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海市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 史 2025.5(考試用時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廣西南寧頂螄山遺址出土的圜底陶罐,距今約10000-6000年。它的造型比較規整,以圓形為主要形狀,多用于儲藏淡水或食物。類似器物在同時期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均有發現。這可用以說明A.原始先民的華夏認同觀念 B.區域間文化交流興盛C.中原文化向周邊地區擴散 D.文明發展具有共通性2.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西漢初年,司馬相如在今四川省邛崍市“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卓文君,漢代才女,司馬相如之妻)當爐(柜臺賣酒)。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這說明此時A.女性經濟地位獨立 B.社會環境相對寬松C.商業經營逐步規范 D.封建正統思想動搖3.唐朝中央為使全國監察工作有章可循,各級監察官有“責”可負,厲行監察任務,提出了監察官吏的六條規定。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根據這六條規定和御史的檢舉,批準“以能進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及免黜者達數百人。這些舉措A.有助于維護國家機關的政治權威 B.標志著古代監察制度的完備C.初步實現了監察工作的獨立運行 D.首次明確監察官的任務范圍4.元中統元年(1260年),朝廷首先開辟了自燕京(今北京市)至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和開平府至京兆(今陜西西安)兩條路線,并設急遞鋪。后來,全國依此例而行,共設置急遞鋪約兩萬多處。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朝廷在大都專設總急遞鋪提領所,主管全國急遞鋪事務,各路設有急遞鋪總鋪,置提領掌官。這些措施A.便利了商民往來 B.加重了政府行政負擔C.推動了道路建設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5.有清一代,政府組織人力將大量漢文典籍翻譯為滿文,這些典籍既有《大學》《論語》等儒家經典,也有《遼史》《金史》《明史》等正史,以及《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啟蒙教育讀本,還有《三國演義》《列國演義》等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翻譯活動A.旨在服務于科舉考試 B.增強了中華文化認同C.滿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D.消彌了滿漢民族矛盾6.鴉片戰爭后,直隸總督訥爾經額上奏稱,與英軍作戰“斗力不如斗智”,只要組織一支擅長鳧水的軍隊,就可以與其在海洋上周旋。他認為并沒有必要改善武器裝備,“蓋水上決勝,但宜以小制大,以多制少,以暗制明,較為得力”。這表明A.鴉片戰爭未能削弱清軍實力 B.中國與英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各有優劣C.朝廷堅定了敢戰必勝的信心 D.統治集團對工業文明的認識有待加深7.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后,各種名目的政黨、政團、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不僅在上海、北京、南京、武漢等中心城市,在吉林、奉天、熱河、貴州、云南等邊遠省份,“自立之政黨亦有層出不窮之概”。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中國A.民主共和制不斷完善 B.政黨政治逐漸走向成熟C.各黨派之間紛爭不已 D.國民參政議政意識增強8.錢玄同在《致陳獨秀信》中言:“舊文章之僅為方塊之漢字所堆成,欲其美與適當,必須用新文學之文法新名詞以構造之,至于思想更應革新,否則徒存形式,雖能取悅俗目,實于文化進步之途無所裨益也。”此語表明錢玄同主張A.僅進行文學形式改革 B.以新名詞構造舊文章C.徹底滌蕩舊文學弊端 D.舊文章可取悅于俗目9.1933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遠東前線》一書中描述上一年在上海街頭所見:“人民大眾開始崇拜這些敢于笑對生死的南方青年士兵。當我看到一個熟識的、本來很嬌氣的、喜歡唱歌的中國女孩來到前線抬擔架的時候,我發現中國終于被某種東西震醒了!”這一場景反映出A.國民政府調整內外政策 B.全面抗戰路線影響深遠C.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 D.國際輿論廣泛支持中國10.1949年6月,中國在美留學生代表建立了全美統一的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該組織提出“凡從事科學工作而愿意回國為人民服務,致力建國工作者,均為本會團結對象”。這反映了中國在美留學生A.具有鮮明的反帝立場 B.積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C.重視國防科技的發展 D.懷揣著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11.1984年以后,我國規定,鄉所在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可以撤鄉建鎮,非農業人口6萬人以上、年GNP(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的鎮可申請設市建制,縣非農業人口10萬人以上、非農業產值60%以上、年GNP3億元以上可撤縣設市。這一規定A.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 B.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C.完成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完善了基層的行政管理12.下表為《漢謨拉比法典》的部分內容。這表明《漢謨拉比法典》第196條 挖去別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第197條 打斷別人骨頭的人也要被打斷骨頭第200條 打掉同等地位者牙齒的人將會被敲掉牙齒A.限制貴族濫用權力 B.形式主義特征明顯C.主張社會生活平等 D.帶有非理性的傾向13.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消除或者嚴格限制了強制性絕食、圣物崇拜、圣殿朝拜、各式各樣的宗教儀式和節日、每天必須的禱告時間、教士必須單身、教士在稅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權等傳統做法。這些做法有助于A.推動社會進步 B.民族教會的創建C.打破宗教信仰 D.世俗王權的加強14.《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俾斯麥不僅有權在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發言、發起辯論與提出議案,而且若表決失敗議會也不能迫使他辭職;全德外交均由以宰相俾斯麥為首的外交部統一領導。由此可見《德意志帝國憲法》A.脫離政治民主化軌道 B.賦予宰相國家最高權力C.