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周禮》中記載:“(西周時期)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國家規定的稅收標準)為之息。”由此可見,這一時期A.法律保護私營商業 B.市場交易程序規范C.借貸加劇社會矛盾 D.借貸關系已經存在2.河西走廊地區的居延、敦煌邊塞遺簡,其產生時代多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明帝以前。迄今刊布的簡篇,除了有啟蒙識字課本《倉頡》《急就》,也有日書、風占、醫方、九九、兵書、相馬等書,更有與《吳子》《晏子春秋》等先秦諸子,甚至《史記·滑稽列傳》中淳于髡記事相關的古籍殘文。這可用來探究兩漢時期A.儒家倫理道德得以廣泛傳播 B.絲路沿線的文化碰撞與交融C.政府重視河西地區基層教化 D.中原文化向邊疆地區的擴展3.成書于北宋時期的《新唐書》載:“乃計錢而輸綾絹;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絹匹為錢三千二百;其后一匹為錢一千六百,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租調制 B.均田令C.兩稅法 D.均輸法4.下表為金朝當政者的相關舉措,這些做法記載 出處太祖即位,始用漢官,設漢制,以治漢地 《金史·太祖本紀》世宗詔定禮儀,多依唐宋之制,務從儉約,以合古禮 《金史·禮志》熙宗崇儒重道,設學校,選賢才,文教大興 《金史·熙宗本紀》A.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 B.消除了各民族間的分歧C.豐富了儒學禮制內涵 D.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5.下表為明代有關貨幣使用情況的記載。這可以用來說明記載 出處明初,鈔法盛行,后漸廢弛,至嘉靖、萬歷間,民間交易多用銀 《明史·食貨志》隆慶元年,詔天下賦稅皆折銀征收,銀之為用益廣 《明史·食貨志》居正行一條鞭法,賦役皆折銀征收,銀之為用遍于天下 《張居正傳》A.民眾的負擔明顯加重 B.商業運行成本顯著增加C.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D.國家金融市場秩序穩定6.1862年,有官員上疏道:“欲正人心、厚風俗以開太平,非崇正學以興教化不能也······賤考據而崇理學。”朝廷贊同其上疏并下詔強調“悉以程朱講義為宗······以格致誠正為本務,身體力行,務求實踐,不徒以空語靈明,流為偽學”。清廷推崇理學旨在A.弘揚乾嘉考據務實精神 B.強化傳統意識形態權威C.重新確立儒學正統地位 D.沖破經世致用思想桎梏7.1898年7月,中國第一份女報《女學報》創刊。《中國女學擬增設報館告白》在《新聞報》上宣傳道:“欲再振興女學會(中國首個近代女性社團),更擬開設官話女學報,以通坤道消息,以廣博愛之心,乃萬事創始章程。”《女學報》發行后“遠近來購者云集,每印數千張,一瞬而完”。由此可見,《女學報》的創辦A.提升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C.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D.沖擊了禮教對女性的束縛8.1920年9月1日,陳獨秀撰文宣稱:“我敢說,若不經過階級戰爭,若不經過勞動階級占領權力階級地位的時代,德謨克拉西必然永遠是資產階級的專有物。”其意在A.探尋改造中國的嶄新路徑 B.揭露西方民主制的虛偽本質C.鞭撻帝國主義的擴張行徑 D.助推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9.1941年,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提案,經民主討論后被采納。邊區政府還定期召開軍政民代表大會,討論軍事部署與根據地建設。這些做法A.強化了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 B.踐行了革命統一戰線原則C.擴大了邊區統一戰線的范圍 D.贏得了國內各黨派的擁護10.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鄧小平視察東北三省和河北、天津等地期間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談話,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強調“關起門來不行”,要“到發達國家去看一看”。這A.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B.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C.反映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D.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1.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對古埃及的農業進行描述道:“那里的農夫只需等河水(尼羅河)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獲了。”據此可知A.大河流域農耕文明的優勢 B.埃及文明起源具有獨立性C.早期農業生產具有偶然性 D.埃及農民的生活處境優渥12.中世紀的歐洲莊園領主的城堡不僅是居住之所,也是權力的象征。農奴居住區散布于莊園各處,莊園內設有各種手工作坊,如磨坊、釀酒作坊、鐵工房、榨油房等,為領主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務,同時也促進了莊園內部的經濟交流。由此可見,中世紀歐洲莊園A.商業貿易較為發達 B.等級君主制度形成C.自給自足特征明顯 D.社會關系較為和諧13.下表為英國工業革命期間頒布的相關法令。這說明當時英國時間 法令 內容1802年 《工廠法》 首次規定工廠需保障童工基本權益,要求車間衛生達標,童工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并強制工廠主為童工提供基礎教育1847年 《河道法令》 明確規定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源的河流、水庫、供水系統的管道及相關設施1885年 《工人階級住房法》 拆除衛生條件不佳的住宅,并為工人階層群體提供新住宅A.工人生活條件異常惡劣 B.政府不斷完善治理體系C.兒童權利得到有效保護 D.城市病有了明顯的改善14.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傳統紡織業衰退,重工業(鋼鐵、機械)和新興化工產業地位有了顯著上升。同時,北部工業區戰后重建緩慢,南部和中部新興工業帶(如航空、汽車)迅速崛起。這表明當時法國A.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推進 B.國民經濟實現勻速增長C.戰后重建工作順利開展 D.