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〇二五年東昌府區初中學生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親愛的同學,請你在答題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以下說明:1.試題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共6頁。選擇題50分,綜合題50分,共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將姓名、考場號、考號、座號填寫在試題和答題卡指定的位置。3.試題答案全部寫在答題卡上,完全按照答題卡中的“注意事項”答題。4.考試結束,只交答題卡。愿你放松心情,放飛思維,充分發揮,爭取交一份圓滿的答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1.在距今約5500年前的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規模普遍較大,布局規整,公共墓地顯示社會平等特征;而到了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年),聚落出現明顯分化,部分遺址出現城墻、高等級建筑和隨葬品豐富的貴族墓葬。這一變化源于A.生產力的進步 B.墓葬制度發展 C.父系制度形成 D.各地文化交流2.錢穆在《孔子傳·序言》中寫道:“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開其新統”主要指孔子A.推動當時社會轉型 B.推動變法運動發展C.開創儒家思想體系 D.整理古代文化典籍3.西周時期,庶眾與周天子沒有直接聯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這種轉變實質上是因為秦朝A.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B.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C.建立全國統一道路系統 D.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4.下表內容反映出兩漢時期時間 西漢 東漢行政制度 郡國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察舉制;刺史制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控制外戚;整頓吏治;裁撤郡縣經濟體制 “與民休息”到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抑制工商 清查墾田、戶口;釋放奴婢思想 “黃老”之學至“尊崇儒術” 重視儒學A.開創由中央管轄的郡縣制 B.地方行政權力不斷強化C.國家治理踐行大一統理念 D.始終實行休養生息政策5.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苻堅自稱“大秦天王”,推崇儒學;北魏拓跋氏認為自己是黃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認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農氏。這些舉措A.使炎黃血緣關系得到科學考證 B.使儒家思想成為各族唯一信仰體系C.使不同民族間的差異完全消除 D.促進了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6.《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這一現象最能說明宋代A.政府嚴格執行市坊分離制度 B.商業活動已突破空間限制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廣泛認同 D.各階層社會地位趨于平等7.《元史·地理志》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面對這種狀況,元朝實行A.分封制 B.郡國并行制 C.行省制 D.節度使制度8.《鄭和碑》中記載:“赍(jī,帶著)幣往賚(lài,贈送)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材料反映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掠奪海外財富 B.解決海疆危機 C.開拓海外市場 D.彰顯明朝威望9.《山西票號史料》記載:“日升昌票號匯通天下,各省設分號二十余處,歲匯白銀數千萬兩”。清朝前期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農村集市貿易空前繁榮 B.跨區域長途貿易的興盛C.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D.政府厲行重農抑商政策10.19世紀60年代,京師同文館在翻譯西方著作時,創造性地采用“權利”“議會”“主權”等新詞匯,并系統引入國際法、經濟學等學科體系。這些翻譯活動A.適應了洋務新政的需要 B.踐行了實業救國的理念C.緩和了中外之間的關系 D.開創了西學東漸的先河11.如圖為近代前期中國工人數量變化趨勢圖,1895年中國工人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洋務運動的興起 B.《馬關條約》的簽訂C.公車上書的推動 D.《辛丑條約》的簽訂12.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寫道:“從袁世凱到溥儀,這些想做皇帝或再做皇帝的人,終究都成了笑話。可見辛亥革命砍掉的不僅是辮子,更是千年來‘皇帝總該有一個的迷夢’。”材料意在強調辛亥革命A.促進了民眾思想解放 B.使封建勢力退出了歷史舞臺C.沖擊了封建傳統陋習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13.在閩西革命根據地,紅軍連隊普遍建立“列寧角”,陳列《紅色中華》等報刊,定期開展“識字班”“政治討論會”。這些舉措反映出中國共產黨A.非常重視民眾掃盲教育 B.嘗試建立正規化教育體系C.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D.注重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14.毛澤東指出:這場運動的發生,轟動了全國。它配合著紅軍的北上抗日行動,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使抗日運動成為全國的運動。這場運動是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一二·九運動 D.大生產運動15.20世紀50年代中期,鞍山鋼鐵公司擴建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沈陽飛機制造廠成功試制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這主要得益于A.“雙百”方針的提出 B.“大躍進”運動C.“一五”計劃的實行 D.土地改革的完成16.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通過地方電視臺與高校合作,推出《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制度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的貨幣流通》等理論課程的電視講座,服務于成人教育或干部培訓。這些講座的開展A.適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 B.徹底改變了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C.得益于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D.緣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17.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2012-2022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屬于這一時期的重大成就是A.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C.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D.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18.雅典民主政治時期,公民大會通過的法律需經“立法委員會”(Nomothetai)審查,陪審法庭可對違憲提案進行裁決。這一制度設計反映了雅典A.民眾享受普遍政治權利 B.權力制衡的法治精神C.實行寡頭政治治理模式 D.行政效率的嚴重低下19.法國作家拉伯雷在《巨人傳》中精心設計了一個“特來美修道院”,該院的基本原則如下。這些原則體現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讓正確的理性和悟性來指揮自己。” “犧牲不是為了神,而是為了平常的人。”“服從你的意欲而行。”A.人文主義精神 B.人人平等理念 C.近代科學興起 D.啟蒙思想盛行20.下圖中的新世界指的是A.歐洲 B.亞洲 C.美洲 D.非洲21.1688年,英國議會通過不流血政變驅逐詹姆斯二世,邀請其女兒瑪麗與女婿威廉(荷蘭執政)共同執政。這次革命史稱“光榮革命”。這次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主要是因為A.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B.共和政體的確立契合時代訴求C.完全保留封建貴族特權 D.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了政權更迭22.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創性,認為:“它是在炸毀舊的國家政權以后建立起來的新的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這一評價主要基于巴黎公社A.使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指導 B.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23.1929-1931年,蘇聯擴大高校招生人數、開辦紅色專家班和紅色廠長班,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和實習生學習先進技術,大量聘請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滿足工業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B.深化推進新經濟政策C.促進與西方國家的科技交流 D.加快推動農業集體化24.