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新高考春季學期五月全真模擬聯合測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周朝時期,王有大疑須通過朝會“謀及卿士”。朝會上“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由此可見,周朝的政治A.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 B.君臣矛盾尖銳C.帶有原始的民主風氣 D.行政效率低下2.秦朝對官員的行為準則有明確規定,例如睡虎地秦簡中提到官員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懼”。而“居官善取”“見民倨敖(傲)”“興事不當”則屬于為吏之失。上述規定反映秦朝A.嚴刑峻法的落實 B.國家治理的規范C.專制集權的加強 D.官員辦事的章程3.西晉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誄(悼文)纏綿而凄愴”。南朝鐘嶸在《詩品序》提出:“凡斯種種(人生悲劇),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導致這種風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魏晉玄學的盛行 B.內遷民族的沖擊C.士族經濟的崛起 D.社會動蕩的影響4.元朝建立后,由南至北的海運系統迅速發展。至元二十年,第一次經由海運運往大都的糧食只有42172石,至元二十七年迅速達到1513856擔。自至大三年起,每年海運至大都的糧食已經達200萬石以上。自延祐六年起,每年海運至大都的糧食多在300萬石以上。這可以用來說明元朝A.南北的經濟發展不平衡 B.對外貿易繁榮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造船技術發達5.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要求在天津、寧波等港口泊船貿易,乾隆答曰:“天朝疆界分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這反映了清政府A.開始實行閉關鎖國 B.形成近代主權觀念C.拒絕與英進行貿易 D.具有國家版圖意識6.關于晚清時期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美國學者施堅雅估計1843年中國城市人口為5.1%,到1893年增長至6.0%,而中國學者曹樹基則認為,從1776-1893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從7.4%降至7.1%。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施堅雅的結論更符合歷史實際 B.兩位學者的研究相互矛盾都不可采信C.晚清時期中國城市化水平較低 D.立場不同是導致結論差異的根本原因7.電影傳入北京后,人們按看戲劇的方式看電影,放映環境嘈雜。為此劇院作出規定:“請來賓注重公德,安守秩序,入座脫帽,寧靜少談,不亂拍掌,不作叫好,不妄吐痰,不礙他人,自重自愛,保全公安”。1928年北平市公安局將這種規定納入管理劇場規則中。這說明A.傳統禮教與西方文明存在沖突 B.時代變遷要求重塑公共行為規范C.市民素質低倒逼政府強化監管 D.新型娛樂方式改變民眾衛生習慣8.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后,關東軍曾在中蘇邊境修建“東方馬奇諾防線”,先后兩次在同蘇聯交界地區制造大規模軍事沖突。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德國要求盟友日本從遠東夾擊蘇聯,但日本卻最終放棄“北進”蘇聯。日本政策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B.中國牽制日軍主力C.中途島海戰的失敗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9.中美大使級會談始于1955年,到50年代末期,會談因臺灣問題而陷入困境。盡管如此,在60年代中美繼續維持大使級會談。這說明A.敵對狀態下雙方管控危機風險 B.美國放棄了孤立中國政策C.蘇聯的威脅促使中美緩和關系 D.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10.表1為1998年-2002年廣西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情況(部分)。該表可以用于說明表1類型 指標 1998年 2000年 2002年規模以上股份制工業企業 企業單位數(個) 174 343 658工業總產值(萬元) 1168615 2965769 4469071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人) 105168 187364 260104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企業單位數(個) 203 207 246工業總產值(萬元) 997988 1145340 2404956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人) 63690 59924 78581注:本表統計范圍是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A.