技術革新帶動企業轉型15.1958年,聯合國第一次海洋法會議通過《領海及毗連區公約》,其中規定,沿海國對其領海(寬度為12海里)享有主權,包括領海上空、海床及底土;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但需遵守沿海國法律(如禁止軍事演習、間諜活動等)。這一規定A.實現了海洋資源有序開發 B.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C.擴大了國際法的適用范圍 D.解決了沿海國家之間的矛盾16.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汽車產業向墨西哥轉移,為墨西哥創造了25萬個就業崗位;印度憑借英語優勢和低成本,承接全球IT外包,雇傭540萬人;當今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后,服裝企業將訂單轉移至孟加拉國。這說明A.世界各國間發展差距縮小 B.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發展C.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形成 D.國際經濟分工的日益深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古代驛站實行嚴格的層級管理,規定了文書傳遞時限、保密要求及處罰條例。驛站人員需身強力壯、擅長騎術,且品行端正。各級政府之間的公文、詔令、奏章等通過驛站快速傳遞,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達。驛站還承擔著物資運輸的任務,如軍糧、貢品、賞賜物品等。同時,驛站還為過往的官員、使者提供住宿、飲食和交通工具等服務。驛站設有專門的客房和食堂,根據使客的身份和級別提供相應的待遇。材料二在軍事戰爭頻繁、疆域遼闊的背景之下,如何保障中央與地方之間溝通暢達與迅捷,強化對廣大地區的管控,是對元代治理手段與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驗,中國古代發達的驛傳制度在這一時期應時而盛。統治者建立起龐大的行政系統,同時沿用歷代王朝所使用的文書行政體系。元代的驛站有水站、陸站及水陸相兼站,除此之外還有前代王朝所未有的蒙古站、漢人站、海青站和海站,還設有急遞鋪作為補充。-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郭睿君、卜憲群《中國古代文書行政與國家治理》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驛站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代驛傳制度應時而盛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創立新營制,仿照西法編練淮軍。1862年,淮軍組建洋槍隊;到1868年8月“剿捻”結束時,淮軍全部更換洋槍,率先完成向熱兵器的過渡。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將淮軍中的長夫(軍隊中長期征用的民工)發展為工兵,淮軍增加了一個新兵種。至此,淮軍已基本建成步、騎、炮、工等多兵種合成軍隊,這在中國兵制編制上是一個突破。李鴻章的國防思想是以海防為重心,淮軍主力部隊承擔陸上防務。淮軍與北洋海軍相配合,建立起以環渤海防御圈為核心的近代國防體系。淮軍作為清朝國防軍的主力,在反侵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于昊《淮軍與近代國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國陷入軍閥混戰,軍隊淪為私人工具。中國共產黨從南昌起義(1927年)開始創建人民軍隊,提出“黨指揮槍”原則。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以游擊戰為主要戰術,依托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模式。古田會議(1929年)確立軍隊思想建設原則,強調軍隊為革命服務的性質。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與國民黨合作抗日,從游擊戰向運動戰過渡。同時,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系統闡述游擊戰與正規戰結合,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從游擊戰轉向大規模陣地戰,建立起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級體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淮軍在晚清發揮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特點。(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以來,隨著英國地方政府改革,英國近現代地方政府制度形成。地方行政機構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選舉產生。上述每一個立法都規定建立一個互相分開并均由地方選舉產生的地方行政機構。英國各級地方設立議會,中央地方關系主要體現在中央對地方的管控以及地方對中央的職責方面。由于英國沒有成文憲法,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使得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關系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表現出“易變、模糊、復雜和交互作用”等特點。-摘編自高亞林《英國現代國家建構中的地方自治傳統-基于十九世紀英國地方政府改革的分析》材料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基層社會治理是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改善基層政治生態、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便成為創新和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所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將中國式現代化運用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是中國之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徑。-摘編自文豐安、李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探析》(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英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不同之處。