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 000—7 500年,遺址中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窯9座、墓葬249座等。其中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房址內有灶臺、柱洞等。該遺址中還出土了刻符龜甲、骨笛、稻作遺存等。據此可知,賈湖遺址A.貧富分化現象嚴重 B.居住形式復雜多樣C.具有農耕文明特征 D.農業技術水平提高2.史載,王莽末年,四方潰叛。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歸之者千余家”。第五倫“乃依險固筑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銅馬、赤眉之屬前后數十輩,皆不能下”,“宗族閭里爭往赴之”。樊宏和第五倫的上述做法在當時A.重創了門閥豪強地主勢力B.使宗族力量成為政權支柱C.導致了地方割據局面形成D.有益于地方秩序的穩定性3.魏晉南北朝以前,江南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則呈現多樣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為主,麥、粟等北方旱地作物逐漸普及的格局。這些來自北方的耐旱作物在播植時間上和對耕地的利用上,可以與水稻交錯開。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A.統治者政策的推動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D.精耕細作技術成熟4.表1所示為不同史籍中關于唐朝雕版印刷術的記載。據此推斷最合理的是表1史料內容 史料來源(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東川節度使馮宿奏,準敕,禁斷印歷日版。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王代)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唐末書猶未有模印,多是傅寫,故古人書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線縫,只疊紙成卷后,以幅紙概黏之(猶今佛老經),其后稍作冊子。后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始令國子監田敏校六經,板行之,世方知鐫甚便 (宋末元初)羅璧《識遺》A.科舉制推動印刷術的發展B.唐代統治者注重發展儒學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D.雕版印刷術促進文化傳播5.清代前期,河北地區的“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器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據此可知,清代前期河間地區A.長途販運主導貿易B.區域貿易網絡形成C.農產品商品化普遍D.抑商政策較為松弛6.圖1所示為甲午中日戰爭時期英國畫報刊載的《為清軍搬運軍需物資的清國苦力》。這可用來說明當時A.英國媒體刻意歪曲戰爭性質B.清軍不敵日軍的根本原因C.英國民眾對清政府充滿同情D.國際輿論關注戰爭的進程7.據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農工商部統計,民國初年廣東出現多家民族企業,加入商會的商戶數量劇增。廣東籍華僑創辦的新式百貨公司如先施、永安等公司,在民國初年的香港、上海、廣州繁盛一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A.經濟環境較為寬松B.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民眾消費水平提高D.廣東營商傳統源遠流長8.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撰文指出,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進行革命,“最大的對象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他們是“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必須先發動“農民從鄉村中奮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階級之特權”。毛澤東在此強調A.無產階級應當領導革命斗爭B.工農武裝割據的緊迫性C.農民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D.開展土地革命鞏固政權9.1943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爐邊談話中指出:“英國、俄國、中國和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側面反映出A.盟國的軍事合作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信心B.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C.中國抗戰扭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D.美國企圖主導戰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構建10.表2所示是20世紀50年代初廣西部分地區的人均土地占有變化情況(單位:畝)。這一變化有助于表2時間 地主 富農 中農 貧農 雇農1950年 2.04 1.07 0.39 0.11 0.031951年 0.95 1.35 1.25 1.12 1.15A.增強農民國家認同意識B.農業合作化的有序推進C.鞏固計劃經濟運行體制D.奠定工業化的初步基礎11.考古證據表明,位于努比亞涅巴塔以南的艾爾。庫如的王室陵墓中,從約公元前10世紀開始就出現了以埃及象形文字符號書寫的人名。從公元前9世紀開始,努比亞國王的陵墓結構都模仿埃及貴族墓葬樣式——上層的金字塔和下層的馬斯塔巴——組合而成。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這一時期A.努比亞文化受到埃及文化影響B.埃及對努比亞進行了文化侵略C.努比亞與埃及文化的交流頻繁D.埃及君主專制統治得到了加強12.中世紀晚期,西歐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許多城市從原本的小鎮發展成為擁有數千居民的城市。城市里原本以等級關系為主的社會結構逐漸被以財富多少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所取代。貴族和大商人通過積累財富,逐漸掌握了城市的治理權。這些變化在當時西歐A.促使民族國家形成B.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C.導致新航路的開辟D.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壯大13.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俄國沙皇后,一度實行開明專制統治。她欣賞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哲學思想,并將其運用在立法之中。她還贊助俄國的藝術、文學和教育,招募瑞士、德國、瑞典等國的著名科學家。這表明她在位時期的俄國A.科學文化空前繁榮 B.開啟了近代化歷程C.啟蒙思想得到傳播 D.擺脫國家落后局面14.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在拿破侖的推動下,歐洲各附庸國以法國憲法為藍本制定并頒布了本國的憲法。