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 D.注重權力制衡機制建設15.1820-1900年,美國出口總額從5200萬美元猛增至13.71億美元。這其中大部分為小麥、玉米、肉類、面粉、棉花等農產品,直到1901年,出口中農產品仍占65%,為9.49億美元。據此推測,當時美國A.農業為工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B.工業發展呈現出衰退趨勢C.農業生產技術居全球領先地位D.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16.“全球南方”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意在表述富裕的北方工業化國家和貧窮的南方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廣泛政治經濟分歧。“全球南方”國家具有相似的歷史、相連的命運、相依的未來,是國際秩序中的最主要行為體之一。“全球南方”正在展示從未擁有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成為推動國際秩序轉型的結構性力量。這說明發展中國家A.正在改變并主導國際秩序 B.與北方國家矛盾不可調和C.追求政治經濟一體化目標 D.在競爭中尋求共同的利益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禮記·學記》開篇即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該篇章最珍貴的內容是關于教與學理論及經驗的概括總結,例如,“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學記》還把如何啟發作了精辟的闡發:“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并明確提出“師嚴道尊”的思想,即“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摘編自張海燕《從<學記>看先秦諸子的教育思想》材料二 唐宋時期,書院的發展和興盛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下表為該時期書院分布統計簡表(單位:所)。今地區 唐代 宋代河北 0 3河南 2 11陜西 7 1江蘇 0 29浙江 5 159福建 6 85江西 7 225湖南 8 70廣東 2 39四川 6 31-據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整理材料三 中國古代的夏、商、西周都是推行領主貴族政治,并壟斷文化教育,即“學在官府”。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從官府移向民間,孔子是創辦私學最為杰出的代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促進了教育思想的發展和教育經驗的豐富。到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興學校,行選士,確立起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意識形態,這成為此后延續兩千余年的文教政策。隋煬帝始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逐漸成為定制,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摘編自陳東立《中國教育發展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先秦時期教育思想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宋代書院的發展趨勢。(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古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因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51年,知識書店出版的《李鴻章賣國史》共八章,分別是李鴻章的出身及其初期的反革命活動、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殘酷暴行、李鴻章鎮壓捻軍的殘酷暴行、李鴻章的“自強”新政及其反動本質、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的賣國罪行、李鴻章晚年的賣國罪行和結束語。在結束語中的定論是:“李鴻章一生的歷史,是一部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出賣民族利益的反動歷史。”發表于2009年的《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創建和發展》一文,認為李鴻章是晚清軍事近代化的奠基者之一,尤其對于近代海軍的創建功不可沒,其創建和經營的北洋水師不但成為晚清所倚重的海軍力量,而且為爾后中國海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并認為李鴻章是建立近代海軍的首倡者、北洋水師的締造者和直接統帥、中國現代海軍的奠基人。-摘編自關捷《不同時期史學界對李鴻章的評價》(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李鴻章賣國史》和《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創建和發展》對李鴻章作出不同評價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研究歷史人物應該遵循的原則。(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南斯拉夫與蘇聯的關系在1948年公開破裂后,正式拋棄蘇聯那種高度中央集權型的模式,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工人自治和社會自治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道路。這是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勇敢探索、大膽創新的結果。這種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南斯拉夫的多民族聚合、經濟落后和發展不平衡、經過長期游擊戰爭形成的各個解放區情況不同等具體實際。-摘編自趙良玉《淺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材料二 1956年8月21日,毛澤東在《對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稿的批語和修改》中寫道:“所謂特殊的規律,就是各國的差別點。不可能設想,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國的具體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只能有一個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過程中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摘編自倪德剛《毛澤東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材料三 黨的十八大報告總結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建設發展的成果和經驗,特別是總結提出了黨的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升華的五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受住各種困難和考驗,取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勝利成果。