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 B.多種所有制經濟均衡發展C.社會經濟活力日益增強 D.加入東盟有助于經濟發展11.《大憲章》第62條記載:“自發生爭端以來,在朕的教俗臣民與朕之間所產生的一切敵意、憤怒與仇恨,朕已完全寬恕”,“一切教俗人等因本次爭端而犯的一切僭越罪過,朕已完全寬恕,若罪行與朕相關,朕亦已完全赦免”。其目的在于A.樹立宗教權威 B.強化議會權力C.維護封建穩定 D.保障貴族特權12.康德曾認為法國大革命“用實例證明了人的道德的新生”。1798年他提到法國革命說:“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富有教養的民族正在進行的革命······充斥著悲慘和兇殘,一個有正常思想的人希望若想再次進行這種革命的話,決不會以如此的代價來經歷之。”由此可知,康德A.鼓勵獨立思考 B.提倡天賦人權C.主張主權在民 D.強調權力制衡13.1850年前后,英國人索特決定將其工廠遷出城市,在郊外河運便利處擇地新建廠房,并在緊鄰工廠的土地上興建一片工人居住區。工人的住宅位于西部,住宅區內有教堂、食堂、洗衣房、醫院、技術學校等(如圖1所示)。這反映了當時A.政府主導城市規劃緩和階級矛盾B.工廠制度助力改善工人居住條件C.“新和諧公社”在英國得以實現D.經濟需求客觀上改變了城市規劃14.1882年,德國移民阿維一拉勒芒在阿根廷創立“前進社”,1886年發行官方刊物《前進報:為了勞動人民的利益》。他關注當地勞工的處境,認為“就像法國大革命摧毀封建制度一樣,只有社會革命才能真正解放廣大勞工”。這反映了A.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多元文化的并存C.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D.工人運動的發展15.列寧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工農群眾常常派代表團到政府里來詢問······對于某塊土地,應該怎樣處置······我就對他們說:你們就是政權,你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支持你們,你們要關心生產,要使生產成為有益的生產。”這一報告旨在A.推動糧食市場化 B.緩解蘇俄糧食短缺C.推進農業集體化 D.著手建設社會主義16.1960年,在美國有超過80%的黑人生活在中心城市,而白人中只有約半數居住在其中。美國社會學家霍利說:“美國城市中黑人比例的上升不完全是黑人人口增加的結果,也因為白人大規模離開城市、定居郊區。”這反映了美國A.種族居住隔離的發酵 B.福利分房制度的發展C.黑人民權運動的成果 D.國家宏觀調控的成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表2 戊辰學制高中普通科課程表(1928年)學年 科目 學期 一學期 二學期 三學期 四學期 五學期 六學期 合計公民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一二體育 二 二 二 二 二 一二衛生 二軍訓 三 三 三 一二國文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三O英語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三O算學 四 四 三 三 四 二 二O生物學 五 五 一O化學 七 六 一三物理 六 六 一二本國史 四 二 二 八外國史 二 二 二 六本國地理 二 二 二 六外國地理 二 二 六倫理 二 二圖畫 一 一 二 二 二 二音樂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六每周教學總時數 三四 三四 三四 三三 三一 三一 一九七每周課外及在校 自習總時數 二六 二六 二六 二七 二九 二九中國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們歸納起來:莫過于貧、弱、私三字。中國已往教育的錯誤,我們歸納起來:不外內封建主義,而外資本主義,即治術的、文雅的、放任的三點。要診治中國目前的毛病,應當統觀全局,促根本上改造。獎勵民族教育,所以提起民族自信力,團結奮發,置中國于國際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注重勞動職業教育,所以培養勞動習慣和生產技能,則全國產業即可為有計劃的發展,而貧的毛病自然去了。對學生采取嚴格訓練主義,謀群性的發展,為紀律的生活,使散漫的變為有組織的,自私的變為愛群的,而私的毛病自然沒有了。同時還要鏟除封建的資格主義,洗滌資本的升學主義,改變國人對于教育一切錯誤觀念。-摘編自陳青之《中國教育史》(1934)(1)根據材料,概括戊辰學制高中普通科課程表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陳青之的教育理念。(8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表3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宣傳口號提出時間 口號1949.10.03 “擁護共同綱領”“擁護中央人民政府”“擁護人民民主專政”1950.11.12 “準備最好的糧食,獻給國家,保衛祖國”1950.11.18 “穩定物價,加緊生產,加強勞資團結,搞好公私關系”1950.12.17 “繳完翻身糧,趕快鬧翻身,好好把田分!”1953.10.01 “發動增產節約競賽,繼續提高管理水平,為全面超額完成國家計劃而奮斗!”1954.03.03 “搞好生產迎接普選”1954.03.23 “邊生產,邊建社!