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沁園春·雪教學目標1.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領會其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2.語言運用:①正確認讀和理解“滔滔、妖嬈、折腰、風騷、紅裝素裹”等詞語;②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③體會本詞從動靜、虛實、修辭等角度寫景的語言特色。3.思維能力:理解這首詞寫景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4.審美創造:通過誦讀和想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教學重點理解這首詞寫景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教學難點通過誦讀和想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不同情境下的雪被文人墨客們賦予了不同的形態和情思。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那么在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澤東的筆下,雪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視覺和情感體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沁園春·雪》這首詞,一起領略毛澤東詞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風采。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背景,積淀情感《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寫下這首詞。目標導學二:整體朗讀,把握基調1.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告訴老師本詞上片和下片各自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明確:上片——熱情贊頌;下片——豪邁激昂。2.分組朗誦上片和下片。【教學提示】抓住朗誦環節,先讓學生整體感受本詞上下片的情感基調。在課上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快速進入本詞的學習氛圍,為以讀帶品環節奠定基礎。目標導學三:以讀帶品,感受上片魅力1.同學們覺得剛剛你們讀得怎么樣呢?明確:熱情洋溢但是不夠抑揚頓挫,情感沒有什么起伏。2.朗讀指導。(一)停頓(1)呼吸換氣的自然需要;(2)表示區分、轉折、呼應、遞進等各種關系;(3)邏輯停頓;(4)感情停頓。(二)重音和輕音重音不是“加重聲音”,輕音更不是普通話的“輕聲”,重音和輕音其實都是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詞或含有特殊意義的詞組或短句用輕重音加以處理。(三)語氣和語調認真做好各種標記,輔助提高朗誦技巧升調(↗) 降調(↘) 節奏( / )稍停(‖) 著重( . ) 延續(——)(四)眼神、表情、動作等各方面與聲音技巧的配合3.揣摩上片的詞句如何讀才更有表現力,并說說這樣讀的理由。【教學建議】此環節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分配具體的詞句誦讀任務,在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借助批注的形式評析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詞句的魅力。朗讀及評析參考:(1)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明確:“千里”“萬里”突出冰天雪地,廣袤無垠,遼闊博大;“冰封”顯得凝然安靜,“雪飄”靜穆中增加飄舞的動態,以動襯靜。前三句總寫雪景,創造廣闊博大的意境,體現詞人雪中賞雪的豪邁情懷。(2)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明確:“望”統領下文,引起對雪的描述,有登高遠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顯示了詞人豪邁的意興;“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地域廣袤,照應“千里”“萬里”,顯示了詞人博大的胸懷和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照應“雪飄”,“惟余”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滔滔”照應“冰封”,“頓失”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用視覺形象,突出冰封雪飄的北國風光之奇偉雄渾。(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明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動態描寫,化靜為動,浪漫想象,具有活潑奔放的氣勢;“欲與天公試比高”,山與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詞人情感的振奮,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潑。暗含蓬勃發展的中國革命、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4)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明確:末尾三句是虛景,作者借助想象,把江山比作少女的衣裝,寫出了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贊美之情溢于言表。目標導學四:發揮想象,畫面再現找出上片中你喜歡的詞句,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其畫面。參考示例: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教師范讀上片及上片小結。明確:上片主要描繪了北國雪景。對景色的描寫主要采用了概括寫、具體寫、想象寫的方法,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之情。詞的開篇總寫北方的雪景。作者極目遠眺,只見祖國千萬里的河山,堅冰封鎖著大地,雪花漫天飛舞。這是何等壯麗的景色!次寫長城南北一大片國土大雪紛飛,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騰咆哮的黃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第二層具體寫雪景。在作者的眼里,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境中也到處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和奮發向上的活力。你看,那披雪的群山,如同無數條銀蛇在舞動;冰封的秦晉高原上綿延起伏的丘陵,宛如白色的群象在奔馳。它們似乎想要跟天一比高低。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上片的第三層是寫想象之景。詞人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形象而準確地展現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萬道紅光普照著皚皚的雪地,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顯得格外壯麗。三、板書設計第2課時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咱們重點評析了上片的內容,并進行了反復的朗讀訓練。這節課咱們進行下片的學習,首先請兩位同學展示朗誦上片內容。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品讀下片,點燃激情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下片,按照自己揣摩的語氣,做上朗讀標記。2.交流下片的詞句如何讀才更有表現力,并說說這樣讀的理由。朗讀及評析參考:(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明確:“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揭示了英雄奮斗的動機;“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詞人抱負,反映了英雄之間斗爭的激烈。(2)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明確:“惜”總領評價,惜中含褒;委婉批評時代、階級局限,展現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略輸”“稍遜”措辭極有分寸,不是一概否定。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天驕”“只識”欲抑先揚,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略帶嘲諷,表明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知文治。(3)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明確:“俱往矣”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詞人所處的當今時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點出全詞主題,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偉大的人。這是今朝風流人物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蘊含著詞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抒發了詞人的豪情壯志。評古為論今作鋪墊,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3.教師范讀下片及下片小結。明確:按引入、評古、論今將下片分為三層。第一層:祖國的河山是這樣美好,難怪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她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這一層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引入下面對古今人物的評論。第二層:用“惜”字對古代帝王的代表人物作了總的評價。他們都是開國之君,武功赫赫,然而文治不足,“俱往矣”一句宣告了舊時代的一去不復返,表現了毛澤東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偉大氣魄。第三層:作者指出只有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才算得上是創造歷史、開拓未來的真正英雄。這一層與上片的第三層遙相呼應,表現了作者創造歷史,迎來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4.感知本文的藝術特色。明確: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動靜相襯,虛實相生;用詞準確、精練,形象鮮明;運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目標導學二:對比探究,拓展運用閱讀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并比較課文與這首詞的異同點。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確:相同點:①都是寫雪景;②都有雄壯的氣勢、豪放的風格。不同點:①前者是借景抒懷之作,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詞人作為革命領袖的豪情壯志;后者是寫景敘事之作,描寫行軍的一個場面,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②前者上片寫景下片議論,后者上片寫景下片敘事。③前者寫的是北國雪景,壯闊而美好,并有詞人的想象;后者寫的是南國雪景,雖有氣勢而難與前者相比,只是展現眼前的實景。【學法指導】詩詞的比較閱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①內容;②主旨情感;③風格;④表達方式;⑤表現手法等。三、板書設計可取之處 1.能夠有針對地進行誦讀指導。 2.以誦讀帶動內容評析,學生得到足夠情感熏陶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不足之處 藝術特色的賞析沒有充分展開,對學生更高審美能力的培養還不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