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西省晉城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 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西省晉城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 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試題
歷 史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圖1為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民居建筑演進剖面圖。這一演進實質上反映出我國北方
A.自然環境的變化 B.政治中心的遷徙
C.社會生產的發展 D.部落人口的增長
2.《漢書》記載:“(漢)惠帝拱己,高后(劉邦之妻)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睗h武帝晚年下詔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睂Υ私庾x最準確的是,這一時期
A.外戚干政逐漸常態化 B.黃老之術未真正推行
C.儒家和法家持續爭鳴 D.統治思想有民本傾向
3.唐代在包含“西山諸羌”在內的巴蜀之地設置了數以百計的羈縻府州,并將當地羌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的男子征募為兵,當地少數民族士兵數量維持在3萬到6萬之間。這些做法
A.造成了外重內輕局面
B.拓展了西部疆域范圍
C.推動了改土歸流進程
D.維護了巴蜀統治秩序
4.元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德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不以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免除)其賦役”。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
A.學習儒學治國思想 B.鞏固蒙古政權統治
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 D.推動蒙古漢化進程
5.清代前期,河北地區的“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年之豐歉,或糴之使來或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器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據此可知,清代前期河間地區
A.長途販運主導貿易 B.抑商政策較為松弛
C.農產品商品化普遍 D.區域貿易網絡形成
6.19世紀40年代末,晉商在漢口等南方市鎮紛紛開設票號(分號)。賬簿顯示,這些遠在南方的分號當時白銀收支平衡,具有較高的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其匯兌規模甚至高于京城分號。十余年后,部分票號受邀持續參與清廷的財政體制運轉。由此可推知,晚清晉商票號
A.成功抵御西方經濟侵略 B.遭到封建政府巧取豪奪
C.發揮一定經濟維穩功能 D.以報效國家為根本宗旨
7.武昌起義爆發后,一些在華外國人曾著書或撰文闡述他們對這場革命的看法(部分看法如表1所示)。這些看法
表1
提出者 看法
美國某傳教士 漢人已被滿人統治200多年,現在人們堅決地努力推翻這種不得人心的統治······或是將帝國變成一個像美國一樣的偉大共和國
法國某旅華教授 清朝統治制度落后······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王朝中最無能的一個,統治者 唯一的目標是向人民勒索金錢
英國某記者 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人們確信清政府已經是無可救藥了,愛國主義······已經占據了每個學生的靈魂,甚至連鄉下的農民也都滿腔愛國熱情
A.從列強的角度表達了支持革命的立場 B.從政治的角度揭示了革命爆發的緣由
C.從文化的角度肯定了民主觀念的傳播 D.從經濟的角度洞悉了清廷覆亡的根源
8.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撰文指出,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進行革命,“最大的對象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他們是“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必須先發動“農民從鄉村中奮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階級之特權”。毛澤東在此強調
A.農民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 B.工農武裝割據的緊迫性
C.無產階級應當領導革命斗爭 D.開展土地革命鞏固政權
9.《文藝突擊》是1938年創刊于延安的文藝類刊物。表2所示為《文藝突擊》中的文章摘錄。這些文章的發表意在
表2
文章 主要內容
《戰斗著》 頌揚了負傷仍不下火線的八路軍指揮頁
《鋼盔的新內容》 揭露了日軍劫掠鄉村的罪行
《馬輝》 刻畫了一名樂于奉獻、不畏犧牲的“犧盟會”會員
《文化人在戰斗著》 介紹了戰地文化工作進展
《給職工大隊的兄弟姊妹們》 歌詠了工人階級的團結與力量
A.記錄戰爭史實 B.豐富文藝生活
C.凝聚抗戰力量 D.宣傳黨的政策
10.1988年,國家科委制定實施了“火炬計劃”,計劃在一些基礎較好的高技術、新技術領域加快產業化進程,著重發展微電子、計算機、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機電一體化等重要領域。這一計劃出臺的重要背景是
A.國際科技競爭加劇 B.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
C.國內產業升級加快 D.“科教興國”戰略提出
11.考古證據表明,位于努比亞涅巴塔以南的艾爾·庫如的王室陵墓中,從約公元前10世紀開始就出現了以埃及象形文字符號書寫的人名。從公元前9世紀開始,努比亞國王的陵墓結構都由模仿埃及貴族墓葬樣式-上層的金字塔和下層的馬斯塔巴-組合而成。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這一時期
A.埃及對努比亞進行了文化侵略 B.努比亞與埃及文化的交流頻繁
C.埃及君主專制統治得到了加強 D.努比亞文化受到埃及文化影響
12.成書于13世紀的西歐著名農書《亨萊的田莊管理》提到:要注意種子的好壞,種子在9月29日前要同別人換種;地床要治松,實行壟作,犁壟要窄;要注意鋤草,人工除蟲和消滅病蟲害。這些記載反映了西歐莊園
A.農奴制度的發展 B.耕作工具的革新
C.精耕細作的要求 D.種植結構的變化
