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樣卷(一)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人員在河北的篩子綾羅遺址共發現龍山文化時期房址7座,其中標號F103的房屋西北角的小龕深約40厘米,出土了一些炊煮器殘片,龕頂和陶器上有煙炱痕,且距離燒土面較近,據推測該龕既有儲物功能,又可以從底部燒火加熱。據此可推知,當時A.農業生產技術提高 B.廣泛采用人工取火C.家庭物資出現結余 D.階級分化日益明顯2.《漢書》記載,宣帝時,龔遂任渤海太守,向皇帝表示“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這說明當時A.官員缺乏法律文書的約束 B.地方官的能動性受到重視C.專制皇權的有效程度降低 D.地方機構潛伏著分裂危機3.博戲(如類似象棋的六博、彈棋等)在秦漢之時一直被統治者和正人君子視為惡道,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博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自君主到下層民眾,都認為博戲是一種體現名士風流的方式。這一轉變A.是市民文化發展的結果 B.滿足了商品經濟發展要求C.導致社會秩序日益混亂 D.體現了對自由豁達的推崇4.北宋熙寧(1068—1077年)后,湘西地區“徽、誠蠻多典賣田與外來戶”,沅州因“官田并山畬園宅等荒閑甚多”,有“全、永、道、邵州人戶往請射”。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湘北地區“常德府已耕墾及九分以上,澧州及七分以上,其余州郡亦五分以上下”。據此可知,宋代A.移民助推湖南經濟的發展 B.南方開發加重了人地矛盾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D.北方地區的農耕經濟衰退5.下面是1500—1800年中國米價(單位:公分銀/公石)變動圖。這一時期中國米價的變化A.反映了糧食供應的對外依賴 B.源于政府的有效調控C.與對外貿易的順差地位有關 D.導致對外政策頻繁調整6.在甲午戰爭中的第一場陸戰——牙山戰役中,帝黨所代表的主戰派頻繁上奏,抨擊李鴻章的避戰政策,而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掌握軍事實權的李鴻章仍然秉持不開戰、避戰調停的方針,使清軍喪失了寶貴戰機。據此可知A.日軍在戰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B.清朝統治集團初現分裂趨向C.洋務運動并未取得實際效果 D.中樞權力斗爭干擾戰爭決策7.1916年,陳獨秀撰文指出“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所心營目注,其范圍不越少數君主貴族之權利與名譽,于多數國民之幸福無與焉”。這一觀點A.闡明了新文化運動的宗旨 B.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C.體現了對儒學的正確認知 D.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8.沈陽解放后,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接收了國民黨的資源委員會、資委會東北電力局、生產管理局和中紡公司。1948年1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成立了9個管理局和2個公司,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這些舉措A.為解放區的發展提供借鑒 B.反映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C.致力于完善東北產業體系 D.符合新民主主義政權要求9.《印度斯坦時報》指出:“不管美國喜歡不喜歡,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日內瓦會議表明,中國已被普遍承認是一支國際力量。”英國陸軍將領蒙哥馬利在其著作中寫道:“我清楚地看到,從長遠來看,世界和平的關鍵在于中國。”這說明A.新中國國際形象得到改善 B.新型睦鄰友好關系的構建C.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 D.中英兩國已建立外交關系10.下表顯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實施的部分外貿政策。這反映出我國時間 主要內容1978年 國務院批準第一機械工業部成立中國機械設備出口公司,該公司成為我國第一個工貿結合的試點企業1984年 國務院通知,允許其他部委成立各自領域的進出口公司,允許廣東、福建、北京、天津、上海、遼寧等省市分別成立外貿總公司,開展貿易活動1999年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首次批準私營企業自營進出口,分兩批批準了61家民營企業的自營進出口權2004年 《對外貿易法》允許自然人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完全廢除對非公有經濟進入外貿領域的限制,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A.現代企業改革的有序推進 B.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C.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D.對外貿易管理體制的日益規范11.古希臘城邦斯巴達的監察官每隔九年都會夜觀一次天象,“如果他們偶然見到一顆流星掠過,就會立即宣判國王犯下褻瀆神明的罪行,暫時中止王權的行使,等到從德爾斐或奧林匹亞獲得神諭,并作出對國王有利的解釋才能恢復王權”。這表明斯巴達A.未形成專制主義政體 B.王位世襲的神圣地位C.國王的權力受到制約 D.神權統治居主導地位12.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訂立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該條約將大地、大海與法律、空間及規治緊密聯系。盡管事前并未征得利益相關國同意,事后也未獲得相關國家認可,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分疆劃界的行為悄然確立了全球秩序,其解決的不僅是區域歸屬問題,也是域外管轄的問題。這說明該條約A.為殖民掠奪提供了合法依據 B.解決了西葡兩國殖民紛爭C.降低了和平解決爭端的可能 D.承擔了國際法的部分職能13.17世紀后半葉,在英國,歐文·普賴斯發表的《發音器官》中附帶有發音器官圖,用以指導讀者通過觀察發音器官來學習拼寫和發音方法;威廉·霍爾德發表的《演講要素》則主張記錄發音字母的拼寫方式應該與自然發音高度吻合。這體現出A.民族文化改革是必然趨勢 B.理性主義對民族語言的影響C.教育內容服務于國家需要 D.英語在日常使用中的規范化14.自18世紀60年代起,歐洲棉紡織品消費主體逐漸從家庭轉向個人,且數量激增,這與歐洲各國消費社會的形成及資產階級著衣觀念和方式的變革息息相關,如何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成為歐洲各國面臨的緊迫問題。