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高2025屆高三第八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根據《周禮·秋官·小司寇》的記載:在處理疑難案件時,“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日訊群吏,三曰訊萬民(國人)。”據此可知西周司法審判的“三刺”制度A.保證了司法的公平公正B.帶有一定的原始民主色彩C.開創律令儒家化的先例D.是中國古代成文法的開端2.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時,因渡江遇大風而遷怒湘君,下令“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但《岳麓書院藏秦簡(伍)》相關律令卻記載秦始皇對湘山的樹木采取了保護措施,下詔“皆禁勿伐”。根據上述信息,下列認識正確的是A.司馬遷的敘述意在塑造秦朝暴政的歷史形象B.秦簡作為第一手史料足以推翻《史記》的敘述C.需要進一步豐富史料對比研究才能得出結論D.秦簡文獻的解讀不能反映秦朝社會真實狀況3.駱駝古稱“橐駝”,是西北地區常見的牲畜,也是重要交通運載工具,駱駝形象大量出現在西北地區的墓葬壁畫中。下列兩幅不同時期壁畫中典型駱駝形象的變化反映出A.絲綢之路上貿易的興衰變化B.民族交融程度的不斷加深C.中原王朝加強對西域的管理D.西北地區畜牧業迅速發展4.據宋代地方志記載:“莆陽(今福建莆田)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后以其靈著,多于海洋之中,佑護船舶,其功甚大,朝廷加封靈惠圣妃”。元代統治者加封為護國明著天妃,在沿海各地設廟,將祭祀活動納入國家典禮。這一現象說明宋元時期A.統治者實行開放包容的宗教政策B.朝廷維護儒學正統地位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上升D.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5.下表呈現了廣西地區不同地理要素在清政府繪制的康熙《皇輿全覽圖》(1717年繪制)與《乾隆十三排圖》(1760年繪制)中的數量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繪圖技術的改進B.區域經濟的發展C.人口數量的激增D.行政治理的深化6.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進出口貨物關稅稅率約為5%左右,且“非經兩國同意不得修改”。有學者指出,這種“協定關稅”制度使晚清中國猶如“無閘之水,任人汲取”。該評價主要揭示了當時中國1843年前后主要進口商品稅率對比(選自《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商品 舊稅率(%) 新稅率(%)棉花 24.19 5.56棉紗 13.38 5.56二等白洋布 32.53 6.95A.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的意愿B.關稅主權喪失加劇經濟依附C.已經成為列強商品傾銷地D.傳統朝貢貿易體系已經瓦解7.1904年張之洞創作《學堂歌》“天地泰,日月光,聽我唱歌贊學堂......孝父母,尊君上,更須公德聯四方。教體育,第一樁,衛生先使民強壯。教德育,先蒙養,人人愛國民善良。教智育,開愚氓,普通知識破天荒。物理透,技藝長,方知謀生并保邦。學文理,文理暢,方解經史古文章。”歌詞反映出A.教育改革的多元理念B.對西方文化的全面引進C.維護儒學的正統地位D.科舉制度已經徹底廢除8.陜甘寧邊區農民吳滿有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開墾荒地,飼養牧群,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被評為邊區第一名農業勞動英雄。1943年《解放日報》發表題為《開展吳滿有運動》的社論,樹立勞動英雄典型,號召邊區農民努力生產,勤勞致富。這一做法有利于A.推廣農業合作社的經驗B.配合土地改革政策實施C.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構建新型社會動員模式9.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與黨外人士開展協商合作;1946年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通過和平建國綱領;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協商建國大業。上述史實說明A.統一戰線確保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B.民主黨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關鍵力量C.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D.重慶政協會議召開標志人民政協制度的建立10.1984年,國務院出臺規定:工業生產資料屬于企業自銷的和完成國家計劃后的超產部分,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百分之二十幅度內,企業有權自定價格,或由供需雙方在規定幅度內協商定價。該項規定旨在A.利用市場機制激發企業活力B.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C.鼓勵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D.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11.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考古遺址在1982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右圖是在昔蘭尼廣場中心發掘出的宙斯神廟,建于公元前6世紀,它可以與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相媲美。