(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構建中國式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歷史敘事模式,“西方中心論”盲目地把歐洲或西方置于世界(歷史)的中心。17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強調“文明社會”需由歐洲式主權國家構建,暗含非西方社會處于“前文明”狀態的預設;19世紀社會學家孔德提出“三階段論”,將人類歷史劃分為“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一實證階段”,暗示只有西方完成了向“實證階段”(工業文明)的進化,而亞洲、非洲仍停滯在“神學階段”;冷戰期間,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表面強調多元文明共存,實則暗含“西方文明代表普世價值”的預設。“西方中心論”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理論基礎,把“西方”與“非西方”對立起來,以實現資本主義中心國家對處于邊緣地位的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統治或壓制,使世界“西方化”。-摘編自董欣潔《透視“西方中心論”》等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知識,就材料中任意一點或整體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正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D【解析】材料所示為西周時期與借貸相關的信息,百姓向官府借貸,都要有關官員一起審核辨別后再給予,并按照國家規定的利率收取利息,這表明當時已經存在借貸關系,故D項正確。西周時期,私營商業尚未出現,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交易程序細節,僅體現借貸結果,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借貸行為加劇社會矛盾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D〖解析】材料顯示,居延、敦煌出土的遺簡內容包含啟蒙識字用書《倉頡》《急就》,還有與先秦諸子、《史記》相關的古籍殘文,可見兩漢時期中原文化向邊疆地區擴展,故D項正確。儒家倫理道德得以廣泛傳播依據材料無法得出,排除A項。材料中無法體現絲路沿線的文化碰撞與交融,排除B 項。材料反映的是居延、敦煌出土的遺簡內容,與政府重視河西地區基層教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C 〖解析】中唐時期(780年)朝廷推行兩稅法,按資產征錢稅,用錢折納實物(如絹、布),因錢荒導致“物輕錢重”,百姓實際負擔加重,故C項正確。北魏至唐初的賦稅制度,以“租”(谷物)和“調”(布帛)為主,按人口征收實物,不涉及貨幣計稅,排除A項。“均田令”是土地分配制度,非賦稅制度,與材料賦稅制度無關,排除B項。均輸法是北宋對東南漕糧供應制度的變革,是屬于政府消費性購買范疇的問題,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D〖解析】材料所示為金朝統治者改革的相關措施,“用漢官,設漢制”“定禮儀,多依唐宋之制”“崇儒重道,設學校,選賢才”等都有利于金朝從游牧社會向農耕封建社會的轉型,故D項正確。當時國家有多個政權并立,并不統一,排除A項。“消除了各民族間的分歧”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金朝改革的舉措僅是推廣儒學而非豐富儒學內涵,排除C項。故選D項。5.C【解析】材料“明初,鈔法盛行,后漸廢弛,至嘉靖、萬歷間,民間交易多用銀”“隆慶元年,詔天下賦稅皆折銀征收,銀之為用益廣”“居正行一條鞭法,賦役皆折銀征收,銀之為用遍于天下”都表明明朝后期白銀逐漸成為主要流通貨幣,體現了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賦稅總額或民眾負擔變化,僅說明貨幣形式變化,排除A項。白銀作為通用貨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金融監管或市場秩序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6.B【解析】1862年正處于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清廷正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社會秩序與意識形態瀕臨崩潰,清廷通過“崇正學以興教化”推崇理學,旨在以“程朱講義”為核心強化思想權威,故B項正確。考據學(漢學)在乾嘉時期興盛,但因繁瑣空疏被批評,清廷轉向理學(宋學),是想以“格致誠正”的實踐倫理統一思想,糾正心學的空談弊端,并非弘揚乾嘉考據務實精神,排除A項。“重新確立儒學正統”并非清廷的核心訴求,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清廷強調“實踐”,是經世致用的具體表現,而非沖破,排除D項。故選B項。7.D【解析】《女學報》的創辦使女性得以通過報紙表達訴求、傳播新思想,沖擊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故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女性獲得政治權利,排除A項。“遠近來購者云集”說明受歡迎,但“一致認可”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女學報》是第一份女報,而非“國人辦報先例”,排除C項。故選D項。8.A 【解析】材料所示表明陳獨秀積極探尋改造中國的嶄新路徑,即通過階級斗爭讓勞動階級掌握政權來實現真正的民主,故A項正確。揭露西方民主制的虛偽本質不是陳獨秀的主要目的,排除B 項。材料中未涉及帝國主義擴張行徑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排除D項。故選A項。9.A【解析】材料所示,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上,黨外人士的提案被采納,還定期召開軍政民代表大會,這些做法表明邊區政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強化了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故A項正確。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國民大革命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邊區政府的決策的民主性,而非統一戰線范圍的擴大,排除C項。