫完整。(3分)【第二站 醫學篇——研讀醫學經典】他倡導醫德,為“人命至 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所撰醫術著作特以“千金”命名。 名人名片 姓名: ____①___ 朝代:唐朝 成就:他所著的_____②____,總結唐以前歷代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他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貢獻很大,被后世尊為___③___。(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唐朝醫藥學家名片。(3分)【第三站 科技篇——感受科技力量】材料:中國的三種發明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指南針 活字印刷術 火藥(3)請你從以上表格中任選兩項,結合所學知識,論證“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要求:運用史實,論證觀點,條理清楚)(6分)2024~2025學年度 (下) 期中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卷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第一部分 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1~5 BCADB 6~10 DACBD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40分)11. (16分)(1)國力強盛的局面(1分)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統一幣制和度量衡 ;加強中央集權,修訂和減省刑律 ;減化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等。 (寫出一條即可,1分)(2)民不聊生(1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1分)(3)貞觀之治(1分)開元盛世(1分)(4)暴政導致亡國,仁政助推盛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統治者要體恤人民,要堅持發展經濟造福于民;不能貪圖個人享樂,杜絕奢靡浪費等。(意思對即可,2分)(5)類型一: 圖2(1分)類型二: 圖4(1分)類型三: 圖5和圖6(2分)類型四:圖1(1分)(6)A:唐朝(1分)B: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2分)12. (12分)(1)民族交融(1分)文成公主入藏(1分)和親(1分)開明的民族政策 (1分)(2)①遼(1分)②金 (1分)簽訂澶淵之盟(1分)各民族間戰爭與和平交替,以和平為主流(1分)(3)1279年(1分)回回(1分)元朝的疆域大大超過了漢、唐時期。與漢、唐等朝疆域相比,今西北、西南、東北廣大地區和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內。 (2分)13. (12分)(1)①隋煬帝(1分)②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1分)③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1分)(2) ①孫思邈 (1分)②《千金方》 (1分) ③“藥王” (1分)(3) (6分) 示例:觀點: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選擇發明: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論述:中國古代曾產生很多重要的科技發明。北宋人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先后傳人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及歐洲,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并加以利用,宋代制成羅盤,北宋末年在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后來,指南針傳到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同時它也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評分標準材料運用與論述 得分選擇兩個發明,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6選擇兩個發明,其中一個史實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 晰,另一個史實論證不充分或不夠典型,邏輯基本清晰。 5-4選擇兩個發明,論證均不充分或不夠典型,邏輯不夠清晰。 或僅選擇一個史實,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基本清晰。 3-2僅選擇一個發明,論證不充分、不夠典型。或未選擇史實,論證不充分、不典型。或論證與觀點無關,或只寫出史實而未作論證。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