這一“緊迫問題”A.促成科學與技術的結合 B.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成為技術革新的內驅力 D.推動歐洲加緊對外擴張15.1947年9月,美國同拉美國家代表簽訂《里約熱內盧公約》。條約規定,對任何一個美洲國家的進攻,都將被視為對全體美洲國家的進攻;只要西半球三分之二的國家同意抵抗這個進攻,那么所有各國都必須同心協力,或是提供軍隊,或是提供物資。可見,這一“公約”A.維護了拉美的獨立發展 B.改善了美國的國際形象C.貫徹落實了馬歇爾計劃 D.延續了“門羅主義”理念16.下面是1928—1985年蘇聯的工業生產比重變化表。據此可判斷,這一時期蘇聯年份 全部工業 生產資料生產(甲類工業) 消費品生產(乙類工業)1928 100% 39.5% 60.5%1940 100% 61.0% 39.0%1945 100% 74.9% 25.1%1955 100% 70.5% 29.5%1960 100% 72.5% 27.5%1965 100% 74.1% 25.9%1970 100% 73.4% 26.6%1980 100% 73.8% 26.2%1985 100% 74.8% 25.2%A.未根本突破傳統體制束縛 B.重工業引領國民經濟發展C.逐步實現工業化建設目標 D.城鄉間經濟差距不斷拉大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糧食來之不易,古代詩人創作了不少反映憐憫農民主題的古詩,強調了善待農民、珍惜糧食的必要性。作品 作者 詩句摘錄《詩經·魏風·伐檀》 [先秦]佚名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夏旱》 [唐]白居易 旱日與炎風,枯燋我田畝《途中書事·其二》 [金]宋九嘉 終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麥芒《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絕·其九》 [南宋]劉克莊 老農喜極還垂涕,白首安知再太平——摘編自崔志遠《古代糧食安全思想的詩性表達》 材料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洋米年進口量的增長反映了帝國主義對華大量傾銷糧食的現象。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因糧食相對過剩,向中國大量傾銷糧食。1920年,華北、西北地區災荒四起,死難者達50萬之眾,洋米進口也因此增長。1932年,中國米谷喜獲豐收,而進口的洋米卻較往年有增無減。1927—1932年是近代中國糧食進口最多的6年,歷年糧食進口值分別占入超總值的14.7%、49.6%、57.9%、40.2%、34.9%和35.5%,平均達38.8%,糧食進口值所占比例之高、數量之大,不可謂不驚人。——摘編自王浩強《近代洋米進口與中國糧食安全的現實思考》等(1)從材料一中的詩句中提煉出古代威脅糧食安全的因素。(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列強向中國傾銷洋米的目的,并分析其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禮記·學記》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國學”中就設有定期的學業考試制度。漢代的學校考試制度已經相當系統,開始實行入學考試、單科升級考試和結業考試相結合的考試評估辦法,并把學生的成績等級與其仕途上的官級、俸祿相關聯。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把考試作為培養和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還最早使用“考試”一詞。至魏晉南北朝,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和對各類人才的需要,教育已從不分科發展到單科和分科分館教學,而且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教學質量的校內考課法。在科舉制度實行以后,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緊密地聯系了起來。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學制,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之久的科舉制被宣告廢除。——摘編自王哲先《中國古代考試制度演變及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材料二 中國近代學者姜書閣在《中國近代教育制度》中提出,中國近幾十年的教育“期間雖短,而適值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國人感于改變教育制度造就實用人才之必要,乃相與倡導,創設新學制;因為環境險惡,情勢危亟,當事者期于速效,遂不免懷疑制度或有不善,而急于模仿先進各國,以致步趨隨人,變易愈繁”。——摘編自丁凡《民國時期大學學業考試制度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古代考試制度進行簡要評價。(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創設新學制”的背景,并分析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局限性。(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禮治”與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結合,體現了人本主義。“禮治”在中國盛行兩千多年,其中包含的人本主義思想、和諧共生思想以及“德治”思想對現代法治建設均有著不可或缺的幫助。——摘編自王遠釗《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對現代法治建設的影響》 材料二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一重大認識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的歷次重大會議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升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法治建設的目標上,提出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四個概念。“法治中國”概念,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規劃、總藍圖,是對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另外,《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陸續出臺。