有學者將羅斯福新政比作“給資本主義帶上社會主義的氧氣面罩”,這里的“氧氣面罩”指A.推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B.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手段C.建立社會福利國家模式 D.創立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25.近年來,某些國家推行“制造業回流”政策,提高關稅壁壘,并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種現象反映了A.跨國公司主導地位的徹底瓦解 B.發展中國家技術能力的全面超越C.全球產業分工的自然優化過程 D.逆全球化趨勢沖擊國際經濟秩序非選擇題(共50分)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26.______年,秦朝建立;______年,隋朝建立。27.1561年,______率軍英勇抗擊倭寇,在臺州九戰九捷;1662年,民族英雄______收復臺灣。28.1935年,______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45年,______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29.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______”;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______”交接入列。30.1945年成立的_______和1995年成立的_______是當今支撐和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三、材料解析題(每小題8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二 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種條。材料三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材料四 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奪農時,其可得乎?——以上材料均摘自《貞觀政要》(1)根據以上材料,分別概括唐太宗的執政思想(治國理念)。(4分)(2)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為踐行自己的治國理念推行的革新措施。(4分)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新青年》重大事件1915年9月:上海創刊,每期發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陳獨秀1916年9月:《青年雜志》更名《新青年》出版1917年初:編輯部遷往北京,北京大學教員和學生輪流主編1918年:使用白話文和新標點,每期發行量達到15000多份;《庶民的勝利》發表1919年:開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作者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和青年1923年:成為中共中央純理論機關季刊1926年7月:終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青年》是哪一運動的重要陣地?(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青年》宣傳內容在前期與后期發生的變化,并分析該變化的影響。(6分)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1978—2012年的30余年間,中國外交總體上呈現“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姿態。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外交開始調整姿態,突出強調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日益顯示“奮發有為”的風范,表現為更具全球視野,更有開拓意識,更加自信穩健,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積極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倡議、貢獻中國智慧、體現中國作用。——摘編自王存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整體性思考》(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的外交原則,并分析其意義。(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黨的十八大后中國外交調整的原因。(4分)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后期,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1865年)和赫茲的電磁波實驗(1887年)為電力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西門子公司迅速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工業應用,于1866年發明實用發電機,1881年在柏林建成世界首個電力公共交通系統。——摘編自托馬斯·休斯《電力網絡:西方社會的電氣化(1880—1930)》材料二 我們發覺自己處在這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充滿了流線型汽車、有軌電車和飛機……這世界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種經濟統治——工業文明統治的一部分。它不但為西歐諸民族所分享;也為俄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還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人和印度人所分享。——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2分)(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6分)3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世界格局演變示意圖材料二 世界大變局,是世界性的大發展、大調整、大轉折等歷史合力的產物。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大變局密切相關;國際格局發生的重大改變,往往是新的世界大變局到來的前兆或先導。——于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員(1)根據材料一中的說明,在A、B兩處填寫恰當的內容。(4分)(2)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戰爭與國際格局演變的關系。簡述從一戰到二戰,世界中心發生的變化。(4分)二〇二五年東昌府區初中學生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1.A 2.C 3.B 4.C 5.D 6.B 7.C 8.D 9.B 10.A11.B 12.A 13.D 14.C 15.C 16.A 17.D 18.B 19.A 20.C21.D 22.C 23.A 24.B 25.D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26.公元前221 58127.戚繼光 鄭成功28.遵義會議 中共七大(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9.東方紅一號 遼寧艦30.聯合國 世界貿易組織三、材料解析題(每小題8分,共40分)31.(1)治國理念: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立法簡明,避免繁苛(嚴守法度,依法治國);廣納賢才,知人善任;以民為本、農本務實(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心存百姓,以民為本)。(每點1分,共4分,答對意思即可)(2)措施: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完善科舉制度,選拔德才兼備的治國人才和官員(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32.(1)新文化運動(2分)(2)變化:由新文化運動前期重點宣傳民主科學等資產階級思想到逐漸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宣傳內容。(2分)影響: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帶來希望;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33.(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分)意義: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分)(2)原因: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推動;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34.(1)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2分)(2)變化:電力成為新能源,內燃機出現,汽車、石油、電力等新興工業出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壟斷組織應運而生。(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2分)影響:電氣時代的到來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貧富分化加劇。(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35.(1)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兩極格局;(每點2分,共4分)(2)戰爭推動國際格局的演變,新國際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新的戰爭爆發,另一方面又可能引發新的戰爭或沖突。(2分,言之有理即可)中心:由以歐洲為中心到以美蘇為中心。(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