“贏得了國內各黨派的擁護”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 項。故選A項。10.C〖解析】材料“關起門來不行”“發展生產力”“到發達國家去看一看”等都反映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故C項正確。社會主義本質的完整闡述出自于1992年南方談話,排除A項。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材料所示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的講話,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C項。11.A 〖解析】材料所示為尼羅河為埃及農耕文明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也反映了大河流域農耕文明的優勢,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埃及文明起源和早期農業生產具有偶然性的相關信息,排除B、C兩項。材料強調的是大河和農耕文明之間的關系,并不能說明埃及農民生活處境優渥,排除D項。故選A項。12.C 【解析】材料表明歐洲莊園在經濟上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外部市場來滿足生活需求,自給自足特征明顯,故C項正確。材料中雖有莊園內部的經濟交流,但不能說明莊園商業貿易較為發達,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等級君主制度的形成,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莊園內社會關系和諧,排除D項。故選C項。13.B【解析】材料所示,英國政府針對工業革命期間出現的童工權益、環境污染、工人住房等問題,陸續頒布相關法令進行規范和治理,說明當時英國政府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故B項正確。材料雖涉及工人生活條件相關內容,但更強調政府通過立法來改善這些狀況,排除A項。“兒童權利得到有效保護”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只是頒布了相關法令,不能直接得出城市病有了明顯改善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4.A【解析】材料表明法國產業結構在戰后發生了變化,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調整逐步推進,故A 項正確。材料中北部工業區與南部、中部新興工業帶發展情況不同,說明國民經濟并非勻速增長,排除B項。材料中“北部工業區戰后重建緩慢”可知,戰后重建工作并不順利,排除C項。材料未明確提及技術革新與企業轉型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5.C〖解析】材料中的《領海及毗連區公約》明確規定沿海國對其領海享有主權,包括領海上空、海床及底土,同時規定外國船舶雖享有“無害通過權”,但需遵守沿海國法律,這擴大了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海洋資源的開發,排除A項。B項中“一致認可”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公約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則和規定,無法完全解決沿海國家之間的矛盾,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6.D【解析】材料所示說明產業轉移直接導致國際經濟分工的日益深化,故D項正確。經濟全球化中的產業轉移可能使部分發展中國家短期內獲得就業機會,但這并未縮小世界各國間的發展差距,排除A項。“經濟持續發展”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當前尚未建立起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1)特點:管理嚴格;主要服務于官方;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功能呈現多樣化。(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影響:保障了文書政令傳遞的高效;保障了物資的運輸;便利了官員使者往來;維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對外交流。(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元朝疆域遼闊,需要發達的驛傳制度以實現中央集權;驛傳制度有助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維護國家的統一;元代戰爭頻繁,驛傳制度能夠迅速傳遞軍事情報,為軍隊物資運輸提供保障;驛傳制度可以助力于經濟發展和各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歷代王朝的文書行政體系為元代提供了借鑒,元代在前代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古代驛站實行嚴格的層級管理,規定了文書傳遞時限、保密要求及處罰條例”“各級政府之間的公文、詔令、奏章等通過驛站快速傳遞,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達”“驛站還承擔著物資運輸的任務,如軍糧、貢品、賞賜物品等。同時,驛站還為過往的官員、使者提供住宿、飲食和交通工具等服務”“驛站設有專門的客房和食堂,根據使客的身份和級別提供相應的待遇”可得:管理嚴格、主要服務于官方、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功能呈現多樣化。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保障了文書政令的傳達、保障了物資的運輸、便利了官員使者往來、維護了中央集權統治、促進了民族交融與對外交流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疆域遼闊、戰爭頻繁、歷代文書行政體系為元代提供了借鑒等角度分析即可。18.【答案】(1)維護了清朝統治,延緩了清王朝的衰亡進程;率先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建立了新兵種,推動了軍隊近代化;淮軍與海軍配合,建立了近代國防體系,提升了清朝國防能力。(每點2分,共6分)(2)明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思想建軍與政治建軍相結合;呈現出軍隊性質的革命性與人民性;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利益;擁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雄厚的群眾基礎。