這些重要綱要、規劃,明確了法治中國發展的格局和方向,搭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四梁八柱。現在,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摘編自江必新、戢太雷《中國共產黨百年法制建設歷程回顧》(1)闡釋材料一中“禮治”為現代法治建設提供的“幫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應如何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和法治建設的融合。(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外政策的轉折——尼克松主義,到80年代初的另一次轉折——里根主義,兩者在蘇聯的解體過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如果說尼克松主義是美國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對蘇聯緩和、讓步、妥協、示弱,放縱蘇聯膨脹、擴張。那么里根主義就是美國在恢復了實力和信心之后處處對蘇聯強硬,欲置蘇聯于死地。尼克松主義、里根主義有松有緊,有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 材料二20世紀60—80年代蘇聯重工業占全部工業投資比例時間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年比例 85.9% 86.2% 87.8% 88.5%20世紀60—80年代蘇聯消費品工業投資在國民經濟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時間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比重 4.8% 5.2% 4.7% 4.3%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郝延頻《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90年代)與蘇聯解體》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圍繞“美國政策與蘇聯解體”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參考答案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原始社會生產與生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材料指出房屋遺址中存在多處用以儲物并進行食品加工的構造,這可用于說明當時居民有較為強烈的儲物需求,據此判斷,當時家庭物資有所結余,故C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判斷當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當時使用什么方式生火,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當時階級分化的情況,排除D項。2.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地方行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漢書》記載,龔遂在出任地方太守時,向皇帝要求“便宜從事”并得到允許,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在地方施政的能動性受到重視,故B項正確。A項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皇帝許以地方長官“便宜從事”的權力是為了有效治理地方,這無法說明專制皇權的有效程度降低和地方機構潛伏著分裂危機,排除C、D兩項。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文化,意在考查學生認識與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長期處于憂患狀態,及時行樂的思想隨之滋生,人們的思想逐漸活躍,名人志士追求放蕩不羈、自由闊達、解放天性。魏晉時期人們認可、欣賞博戲,并將其定位為“體現名士風流的方式”,以顯示灑脫和自在的品格,體現了放蕩不羈的人生態度和對自由豁達的推崇,故D項正確。博戲行為與市民文化無關,排除A項;博戲并非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排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社會秩序的混亂,排除C項。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并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宋代,大量移民遷入湖南,湖南的土地開發與生產技術水平隨之不斷提高,湘水流域在移民不斷遷入的背景下得到持續開發,而湘西與湘北等地也因移民的大量遷入而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發展較快,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變化,排除C項;北方農耕經濟因戰亂有所衰退,但這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清對外貿易,意在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材料表明1500—1800年中國米價整體呈上漲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直到19世紀初,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海外貿易長期順差,白銀大量流入,致使中國米價上漲,故C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中國大米依賴外界供應,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對米價的調控,排除B項;海禁政策的調整與米價變化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6.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甲午戰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帝黨所代表的主戰派頻繁上奏,抨擊李鴻章的避戰政策,而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掌握軍事實權的李鴻章仍然秉持不開戰、避戰調停的方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中帝黨和慈禧派斗爭不斷,貽誤了戰機,從而對戰爭決策產生了干擾,故D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日軍在戰爭中占據絕對優勢,該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初現分裂”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洋務運動并未取得實際效果的說法錯誤,且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7.