13.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俄國沙皇后,一度實行開明專制統治。她欣賞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哲學思想,并將其運用在立法之中。她還贊助俄國的藝術、文學和教育,招募瑞士、德國、瑞典等國的著名科學家。這表明她在位時期的俄國
A.科學文化空前繁榮 B.啟蒙思想得到傳播
C.開啟了近代化歷程 D.擺脫國家落后局面
14.1852年,時任英國首相將殖民地形容為“吊在我們脖子上的磨盤”;1860年,有人致信當時的首相,要求政府放棄除印度和英國在地中海的領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此時不少英國當權的政治家認為,殖民地的“解放”是一件不可避免且有益的事情。上述極端言論出現的背景是
A.亞非民族解放運動愈演愈烈 B.工業革命改變資本利益取向
C.啟蒙運動宣揚人人平等觀念 D.英國國力下降導致外交收縮
15.1943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爐邊談話中指出:“英國、俄國、中國和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边@從側面反映出
A.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
B.盟國的軍事合作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信心
C.中國抗戰扭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
D.美國企圖主導戰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構建
16.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4年5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人數達1.2億,再創歷史新高。聯合國難民署官員表示,許多人因新爆發和仍在持續的沖突被迫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這表明聯合國難民署
A.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 B.呼吁國際多方力量投入難民救濟工作
C.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D.尋求解決地區沖突和難民問題的辦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史料 史料出處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初于廣州置司······凡大食、古邏、閣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烏構、蘇木之物 《宋會要·職官》
市舶司全藉蕃商來往貨易。而大商蒲亞里者,既至廣州,有右武大夫曾納利其財,以妹嫁之。亞里因留不歸 《宋會要·職官》
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 北宋《萍州可談》
宋時廣州城“舟行陸走,咸至州而輻湊焉” 南宋《嶺外代答》
廣州自祖宗以來,興置市舶,收課入倍于他路。每年發舶月分,支破官錢,管設津遣,其蕃漢綱首、作頭(即工頭)、梢工等人,各令與坐,無不得其歡心。非特營辦課利,蓋欲招徠外夷,以致柔遠之意 《宋會要輯稿》
(1)根據材料,歸納宋代廣州城市的特點。(6分)
(2)結合所學知識,從城市經濟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9年,美國杜魯門政府頒布的《援助落后地區經濟開發計劃》成為美國援助非洲的依據,而美國對非洲的援助面臨著蘇聯與前宗主國的競爭。20世紀60年代,大量非洲國家獨立,美國加大了援助力度,援助額占美國對外經濟援助比重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1%提升至1963年的10%。美國自1961年開始實施“糧食用于和平”計劃,這使得大量援非資金被用于購買美國的糧食。
-摘編自許亮《美國援助非洲政策評析》
材料二
中國在成立之初就重視對非洲的援助。周恩來曾指出,“要采取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使工業援助與農業援助相結合”。這種做法在當時十分罕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幫助許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建設工業項目,如幾內亞卷煙火柴廠項目、贊比亞某紡織廠項目等。20世紀80年代,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建了一批大中型項目,如1981-1983年中國在贊比亞銅帶省建立了欽戈拉玉米磨粉廠,年產量6萬噸,減少了贊比亞多地對進口精玉米粉的依賴。又如,從1985年起,在盧旺達某水泥廠,中國企業派遣中高層管理者以及核心技術工人代理生產經營業務,并在各個管理和生產環節培訓當地人員,在五年合同期內全部收回投資并上繳利稅。
-摘編自宋微《中國對非援助70年-理念與實踐創新》
(1)根據材料一、二,對比20世紀中后期中美兩國援助非洲的差異。(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50-80年代中國大力開展對非援助的原因和意義。(8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1492)出身經營銀行業的美第奇家族,20歲起成為佛羅倫薩的實際統治者。洛倫佐在美第奇宮為米開朗琪羅安排了房間,像照顧自己的家人一樣關照他。米開朗琪羅可以和洛倫佐的孩子或是其他任何尊責的客人同桌吃飯,洛倫佐對待他也總是十分尊敬······為了讓米開朗琪羅可以幫其父親貼補家用,他每個月付給米開朗琪羅的薪水高達5個達科特。
材料二
洛倫佐從來不允許道德上的顧慮阻礙他的政治前途和個人野心。他先是挪用了指定他為監護人并委托他代管的兩個堂弟的基金,總數超過五萬五千弗羅林幣。到1485年,這兩個男孩兒成年向他索要欠款時,洛倫佐無力償還,便把自己某處別墅和一些地產過戶給他們作為補償,但其堂弟們仍聲稱這并不足以完全彌補他們的損失。此外,洛倫佐還私自動用國庫的錢財。在他去世后,他的繼承人被判定要歸還超過七萬五千弗羅林幣的債務,這些債務都是洛倫佐“未經任何法律和官方許可就私自支取而給公眾造成的損失”。
材料三
“如果佛羅倫薩注定要被暴君統治,那絕對找不到比洛倫佐更優秀、更令人愉快的人選了”的觀點在佛羅倫薩城里絕對不乏支持者,特別是那些相對貧困的人們。對他們而言,洛倫佐是不是專制者并不重要。在他的統治下,他們能吃飽飯,能有激動人心的公共節日,而且能享受到-或者說大部分人能享受到-公平正義。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英]克利斯托夫。赫伯特《美第奇家族興亡史》
