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秘密★啟用前歷史(八)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同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攻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云南大理銀梭島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的石紡輪。該石紡輪以細膩石料精心磨制而成,表面還刻有簡潔的幾何圖案。圖1云南大理銀梭島遺址石紡輪圖1材料可以用來研究A.古代先民審美觀念B.家庭手工業的產生C.社會組織構成形式D.區域經濟發展特色2.據史料記載:“楚為南蠻之宗,屢為諸夏所詆,號曰荊蠻。逮至西周,楚公逆鐘、楚公逆,等弊器青銅器傳世,其制及銘文與諸夏器類同。春秋之世,楚與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攜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興文教,漸染華風。”據此可知,楚國文化的轉變主要得益于A青銅器制造技術的革新B.中原文化與本土傳統的交融C.周王室典籍的系統繼承D,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動學習3.西漢初年百姓日食兩餐,貴族僅三餐。至武帝時期,嚴安感嘆:“今民用材奢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竟修飾,見美則愿之。”又據漢簡《食方》記載,武帝時期民間飲食已發展出蒸、煮、煎、烤等多種烹飪技法,貴族甚至使用茱萸、木闌等香料調味。這可用來印證當時A消費觀念突破等級桎梏B.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局面C.貴族階層引領社會風尚D.外來文化影響飲食結構4.唐代傳奇《李娃傳》講述滎陽公子進京趕考邂逅歌女李娃,歷經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鶯鶯傳》記載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婢女紅娘牽線搭橋的善舉名動千古。在帶有神話色彩的《柳毅傳》中,落第書生柳毅與洞庭龍女奇異經歷更打動了無數青年男女,深受民眾喜愛。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A,市民取向推動世俗文化發展B.科舉制度影響階層流動C.寒門士子與門閥士族的沖突D.文學藝術契合社會現實歷史(八)試卷·第1頁(共6頁)表1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都福義坊戶籍統計(單位:戶)戶類從業戶數軍戶蒙古騎隊、探馬赤和漢軍287站戶驛站役、馬夫、信差等35賦役戶工商有差科,種地有糧款,皆有役789匠戶諸色人匠126據表】可知,元代A坊市管理規范B.賦役體系完善C.職業分工固化D.軍事控制嚴密6.唐朝民間乳業飲食大受歡迎,孫思邈曾說:“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指有膽敬謀略),肌體潤澤”然而,明初名醫徐大椿則認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朱元球也在《徇制大潔》中明確將飲奶習俗視為“胡風”,規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漿。”這種變化說明A.民族釀合趨勢發生逆轉B.傳統醫學觀念改變飲食風尚C,政治因素影響社會習俗D.中原地區經濟結構發生異變7.據180年國人轉譯《北華捷報》英文報道稱:“僧格林沁以八里橋簡筑炮臺為依,率兩萬余騎于廣原,向英法聯軍陣地沖鋒。然未諳英法火器于曠野,愈能展其威,清軍馬隊尸橫遍野。咸豐帝懼,倉惶奔承德避暑山莊。”這突出反映了A傳統戰爭模式的時代局限B.西方新聞報道歪曲事實C灣政府對外政策發生變化D.清軍戰略戰術存在問題8.1922年中共二大決定,創辦自己的機關報《向導》。在第137期《安源工人之慘狀》、第165期《北方鐵路工人生活之困狀及自救》中,都對當時工人的窘迫生活狀況做了細致描述。每逢重大紀念日,《向導也會推出如《五四特刊十月革命特刊》等文章。據此可知,《向導》的創辦A.旨在推動工人運動的興起B.著力提升民眾的民族意識C,注重啟發民眾的階級覺悟D.致力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9.1938年7月,李待琛奉命前往湖南省安化縣考察新址,他認為煙溪地形比較隱蔽,水陸交通方便,于是在煙溪成立“軍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廠”。截止1943年,該廠克服各種困難,共生產3萬多枝步槍,410挺捷克式輕機槍、2百多萬顆木柄手榴彈支援前線。據此可知,該兵工廠的創辦A.折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戰精神B.彰顯中國兵器工業的自主創新C,反映國民政府的抗戰策略發生轉變D.體現抗戰時期工業布局的調整10.表2為1954一1964年新中國關于“四個現代化”的表述。時間文件內容表述“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第一屆全國人大《政1954年府工作報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63年周恩來《上海市科學“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報告》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6年《1964年國務院政府“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工作報告》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歷史(八)試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