搞好生產,爭取入社!”1956.05.02 “亞非各國的友誼萬歲!”“擁護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摘編自《人民日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述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困難。(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治理成效。(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孕育產生,其內涵是政治一統與“華夷有別”。自秦以后,疆域一統和“華夷分治”成為漢至明時期“大一統”思想的內涵。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華夷互動加速,強調“入華”為“正統”。隋唐時期則偏重于“華夷一尊”。五代宋遼金元時期“華”弱“夷”強,“大一統”的內涵更強調“合九州居正統”。明朝在民族觀念上趨向保守,更強調“華夷之辨”和“內外之別”。清朝對“大一統”進行全新的闡釋,突破了此前的“華夷之別”和“內外之別”,突出華夷一體、中外一體和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從而實現了“大一統”思想的重大突破。-摘自陳躍《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內涵的發展演變》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時期或者幾個時期,圍繞“大一統”,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都靈草紙地圖》長約2.82米,寬約0.41米,是目前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埃及地圖。該地圖在19世紀20年代發現于麥地那工匠村附近的一間墓室中。地圖主要由3塊較大殘片和一些零散殘片組成,由于破損較為嚴重,最初并未引起學界的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王室建造墓葬所用的“建筑圖”,或是開采礦區使用的“工程圖”。圖2《都靈草紙地圖》(部分殘片)1842年,萊比修斯對“金礦圖”等殘片進行臨摹,根據“金礦圖”斷裂處的形狀和特征進行標記、拼接,將其余殘片按照它們彼此的位置關系進行排列。1866年,利伯萊恩將“哈瑪瑪特谷地圖”殘片中8行僧侶體埃及語轉寫為圣書體埃及語,推斷該圖繪制于第十九王朝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20世紀初,查巴斯在完成新擬補的“金礦圖”后,認為除少數未知殘片外,這幅圖基本已經拼接完整。之后嘉丁納爾根據“金礦圖”和“哈瑪瑪特谷地圖”殘片邊緣的形狀,以及地理特征進行匹配,推測“金礦圖”應在卷軸里側,“哈瑪瑪特谷地圖”應在卷軸外側。1949年,戈楊根據哈瑪瑪特谷地采礦銘文推斷,認為該圖屬于第二十王朝國王拉美西斯四世統治時期。1988年,克萊姆將地圖中軸線上的碎片旋轉180度,清晰地展現出圖中河谷的延伸方向,使每塊殘片的排列位置更趨合理、準確。1989年,哈雷爾攜帶地圖副本,前往埃及進行實地觀測,進一步斷定該地位于埃及東部沙漠哈瑪瑪特谷地,但地圖仍很難與哈瑪瑪特谷地的地名和地理特征完全匹配。-摘編自王亮《<都靈草紙地圖>及其史料價值》(1)根據材料并結合古代文明的發展史實,探究《都靈草紙地圖》出現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分析學者在《都靈草紙地圖》識別界定過程中的分歧并說明造成分歧的原因。(8分)歷史試題答案及評分細則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D A D C B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C A D A D A1.C【解析】材料中周王在決策時通過朝會“謀及卿士”,臣子可對君主的意見提出補充或修正,體現了君臣間的協商與制衡。這種“獻可替否”的機制雖非現代民主,但具有早期政治協商的特點,符合“原始民主風氣”的表述。A項儒家思想尚未形成,B項“矛盾尖銳”與材料中臣子輔助君主的目的不符,D項“效率低下”無直接關聯。2.B【解析】秦簡中對官員行為的規定(如“善度民力”“毋使民懼”)明確禁止苛待百姓,反映了秦朝通過法律規范官員治理行為以維持統治秩序。A項“嚴刑峻法”側重懲罰而非規范,C項“專制集權”強調中央權力集中,而材料更突出治理方式的具體要求,D項“辦事章程”未全面概括規范治理的內涵,故選B。3.D【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長期動蕩,戰亂頻繁,文人通過文學抒發悲愴情感是對現實的反映。A項玄學側重哲學思辨,與情感的強烈表達關聯較弱;B項民族沖擊是動蕩的誘因之一,但非直接原因;C項士族經濟與文學風格無直接因果,故選D。4.A【解析】元朝海運糧食量激增,說明南方(如江浙)經濟發達,北方(大都)需依賴南糧北調,反映南北經濟差異。B項外貿與國內海運無關;C項商品化強調市場交易,而海運多為政府漕運;D項造船技術是條件,但題干突出糧食運輸需求,故選A。