這也反映出中國特色、中國模式現今已成為一種備受世界矚目的奇跡。-摘編自王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果回顧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南斯拉夫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世界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世紀的歐洲,一方面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發生了不少動蕩之事,對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摘編自于文杰《英國文明史》等從材料中提取一項或幾項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北海市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D B D D C C D B D A C A D1.D 材料所述內容與華夏認同觀念無關,排除A項;該時期的中國正值新石器時代,區域間文化交流較少,排除B項;題干中的“廣西”“甘肅”“青海”等地均不屬于中原地區,且根據材料無法判斷該器物的出現反映了中原文化向周邊擴散,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類似器物在同時期的甘肅、青海和寧夏等地均有發現”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審美和制作器物時呈現共通的特征,這體現了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共通性,故D項正確。2.B 材料未提及當時女性經濟地位,排除A項;由題干中的信息“西漢初年,司馬相如······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可知,該時期,社會環境相對寬容,出現文人及女性經商現象,故B項正確;題干中未提及“商業經營逐步規范”及“儒學正統地位的變化”,排除C、D兩項。3.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監察工作主要是稽查官員辦事不公、為惡不善、以權謀私等行為,對失職官員的處理可以維護和增強政府機關的威信,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監察制度的完備,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監察官員或監察機關的獨立性,排除C項。早在漢代就規定刺史“按六條問事”,排除D項。4.D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急遞鋪的普遍設置及管理機構的設立,對公文傳遞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項正確。急遞鋪是服務于公文傳遞的,排除A項。B項所述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體現的是道路建設為急遞鋪的設置提供了條件,急遞鋪是隨著道路建設而設置的,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可知,滿譯典籍包括儒家經典、史書、啟蒙教育讀本和經典文學作品,這有利于滿族人民學習漢族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內的文化認同,故B項正確。題干中《大學》等儒家經典有跟科舉考試有關,但滿譯典籍還有一些是世俗文學作品,且清朝譯書的主旨是為了更好地統治和治理國家,故排除A。市民文化的需求主要是世俗文學作品,與《大學》《論語》等典籍無關,且“滿足了”的表述太絕對,排除C。滿漢民族矛盾不是通過翻譯漢文典籍就能化解的,排除D。6.D 根據材料可知,訥爾經額對西方近代海軍及其近代化裝備并不真正了解,對其實力認識不足,仍然停留在天朝上國與傳統作戰觀念上,盲目自大,故D項正確。鴉片戰爭打擊了清軍,削弱了清軍戰斗意志和信心,暴露了清軍實力的軟弱,排除A項。材料并非比較中英雙方的優劣,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D 民國初年,民主共和制度不斷遭到破壞,排除A項;該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以失敗告終,排除B項;題干中未提及“各黨派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各種名目的政黨、政團、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體現了民國初年,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高漲,故D項正確。8.C 根據材料,錢玄同指出舊文章不僅要用新文學的文法和新名詞來構造,實現形式上的革新,而且思想更應革新,明確表達了對舊文章在思想與形式方面都要進行全面革新的主張,也就是旨在徹底滌蕩舊文學弊端,C 項正確;材料明確提到思想更應革新,并非僅進行文學形式改革,該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錢玄同強調的是以新文學的文法和新名詞構造文章,目的是實現全面革新,并非單純構造舊文章,理解片面,排除B項;材料說即便舊文章能取悅俗目,但對文化進步無益,重點并非強調舊文章能取悅俗目,而是強調要對其進行革新,該項理解錯誤,排除D項。9.C 根據題干敘述可知,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中國普通民眾積極支持上海守軍抗擊日軍侵略,這反映了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故正確答案為C項。1932年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沒有出現重大的調整,且材料也不能反映這一內容,故排除A項。1938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確立了全面抗戰路線,所以排除B項。斯諾的描述僅代表其個人立場,不能反映當時國際輿論是否廣泛支持中國,故排除D項。10.D 題干中未提及“反帝”及“重視國防科技”,排除A、C兩項;B項中的“中國式現代化”開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49年”,排除;題干中“愿意回國為人民服務”“致力建國工作”等信息體現了中國在美留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故D項正確。11.B 由材料中的規定可知,國家決定加快發展中小城鎮,這明顯有利于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相關標準,并未提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利,從材料信息中不能得出,A、C兩項錯誤;材料不是談對基層的管理,故D項錯誤。12.D 表中的“人”不僅限于貴族,排除A項;表中的相關條款明確規定了犯罪的法律后果,排除B項;題干中的“《漢謨拉比法典》”旨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排除C項;表中的條款具有同態復仇色彩,屬于非理性行為,故D項正確。