根據這些新憲法,各附庸國大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建立中央集權制政府,通過選舉產生兩院制議會,并建立相應的地方議會機構與地方政府。據此可知,拿破侖對外戰爭A.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B.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精神C.使歐洲各附庸國實現了民主D.摧毀了各附庸國的根基15.1921年5月,列寧發布指令:“首先,不向軍隊和城市工人充分地正常地供應糧食,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建設,而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其次,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能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列寧這一指令A.主張利用市場機制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B.推動了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制定C.試圖使用政令強制征糧以保障物資供應D.表明貨幣制度改革是當務之急16.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4年5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人數達1.2億,再創歷史新高。聯合國難民署官員表示,許多人在新爆發的和仍在持續的沖突中被迫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這表明聯合國難民署A.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B.呼吁國際多方力量投入難民救濟工作C.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D.尋求解決地區沖突和難民問題的辦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史料 史料出處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初于廣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烏構、蘇木之物 《宋會要·職官》市舶司全藉蕃商來往貨易。而大商蒲亞里者,既至廣州,有右武大夫曾納利其財,以妹嫁之。亞里因留不歸 《宋會要·職官》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 北宋《萍州可談》宋時廣州城“舟行陸走,咸至州而輻湊焉” 南宋《嶺外代答》廣州自祖宗以來,興置市舶,收課入倍于他路。每年發舶月分,支破官錢,管設津遣,其蕃漢綱首、作頭(即工頭)、梢工等人,各令與坐,無不得其歡心。非特營辦課利,蓋欲招徠外夷,以致柔遠之意 《宋會要輯稿》(1)根據材料,歸納宋代廣州城市的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城市經濟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重視基層政權建設。1938年10 月至 1939 年8月,冀中區進行了區村政權的普遍改選,以確保基層政權盡可能掌握在貧雇農手中,“開辦各種訓練班,訓練行政人員、群眾工作人員”,完成了50%—60%的改選,有的村莊參選率達到90%。1940年至1945年,按照指示,冀中和冀東等的縣、鄉、村選工作,靈活執行“三三制”原則。邊區還構建了邊區、縣、鄉三級參議會體系,參議會成為各階層、黨派及少數民族表達訴求的合法渠道。1948年9 月至 1949 年3 月,晉冀魯豫解放區普遍建立起區村(鄉)人民代表會議。1949年7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以后,迅速鎮壓反動派,肅清反動殘余。 同時,各級黨組織領導開展群眾性民主建政運動。農村黨組織和黨員也公開帶領農民群眾建立農會,鞏固新興人民政權。——摘編自王明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改造與村財政整理》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解放區(根據地)基層民主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影響其變化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河北進行基層民主制度探索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四次工業革命關聯的一系列新技術中最為關鍵的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關鍵的信息產業仍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可以看成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一步升級。所以,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擁有主導權的美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仍然占有巨大的優勢。在科技、金融、軍事三大支柱之上,美國維系著全球霸主地位,三者之間又相互關聯。通過對高端技術的壟斷,以及對新興技術的不斷拓展,美國占據了新興技術的話語權,從而阻止對手進入新興技術領域。———摘編自高奇琦《人工智能、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材料二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穩居世界第二。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早期重心集中在基礎模型能力追趕上,2024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帶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迅速發展,為科學探索、技術研發、藝術創作、企業經營等諸多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創新機遇。2025 年3月25 日舉行的中央企業“人工智能+”成果媒體通氣會傳來消息,國務院國資委連續兩年召開“AI+”專題推進會,出臺專項支持政策,開展人工智能特訓,持續深化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在應用、算力、數據、模型等人工智能產業重點領域取得顯著成效。———摘編自吳月輝等《人工智能發展迎來新趨勢》等(1)根據材料一,簡析美國能夠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占據優勢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表現。(6分)(3)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從中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歷程中所得到的啟示。(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英國占領印度后,設立法律行政機構,開辦學校,舉辦文官考試等,使印度社會西化之風盛行。