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
2024級高一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Ⅰ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 圖1、圖2是發現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距今約5000–6000年。壁畫中的場景可以用來說明當地( )
圖1婦女收割 圖2男子在放牧
A. 率先進行食物生產 B. 男性占據主導地位
C. 初步產生社會分工 D. 已經邁入階級社會
2. 據考古研究,距今10000—8000年的西亞地區,出現了原始畜牧業,人們開始大規模馴養羊等家畜。此后,在中亞、歐洲等相鄰地區也逐漸興起了相似的畜牧業模式,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畜牧模式在這些區域不斷傳承和發展,只是在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環境和資源情況又有所變化。這主要體現了( )
A. 文明傳播的單向性和發展性 B. 生產方式的封閉性和創新性
C. 經濟模式的本土性和連續性 D. 文化傳承的區域性和多樣性
3. 《漢謨拉比法典》對房屋買賣、土地租賃、借貸等交易行為進行了規范,確保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可預測性。法典還對婚姻和繼承等家庭事務進行了詳細規范。這說明《漢謨拉比法典》( )
A.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B. 全面沿襲古老的習俗
C. 重在維護商人的利益 D. 內容廣泛和程序繁瑣
4. 史學家齊世榮說,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許橫貫亞歐大陸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他意在強調( )
A. 帝國擴張推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B. 戰爭成為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和平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主流 D. 新航路開辟促進文明的傳播
5. 波斯帝國的貴族百姓都是國王的仆從,國王通過遍布帝國境內的道路、通訊系統,加強對地方控制。同時其境內亞美尼亞村莊和希臘人城市的歷史表明,公民權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選擇等內部的事務,都由村莊或者城市自主決定。這表明波斯帝國( )
A. 大力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B. 建立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
C. 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 D. 繼承了希臘城邦的政治遺產
6. 某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該制度出現于( )
A. 古代的南亞 B. 中古時期的西非 C. 古代的美洲 D. 中古時期的西歐
7. 有學者認為:“英國的王權在中世紀時并不軟弱。當時全國的行政、財政、司法機關均相當發達,其統治和剝削及于一般農民(包括農奴)。”“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該學者意在說明英國( )
A. 中世紀時王權高于教權 B. 議會君主制度得以建立
C. 王權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D. 由分裂逐漸走向了統一
8. 11至12世紀,歐洲城市興起了兩類不受教會控制的新型學校:一類是專門學習拉丁語的學校,另一類是學習閱讀、寫作、商業代數和簿記的學校。第二類學校不但常常人滿為患,而且經常會沖擊第一類學校的生源。這主要是因為歐洲( )
A. 文藝復興推動人性的解放 B. 工商業經濟的發展繁榮
C. 城市自治推動大學的興起 D. 封君封臣制度崩潰瓦解
9. 在完成龐大的法典編纂工作后,查士丁尼認為,《法典》《學說匯纂》和《法學階梯》配套,已能將既存社會生活關系囊括無遺,不必再行新的立法。但自公元534年至565年的31年間,查士丁尼又頒布敕令168項,對原有律書的某些條文進行解釋、補充。這體現了羅馬法( )
A. 固步自封 B. 趨時更新 C. 體系縝密 D. 兼收并蓄
10. 下圖是從寧夏固原北周墓葬出土的外國金幣,此類金幣及其仿制品在新疆、甘肅等地大量出土。金幣正面為皇帝查士丁一世左側半身像,頭戴王冠,身著鎧甲;背面為勝利女神立像,右手執一長十字架,銘文意譯為:VICTORIA(勝利),AVGGG(皇帝們),I(發行所記號),CON(君士坦丁堡)。這可用于佐證( )
A. 亞歷山大遠征促進希臘文化傳播 B. 羅馬帝國與東漢建立了官方聯系
C. 拜占庭帝國與東方貿易聯系密切 D. 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11. 基輔羅斯貿易的對象主要是波羅的海地區和拜占庭,其斯拉夫字母是對希臘字母的繼承與改造,而宗教則是拜占庭的東正教。據此可知,基輔羅斯( )
A. 致力于推廣希臘文化 B. 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C. 深受東羅馬帝國影響 D. 推動了東西方文化融合
12. 阿拉伯帝國的歷代哈里發和地方總督都重視城市建設,在城市中又特別重視設立市場。另外,政府修建許多重要商道,鼓勵自由貿易,建立了相當可靠的貨幣流通體制。這些舉措( )
A. 便利了商業活動開展 B. 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 完善了商業經營方式 D. 推動世界市場形成
13. 奧斯曼帝國在征服埃及后,保留了埃及原有的灌溉水利系統,同時任命當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領負責管理水利設施的維護與修繕,并且規定這些部落首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當地民眾進行水利工程的季節性調整,確保農業用水的穩定供應。這些做法( )
A. 加劇了帝國內部民族矛盾 B. 促進了帝國統治的穩定
C. 阻礙了埃及農耕文明發展 D. 減輕了埃及農民的負擔
14. 旃陀羅·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績,但除了銘刻和錢幣外,沒有留下其他文字記載。法顯的《佛國記》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為研究笈多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法顯的著作( )
A. 推動佛教產生不同的派別 B. 反映出笈多帝國控制印度全境
C. 佐證了南亞地區文明發展 D. 成為研究德里蘇丹的一手資料