(1)根據材料,概括洛倫佐的主要事跡,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他成為佛羅倫薩實際統治者的歷史背景。(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洛倫佐在佛羅倫薩的統治。(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摘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圍繞“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點明確,史實充分,條理清晰,表述成文。)
歷史參考答案
1.C【解析】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建筑,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從穴居到高臺建筑的變化,先民對梁柱的設計日益復雜,對于地基對高層建筑物的支撐作用認識愈發深刻,這集中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故選C項;圖中的一系列變化,是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表現,并不能反映自然環境的變化,故排除A項;姜寨遺址和半坡遺址還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尚未出現私有制和社會分化,并不存在所謂政治中心,故排除B項;具有復雜梁柱結構的高臺建筑的出現,并不是由人口增長導致的,故排除D項。
2.D【解析】本題考查西漢統治思想,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漢初統治者面臨楚漢戰爭后社會凋敝的狀況,敦行黃老思想,強調與民休息,漢武帝鑒于對匈奴及西域(大宛)等地的持續戰爭,也將與民休息作為其統治后期的基本治國方針,這體現了西漢統治思想的民本傾向,故選D項,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呂后攝政,無法說明外戚干政逐漸常態化,故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爭鳴,故排除C項。
3.D【解析】本題考查唐代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素養。唐代這些做法穩定了中央政府在巴蜀地區的統治,一定程度上節省了軍費,充實了抵御周邊民族襲擾的能力,故選D項;這些做法不會直接導致外重內輕局面,故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隨著吐蕃、南詔的發展,唐代的西部疆域并未拓展),故排除B項;唐代在羈縻府州大量任用土官,并未實施改土歸流,故排除C項。
4.B【解析】本題考查元代選官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政權征服中原后,需要適應中原地區的統治。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元朝政府能讓更多熟悉中原文化和治理方式的人進入統治階層,擴大統治基礎,同時,免除中選者的賦役可贏得民眾支持,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故選B項;雖然考試內容涉及儒學,但材料中這一舉措的目的是選拔人才以鞏固統治,而非單純學習儒學治國思想,故排除A項;此時蒙古政權人才選拔制度處于初創階段,并非完善,故排除C項;這一舉措確實推動了蒙古漢化進程,但這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故排除D項。
5.D【解析】本題考查清代商品經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從材料可知,河間地區商人所販貨物來自南京、蘇州、衛輝等不同地區,涉及繒、粟、鐵等多種品類,這意味著河間與多地存在商業往來,不同區域間通過商品流通構建起了貿易聯系,說明區域貿易網絡正在形成,故選D項;材料雖呈現了長途販運現象,但未提及長途販運在當地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主導”一詞缺乏依據,故排除A項;清代前期依然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政府對商業活動仍有諸多限制,“抑商政策較為松弛”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項;材料僅提到販粟這一農產品貿易情況,據此不能得出農產品商品化“普遍”的結論,C項以偏概全,故排除C項。
6.C【解析】本題考查晚清的晉商票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反映了晉商經營金融業務的能力,且其能力得到清政府的認可和利用,由此可推知,晚清晉商票號對穩定在太平天國運動沖擊下的金融持續和緩解晚清財政危機發揮了一定作用,故選C項;A項的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A項;晉商參與清廷的財政體制運轉,并不是被巧取豪奪,相反,晉商的票號還能通過依附官方而更穩定地獲利,故排除B項;晉商票號以盈利為根本宗旨,故排除D項。
7.B【解析】本題考查武昌起義,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材料中的這些看法,透露出當時旅華外國人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民眾革命傾向增強的認識,揭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的緣由,故選B項;這三人的身份無法代表列強的官方立場,故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民主觀念在中國的傳播,故排除C項;清政府向人民勒索金錢,并不是清廷覆亡的經濟根源,故排除D項。
8.A【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毛澤東認為在經濟落后的中國,地主階級是國內統治階級和國外帝國主義的堅實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需先發動農民打倒地主階級,這突出了農民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作用,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農民階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非無產階級對革命斗爭的領導權,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開展土地革命鞏固政權問題,故排除D項。