19世紀后期,有印度作家譏諷指出,“一時間,會英語的印度人以模仿主子為榮,他們穿西服、抽雪茄、叼煙斗、用刀叉、啃牛排,連房屋也按英國式樣建造和擺設,他們憎惡印度人的一切,因自己英國化了而感到高人三尺”。但實際上,印度知識分子在西化的同時,亦加強了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固守。———摘編自王紅生《印度會崛起嗎 》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近代殖民地盛行的“西化之風”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表達清晰。)高三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 C 【解析】本題考查河南賈湖文化遺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該遺址中清理出房址45 座、陶窯9座等,房址結構以半地穴式為主,房址內有灶臺、柱洞等,出土的遺物還有稻作遺存等,這些說明此時先民過上定居生活并種植農作物,正是農耕文明的特征,故選C項;材料中未提及與貧富分化嚴重相關的信息,如墓葬隨葬品的差異等,所以無法得出貧富分化現象嚴重的結論,故排除A 項;材料中的房址大多為橢圓形、半地穴式結構,多為單間,少量多間,居住形式相對較為單一,并非復雜多樣,故排除B項;材料中僅提到有稻作遺存,沒有農業技術水平提高的相關信息,故排除D項。2. D 【解析】本題考查西漢末期的戰亂與豪強地主的崛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據材料信息可知,王莽末年,外戚專權,朝政衰敗,樊宏、第五倫等人組織宗族力量,構建防御工事,用以抵御地方動亂,這客觀上有助于降低社會動亂對地方的破壞性,有利于維護地方秩序的穩定性,故選D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樊宏等人多為地方豪強,他們的上述做法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其在地方的聲望,故排除A項;當時這些宗族力量主要是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而非成為政權的支柱,故排除B項;樊宏和第五倫組織自衛是為了應對戰亂,保護宗族和鄉里,他們的行為也沒有導致地方割據局面的形成,故排除C項。3. B 【解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農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大量北方人口南遷,不僅帶來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農作物品種。北方的麥、粟等旱地作物在江南地區逐漸普及,使得江南地區的農作物呈現多樣化特征,故選B項;政權更替頻繁主要影響了政治格局和社會穩定程度,與江南地區農作物種類的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排除A項;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故排除C項;精耕細作技術成熟主要體現在對土地的利用更加充分、種植技術更加精細等方面,不能直接導致江南地區農作物種類的增加和格局的變化,故排除D項。4. D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雕版印刷術,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顯示,唐代用雕版印刷術印制的多為儒、歷書等,可見該技術在當時促進了文化傳播,故選 D項;材料未體現科舉制與印刷術的關聯,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唐代統治者重視儒學,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唐代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故排除C項。5. B 【解析】本題考查清代商品經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從材料可知,河間地區商人所販貨物來自南京、蘇州、衛輝等不同地區,涉及繒、粟、鐵等多種品類,這意味著河間與多地存在商業往來,不同區域間通過商品流通構建起了貿易聯系,說明區域貿易網絡正在形成,故選 B項;材料雖呈現了長途販運現象,但未提及長途販運在當地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主導”一詞缺乏依據,故排除A項;材料僅提到販粟這一農產品貿易情況,僅據此不能得出農產品商品化“普遍”的結論,故排除C項;清代前期依然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政府對商業活動仍有諸多限制,“抑商政策較為松弛”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6. D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英國畫報刊載甲午中日戰爭時期的相關畫面,說明國際輿論對甲午中日戰爭的關注,故選 D項;圖1只是呈現了清國苦力為清軍搬運物資這一畫面,沒有涉及對戰爭正義與否等性質方面的引導,故排除A項;清軍戰敗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腐朽、軍備廢弛等,圖1畫面無法體現這些內容,故排除B項;圖1只是呈現了苦力搬運物資的場景,沒有情感傾向的表達,故排除C項。7. A 【解析】本題考查民國初年民族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民國建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實業發展的政策,如廢除了一些清朝時期束縛工商業發展的苛捐雜稅等,經濟環境相較于清朝末年更為寬松,這為民族企業的創辦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故選A項;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而美、日卻趁機加緊侵略中國,故排除B項;民國初年,社會動蕩,廣大民眾生活困苦,整體消費水平并不高,而且民眾消費水平提高是民族企業發展的結果而非主要原因,故排除C項;營商傳統不能直接導致在民國初年這一特定時期企業數量劇增等現象,故排除D項。8. C 【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毛澤東認為在經濟落后的中國,地主階級是國內統治階級和國外帝國主義的堅實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需先發動農民打倒地主階級,這突出了農民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作用,故選 C項;材料強調的是農民階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非無產階級對革命斗爭的領導權,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開展土地革命鞏固政權問題,故排除D項。9. B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素養。羅斯福將中國列為四大軍事大國之一,強調其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重要性,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人民抗戰信心的表述,故排除A項;扭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是多個戰場的共同努力以及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等多種因素產生的結果,并非僅由中國抗戰決定,C項夸大了中國抗戰的作用,故排除C項;材料中羅斯福強調了四大國團結合作以維護和平,沒有明確體現出美國企圖主導戰后國際秩序的信息,故排除D項。