15. 公元722年,新羅圣德王宣布實行丁田制,即國家把一定面積的土地授予15歲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終身占有,不得買賣、轉讓,永業田可以傳世;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調(貢物)。這些舉措( )
A. 體現了文明的交流互鑒
B. 廢除了貴族身份和經濟特權
C. 加劇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 瓦解了傳統經濟制度的根基
16. 有學者認為,事實上,不同地區獨立的“發明”了農業……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古代非洲人不會煉銅術,且不能獨立地將煉銅術應用到煉鐵問題的解決。考古證據顯示,東非的大湖區和乍得湖之間的地區,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間存在過早期的煉鐵活動,這時西亞技術尚未傳播到埃及。這一觀點( )
A. 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B. 認為非洲文明歷史悠久獨立發展
C. 意在說明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D. 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
17. 公元6世紀時,亞歷山大里亞的商人科斯馬斯在書中記載:當游歷到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時,他遇到了一些當地講希臘語的居民;他們學習希臘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與拜占庭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畢竟拜占庭帝國作為東方商貿的最大消費者,同樣也是阿克蘇姆人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此可知,阿克蘇姆王國( )
A. 在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融
B. 直接和東亞進行商品貿易
C. 促進津巴布韋國家的興起
D. 商業活動促進了文化交流
18. 有史著謂,達·伽馬從印度滿載而歸獲得豐厚利潤的消息,像“晴天霹靂”一樣震撼著威尼斯,可怕的預感籠罩石頭城。當時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記中寫道:“收到此消息的時候,整個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聰明的人都認為,這是他們聽過的最壞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預感”是指( )
A. 傳統商路將因新航路開辟而中斷
B. 價格革命會沖擊歐洲封建制度
C. “地圓說”的證實勢必動搖傳統信仰
D. 歐洲商業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變化
19.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帶領3艘船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巴倫支的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可見,巴倫支的航行( )
A. 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奠定基礎 B. 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C. 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 D. 促進了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
20. “在一個世紀里,西班牙的物價上升了約四倍,獲利最大的是商品生產的經營者,即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農場主、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還有繳納定額貨幣地租的富裕佃農。”材料所述的這種現象( )
A. 造就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
B. 引起了社會階層的變動
C. 促進了歐洲商貿中心的轉移
D. 壯大了封建地主的力量
21. 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主要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瓷器被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繁榮( )
A. 表明印度洋貿易地位日益衰落 B. 加速了拉丁美洲生產方式革新
C. 為英國工業革命準備經濟條件 D. 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
22. 美洲變種小麥是在由歐洲傳入的普通小麥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新品種。1750年以后,這種小麥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使得白面包不再是歐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材料著重強調,美洲變種小麥的交流與種植( )
A. 改善了歐洲民眾生活 B. 解決了歐洲饑餓問題
C. 緩解了歐洲貧富分化 D. 促進了歐洲階層流動
23.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熱衷于創作更加精細的肖像畫,通過精準的繪畫技巧來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個性特征。他們的肖像畫不僅還原了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呈現了個體的內心世界。由此可見,這類肖像畫( )
A. 凸顯了人文主義精神 B. 體現了理性批判的準則
C. 表達了反封建的精神 D. 擺脫了傳統宗教的束縛
24. 諺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情緒。“神父的口袋最深”、“離羅馬越近,基督徒越壞”是16世紀德國社會中流行的諺語。這些諺語( )
A. 反映人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 B. 深受古希臘羅馬人文主義影響
C. 改變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D. 導致基督教世界的又一次分裂
第Ⅱ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題(共52分)
25.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的法律只針對羅馬公民而言,居住在羅馬城的外邦人不享受法律所提供的保護,此為公民法。隨著接二連三的爭霸與擴張戰爭的進行,羅馬的統治疆域擴大,殖民城市的增多,臣民數量的遞增,軍團與當地民眾的矛盾凸顯,公民法已然不適用,因而逐漸形成了能夠適用于羅馬統治疆域內一切臣民的法律——萬民法。