可以與該遺址相互印證的史實是A.腓尼基人的海洋貿易B.古希臘人的海外殖民C.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D.羅馬帝國的軍事征服12.中世紀英格蘭有王室法庭,封建領主法庭與地方自治法庭三套各自不同的司法系統。12世紀,亨利一世建立御前會議,在全國巡回審理、聽取訴訟并監督地方法庭。亨利二世創建了皇家法院,引入陪審團制度,王室法官從倫敦出發在各地巡行審判,回到倫敦后互相交流審判心得,統一審判標準。這些做法的直接影響是A.推動了普通法的形成B.導致近代民族國家誕生C.動搖了天主教會權威D.促進了大陸法系的確立13.1785年,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頒布《貴族權利、自由和特權詔書》,宣布貴族擁有農奴的支配權、土地資源的壟斷權、開辦工廠的經營權、自由外出的學習權等特權。同時,她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頒布法令,宣布工商業自由,取消貿易的限制。這些措施A.沖擊了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B.導致俄國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C.利于鞏固擴大沙皇統治基礎D.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14.如圖為1896年德國慕尼黑某雜志刊登的一副漫畫,該漫畫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是A.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不斷高漲B.帝國主義列強在非洲的侵略野心C.拉美面臨繼續民主革命的任務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5.下表為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變化情況(1929-1933年,單位:百萬美元)。據此推知國家 1929年出口 1933年出口 跌幅(%) 1929年進口 1933年進口 跌幅(%)加拿大 948 300 68% 515 200 61%英國 840 240 71% 390 110 72%法國 230 80 65% 290 90 69%日本 430 190 56% 260 100 62%東南亞 < 150 60 60% 180 70 61%*東南亞數據主要包括荷屬東印度(今印尼)和英屬馬來亞。A.世界大戰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B.美國開始喪失世界優勢地位C.國家干預經濟成為各國的共識D.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經濟危機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55分。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宋代著作者和民間出版機構保護版權的要求日益強烈。北宋李覯作品遭人盜印,內容“甚差謬”,“心常惡之”。蘇軾也憤慨于詩文被盜版,“不惟有脫誤,其間亦有他人文也”。南宋許多書籍刻本中都能找到“已申上司”“國子監申報,不得翻版”的字樣,部分書中還附有官方發布的禁止翻刻公告。南宋浙本《新編四六必用方輿勝覽》錄有福建、兩浙轉運使司聯合發布的公文,強調此書“乃是一生燈窗辛勤所就,非其他剽竊編類者可比”,盜版“或改換名目,或節略文字,有誤學士大夫披閱,實為利害”,一經發現,經出版方申請,在閩浙兩地均會受到懲處。段昌武《叢桂毛詩集解》中錄有臨安行在國子監發布的公據,指出福建、兩浙轉運使司在收到出版方檢舉后,會對盜版“追板劈毀,斷罪施行”。-整理自郭孟良《中國版權問題探源》等材料二歐洲最早的專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紀,為鼓勵發明創造,封建君主往往授予技術發明人特權,使他們能夠在一定期限內獨家經營某些產品。12世紀以來,行會的壟斷限制了國外先進技術進入英國,為此國王常向外國技術授予保護,使其能在英國境內自由經營并為英國培訓技術工人。例如,1236年英王亨利三世授予一位波爾多市民色布制作技術15年的壟斷權,1331年愛德華三世對佛蘭德斯人約翰·肯普的紡織、漂染技術授予保護。授予專利權也是封建君主給予恩賜的一種手段,皇室濫發專利,甚至將油鹽醬醋和淀粉也作為授予專利權的對象,有時還用以封賞寵臣,“在有的地方,將鹽的價格從16便士每蒲式爾提高到14先令每蒲式爾”。1610年詹姆斯一世被迫宣布廢除先前授予的所有專利權的效力。-摘編自徐海燕《近代專利制度的起源與建立》材料三真正將西方專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國的是洪仁玕,《資政新篇》中對專利制度作了比較詳盡的闡釋,確定專利制度的核心是“益民”,區分了不同的保護期限和獎勵,“器小者賞五年,大者賞十年,益民多者年數加多”。而后,薛福成也多次撰文論述專利保護的重要性,“如有能制新奇便用之物,給予憑單,優予賞賜,準獨享利息若干年,不許他人仿制。”1895年,康有為在《請勵工藝獎創新折》中指出,“勸勵工藝,獎募創新”是“智民富國”之首道,建議“創新器者,酌其效用之大小,小者許以專賣,限若干年,大者加以爵祿,未成者出帑助成”。1898年,光緒帝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揭開了近代中國專利立法的序幕。-摘編自姚秀蘭《近代中國專利立法論》材料四20世紀末,我國此前制定、實施的知識產權專門法律暴露出一系列缺陷。1992年《專利法》迎來了第一次修改,取消了全民所有制單位與非全民所有制單位“持有”與“所有”專利的區分,并實現了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公約的接軌。