5.D【解析】根據材料,乾隆的回應“疆界分明,從不許外藩人......越境摻雜”“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劃界分疆......”,反映了清政府對其領土范圍的明確劃分和管理意識。雖然清朝的“天朝”觀念帶有傳統天下觀,但題干中“劃界分疆,各有專屬”直接體現了對領土的界定,屬于國家版圖意識,故選D項。“開始閉關鎖國”不符合史實,此前已有閉關鎖國政策,排除A項。近代主權觀念基于國際法體系,而清朝的疆界管理仍是傳統王朝的統治邏輯,排除B項。清政府并未完全拒絕貿易,英國商人可以在廣州十三行進行貿易,排除C項。6.C【解析】材料中兩位學者對晚清城市化率的估計雖有差異,但施堅雅的5.1%-6.0%與曹樹基的7.4%-7.1%均表明城市化水平處于低位,選項C概括了這一共性。數據差異的原因是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等不同,故無法判斷誰的結論更符合實際,排除A項。兩位學者對城市化率的估計的數據差異反映研究復雜性,不代表結論無效,都不可采信”過于絕對,排除B 項。題干未提及立場對立,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差異更可能解釋結論分歧,且排除D項。7.B【解析】電影作為新事物引入后,傳統觀戲習慣與影院秩序產生沖突,劇院和政府的規則調整體現了社會轉型期對公共行為規范的重新定義,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禮教與西方文明沖突”,且題干重點是新規范的建立,而非沖突本身,故A項錯誤。強調“市民素質低”較為片面,題干更突出時代變化推動規范重塑,而非單純歸因素質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的規定涵蓋秩序、禮儀等多方面,衛生僅為其中一項,排除D項8.B.【解析】日本放棄“北進”蘇聯的關鍵原因是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中國戰場的持久抗戰使其無力開辟對蘇戰線,B項正確。“太平洋戰爭爆發”發生于1941年12月,中途島海戰失敗發生于1942年6月,《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于1942年1月,日本已放棄北進,故選項A、C、D均與題干時間不符。9.A【解析】盡管中美在臺灣問題上僵持,但維持大使級會談表明雙方試圖通過外交渠道避免直接沖突,屬于冷戰背景下的危機管控,A項正確。50-60年代中美仍是敵對狀態,美國仍對華封鎖孤立,直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故選項B、C錯誤;60年代中國面臨美蘇雙重壓力,國際環境未明顯改善,選項D不符。10.C【解析】1998-2002年廣西規模以上股份制、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單位數、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均顯著增長,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政策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釋放,選項C正確。選項A僅強調對外開放,忽略股份制企業(國內改革)的作用,故選項A片面。表格僅有兩種類型企業,且股份制企業增速遠超外資企業,“均衡發展”無依據,選項B 不符。中國并未加入東盟,雙方是合作關系,故D項不符。11.C【解析】《大憲章》第62條的核心是國王通過寬恕爭端中的敵意和罪行,消除教俗臣民與君主之間的矛盾。這一舉措旨在緩和沖突、恢復社會秩序,從而鞏固封建制度下的穩定關系因此C項正確。條款未涉及宗教權威對法律或政治的支配,宗教話語僅為背景性表述,選項A錯誤。議會權力在13世紀尚未顯著強化,且條款內容與議會職能無直接關聯,選項B 不符。貴族雖是《大憲章》的主要受益者,但此條款針對全體臣民,目的在于整體封建秩序的穩定,而非單純保障某一階層的特權,選項D片面。12.A【解析】康德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轉變,從支持其道德理想到批判暴力手段,體現其哲學核心,即理性與道德自律。康德強調人應通過理性自主判斷,反對盲從暴力,呼應啟蒙運動對獨立思考的推崇,因此A項正確。天賦人權雖為啟蒙思想的一部分,但康德批判焦點是革命手段而非人權本身,選項B不符。主權在民是法國大革命的核心訴求,但康德更關注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而非政權歸屬,選項C不符。權力制衡屬孟德斯鳩等政治哲學家的觀點,與康德的倫理學無直接關聯,選項D不符。13.D【解析】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時期,工廠主索特將紡織廠遷至河運便利處,可降低運輸成本,而郊區地價低廉,也符合工廠主的經濟利益。新廠建設配套工人社區,突破了傳統城市格局,客觀上改變了城市規劃,因此D項正確。19世紀中葉英國政府尚未系統干預城市規劃,此類行為多為私人資本主導,選項A不符。工業革命建立了工廠制度,亦帶來了工人居住條件惡化等問題,材料屬于此時期個案,不能以偏概全簡單歸納為改善工人條件選項B不符。“新和諧公社”是歐文在美國的烏托邦實驗,與索特的行為無關,選項C不符。