10. A 【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據表格中的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解放的廣西進行了土地改革,地主的大部分土地被沒收后,被分給那些無地或少地的貧農和雇農等農民階級,這一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助于增強農民對新中國的認同意識,故選A 項;1953年推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 B項;計劃經濟體制是在三大改造時期建立的,故排除C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故排除D項。11. 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埃及與努比亞的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從約公元前10世紀開始出現用埃及象形文字符號書寫的人名,公元前9世紀努比亞國王的陵墓結構模仿埃及貴族墓葬樣式,這些表明努比亞在文化方面受到了埃及文化的深刻影響,故選 A 項;材料強調的是努比亞對埃及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并非埃及對努比亞文化的侵略,故排除B項;僅憑材料中努比亞在文字和陵墓結構方面對埃及的借鑒,不能得出雙方文化交流頻繁的結論,故排除C項;材料主要描述了努比亞與埃及的文化聯系,沒有體現埃及君主專制統治加強的相關信息,故排除D項。12. D 【解析】本題考查西歐中世紀城市崛起與社會轉型,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材料顯示,中世紀晚期,西歐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里原本以等級關系為主的社會結構逐漸被以財富多少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所取代,貴族和大商人通過積累財富,逐漸掌握了城市的治理權,這些均有助于工商業發展和市民階層力量壯大,故選D項;材料中城市規模擴大和社會結構變化與民族國家形成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排除A 項;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尚未產生,故排除B項;材料中的城市變化并非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故排除C項。13. C 【解析】本題考查18世紀俄國的啟蒙思想,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葉卡捷琳娜二世欣賞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并試圖將這些哲學思想納入立法,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啟蒙思想的一種傳播和實踐,說明在她統治時期,啟蒙思想在俄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故選C項;僅從她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不能得出當時俄國科學文化空前繁榮的結論,故排除A項;俄國近代化歷程是從彼得一世改革開始的,故排除B項;俄國在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與西歐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故排除D項。14. B 【解析】本題考查拿破侖戰爭的對外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法國大革命倡導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拿破侖推動各附庸國以法國憲法為藍本制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建立議會等舉措,將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民主政治理念傳播到了歐洲各附庸國,故選B項;材料中未體現歐洲各附庸國民族意識覺醒的相關內容,故排除A項;雖然各附庸國按照新憲法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制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實現了真正的民主,各附庸國間存在著諸多局限性,且受到拿破侖帝國的控制,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拿破侖對外戰爭摧毀歐洲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故排除D項。15. A 【解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指令中明確提到“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并強調商品交換對工農業關系和貨幣制度的重要性,這體現了列寧主張利用市場機制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故選A項;新經濟政策在 1921年3月就已經開始實施,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通過商品交換來收集糧食,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強制征糧,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商品交換是建立正常貨幣制度的基礎,而不是貨幣制度改革是當務之急,故排除D項。16. C 【解析】本題考查聯合國與難民問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材料指出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可見聯合國難民署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故選C項;聯合國難民署的主要工作是針對難民的救助和安置等,并非直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故排除A項;材料未顯示聯合國難民署呼吁國際多方力量投入難民救濟工作,故排除B項;在材料中看不出聯合國難民署尋求解決地區沖突辦法的舉動,故排除D項。17.(1)特點:對外貿易發達;外商聚居;商業繁榮;政府重視外貿管理;存在中外民族通婚情形;城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6分)(評分細則:從“對外貿易”“外商”“商業”“政府”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但總分不超過6分。)(2)示例觀點: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與變革。