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材料中陳獨秀認為孔子的思想專注于封建的政治與道德,與多數國民無關,這一觀點對儒學的認識過于片面,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故B項正確。新文化運動的宗旨是民主與科學,而材料對此并未涉及,排除A項;陳獨秀的觀點過于片面,并不是對儒學的正確認知,排除C項;材料只是陳獨秀的個人觀點,并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項。8.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地的經濟探索,意在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解釋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東北全境解放后,為恢復和發展國營工業,東北解放區進行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從而促進了東北解放區經濟發展,為全國解放區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故A項正確。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是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東北產業體系全貌,由材料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政權建設,且與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不符,排除D項。9.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關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日內瓦會議表明,中國已被普遍承認是一支國際力量”“世界和平的關鍵在于中國”可知,日內瓦會議中,新中國起到了維護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提高了國際聲譽,改善了國際形象,故A項正確。材料內容并不局限于睦鄰友好關系的構建,排除B項;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是在新中國重返聯合國之后,排除C項;中英建交的時間是197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意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實施的外貿政策向民營企業開放外貿領域,打破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經營的局面,促進外貿企業相互競爭,形成多元的市場主體,故B項正確。材料的重點是對外貿易政策改革,而不是企業改革,排除A項;在我國,公有制經濟處于主體地位,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1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斯巴達政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宣判國王犯下褻瀆神明的罪行,暫時中止王權的行使,等到從德爾斐或奧林匹亞獲得神諭,并作出對國王有利的解釋才能恢復王權”可知,儀式化的夜觀天象反映了斯巴達國王在政治權力上受到的種種制約,故C項正確。斯巴達實行的寡頭政治屬于專制統治,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王位世襲,排除B項;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王權受到神權的限制”但無法得出“神權統治居主導地位”,排除D項。1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國際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托德西利亞斯條約》作為“大地的法”和“大海的法”,觸及領土和管轄兩個概念,這使西東分治的分疆劃界行為具有深刻的國際法意義,故D項正確。該條約并未為殖民掠奪提供合法依據,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證明西葡兩國的紛爭得到解決,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該條約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上的價值,排除C項。13.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歐洲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17世紀后半葉,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英國語言學者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民族語言,這體現出理性主義對民族語言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顯示民族文化改革的原因,由此不能推斷出民族文化改革是必然趨勢,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推斷出此時的教育內容符合國家需要,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英語的日常使用規范無關,排除D項。14.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從18世紀60年代起,歐洲棉紡織品市場擴大,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成為技術革新的內驅力,故C項正確。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歐洲棉紡織品消費主體逐漸從家庭轉向個人與資產階級著衣觀念和方式變革有關,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的國內市場的需求主要是進行技術革新,而不是加緊對外擴張,排除D項。15.