2001年《著作權法》進行了大規模修訂,刪除了一些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條款,擴大了著作權的保護范圍。同年《商標法》也做了重大修改,加強了對商標專用權的保護,建立了注冊馳名商標制度,為鼓勵我國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和保障措施。摘編自馮曉青《中國70年知識產權制度回顧及理論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版權保護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評價中世紀至近代早期英國的專利制度。(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學者專利保護思想產生的背景。(6分)(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知識產權專門法律修訂的意義。(6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和主觀運動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黑格爾認為東方的文明是古老的,同時也是停滯的。......我們認為,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的實質,恰恰在于其所具有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中國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期間有過許多光輝燦爛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在于它歷經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于它屢經考驗而能活潑地生存下來。-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導論》根據材料,圍繞中國文明的發展自擬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1分)材料一19世紀初,拉美國家的獨立運動受到歐洲國家的干預,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國情咨文,主要內容有美洲已經獨立的國家不再被歐洲國家當作殖民對象;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歐洲同樣不得干預美洲事務。這項咨文包含的原則就是通常所說的“門羅主義”。......20世紀初,針對當時已經改變了的國際現狀,美國對拉政策從領土擴張轉向對拉美內政的干涉。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但其所帶來的野蠻干涉引起了拉美各國人民的憤慨。羅斯福的繼任者塔夫脫因而改變策略,鼓吹“金元外交”,從而扼住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20世紀30年代,美國再次調整拉美政策,富蘭克林·羅斯福在任期間推行睦鄰政策,成立專門的進出口銀行,給拉美各國提供貸款,以擴大貿易。摘編自陳海琪《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的演變》材料二根據聯合國發布的相關數據,2024年拉美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2.1%,遠低于同期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速。在經濟增長乏力的同時,拉美國家始終未能擺脫“初級產品出口依賴癥”,這與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關。長期以來,發達國家通過技術壟斷、金融霸權等手段,使拉美的經濟發展長期被限制在舊秩序中,加劇了其經濟的脆弱性。與此同時,20%的人口占據了80%的社會財富,而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長期停滯,社會問題日益加劇。盡管多國很早便開始嘗試經濟結構改革和工業化,但左右翼政府“你方唱罷我登場”,經濟改革往往流產。-摘編自楊嘯林《拉美經濟亟待深層次結構變革》材料三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伙伴,在石油、礦產、港口、通信等諸多領域與拉美展開廣泛合作。由于中拉貿易額與美拉貿易額的差距逐步縮小,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同中國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如此,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國為拉美提供的政府間貸款總額超過了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拉丁美洲開發銀行對拉貸款的同期水平,且中國提供的資金不附加任何條件,為其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在發展理念上,中拉合作不僅注重經濟增長,還涵蓋收入分配、環境可持續、社會穩定等方面。隨著“中國一拉共體”論壇的建立及一系列戰略合作文件的達成,使中拉關系從整體合作邁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新階段。-摘編自王飛《美國介入中國與拉美經濟合作:動因、方式及影響》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對拉美外交政策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拉美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境。