(1分)論述:從商業活動看,宋代廣州等城市的海外貿易使大量外來商品流入,如香藥、犀象等,豐富了城市商品種類,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從經濟結構角度看,海外貿易的興盛促使城市經濟中商業比重上升,像廣州因市舶司稅收“倍于他路”,商業對城市經濟的貢獻愈發顯著。從城市功能變化方面看,以廣州為例,因海外貿易發展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同時,海外貿易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如造船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城市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人口聚集,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經濟繁榮。(4分)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海外貿易與城市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1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評分細則:明確寫出自己的認識,即觀點,觀點符合題意具有合理性,給1分;論述過程史實正確且充分,表達流暢給4分;總結能夠對觀點進行升華提煉給1分,如果只是照抄觀點,則不給分。)【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城市———廣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素養。第(1)問,關于“特點”,要緊扣材料信息作答,據材料“初于廣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并通貨易”等可得出對外貿易發達;據材料“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可得出外商聚居;據材料“宋時廣州城‘舟行陸走,咸至州而輻湊焉’”等可得出商業繁榮;據材料中的“市舶司”“置蕃長”“興置市舶,收課入倍于他路”等信息可得出政府重視外貿管理。第(2)問,此問屬于半開放性設問。第一步,應審讀設問,準確設問的主題與核心,明確命題立意,特別是從要求中明確作答環節,即認識(觀點)———論述。第二步,根據設問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城市經濟”與“中外貿易”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與變革”。第三步,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對觀點加以論證,形成文字表述時,注意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嚴密,首尾呼應。18.(1)變化:政權組織形式:抗戰時期,建立了邊區、縣、鄉三級參議會體系和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時期,普遍建立起區村(鄉)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政權。選舉原則:抗戰時期,堅持“三三制”原則;解放戰爭時期,更加強調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選舉維護人民利益的代表。選舉目標:抗戰時期主要是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則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基礎。(4分)因素:革命形勢;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戰略任務;革命斗爭對象;國共兩黨關系及力量對比。(4分)(評分細則:關于“變化”,從“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原則”“選舉目的”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關于“因素”,從“革命形勢”“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戰略任務”“革命斗爭對象”“國共兩黨關系及力量對比”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但總分不超過4分。)(2)意義:鞏固了根據地和解放區政權;保障了基層人民權益;調動了各階層群眾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為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重要條件;密切了黨群聯系;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基層民主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建設培養了干部隊伍。(6分)(評分細則:從“根據地和解放區政權”“基層人民權益”“群眾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黨群聯系”“基層民主建設”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但總分不超過6分。)【解析】本題考查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河北進行的基層民主制度探索,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的素養。第(1)問,關于“變化”,要緊扣材料信息作答,從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原則、選舉目的三個方面作答即可;關于“因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革命形勢、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戰略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國共兩黨關系及力量對比等角度作答。第(2)問,關于“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對根據地和解放區政權、基層人民權益、群眾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黨群聯系、基層民主建設的作用等角度作答。19.(1)原因:技術基礎優勢;經濟實力雄厚;掌握全球經濟霸權;憑借軍事、金融等手段壟斷高端技術,核心技術領先;政府政策支持。(4分)(評分細則:從“技術基礎”“經濟實力”“經濟霸權”“壟斷高端技術”“核心技術”“政府政策”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但總分不超過4分。)(2)表現:大模型發展迅速;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人工智能技術成就突出;國有企業愈發積極擔當作為。(6分)(評分細則:從“大模型發展”“政策支持力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成就”“國有企業擔當”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共6分。)