14.A【解析】德國移民拉勒芒在阿根廷創立“前進社”并發行《前進報》,其核心主張是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類比法國大革命,呼吁社會革命解放勞工。這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因此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多元文化并存現象,選項B不符。20世紀20年代拉美才開始建立共產黨組織,選項C有悖史實且與材料不符。材料未提及工人運動發展問題,選項D不符。15.D【解析】列寧提到“你們就是政權”,這強調了工農群眾作為政權的主體,鼓勵他們自主決定土地和生產的問題,根據所學該報告所處時期是在1918年初,也就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前;同時,列寧提到“使生產成為有益的生產”,是指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主義經濟的方向,因此D項正確。糧食市場化是新經濟政策(1921年)的內容,與題干時間(1917-1918年)和列寧鼓勵的“工農自主生產”邏輯不符,選項A不符。彼得格勒糧食短缺是現實問題,但列寧講話的重心是政權性質與經濟模式,而非具體應急措施,選項B不符。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政策,與列寧時期的土地分配和自主管理無關,選項C不符。16.A【解析】20世紀中葉,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白人遷徙”現象,即白人家庭為規避種族混合、城市犯罪等問題大規模遷往郊區,導致中心城市黑人比例顯著上升。這一現象的本質是種族隔離在居住空間上的延續與強化,因此A項正確。1960年美國尚未形成系統性福利分房政策,且材料未提及政府主導的住房分配,選項B不符。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于1960年代中期,材料中尚未顯著改變居住隔離現狀,反而題干現象表明種族矛盾仍在加劇,選項C不符。居住隔離是自發社會行為,而非政府調控的結果,選項D不符。17.(1)①科目設置全面多樣(注重全面發展);②注重基礎學科(注重培養科學性);③課程安排系統化(具有規劃性);④緊扣時代主題(強調軍事訓練;具有時代性);⑤國際視野與本土文化結合(中西兼有);⑥培養國家認同(注重學生品質的培養;注重公民素質培養)(每點2分,任答3點6分)(2)陳青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通過教育改造解決“貧、弱、私”三大社會痼疾,主張獎勵民族教育、注重勞動職業教育、對學生采取嚴格訓練主義。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侵華加劇,民族危機嚴重;中國以往的教育脫離現實,不能解決社會問題。陳青之的教育理念是對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與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傾向,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意識;有利于革新教育觀念,推動教育現代化;但是在政治經濟結構未徹底變革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教育改造社會難以實現根本性突破。(8分)【細則】學生須從背景、內容、影響三個角度作答。背景(2分):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侵華加劇,民族危機嚴重;中國以往的教育脫離現實(或傳統教育的弊病),不能解決社會問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背景任答1點2分)內容(2分):陳青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通過教育改造解決“貧、弱、私”三大社會痼疾,主張獎勵民族教育、注重勞動職業教育、對學生采取嚴格訓練主義。影響(4分):積極:陳青之的教育理念是對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與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傾向,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素質;有利于革新教育觀念,推動教育現代化。(積極影響任答1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消極:但是在政治經濟結構未徹底變革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教育改造社會難以實現根本性突破。(消極影響2分)18.(1)困難:西方列強孤立、封鎖和威脅;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經濟千瘡百孔,國家財政困難,商人囤積居奇,物價飛漲(寫經濟困難的其中一點即可);新解放區還未完成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法律體系尚未建立。