(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與拉美國家合作的積極意義。(6分)重慶市高2025屆高三第八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選項 B C A C D B A D C A B A C B D1.B【解析】“三刺”制度通過訊群臣、訊群吏、訊萬民處理疑難案件,無法確保司法絕對公平,A選項錯誤。處理疑難案件時,“三刺”制度會咨詢群臣、群吏及萬民意見,民眾得以參與可法討論,這體現出對民眾意見的重視,具有一定原始民主色彩,B選項正確。律令儒家化是法律融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過程,西周時儒家思想尚未成體系,C選項錯誤。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被視為中國古代成文法開端,D選項錯誤。2.C【解析】僅從這一個事例不能斷定司馬遷意在塑造秦朝暴政形象。秦簡雖是第一手史料,但不能僅憑它就絕對推翻《史記》敘述,不同史料可能反映不同方面情況。因為兩種史料記載矛盾,所以需要更多史料對比研究,以更全面準確地了解歷史真相,C選項正確,。秦簡文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秦朝社會真實狀況,只是需要綜合其他史料分析,D選項錯誤。3.A【解析】魏晉時期牧駝圖體現駱駝在當地畜牧生活場景中,唐代胡人牽駝圖,胡人多為絲綢之路貿易參與者,駱駝是重要運輸工具,從魏晉到唐代壁畫中駱駝形象變化,反映出絲綢之路貿易從相對不活躍到繁榮的興衰變化,該項正確。僅從駱駝形象變化難以直接體現民族交融程度不斷加深,缺乏足夠依據,排除B選項。材料未涉及中原王朝對西域管理措施等相關內容,C選項錯誤。壁畫重點在駱駝形象及用途變化,不能直接得出西北地區畜牧業迅速發展,排除D選項。4.C【解析】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東南沿海地區航海活動頻繁。古代航海活動有極大風險,對林默(天妃、媽祖)的崇拜符合民眾心理慰藉的需要,這種民間信仰被官方認可,納入國家典禮充分說明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上升。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問題,更沒有體現開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故A錯誤。對媽祖的祭祀禮遇不能反映女性社會地位提高,也不符合宋元時期的史實,D錯誤。5.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從康圖到乾圖歷時約50年左右,圖中地理要素山、村、鎮數量大幅增加,土州數量小幅下降。若技術提升,理論上所有要素的標注都應更精確,但土州數量反而減少,幾“山”的激增遠超技術誤差范圍,排除選項A。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能夠推動村、鎮聚落的增長,但是,五十年的時間跨度能否發生如此巨變需要存疑;此外,人口與經濟發展無法解釋表格中山的增長與土州的減少,排除B、C選項。通過行政治理的深化,具體表現為改土歸流政策(土州減少)與基層管理強化(政府直接管控的山、村、鎮增加),這全面解釋了“山、村、鎮、土州”數量的變化,故選D。6.B【解析】《五口通商章程》是英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并非中國主動融入世界市場,所以A選項錯誤;材料中并未體現中國已經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地,也沒有體現朝貢貿易體系的瓦解,故CD排除。關稅自主權喪失,使得中國經濟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當中,加劇了中國對外的經濟依附程度,故選B。7.A【解析】材料中展示了清末新式學堂的教育改革,其中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也休現了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展示出教育改革的多元理念,故選A。從這一個例子不能看出對西方文化的全面引進,故不選B。材料中也沒有看出維護儒學正統地位的表現,故不選C。科舉制度徹底廢除是1905年,故排除D。8.D【解析】題干以抗戰時期中共在邊區經濟政策為背景,樹立典型塑造“邊區新式農民”形象有重要的統戰和宣傳意義,體現了抗戰時期中共群眾動員策略,故正確選項為B土地改革時間錯誤,A與材料中信息沒有直接關系,該項做法不涉及統一戰線。9.C【解析】材料體現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協商民主政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故選C。新民主主義革命并非山統一戰線確保勝利,故A錯誤。B選項從材料中不能得出,D選項史實錯誤。10.A【解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材料中并無此反映,故選項B 錯誤;材料中并未體現鼓勵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故不選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不是材料中規定的側重點,故不選D。企業有權自定價格,可以利用市場來獲得額外收益,從而激發企業活力,故正確答案為A。11.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昔蘭尼廣場中心發掘出的宙斯神廟,建于公元前6世紀,它可以與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相媲關”,可知昔蘭尼遺址深受古希臘文明的影響,結合時間和地點可知古希臘人的海外殖民推動了文明的向北非地區的擴展,故選B。