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后拉美形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早在1823年,美國就拋出了獨占拉美的“門羅主義”,將拉美長期視為美國的“后院”。《里約熱內盧公約》的簽訂,說明美國想通過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建立軍事集團,把美洲國家控制在美國周圍。可見,美國依然遵循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基本理念,故D項正確。“維護了拉美的獨立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這一舉措意在維護美國在拉美的利益,排除B項;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對象主要為歐洲國家,排除C項。1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蘇聯經濟發展歷程,意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從1940年到1985年,蘇聯生產資料生產(甲類工業)比重居高不下,說明蘇聯始終沒有改變經濟結構畸形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傳統體制,故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變化,未涉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和全部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無法體現這一階段蘇聯的國民經濟是否處于發展狀態,排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工農業比重變化,無法判斷此時蘇聯是否逐步實現工業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經濟差距,排除D項。17.(1)因素:剝削制度壓迫;自然災害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地理環境惡劣。(4分)(2)目的:轉嫁經濟危機背景下大米積壓帶來的壓力;通過向中國傾銷大米獲取商業利益。(4分)影響:填補中國國內糧食缺口;密切了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進一步推動中國產品的商品化;擠壓中國糧商生存空間,威脅中國糧商的利益;壓低了國產糧食價格,沖擊國內糧食市場秩序;糧食入超限制了工業生產資料的進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任答兩點得4分)18.(1)簡要評價:中國古代考試制度經歷了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制度化、規范化的過程;考試在古代教育與選拔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并產生了深遠影響;科舉制度建立以后,考試的教育功能淪為政治功能的附庸;封建時期考試忽略個性化發展,強調思想專制。(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2)背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傳入;近代中國政治改革逐步推進。(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局限性:社會秩序混亂,改革難以持續;改革以模仿為主,缺乏本土性;統治者急于求成,不斷變換改革措施。(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19.(1)闡釋:“禮治”中的人本思想與現代中國法治建設中關注民生的觀念不謀而合;和諧是“禮治”思想體系的精神追求和終極價值目標,而現代中國法治建設要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禮治”思想中包含了“德治”思想,發掘、發展傳統“德治”思想并將其與法治相結合,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法治建設。(每點2分,共6分,言之有理亦可)(2)成就: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道路;全面啟動了法治中國建設,確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框架;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每點2分,答兩點得4分)(3)做法:去除傳統文化中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用“人治”對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產生警示作用;吸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將“禮治”與現代法治結合。(每點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0.[示例]看法:里根政府的冷戰政策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2分)闡述: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總統上臺后,處處與蘇聯為敵,打擊蘇聯。經濟上,里根政府企圖由“星球大戰計劃”挑起新的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經濟;軍事上,美國強硬地推行“戰略防御計劃”,擴大軍事開支,研制新式武器,把蘇聯拖入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技術競賽,消耗蘇聯的資源,拖垮蘇聯;意識形態上,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腐蝕蘇聯;在第三世界,美國處處以蘇聯為對手,到處圍追打擊蘇聯的代理人,使蘇聯陷入困境。蘇聯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將大量的資源用于加強國家安全。1981年蘇聯重工業投資占全部工業投資的88.5%,1981—1985年蘇聯消費品工業投資在國民經濟投資總額中的比重為4.3%,可見,軍備競賽和片面發展重工業直接導致蘇聯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這使本來就虛弱的蘇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另外,人民生活缺乏保障,加重了蘇聯的社會矛盾,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這些都為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10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