(每點2分,任答3點6分)(2)成效:①政治:形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②經濟:開展土地改革,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通過穩定物價(“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和統一財經的措施,穩定了全國物價,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使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進行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③軍事:對內進行剿匪鎮反,肅清了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對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④外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細則】每個角度2分,4個角度共8分;每個角度中,史實1分(一個史實即可)+成效1分,史論結合19.論題:春秋戰國時期孕育產生了“大一統”思想。闡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力牛耕的使用和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逐漸瓦解,諸侯通過改革實力逐漸增強,展開爭霸戰爭,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時期齊、晉、楚、吳、越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后,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戰國七雄。列國紛爭使使諸侯國的數量減少,統一的趨勢逐漸明顯。各派思想家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了蘊含有大一統的思想的治國理念,例如,孟子提出“定于一”,荀子提出“天下為一”等。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在戰爭、遷徙和交流中與中原地區往來密切,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也被周邊民族所認同。綜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的發展推動了“大一統”思想產生。【細則】論題:2分可以選擇某一時期或幾個時期從“大一統思想”角度或“政治一統”角度或“華夷關系”(民族邊疆治理)角度立論。例如: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思想(內涵)不斷發展;中國古代的政治一統不斷完善;中國古代大一統下華夷關系(民族邊疆治理)不斷發展。隋唐時期政治一統得到完善;隋唐時期民族邊疆治理得到完善。論述:9分。3個史論,每個史論3分,其中史實2分議論1分。結論:1分。結論不能是對觀點的簡單重復。20.(1)展現埃及在新王國時期對區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細則】1.“新王國時期”可用“拉美西斯四世”替換,或只寫“古代埃及”也可。2.“對區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可用“礦業/金礦業/采礦業經濟發展情況/發展水平/發展程度”替換。有助于探究拉美西斯四世的統治;【細則】1.“拉美西斯四世”可用“古埃及”替換,不能用拉美西斯二世替換。2.“統治”可用“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方式”替換。深化對古埃及人的地圖繪制、地理認知的理解;【細則】“地圖繪制、地理認知的理解”可用“測繪技術”或“地理環境認知”替換。對外交往等方面的理解。【細則】可表述為“了解與周邊國家交流情況”“了解與周邊國家貿易情況”“了解埃及為中心的跨區域文明交流情況”。1點1分,4點4分。(2)分歧:對草紙內容產生分歧,認為是建筑圖、工程圖、金礦圖;對草紙繪制時間產生分歧,認為是拉美西斯二世或四世。(4分)【細則】1.只要回答出對地圖所繪內容存在分歧、對地圖繪圖時間存在分歧即可,不需要展開后續描述。2.1842年后的識別工作中,對地圖所繪內容的地點基本認定在哈瑪瑪特谷地附近,因此回答地點存在分歧不給分。1個分歧2分,2個分歧4分。原因:古地圖年代久遠且殘缺嚴重;古地圖繪制技術與條件有限;古今地理環境變化影響判別;學者對地圖研究存在碎片化片面化認知。(4分)【細則】1.“古地圖年代久遠且殘缺嚴重;古地圖繪制技術與條件有限;古今地理環境變化影響判別”屬于客觀原因,任答其中1點得2分。其中,“古地圖年代久遠且殘缺嚴重”回答出“地圖距今年代久遠”“地圖破損嚴重”任意一個相近表述即可。“古地圖繪制技術與條件有限”回答出“繪圖技術落后”等相近表述即可。“古今地理環境變化影響判別”回答出“自然環境發生改變”等相近表述即可。2.“學者對地圖研究存在碎片化片面化認知”屬于主觀原因,必須回答到此內容才能得2分。可用“研究者只對地圖的內容、文字、形狀等進行細節觀察”研究者只關注個別層面的地圖內容”“學者研究思路具有局限性”“學者不能從整體上觀察地圖”表述替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