腓尼基人的海洋貿易與材料無關,排除A。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是公元前4世紀,羅馬帝國成立于公元前27年,時間不符,排除C、D選項。12.A【解析】亨利一世建立御前會議,實行巡回審判制度,亨利二世創建皇家法院,引入陪審團制度并進一步完善巡回審判制度,這些做法使英國逐漸形成了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推動了普遍法的形成,故選A。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16-19世紀,非直接影響,排除B。宗教改革動搖了天主教會權威,材料與C不存在邏輯關系,排除C。英國屬于英美法系,排除D。13.C【解析】葉卡捷琳娜二世實行“開明專制”,她一方面保障貴族特權,另一方面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這有利于擴大其統治基礎,故選C。葉卡捷琳娜二世名為“開明”,實則保守,她在位期間維護貴族特權,強化農奴制,旨在維護沙皇的專制統治,排除A。資本主義在俄國擴展指1861年農奴制改革,排除B。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始于1789年,排除D。14.B【解析】根據漫畫信息“大象、獅子、長頸鹿”等,可知是西方列強在非洲的侵略擴張,故選B,排除C。材料未體現民族獨立運動,排除A。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排除D。15.D【解析】根據表格信息,1929-1933年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都大幅度下降,結合所學可推知,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各國紛紛提高關稅,以鄰為壑轉嫁危機,反而加劇了經濟危機,世界局勢動蕩,故選D。材料與世界大戰無關,排除A。美國此時未占據世界優勢地位,更談不上“喪失”,排除B。國家干預經濟成為共識是在二戰以后,排除C。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答案】(22分)(1)主要采取文書、公告形式;重在保護學術價值(作品內容的完整、準確);具有個別性、局部性。(6分)(2)鼓勵發明創造,打破行會壟斷,促進技術進步;濫發專利破壞市場競爭,不利于經濟秩序的穩定。(4分)(3)民族危機加深,列強對華進行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西方專利制度傳入中國。(6分)(4)推動自主創新,激發企業活力;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掃清障礙。(6分)17.【答案】(12分)【解析】材料圍繞著中國文明的發展而展開,有兩種觀點:1.中國文明是古老的和停滯的;2.中國文明是不斷自我更新的。可以任選其一展開論述,也可以自擬一個新的觀點來論述,觀點應聚焦在中國文明是停滯的還是不斷更新的。示例論題:中國文明的傳承與創新適應了時代的要求。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社會出現大變革,秦朝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創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促進了國家的鞏固和統一。漢承秦制,設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隋唐時期為了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保證皇權有效運行,在繼承前朝制度的基礎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代董仲舒為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以大一統思想為基礎,融合道、法和陰陽五行家等諸家思想,形成了漢代新儒學,儒學成為主流思想。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統治地位被削弱,為了加強政治和思想統治,克服儒學自身的理論弱點,面對佛道挑戰,宋代理學家做出了又次理論創新,形成了理學。明清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儒學在自我批判和創新中,提出了經世致用的主張。總之,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文明總是在傳承創新中前行,并創造了更加輝煌的文明。18.【答案】(21分)(1)階段及背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國此時實力不及歐洲列強,借拉美獨立浪潮擴展自身勢力。“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關國進入壟斷階段,逐漸確立在拉關的霸權。“睦鄰政策”;美國需要穩定的海外市場緩解經濟危機以及團結拉美國家應對法西斯威脅。(階段及背景按照1+2給分,3點9分)(2)困境:經濟結構單一脆弱;貧富差距大,政治動蕩,社會問題頻發;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限制拉關發展;(6分)(3)意義:推動拉關國家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產業鏈,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構建新型國際秩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實踐樣本。(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