9.C【解析】本題考查抗戰時期的文藝,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些文章通過塑造英雄形象、揭露敵人暴行、頌揚各群體貢獻,旨在激發民眾的抗戰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共同抗敵的合力,故選C項;這些文章帶有鮮明的價值導向(頌揚、批判、號召),并非客觀記錄抗戰史實,故排除A 項;抗戰時期的文藝刊物以政治動員為首要任務,并非以豐富文藝生活為目的,故排除B項;這些文章未直接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具體政策,故排除D項。
10.A【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科技事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美國、歐洲等紛紛推出相關科技發展計劃,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等。中國實施“火炬計劃”是為了在高技術、新技術領域加快產業化進程,提升自身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以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挑戰,故選A項;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排除B項;“火炬計劃”有利于推動國內產業升級,但國內產業升級加快是其實施的結果而非背景,故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D項。
11.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埃及與努比亞的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從約公元前10世紀開始出現用埃及象形文字符號書寫的人名,公元前9世紀努比亞國王的陵墓結構模仿埃及貴族墓葬樣式,這些表明努比亞在文化方面受到了埃及文化的深刻影響,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努比亞對埃及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并非埃及對努比亞文化的侵略,故排除A項;僅憑材料中努比亞在文字和陵墓結構方面對埃及的借鑒,不能得出雙方文化交流頻繁的結論,故排除B項;材料主要描述了努比亞與埃及的文化聯系,沒有體現埃及君主專制統治加強的相關信息,故排除C項。
12.C【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后期西歐莊園的特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材料對田莊管理提供了精細化的系統指導,可以反映出當時西歐莊園主和農學家對莊園生產具有精耕細作的要求,故選C項;材料無法直接反映農奴制的運行狀況,故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耕作工具和種植結構,故排除B、D兩項。
13.B【解析】本題考查18世紀俄國的啟蒙思想,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葉卡捷琳娜二世欣賞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并試圖將這些哲學思想納入立法,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啟蒙思想的一種傳播和實踐,說明在其統治時期,啟蒙思想公眾號三晉高中指南在俄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故選B項;僅從她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不能得出當時俄國科學文化空前繁榮的結論,故排除A項;俄國近代化歷程是從彼得一世改革開始的,故排除C項;俄國在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與西歐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故排除D項。
14.B【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與英國殖民傾向,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和第一次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成為國家政治的領導力量,此時英國資本獲利主要來源于工業利潤,而非對殖民地的直接掠奪,且保留殖民地政治實體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因而此時出現了改變傳統殖民方式的極端言論,故選B項;當時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尚未大規模興起,故排除A項;啟蒙運動宣傳人人平等與這些極端言論出現的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當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尚未爆發,英國正處于政治、經濟影響力的鼎盛時期,故排除D項。
15.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素養。羅斯福將中國列為四大軍事大國之一,強調其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重要性,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人民抗戰信心的表述,故排除B項;扭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是多個戰場的共同努力以及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等多種因素產生的結果,并非僅由中國抗戰決定的,C項夸大了中國抗戰的作用,故排除C項;材料中羅斯福強調了四大國團結合作以維護和平,沒有明確體現出美國企圖主導戰后國際秩序的信息,故排除D項。
16.A【解析】本題考查聯合國與難民問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材料指出聯合國難民署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可見聯合國難民署致力于解決全球難民問題,故選A項;材料未顯示聯合國難民署呼吁國際多方力量投入難民救濟工作,故排除B 項;聯合國難民署的主要工作是針對難民的救助和安置等,并非直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故排除C項;在材料中看不出聯合國難民署尋求解決地區沖突辦法的的舉動,故排除D項。
17.(1)特點:對外貿易發達;外商聚居;商業繁榮;對外貿易得到政府鼓勵;存在中外民族通婚情形;城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6分,答出三點即可)