(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剿捻”結束時,淮軍全部更換洋槍,率先完成向熱兵器的過渡”“至此,淮軍已基本建成步、騎、炮、工等多兵種合成軍隊”“淮軍主力部隊承擔陸上防務”“淮軍與北洋海軍相配合,建立起已環渤海防御圈為核心的近代國防體系”“在反侵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維護了清朝統治,延緩了清王朝的衰亡進程;率先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建立了新兵種,推動了軍隊近代化;淮軍與海軍配合,建立了近代國防體系,提升了清朝國防能力。第(2)問,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從南昌起義開始創建人民軍隊,提出“黨指揮槍'原則”“古田會議確立軍隊思想建設原則,強調軍隊為革命服務的性質”“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系統闡釋游擊戰與正規戰結合,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與國民黨合作抗日”“建立起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級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明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思想建軍與政治建軍相結合、軍隊呈現出革命性與人民性、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利益、擁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雄厚的群眾基礎。19.【答案】(1)英國:地方行政機構由選舉產生,中央與地方關系缺乏成文憲法依據,權力邊界模糊且易變;地方自治色彩濃厚,地方議會獨立決策;地方自治傳統深厚。(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中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構建黨領導下的多元共治體系;以人民為中心,注重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確保了黨的政策和決策的貫徹執行;預防和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地方行政機構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選舉產生”“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英國各級地方設立議會”“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完善黨委領導”“民主協商、社會協同”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得出英國和中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不同之處。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確保了黨的政策和決策的貫徹執行、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20.【答案】示例:論題:西方中心論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意識形態工具。(2分)闡述:“西方中心論”以“文明優越論”的形式,塑造了一種片面的世界認知。從古代文明的起源來看,世界存在著多個獨立的文明中心,他們各自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無視印第安人文明的輝煌成就,視印第安人為“野蠻人”,對美洲展開殖民掠奪和屠殺。近代以來,西方通過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然而,西方的殖民擴張給亞非拉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導致了這些地區的貧困和落后。亞非拉地區的人民經過反侵略斗爭,在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的文明同樣值得尊重和肯定。(8分)總之,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系列“西方中心論”觀點,都忽視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世界各地區的文明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只有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束縛,才能客觀地認識世界文明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2分)評分說明:“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考生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論題正確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評分細則】一等(12~8分):概念解析準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解析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7~5分):概念解析較準確,要素分解較全面;解析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概念解析偏離、觀點不明確;解析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仔細審讀設問,看清設問中對考生的具體要求。根據設問要求,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確定一個正確的論題,如“西方中心論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意識形態工具”。然后,圍繞設問細致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找到適合自己論證的見解。最后,結合所學進行闡釋,注意進行小結即可。論證時,務必注意論題正確,條理清晰,史實準確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