——肖麗《羅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設及其影響》
材料三 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落實行政、征收賦稅的制度。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基督教不僅將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帶給西方社會,它還將一種新的社團組織、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嵌入羅馬國家以及后來的西歐日耳曼社會,從而造成了西歐社會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會共同體內,成長起相互平行的教權與王權。
——據叢日云《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整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與標志。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馬是如何對龐大帝國進行治理的 你如何理解文明擴張與世界帝國之間的關系
(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古西歐社會的特點。
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歷代統治者都比較注重先進文化的攝取.阿拉伯的統治者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七世紀時,日本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此時中國的隋朝和唐朝興起,朝鮮的新羅崛起,對日本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日本對朝鮮的幾次入侵都失敗,這使日本的大和政權的威信一落千丈,統治階級加強了對部民的剝削和奴役,激起了人民的強烈憤慨,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爭奪部民和土地的斗爭不斷,從而加深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了探索改革之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他仿造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王室和貴族對部民和領地的控制,把全國的土地和部民都作為天皇的土地和部民;實行班田制和租庸調制;改革中央體制,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并學習唐朝的農業和手工業.孝德天皇的年號叫大化,因此這次改革被稱為大化改新.
——摘編自賈建梅《唐朝文化對日本大化改新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說明其影響。
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經濟發展中心是指某一時期內經濟發展活躍、能影響和帶動世界發展的國家或地區,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和動力源。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中心并非一成不變,在政治、科技、文化、軍事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舊的經濟中心被新的經濟中心所取代,并不斷重復這一過程。
時代 說明
亞洲時代 亞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地中海時代 城市發展,各種貿易交往。帶動了地中海地區的經濟繁榮。
大西洋時代 標志是地理大發現及國際貿易網的形成。
太平洋時代 東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諸國生產力飛速發展,形成新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心。
——摘編自李振福《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與“北冰洋——太平洋時代”到來》等
圍繞“世界經濟發展中心”這一主題,從表中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
保密★啟用前
2024級高一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Ⅰ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題答案】
【答案】C
【2題答案】
【答案】D
【3題答案】
【答案】A
【4題答案】
【答案】C
【5題答案】
【答案】C
【6題答案】
【答案】D
【7題答案】
【答案】C
【8題答案】
【答案】B
【9題答案】
【答案】B
【10題答案】
【答案】C
【11題答案】
【答案】C
【12題答案】
【答案】A
【13題答案】
【答案】B
【14題答案】
【答案】C
【15題答案】
【答案】A
【16題答案】
【答案】B
【17題答案】
【答案】D
【18題答案】
【答案】D
【19題答案】
【答案】C
【20題答案】
【答案】B
【21題答案】
【答案】D
【22題答案】
【答案】A
【23題答案】
【答案】A
【24題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題(共52分)
【25題答案】
【答案】(1)前提: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 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標志: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
(2)治理措施:運用法律管理。關系: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大帝國興起以后,促進文化的交流發展。
(3)特點:具有地方自治的莊園制度;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度,地方上分裂割據;國王權力軟弱;基督教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王權和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26題答案】
【答案】(1)原因: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統治者的重視;重視人才;開放進取的文化政策;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對外貿易發達;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伊斯蘭教實行宗教寬容。(任答三點即可)