(2)示例
觀點: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與變革。(1分)
論述:從商業活動看,宋代廣州等城市的海外貿易使大量外來商品流入,如香藥、犀象等,豐富了城市商品種類,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從經濟結構角度看,海外貿易的興盛促使城市經濟中商業比重上升,像廣州因市舶司稅收“倍于他路”,商業對城市經濟的貢獻愈發顯著。從城市功能變化方面看,以廣州為例,因海外貿易發展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同時,海外貿易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如造船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城市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人口聚集,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經濟繁榮。(4分)
總之,中國古代海外貿易與城市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1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
18.(1)差異:目的不同,美國以同蘇聯爭奪中間地帶為目的,中國以鞏固亞非民族解放運動成果,促進第三世界國家共同發展為目的;方式不同,美國側重于直接提供金錢或產品,中國重視幫助非洲國家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對本國企業的影響不同,美國援非資金被大量用于購買美國產品,間接帶動了美國企業的發展,中國企業派出大量優秀管理者和核心技術工人,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這些企業短期內的發展利益;援非政策的延續性,美國對非援助受政黨政治影響較大,存在波動,中國對非援助的穩定性、政策延續性強。(6分,答出三組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鞏固新政權和擴展外交空間的需要;中國同非洲國家具有相似的歷史經歷和共同(反帝、反殖民、反霸權主義)的政治訴求;非洲具有經濟獨立發展的訴求,但西方國家的援助往往帶有新殖民主義特征。(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義:促進了非洲經濟的發展,減少了非洲國家對列強的經濟依賴;增進了中非友誼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凸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為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了經驗借鑒。(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主要事跡:資助文藝復興藝術巨匠;為實現政治野心大肆挪用公私款項;極力改善佛羅倫薩公共文化服務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2分,答出兩點即可)
歷史背景:商業資本主義興起,金融業發展迅速;西歐城市自治深入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富裕市民的政治參與度提升;人文精神復興并得到大力傳播;教會權力受到一定抑制,世俗權力呈現擴張趨勢(出現建立民族國家的呼聲)。(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評價:助推了文藝復興的蓬勃發展;塑造了佛羅倫薩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了公共福利,維護了社會公正);但他在職期間在經濟上存在違規、違法行為,不利于維護資產階級的商業道德和官員的政治操守;統治方式具有專制特征,不符合自治城市政治民主化的潮流。(6分,答出三點即可,對進步性和局限性須都有涉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論題:新文化運動與中國近代轉型。(2分)
闡述:1915年,中國正處在辛亥革命后的歷史十字路口。雖然君主專制已被推翻,但軍閥割據、復辟思潮暗流涌動,傳統文化中的封建倫理仍禁錮著民眾思想,救亡圖存與社會轉型陷入瓶頸。在此關頭,新文化運動悄然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敏銳意識到,封建文化是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1915年《青年雜志》(后更名《新青年》)創刊,陳獨秀在發刊詞中疾呼“青年如初春,如朝日”,號召以“民主”與“科學”重塑國民精神。李大釗批判“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以“吃人”二字撕開禮教偽善面具,揭露封建文化對人性的摧殘。這場文化批判不僅動搖了舊制度的合法性根基,更喚醒了民眾對個性解放、權利平等的渴望。
新文化陣營在批判舊文化的同時,積極引入西方現代思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尋找新的救國道路提供了理論武器。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深受新文化熏陶的青年學生率先覺醒,發起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影響了中國的政治走向和社會發展方向。從文化批判到社會革命,新文化運動完成了從“思想先導”到“實踐轉向”的歷史跨越。(9分)
總之,在近代中國的危亡時刻,文化以其先導性力量,點燃了社會變革的火炬,照亮了民族復興的道路。(1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學生還可以選取春秋戰國時期、改革開放初期等歷史節點,論題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對華夏文明的塑造”“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與中國現代化轉型”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依兰县| 弋阳县| 新干县| 郁南县| 桦南县| 皋兰县| 成都市| 天津市| 仁布县| 文化| 苍梧县| 德阳市| 山阴县| 丰镇市| 麻江县| 盐源县| 洱源县| 防城港市| 连州市| 平顶山市| 赫章县| 明水县| 巧家县| 偏关县| 玉溪市| 神池县| 剑阁县| 曲阳县| 揭西县| 永宁县| 建湖县| 泸溪县| 新疆| 丰城市| 永善县| 高密市| 乐陵市| 台东县| 什邡市|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