13.A 題干中未提及“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王權”的變化,排除B、D兩項;由題干中的信息“消除或者嚴格限制······圣物崇拜,圣殿朝拜,······教士必須單身,教士在稅收和司法上的豁免權等傳統做法”可知,此舉減少了虛偽愚昧、形式主義等成分,有助于文明程度的提高,故A項正確;題干中的“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仍強調宗教信仰,排除C項。14.C A項中“脫離”的表述與題干中的信息“發言、發起辯論與提出議案”不符,排除;《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排除B項;由題干中“表決失敗議會也不能迫使他辭職”“全德外交均由以宰相俾斯麥為首的外交部統一領導”等信息可知,《德意志帝國憲法》體現了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故C項正確,D項錯誤。15.A 由題干中相關數據的變化可知,該時期,美國農產品出口為其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來源,故A項正確;1820-1900年間的美國正值兩次工業革命,排除B項;題干中未提及“不同國家或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比較”,排除C項;題干未提及國民經濟比例,排除D項。16.D 根據材料可知,“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上升,國際政治影響力逐漸擴大,要求改變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形成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及全球伙伴關系,以獲取普遍關注的共同利益,故D項說法符合題意,正確;材料“正在展示······實力”,只能說有助于推動國際秩序轉型,但不能主導國際秩序,故A項說法不合題意,排除;國際競爭客觀存在,但是也會在合作中發展并且已形成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相似的歷史、相連的命運、相依的未來”,但是不能說追求一體化,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特點:重視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尊重教育規律,因材施教;強調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性;肯定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任答2點即可,4分)(2)趨勢:與唐代相比數量增多;地域分布不平衡性加劇;分布范圍不斷擴大。(任答2點即可,4分)(3)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統治者的施政措施;儒學地位的變化;思想家與教育家的倡導;選官制度的變革。(任答3點即可,6分)18.(1)兩者史觀不同:《李鴻章賣國史》運用革命史觀,將李鴻章視為賣國賊。《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創建和發展》運用近代化史觀(或答“現代化史觀”),認為李鴻章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兩者關注的史料不同:《李鴻章賣國史》關注李鴻章鎮壓農民起義、與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賣國家主權,維護清朝腐朽統治。《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創建和發展》關注李鴻章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辦洋務企業,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兩者時代背景不同:建國初期,史學界對太平天國運動大多持肯定態度,并且對“漢民族形成問題”等展開深入的研究,《李鴻章賣國史》著重批判李鴻章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出賣民族利益等符合這一研究趨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史學研究逐漸多元化,因此《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創建與發展》更關注晚清軍事近代化問題,并給予李鴻章以正面的評價。(任答2點,8分)(2)遵循原則: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歷史人物;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歷史人物。(任答2點即可,4分)19.(1)歷史背景:美蘇冷戰開始,加劇了國際關系的緊張局勢;南斯拉夫與蘇聯關系完全破裂;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南斯拉夫剛剛結束長期戰亂,面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維護社會安定等重要任務。(任答3點即可,6分)(2)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豐富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和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堅持和發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引發了西方的制度反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深刻影響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任答4點即可,8分)20.示例:論題:19世紀歐洲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2分)闡述:19世紀,啟蒙運動期間所倡導的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思想主張在歐洲廣泛傳播,經歷工業革命后,歐洲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各國紛紛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或完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例如,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后,工業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君主立憲制趨向成熟;德意志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國家統一,并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標志著德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8分)由此可見,19世紀,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在歐洲不斷擴展,加速了歐洲的崛起,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