(3)啟示:要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培養創新人才;要抓住機遇發展新興產業;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科技進步;要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避免受制于人;政府應制定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4分)(評分細則:從“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政府政策”等角度作答,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但總分不超過4分。)【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美科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素養。第(1)問,關于“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技術基礎、經濟實力、經濟霸權、壟斷高端技術、政府政策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問,關于“表現”,要緊扣材料信息作答,據材料“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早期重心集中在基礎模型能力追趕上,2024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帶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迅速發展”可得出大模型發展迅速;據材料“國務院國資委連續兩年召開‘AI+’專題推進會,出臺專項支持政策,開展人工智能特訓,持續深化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在應用、算力、數據、模型等人工智能產業重點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可得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國有企業愈發積極擔當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成就突出。第(3)問,關于“啟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政府政策等角度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一論題:近代殖民地的“西化之風”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2分)闡述:英國等西歐國家在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來自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與當地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土地上,經過文化碰撞,逐漸融合并形成美利堅民族。在歐洲啟蒙思想影響下,北美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在歐洲殖民過程中,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文化構成南美洲文化主體,印第安文化逐漸弱化。英國在把印度變為殖民地的過程中,把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到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埃及遭受英國殖民統治,因而受到英國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響較大。(8分)綜上,近代西方國家的殖民活動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客觀上也推動了歐洲與亞非美地區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2分)示例二論題:近代殖民侵略下印度文化呈現出傳統與西化并存的特征。(2分)闡述: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在文化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印度文化呈現出傳統與西化并存的獨特景觀。一方面,英國在印度設立法律行政機構,開辦學校,舉辦文官考試等舉措,促使印度社會西化之風盛行。印度出現了一批會英語、模仿英國生活方式的人,他們穿西服、按英國式樣建造房屋等,這些行為體現了西方文化對印度社會生活的滲透。另一方面,印度知識分子在西化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固守。這是因為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印度人的心中,難以被輕易取代。印度的宗教、哲學、藝術等傳統價值觀念依然在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印度人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例如,印度的宗教信仰在民眾生活中仍然起著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8分)總之,近代殖民侵略下,印度文化并未完全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傳統與西化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風貌。(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評分細則:論題(2分) 層次1:論題不明確,且不符合唯物史觀,0分 層次2:論題不明確,但符合唯物史觀,1分 層次3:論題明確,且符合唯物史觀,2分論述(8分) 層次1:論述未結合史實或僅結合一個史實,史實表述不夠準確,0—2分 層次2:論述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史實表述不夠準確,3—5分 層次3:論述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史實表述準確,6—8分總結(2分) 層次1:未總結,或簡單重復論題,0分 層次2:有總結,且對論題有所升華,2分【解析】本題考查近代殖民侵略與文化碰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素養。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通過閱讀材料,明確材料的主題: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社會發展的影響;其次,通過閱讀設問,明確把握命題意圖,即“圍繞近代殖民侵略與文化的關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再次,根據命題要求,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如“近代殖民地的‘西化之風’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近代殖民侵略下印度文化呈現出傳統與西化并存的特征”;最后,運用具體史實,以時間為軸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闡述時應運用具體史實,多角度進行論證,形成文字表述時,注意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嚴密,首尾呼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