(2)背景: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亞的政治形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政權發生動搖;國內各階級矛盾加劇;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爭。(任答四點即可)影響: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促使封建生產方式的初步形成;加強了國力,促使日本開始從各個方面學習唐朝文化,并積極開展文化交流。(任答三點即可)
【27題答案】
【答案】角度一:世界經濟發展中心最早出現于亞洲。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均位于亞洲。
古代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耕作技術先進,農耕經濟高度繁榮。通過陸地、海上絲綢之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貿易網絡,中國的對外貿易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到宋元時期,中國已經發展為世界對外貿易最強大的國家。
阿拉伯帝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度,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逐漸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當西方處于文明衰落的“黑暗中世紀”時,亞洲地區的文明仍在繼續向前發展。但由于采取閉關鎖國的國家政策、錯失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西方列強的殖民掠奪等原因,亞洲國家已逐漸走向沒落,漸漸淡出世界舞臺中心,喪失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
角度二:11世紀至15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地中海沿岸。
歐洲經濟在“黑暗中世紀”后逐漸復蘇并發展,最先開始發展區域是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資本主義萌芽較早出現、也是近代科技興起和發展的地方。擁有威尼斯、熱那亞、比薩、佛羅倫薩等商貿城市,佛羅倫薩是歐洲較早的金融中心。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意大利建立海上貿易網絡,成為東西方海運貿易的重要樞紐。
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帝國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得到一定影響。
新航路開辟后,意大利、奧斯曼帝國等地中海沿岸國家逐漸喪失歐洲商業中心地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大西洋沿岸國家開始了對海上霸權的爭奪,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角度三:15—19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的開辟、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發展中心開始向大西洋沿岸地區轉移。
位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了通向亞洲和美洲貿易的新通道,通過海上貿易和海外殖民獲得巨額財富,占據海上霸主地位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17世紀,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大商業船隊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壟斷了近一半的世界海運貿易,被稱為“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當時的荷蘭掌握了世界經濟的主導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
18世紀中葉,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提升了工業水平和經濟實力,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的心臟。鼎盛時期的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海外殖民地遍布世界五大洲。
角度四:20世紀以來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太平洋沿岸。
太平洋兩岸分別是全球資本最密集的地區(美國和加拿大)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西太平洋沿岸)。
19世紀末,美國以第二次技術革命為機遇,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足的廉價勞動力、歐洲資本的涌入以及海外移民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等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戰后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經濟體量不斷擴增。
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已逐漸走向國際化,并開始沖擊美元的霸主地位。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日本在戰后完成國家重建并實現經濟騰飛。科技進步及美國的資金技術援助,加之戰后的一系列民主改革,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各國損失慘重,經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及削弱。亞洲的崛起也間接造成歐洲衰落,因為缺乏經濟活力,歐洲不再是世界中心,狹長的大西洋也被更寬廣的太平洋所取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德江县| 谢通门县| 金川县| 临武县| 炎陵县| 崇阳县| 黑山县| 民县| 象山县| 金山区| 平原县| 当阳市| 仲巴县| 富蕴县| 灵丘县| 类乌齐县| 个旧市| 清涧县| 鄄城县| 永靖县| 舒城县| 苏尼特左旗| 贵溪市| 温州市| 唐河县| 张家港市| 九龙城区| 磐安县| 武鸣县| 湖南省| 普格县| 长武县| 万宁市| 彝良县| 浮山县| 大余县| 海原县| 建始县| 新宾|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